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导学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商山早行导学案

课题: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第四学时《商山早行》编写:宋艳 耿亦华 编号:16【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3、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学习重难】: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学习时数】:一学时【经典再现】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资料助读】一、走进作者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助教。
精通音律。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的诗,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有 《花间集》遗存。
二、了解背景课前自主学习课时目标呈现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商山早行》的作者温庭筠及其背景;2. 理解《商山早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商山早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商山早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生活于唐代中期)是唐代闻名的诗人之一,其诗作以清丽、婉约、含蓄见称。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被誉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之一。
2. 诗歌赏析《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清晨登上商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诗中融入了对山水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商山早行》共八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采用押韵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漂亮感人。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重点词语和句子重点词语:“商山”、“早行”、“风光”、“晨”、“露”、“翠”、“光”、“山川”、“芳草”、“怡然”等。
重点句子:“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
”“山川芳草,怡然自得。
”导学练习:1. 试分析《商山早行》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请用自己的话诠释“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这句诗中的意境。
3. 试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五言诗,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
拓展阅读:1. 阅读温庭筠其他作品,比如《鹧鸪天·晚霞映山河》,了解更多诗人的风采和作品风格。
2. 进修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与璀璨。
3. 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探讨《商山早行》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商山早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希望同砚们在阅读和进修中能够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导学案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自主学习:
1、看《长安晚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2、看《商山早行》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三、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一)《长安晚秋》(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首联的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3、羁旅诗及特点
1.内容简介: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商山早行》教案3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感情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评讲:朗读诗文1.注音:铎槲枳凫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起承转合4.指导赏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
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总结: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教案名称:商山早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商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学习商山早行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1. 商山简介:商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以险峻的山势和壮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2. 商山早行介绍:商山早行是指在日出前后,到商山上进行步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活动。
商山早行以其独特的气候、优美的环境和山脉地貌成为早期徒步健身运动的圣地。
教学步骤:1. 知识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介绍商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分享:讲解商山早行的好处和注意事项,包括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力、缓解压力等。
同时介绍商山早行的流程,包括出发时间、线路选择等。
3. 技巧训练:教导学生正确的步行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他们在校园内进行简单的步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步行技巧。
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商山早行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前往商山进行实地体验,或者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安排类似的步行锻炼活动。
5.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总结商山早行的好处和困难,并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教学资源:1. 商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步行姿势和呼吸方法的讲解资料。
3. 商山早行活动的组织安排。
4. 学生体验和反馈调查表。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参与商山早行活动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 根据学生的体验和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写作关于商山早行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商山早行的摄影比赛,展示他们对商山美景的观察和捕捉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其他户外运动,例如登山、徒步等,培养他们的体能和探险精神。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商山早行》教案-2024鲜版

简要介绍诗人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及时代 背景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 山早行》的背景和内涵。
2024/3/27
15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展示商山的风景图片、播放相关背景音乐等,营造与《商山早 行》相符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11
教具准备
黑板
用于书写古诗题目、作 者、朝代、诗句注释等
重要信息。
2024/3/27
粉笔
与黑板配合使用,用于 书写和标注。
教学挂图
录音机
展示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或相关背景图片,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12
播放古诗朗诵,让学生 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多媒体资源准备
投影仪
连接电脑,展示课件和相关图片、 视频等教学资源。
鼓励与肯定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 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5
07
作业布置
2024/3/27
26
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
背诵全诗,确保能够熟练、准确地背 诵出《商山早行》的全文。
检查背诵和默写情况,确保学生能够 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一任务。
2024/3/27
默写全诗,通过默写来加深对诗句的 理解和记忆。
主学习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诗歌、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等,巩固和
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22
06
评价与反馈
2024/3/27
23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 集中情况、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等, 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温庭筠《商山早行》导学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导学案温庭筠《商山早行》导学案学习目的:1、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3、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重难点:1、找出作者营造的两幅画面,领会意境。
2、赏析名句,理解意象组合特点。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1、有才。
才思敏捷,外号“温八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2、不幸。
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
3、有个性。
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
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二)、写作背景:诗人本是太原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土。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分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土”;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文本探究一读诗歌,整体感知:1、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提示:抓住诗歌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或关键字眼。
)2、“悲故土”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理解诗意:二读诗歌,领悟意境:1、作者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土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2、以上两幅画面有何异同?(提示:可以从意境、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去考虑。
)三读诗歌,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风光的?2、假设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3、温故知新:意象叠加的实例,你能举出一两句诗句吗?小结:1、作者情感:2、表现手法:三、补充羁旅诗的常见特点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前预习:
) 檞( ) 枳花( ) 凫(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知人论世 有才。才思敏捷,外号“温八 叉” ,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不幸。 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有个性。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 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仕途失意,穷困潦倒。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 )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 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 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做官入仕。 ) 。 4.我的疑问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羁旅行役诗 1.内涵 所谓“羁旅” ,指的是因避战乱、或求仕途、或遭贬谪、或游山川、或访亲朋等长期寄 居他乡。羁旅行役诗写游子在异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多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 乡亲人或国都皇帝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2.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 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 家人想自己)等。
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语文 (学科)导学案
高二( 年级班级 总 课 时 课 题 )班 高二( 1 课时 姓 )班 课 名 型 书写评价: 新 授 课 2014-3-26 主 备 人 上课时间 汪峰 2014—3-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1.注音:独寂寞,思念家乡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2.学习诗歌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 3.理解“明” “悲”等用字的妙处。 1.理解作者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2. 3. 抓试题,懂诗意,识背景,品字词,理手法。
(四) “枳花明驿墙”此句 “明”字用得很妙,妙在何处?
三、拓展延伸
(一)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二、合作探究:
(一)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二)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 。 “凫雁 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了什么情感?
1
(三)此联状写了哪些“目前之景”? “音韵铿锵” , “意象具足”在何处?又有何“言外 之意”?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