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集成应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效率和精度。
本文将探讨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草原资源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草原数据的海量信息。
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高空设备的遥感影像可以实时获取草原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状态、土壤水分、地形等信息,获得的数据可以用于草原资源分析与管理,遥感技术可实现对草原资源的精准监测和评估。
GIS技术可以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多种格式,比如矢量数据、网格数据等,GIS技术还可以进行坐标转换和数据叠加等操作,从而构建出草原资源分析查询系统。
草原属性的数字化可以改善草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GIS技术可以快速实现草原区划分、资源调查、草原面积、植被覆盖情况、气候状况、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草原资源利用、保护和生态修复。
在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应用GPS技术可以实时获取草原相关信息,如动物迁徙、草原面积和草原网络模型构建等。
通过GPS定位,可以对草原动物的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等进行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动物活动规律和行为特征。
GPS还能够准确获取草原面积,利用草原面积数据配合遥感技术,可以实现草原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等数据的准确估算。
此外,利用GPS和GIS技术还可以构建草原网络模型,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背景特征进行分析和模拟,并提供生态保护环境的参考模型。
总之,3S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变得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化。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草原资源的现状与未来,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草原保护和管理。
除此之外,要完善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技术,建立与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并提高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实时性与可视性等,并通过无缝的数据共享、深化本地与外地共建资源共享共享交换机制,推进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应用的协同发展。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利用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3S技术已经成为了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其在草原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非空间属性信息相结合的技术系统。
在草原资源监测中,GIS可以用于草原的资源分布图层制作、土地利用规划、资源评估等。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草原资源进行空间分布的全面监测,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支持与决策依据。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草原资源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草原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能够实现对草原资源的及时监测和评估,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全球定位系统(GPS)1.生态遥感监测生态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航空器等手段获取草原生态系统的信息数据,包括植被覆盖度、湿地分布、土地利用状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支持。
2.生态模型分析通过3S技术获取的生态数据可以应用于生态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生态模型可以通过对野外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生态环境监测预警3S技术可以与生态环境监测相结合,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草原火情、草原盐碱化、植被凋零等问题,通过3S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及时预警和应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三、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挑战与展望1.技术应用挑战虽然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领域中,使用先进的监测技术逐渐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而3S技术(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正逐渐加强。
本文将详细阐述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获取草原资源的空间信息和遥感图像的变化监测。
草原资源的空间信息对于草原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作用,而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快速的获取草原覆盖和植被变化信息,进而实现精准管理。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定量评估草原资源的数量和分布;通过时序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则可以掌握植被的生长、退化和恢复情况。
因此,遥感技术在草原资源监测中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分析、显示和管理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草原资源监测中,GIS将不同的数据类型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的地图,可以使相关人员及时获得草原资源的信息、动态图像和历史数据。
利用GIS技术,可以对草原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精确规划,提高草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在草原资源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GPS可以精确定位草原边界、草原植被分布情况、草原采样点等信息,进而实现精准的野外调查和监测。
在草原动态变化监测中,GPS可以帮助监测人员准确获取草原植被信息,并建立草原监测数据库,从而为后续草原资源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遥感技术在草原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获取草原生态环境信息和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获取草原的陆地覆盖、土地利用、植被生长等丰富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监测草原环境的变化,了解草原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策略。
GIS技术也在草原生态监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草原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资源管理中。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方法主要依靠手工调查和人工采样,费时费力,数据精确度有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开始逐渐应用于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遥感检测草原覆盖度:通过遥感卫星的红外传感器和多光谱成像仪器可以有效地检测草地的覆盖度、植被类型、生长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为草原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遥感监测草原演变过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检测草原的演变过程。
例如,草原退化、草地土壤侵蚀、污染等情况可以通过遥感数据进行监测。
3、遥感评估草原资源优劣:遥感技术可以评估草原资源的优劣,根据草原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评估草原生态环境状况、草原植被受损程度等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草原资源信息采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采集草原资源的相关信息,例如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等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可以建立精准的草原资源数据库。
2、草原景观研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可以对草原的景观进行分析,例如,对草原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研究;对草原生态景观的连通性进行研究等。
3、草原资源管理策略: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制定草原资源管理策略,例如,对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情况等进行定量分析,制定草原资源保护措施。
1、草原巡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员对草原进行巡检,记录草原的位置、植被覆盖度等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为草原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2、盐碱地治理: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盐碱地区的地形、植被、土质等情况进行精确的测量并制定治理方案,实施治理后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实时监控治理效果。
3、草原信息统计和发布: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草原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制作草原地图并发布。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3S技术是指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的综合应用技术。
它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促进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航天平台、飞机或无人机的影像数据,及时、全面地获取大范围的草原资源信息。
遥感影像可以通过光谱特性反映出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地表温度等信息,能够定量估计草地覆盖度、生物量和植被类型等指标,帮助判断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演变趋势。
在检测草原植被退化、沙化、干旱等现象时,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分析,实现草原资源信息的整合和综合分析。
通过建立草原资源数据库,可以存储和管理各类数据,包括草地覆盖度、气候因子、人口分布等,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
GIS还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草原资源进行评价和预测,制定科学的草地保护和管理计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确定位采样点的位置,提供准确的地理坐标信息。
通过GPS 定位,可以方便地获取样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对草原植被、土壤、水质等因子进行采样和监测。
采集的数据可以结合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和验证,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GPS还可以实现实时导航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导航支持,提高野外工作效率。
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全面的草地信息,通过GIS技术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分析,通过GPS技术提供精确定位和导航支持,有效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度。
在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3S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刍议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3S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空间信息技术,能够对地球表面进行动态监测和信息分析。
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3S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草原资源与生态的状况,为草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下面将就3S技术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3S技术在草原资源监测中的应用1.草地覆被变化监测3S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草原地表的覆被变化情况,可以对草地的生物量、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定量化分析,有效监测草原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分布范围。
2.草原植被类型分类通过3S技术中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对草原植被类型进行高精度分类,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草地土壤湿度监测通过3S技术中GPS定位和遥感技术结合,可以实时监测草原土壤湿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灌溉和保护工作,保证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4.牲畜分布监测在草原牧业管理中,通过3S技术可以对牲畜的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在发现牲畜集中分布或过度放牧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草原资源的损耗,保护生态平衡。
二、3S技术在草原生态监测中的应用1.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通过3S技术可以对草原的土壤、植被、水资源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和污染问题,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草原生态系统分析3S技术可以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模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机理,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4.草原生态灾害监测在草原生态灾害监测方面,3S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实时监测草原火灾、草原蝗灾等灾害情况,提供预警和救援支持。
“3S”技术在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普查中的应用研究

“3S”技术在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普查中的应用研究“3S”技术在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普查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是草原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中的重要指标,对于草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快速发展为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的普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综述了“3S”技术在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普查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引言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
草原类型、植被盖度及生产力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对于科学了解草地资源的现状、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导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草原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对草原的定量监测和普查具有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2. “3S”技术在草原类型普查中的应用研究遥感技术在草原类型普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遥感技术主要基于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来获取不同类型的草地信息。
而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高光谱遥感为代表的新兴遥感技术为草原类型的精细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
高光谱遥感结合多光谱信息、光谱特征以及光谱混合分析等技术,能够实现对草原不同类型的精细区分。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草原类型的普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GIS技术能够实现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为草原类型普查提供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
通过GIS技术,可以将遥感影像与地面调查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对草原类型的准确分类。
此外,GIS还能够实现对草原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草原类型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GPS技术能够实现草原地点的精确定位,为草原类型的定量调查提供了准确的空间坐标。
通过GPS技术,可以在特定地点进行样点调查,获取高质量的地面调查数据,为遥感影像解译和分类提供参考。
基于3S技术的草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_课程设计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报告报告题目:基于3S技术的草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录摘要 (1)1.引言 (2)1.1设计方案领域 (2)1.2设计方案背景 (3)1.3设计方案目的和意义 (4)2.问题定义与分析 (4)2.1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4)2.2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5)2.3解决问题的技术领域与技术路线 (5)3.参考文献综述 (6)3.1与拟解决问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6)3.2与拟采用技术相关的文献综述 (7)4.设计方案的提出与构想 (9)4.1解决问题的方案 (9)4.2方案技术可行性分析 (12)4.3方案设计总体构架 (14)5.设计方案总体描述 (16)5.1方案综述 (16)5.2方案的技术内涵与逻辑 (17)5.3方案实现与实施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17)6.设计方案科学与技术原理解析 (19)6.1设计方案的技术原理 (19)6.2设计方案的数理模型 (20)6.2.1GIS的数据结构 (20)6.2.2GIS的空间模式 (21)7.设计方案关键技术实现与实证 (23)7.1关键技术原理的实现方法 (23)7.1.1技术实现的基本条件 (23)7.1.2技术实现方法论述 (24)7.2关键技术原理验证实验 (25)7.2.1实验目的 (25)7.2.2实验数据准备与说明 (25)7.2.3实验验证过程 (27)7.2.4实验验证结果及结论 (28)8.设计方案总括 (28)9.设计方案展望 (29)9.1设计方案的发展前景 (29)9.2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 (30)10.参考文献 (30)11.致谢 (30)摘要目前我国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而现有的草原管理模式难以应付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本文针对现今草原的难以管理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案以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的相互集成作为技术依据,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采集和信息通讯技术,建立一个草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定点对多点的实时监测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4 2011年4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pr.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4-121-06基于3S技术的天然草原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金良(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呼和浩特010070)提要:土地利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也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
文中以1987年、2000年和2005年三年的研究区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别从土地类型变化的速率和变化方向两个方面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保护区的土地总体上明显退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沙地、沼泽地、居民点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增加,其中耕地、沙地和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幅度比较大。
(2)自2000年以后个别地方的土地退化现象得到了遏制,土地质量日益好转。
(3)1987年至2000年的新增耕地全部来自优良的牧草地和湿地,2000年以来耕地的增长加快,开垦的范围也从原来的优良牧草地和湿地扩展到了低覆盖度草地和一些未利用土地。
(4)高覆盖度草地退化和开垦严重,比例分别占减少面积的85.84%、11.51%。
(5)18年间,研究区新增沙地20769.82hm2,主要来源于草地,草地沙化严重。
关键词: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锡林郭勒中图分类号:F062.2;S812.6文献标识码:A1研究区概况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总面积为580000hm2,主要保护锡林河流域范围内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在栗钙土上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在黑钙土上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草原地带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河谷湿地生态系统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护在各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植物、菌类的多样性,对濒危物种实行特殊保护;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1]。
保护区范围内总人口为39608人,人口密度为7人/km2,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主要产业。
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动态分析以遥感数据解译为主导,与土地分类系统相协调为原则,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别为林地(主要是有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居民点用地、湖泊、沼泽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岩石砾地共11个类型。
2.1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根据对1987年、2000年和2005年三年的研究区TM影像的目视解译的结果得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1987年、2000年和2005年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状况对比图(图1),可以看出1987年以来保护区*收稿日期:2010-11-28。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等学校研究项目(NJSY07078)资助。
作者简介:金良(1974-),女,内蒙古奈曼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
nmJinliang@ 163.com各类土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同时,引进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K )模型来分析保护区几种主要类型土地的变化情况。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K )是指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速率[2,3]。
表达式为:K =Ua -Ub /Ua ˑ1/T ˑ100%(1)式中Ua ,Ub 分别为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T 的单位为年时,K 的值是研究区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考虑到保护区草地、耕地、沙地和沼泽地的面积相对比较大,变化也比较明显的状况,利用上述三个年份的TM 影像解译数据,计算了保护区的草地动态度、耕地动态图11987年、200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面积对比Fig.1Comparison of land use area among 1987,2000and 2005表1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表Tab.1Dynamic extent of land use 时段草地动态度(%)耕地动态度(%)沙地动态度(%)沼泽地动态度(%)1987-2000年0.27-3.29-67.252.662000-2005年0.62-10.81-2.30-11.92度、沙地动态度和沼泽地动态度,从而得出该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变化速率(表1),当动态度值为正值时该类型土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负值时表明面积在逐渐增加,其相对值越大表明转变为其它类型土地的速度就越快。
根据图1和表1可以看出,在这近20年里,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草地和水域面积在减少;耕地、沙地、沼泽地、居民点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在增加,其中耕地、沙地和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幅度比较大。
草地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
生态环境整体上继续退化,局部出现好转,主要表现在草地、沙地、沼泽地、湖泊、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等类型上。
具体如下:(1)草地的变化。
近20年以来,保护区草地总面积逐渐变小。
1987年草地总面积622392.40hm 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2%;2000年草地总面积600649.84hm 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1%;到2005年,草地总面积减少到582015.86hm 2,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8%。
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草地动态度值都是正值,这也表明自1987年以来草地面积持续减少;1987年至2000年间,草地动态度值为0.27%,2000年至2005年间为0.62%,近年来草地的减少速度大于2000年之前。
草地中,高覆盖度草地大幅度减少,从1987年的261333.77hm 2减少到2000年的82980.14hm 2,到2005年稍有好转,高覆盖度草地的面积增加到了162816.34hm 2,但仍不及1987年的63%,出现明显退化趋势。
草地中退化最严重的低覆盖度草地的面积则从1987年的110806.16hm 2增加到了2005年的147742.67hm 2,增加了近4万hm 2,2000年的情况尤为严重,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比1987年增加了近80000hm 2,占草地总面积的13%左右。
(2)耕地的变化。
1987年以来,耕地面积有直线上升趋势,从1987年的12480.03hm 2增加到了2005年的27437.40hm 2,是1987年的2.2倍,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从1.89%增加到了4.20%。
但耕地的增长速度有所差别,1987年至2000年动态度为-3.29%,2000年至2005年为-10.81%,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以草原为主要景观的自然保护区,耕地的快速增加将会加快草原的退化。
(3)水域、湿地的变化。
保护区的水域主要是河流和湖泊,但从三个年份的遥感影像中,均看不到主要河流锡林河的水面,都以沼泽地的形式出现,所以保护区的水域就是面积很小的几个湖泊,其面积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即年际波动明显,但总体趋势是面积在变小;沼泽地主要分布在锡林河河道周围,1987年至2000年动态度为2.66%,沼泽地面积出现减少趋势,2000年至2005年动态度为-11.92%,沼泽地面积增加。
(4)未利用土地的变化。
该保护区的未利用土地主要有沙地、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其中沙地的变化最明显。
1987年沙地面积仅2093.23hm 2,2000年20395.86hm 2,到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了22745.·22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50hm 2,是1987年的近11倍。
沙地动态度值为1987年至2000年间-67.25%,2000年至2005年间-2.30%,表明1987年至2000年间沙化严重,2000年以后得到了一些缓解。
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的面积都较小,其中,盐碱地的变化不太明显;裸岩、石砾地从无到有,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除此之外,考虑到该地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是草原,林地面积小,所以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时把一些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都归到草地类型当中,导致了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林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居民点用地在明显增加,但面积仍很小,所以也没有对其进行特别的分析。
2.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根据地图代数原理,对任意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Aij k 和Aij k +1,采用如下的地图代数方法[4]:C ij =Aij k ˑ10+Aij k +1(2)可以求得由k 时期到k +1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图C ij ,它直观表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及其空间分布,并可间接求得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定量关系的转移矩阵。
通过转移矩阵可以研究两个时期各种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情况,即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的来源和减少的去向。
从表2-4可以看出研究区在1987 200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表2-4中,行表示k 时期(如:1987年或2000年)i 种土地利用类型,列表示k +1时期(如:2000年或2005年)j 种土地利用类型;表中的数字表示的是k 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 +1时期各种类型的面积,即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Aij 。
根据三个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可以发现,在1987-2005年期间,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以下特点:(1)耕地的变化。
18年间,新开垦耕地15421.84hm 2,向高、中覆盖度草地退耕还草的有464.46hm 2,耕地净增加14957.37hm 2。
增加的来源是:高覆盖度草地(81.2%)、中覆盖度草地(17.6%)、低覆盖度草地(0.7%)、沼泽地(0.5%),绝大部分都来自优良的牧草地和湿地。
其中,1987年至2000年的新增耕地全部来自优良的牧草地和湿地,2000年以来耕地的增长加快,开垦的范围也从原来的优良牧草地和湿地扩展到了低覆盖度草地和一些未利用土地。
(2)草地的变化。
草地面积逐渐减少,18年内减少了40376.54hm 2,但不同覆盖度草地的面积变化有所不同。
减少最严重的是高覆盖度草地,总面积净减少近100000hm 2,其中高覆盖度草地变成其它类型的有108761.97hm 2,11.51%被开垦为耕地,85.84%退化成中、低覆盖度草地,变成沼泽地的有0.98%,其余已沙化、盐碱化和被居民点占据。
新增的1万hm 2左右的高覆盖度草地主要来自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沼泽地。
中覆盖度草地面积有所增加,净增加了2.12万hm 2,其中,新增101633.05hm 2,原有中覆盖度草地变成其它类型的有80428.67hm 2。
新增的72.83%来自高覆盖度草地,25.78%则来源于低覆盖度草地,其余主要来自水域、湿地,原有中覆盖度草地的减少部分74.33%退化成低覆盖度草地,10.85%退化成沙地、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3.90%被耕地和居民点占据,只有10.28%变成高覆盖度草地,0.64%变成水域、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