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的倦怠与悲悯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全集

龙源期刊网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9年第15期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內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格雷厄姆·格林一生所有的短篇作品,包括其在不同时期结集成册出版过的短篇小说集和未结集成册的零散作品,分为五个小集子,并按出版时间排序,共五十三篇短篇小说。
其经典短篇小说集如《21个短故事》、《现实感》等都收录其中。
这些作品
或讽刺乖张,或冷漠怪异,风格多样,却无一例外地贯穿着格林特有的人性思考与道德拷问,跳动着格林作品特有的节奏感。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名创作生涯横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大师级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思考和质问,以及扎根于人们心底的焦虑——冷战的梦魇、中产阶级的困窘、社会运动思潮下的迷茫、人性本恶的恐惧等等,重要性毫不逊色于格林其他经典作品。
英语四级精选阅读:自杀了的诗人和他们的诗

英语四级精选阅读:自杀了的诗人和他们的诗英语四级精选阅读:自杀了的诗人和他们的诗It may be possible to detect suicidal tendencies in poets from the words in their poems, according to a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uly /August issue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Poets who killed themselves were more self-preoccupied and isolated than a control1 group,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re are several theories about why people kill themselves: for instance, the“social integration / disengagement”model of sociologist Emile Durkheim2 , who theorized that a major cause of suicide was an individuals lack of bonding with others, and a more traditional model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hopelessness and helplessness. Psychologists James Pennebak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and Shannon Wiltsey Stirma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ed poetry to put these two to the test.They selected nine American, Russian, and British poets, all but one from the 20 th century, who had committed suicide, and matched each with a colleague of the same sex and nationality who lived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About 300 poems were analyzed by software called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which is programmed to recognize some 70 dimensions of language , such as whether a word is a pronoun, or whether it refers to a negative emotion. The researchers tested Durkheims integration theory by looking at references to self and others, and tocommunication ( words like“ talk”or “ alone ”) . Hopelessness, they decided, would be marked by mentions of death and negative emotions.Many of the control poets shared depression and other mood disorders with the ones that committed suicide , says Pennebacker:“Nonsuicidal poets are not a particularly optimistic group. ”But a higher number of first person singular self-references in the works of the suicidal poets suggested they were more self-preoccupied and detached from others —thus backing up3 the Durkheim model. Reading over Sylvia Plath4 , for example , who killed herself in 1963 , “ theres Is everywhere, ”Pennebacker says. And near the poetsdeath, the word“ we ”became less common , signaling increasing isolation. “ A tremendous amount of action is in the pronouns, ”he says.One finding the authors did not expect was that the suicide group us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 of sexual words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Whether that supports either of the two theories will have to await further research, Pennebaker says.-------------------------------------------------------练习题:Ⅰ. Fill in e ach bla nk with p rop er phra ses from th e p assa ge :1. Durkheim believes that a major reason people kill themselves is .2. A person would kill himself if he fell more .3. Some words in poems are believed to communicate like .Ⅱ. Question :How many dimensions of a language can the software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Count know?-----------------------------------------------参考答案Ⅰ. 1. an individuals lack of bonding with others 2. self-preoccupied and isolated3.“talk”or“alone”Ⅱ. 70 .-----------------------------------------------------参考译文:自杀了的诗人和他们的诗《身心医学》杂志7 — 8 月号上的一篇论文说, 也许能从诗人在诗中的用词来探出他们的自杀倾向。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5篇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5篇读书笔记作文篇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
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
所描述的大事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月初那一段历史时期。
保尔·柯察金是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胜利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
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公平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需成为“英勇顽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
在主动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宏大斗争中,他熟悉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制造特别迹。
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本书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牢固。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熬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冗杂性和成长过程。
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芒最典型的代表。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月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气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书笔记作文篇2说起老师和父母,大家总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关怀。
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我们都会得到关怀。
在学校,是老师教给我们学问;在家里,是父母教我们怎么做人。
而读了这本《爱的教育》后,我更觉得老师和父母是多么宏大了。
我特别喜爱《爱的教育》这本书,读着一个个故事,我看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爱护,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看到了老师和父母辛勤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在一则故事中讲到:“恩里科最近很不喜爱学习,于是他的父亲对他说,学习对你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我很盼望你能够高兴奋兴、心甘情愿地到学校里去学习;你想想假如每个人都像你这样不愿学习的话,那地球又会回到野蛮的战斗中去,是这一运动给了人类光明和盼望。
“学习倦怠”国内外文献综述

“学习倦怠”国内外文献综述作者:朱军玲宋友章格日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学习倦怠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习倦怠综述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34-01一、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洛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了“倦怠”,“倦怠”是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对工作及他人态度冷漠,工作能力逐渐下降,缺乏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
国外的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习者因为长期的学习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竭,对学习活动逐渐丧失兴趣,对他人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对学习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我国学者连榕、杨丽娴等通过研究,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动力却又不得不进行学习活动时,就会感到厌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活动态度消极,这种状态就是“学习倦怠”。
目前,“学习倦怠”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二、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理论基础研究对于“学习倦怠”,国外主要以“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代表性的理论有Maslach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
该理论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由于“学习倦怠”的概念源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因而Maslach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1)学习倦怠的性别、学科、年级差异比较研究。
李富业、张沛、李艳阳等(2012)对新疆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男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得分均高于女生;医科类学生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师范类和综合类学生;大一学生情绪低落得分最低;大三学生行为不当得分、学习倦怠最高;大四学生成就感低得分最低;非贫困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得分均高于贫困大学生。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

•网首页•网首页•术社团•术期刊•学所•学系•士后•问学者•文学评论网络版•文学遗产网络版•文学年鉴网络版•文学人类学通讯•界要闻•创天地•界文学•外汉学•者风采•人访谈•著评介•术争鸣•专题研究•诗文鉴赏•古籍整理•书目文献用户:密码:注册会员中心投稿指南联系我们2012年5月29日星期二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收藏文章阅读数[860]比较李建军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与文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在民族文学格局和世界文学系统中有着多重可比性的世界。
在本世纪的中国长篇小说中,《白鹿原》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的博大的人道情怀,独特的历史意识,圆整的人物塑造,巨大的艺术成就,都使它具备了与世界上优秀文学作品的可参比性。
在森林般的世界文学巨著中,《白鹿原》无疑与《静静的顿河》有着更多的契合点: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战争观,站在两种冲突原则之间的第三种立场上的叙述态度,对妇女命运和境遇的关切和同情,悲悯的生命意识,对正义、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对民族苦难的深切体察和难以释怀的忧患,等等。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鹿原》是从《静静的顿河》这棵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它因缘际会,在二十世纪暮色苍茫的中国文坛上,爆燃出一片奇幻美丽的火树银花。
陈忠实少年时期便如痴如醉地读了《静静的顿河》[1],后来,当他写出了《白鹿原》,在举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段,便是文学”的时候,所举的例子,便是《静静的顿河》。
[2]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对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确实有着深巨的影响。
但是,吸纳是为了生长,借鉴是为了超越,因此,脱不出前人范围的文学努力,都是失败的。
对此,陈忠实的认识很清醒:“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荫影……必须尽早甩开被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去走自己的路。
电影《洛丽塔》评论

电影《洛丽塔》评论蔡婧锦基本资料:小说《洛丽塔》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1-1 定价:RMB27元电影《洛丽塔》1962年版本(黑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1997年版本导演:亚德里安•林恩前言:小说《洛丽塔》展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1953年一经问世便在许多国家惨遭封杀。
《洛丽塔》曾经一度与色情读物混为一谈,直到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慧眼识才,将它封为1955年最佳小说之一,才得以昭雪。
1962年和1997年,小说两度被搬上荧幕。
在此,我并不想过多的评论《洛丽塔》到底是不是一部色情片,我只是想比较一下新旧两个版本的差别。
摘要: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来自欧洲的移民知识分子亨伯特,对十一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的恋情故事。
亨伯特为了接近洛丽塔而娶了她寡居的母亲夏洛特·黑兹为妻,夏洛特后来死于车锅,这样亨伯特就占有了洛丽塔,并带着她在美国各地旅行,在一个个汽车旅馆留下了他们爱的痕迹后来,洛丽塔被一个名叫奎尔蒂的剧作家拐走。
最后,亨伯特历经艰辛找到了奎尔蒂并将其击毙。
1962年,大师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首先把《洛丽塔》搬上了银幕。
在此之后,由广告片导演出身的——亚德里安•林恩在1997年冒险地把《洛丽塔》进行重拍。
曾有评论家认为库克里克的版本更好些,甚至指出此版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
在我看来,这句话不免有些夸张。
而我更加喜欢亚德里安•林恩版本的《洛丽塔》。
以下几点是我对两部片子的比较与个人看法。
一、演员的问题1、亨伯特的扮演者之间的区别。
1962年的版本中,男主角詹姆士•梅森曾经演出过西北偏北的“恶棍”,一脸坏相,看不到他诠释的亨伯特表现出的剧烈的感情抽动。
特别是他在电影一出场时,就把奎尔蒂击毙,只感到他是一个冷血杀手。
而1997年版本中,男主角是由获得欧洲电影表演终生成就奖的杰里米•艾恩斯主演。
艾恩斯的表演,举手投足,眼角眉梢间,男人的困惑和男人的罪,倦怠与疲惫,欲望与癫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格林斯潘的名言定律精选

格林斯潘的名言定律精选1、如果你觉得听懂了我说的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ifyouthinkyouunderstandwhatisaid,thatyoumusthavemisunderstoodmymeaning。
2、人性本身导致了跌市的恐慌和升市的贪婪。
反应过度的恐慌,正是人性使然。
humanityitselfrisesthecityledtoasell-offpanicandgreed。
overreactionofpanic,itishumannature。
3、我犯了一个过错,假设那些自利的银行等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护其投资者,银行的资产以及银行的生存。
imadeamistake,assumingthosefrominstitutionssuchasbanks,willalsohavetheabilitytoprotectitsinvestors,thebank'sassetsandthesurvivalofthebank。
4有人说克里斯托弗&S226;哥伦布是第一个经济学家。
他的发现美洲之旅,启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踏上美洲时,又不知道自己到了何处。
最重要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拿政府资助干的。
5、这里要注意一点在概念上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经济当中,而且涉及人类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的先辈曾经经历的热情和恐惧,在每个方面都一点一滴地体现在积极参与美国经济的这代人身上。
人们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对其行动的后果进行预测。
如果未来很难预测,前景未卜,人们就会停止不前,有所不为,并放弃原先的承诺。
6、美国这次经历了金融危机,其实我觉得对美国及对中国都是好事情,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能把出轨的经济拉回来。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保守,而放弃追求金融创新呢?我觉得不对,任何创新都会冒险、付出高昂代价的。
美国经济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代又一代为美国经济向前走的推动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儿童故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1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心理弹性 2 鲁德亚德·吉卜林 1 逆境/压力 1 觉知到的压力/逆境影响持久程度 1 觉知到的压力/逆境可应对程度 1 觉知到的压力/逆境严重程度 1 萧红 1 独创性 1 测评工具 1 心理理论 1 心理世界 1 幼儿 1 帝国 1 小说艺术 1 奇异故事测验 1 叙事法 1 压力/逆境敏感程度 1 儿童故事 1 儿童 1 东方主义 1 《本来如此的故事》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科研热词 音高范围 违规内疚 译本 访谈录 西方世界 虚拟内疚 著名作家 英国小说 翻译 模块性 来华传教士 文学语言 文化协会 拜厄特 情感韵律 弱智儿童 哥特式风格 周作人 君臣关系 历史题材 内疚 元音时长 儿童文学 儿童 伊索寓言 人际评价 中国文化 中国化历程 中国儿童文学 《秘密花园》 《泰晤士报》 s a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研热词 野生动物 象征 肯尼斯·格雷厄姆 细节 童话叙事 江南 柳林风声 悲悯情怀 动物小说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儿童文学 作家 人类社会 人与动物 主题 《洋娃娃的房子》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语言干预 2 视觉支持 3 自闭症谱系障碍
推荐指数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错误信念 认知途径 美国儿童文学 纳西族儿童 民族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传承 情绪认知 心理理论 幼儿 后现代性 <臭奶酪人以及其他几篇蠢化故事>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6 2019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6-0014-04 格雷厄姆·格林的倦怠与悲悯 张 莉1 郭君臣2(1.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格雷厄姆·格林对人世的混乱和邪恶多有体验和洞察,他心怀倦怠,深切地描绘出这个世界的晦暗,同时又力图从这晦暗中找到沉潜着的救赎力量。
他的创作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天主教是他前期创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后期创作中他更强调同情、爱和珍视具体生命等“人性的因素”的救赎力量。
不过悲悯和同情始终贯穿于格林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它们是格林作品动人力量的源泉。
关键词:格雷厄姆·格林;倦怠;悲悯;天主教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Graham Greene ‘s Tiredness and Pity for the WorldZHANG Li1 GUO Jun-chen2(1.School of Litera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Shandong 273165;2.School of Humaniti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Abstract:Graham Greene experienced a lot chaos and evil in the world, so he can see them clearly.And the gloom of the world , from which he also tried to find some potential power to redeem the world, was portrayed profoundly in his works.Generally, Greene’s writing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his typical novels were related to his believing in Catholicism,while his focus was diverted to ‘the human factor’ such as sympathy,love and the cherishing of the concrete life etc. in the second part.But on the whole, the pity for the world and the sympothy towards the world, which are the source of his moving power in his works, are never changed.Key words:Graham Greene; tiredness; sympathy; Catholicism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12-20张莉(1978-),女,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20世纪英国文学。
郭君臣(1979-),山东平邑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史,英美文学。
在晚年的回忆录《逃避之路》中,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把写作视为一种治疗的方式,“有时我感到奇怪,那些不写书、不作曲也不绘画的人,怎么居然能逃脱掉人生固有的疯狂、悲愁和惊惶恐惧呢”。
[1]155-156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常会主动现身于世界各地的革命、战争或危机之中,信仰和情感生活也有大波动,写作是他生活中沉思的部分,一段奔波劳碌之后,他会坐下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回忆和反思自己的所闻所历,力图从中咂么出一点温暖、踏实的东西来。
格林尝试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写作样式,最能代表他成就的是长篇小说,本文也主要讨论他的长篇小说。
一、格林对人世的体察及倦怠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格林就充分体味到人生的“疯狂、悲愁和惊慌恐惧”。
在中学里他是校长的儿子,完全应付不了其他同学的怀疑和敌意,觉得自己生活在家庭与学校的边界上,“烦躁不安,许多爱和恨的纽带牵动着你的心(《不法之路(The Lawless Road)》)”。
[2]146长时间的折磨差点让他崩溃,几次试图自杀,父母不得不把他送到伦敦进行半年的精神分析治疗,少年时代心灵的创伤使得格林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缺陷特别敏感。
1932年出版14的小说《伊斯坦布尔列车》(Stamboul Train)第一次完整地展现了格林心中的世界,那辆载着革命家、犹太商人、穷歌女、杀人犯等各色人等的列车就是这个混乱世界的缩影:人们被欲望驱驰着,极轻易地失去人格和尊严,虚妄、做作、心怀恶意。
革命家津纳满怀共产主义热情,被秘密处死之前,还想以自己的慷慨赴死唤起些微弱的反抗意识,但一切毫无意义,“当他说这话的时候清醒的理智告诉他,他的死亡产生影响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3]189之后的几十年,格林迹遍全球,见多识广,也把世界的阴沉可怖描述得更加真切和多样。
1948年出版的《问题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Matter)中,英属西非警察局“后面狭窄、阴暗的过道里,在审讯室和牢房里,斯考比总是觉察到人类的粗俗和不公正,就是那里有一种动物园散发出的气味,锯末、粪便、阿摩尼亚的气味,而且缺乏自由”。
[4]101955年出版的《沉静的美国人》(The Quiet American)中,越南北方发艳的运河里尽是死尸,“重重叠叠:有一个人头,已变成乌黑色了,像个剃光了头发的无名无姓的罪犯,冒出水面,像一个港口里常见的浮标”。
[5]51-52格林反对评论家把自己的这些描述视为他想象力的创造物,“我不仅是个小说家,也是一个新闻记者。
我向你们保证,水沟里躺着的那个死孩子就是那种姿势。
发艳的运河里就是漂浮着许多尸体……”。
[1]167这些体验使得格林满是对世界的厌倦,为了逃避,他寻求变动或激烈的生活,有时会轻率地投身于危机中,并暗暗期待着死亡。
死亡并没有来,格林在各种各样的旅行中“感知到的是居住着古怪人们的世界,奇异的行当,以及让人难以置信的蠢行,同时为了平衡它们,你也有了惊人的忍耐力。
”[6]格林作品中弥漫着倦怠的气息,主人公不论年龄大小,大都多历磨难,心事重重,深切地领略了环绕着生命的阴暗区域,不再有轻快简单的希望。
《布莱顿硬糖》(Brighton Rock)中十七八岁的黑帮头目平基已经对生活颇有感慨,“人自出生之后,就只能苟延残喘,慢慢死去”。
[7]251生活需要无限的忍耐,领略其中意味的人们颓唐而沮丧,消极又沉郁,《权力与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中的神父又一次偏离逃往路线,去面对一个快死的女人,“好像不很情愿去参加一次他无法逃避的庆典。
他悲哀地说:‘好像总是要发生一点事儿。
像这次一样’”。
[8]18倦怠侵蚀着热情、希望和日常的生活,《问题的核心》是格林基调最为低沉的小说,警官斯考比被疲乏、阴郁、罪恶、隔膜的气氛笼罩着,“他本来认为爱、同情、相互理解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没有谁能够了解另外一个人。
爱本是一种想了解别人的愿望,只是因为不断失败,这种愿望很快就死亡了,爱或者也随着死去,或者变成了痛苦的情谊,变成忠贞、怜悯……”。
[4]325二、天主教式的挣扎与救赎格林多情善感,智力超群,不能认同这个混乱的世界,他一直在摸索能够赋予生命以活力和意义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他爱上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姑娘,这段感情和接下来二人的婚姻促使他改信天主教,整个过程有点突然,“我只记得在1926年1月,我开始相信确实可能有某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主的存在”。
这不是一次随随便便的皈依,“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离开教堂时我感受到的情绪的本质:根本没有什么喜乐的成分,只有一种阴沉沉的忧虑”,[9]6它起因于格林心中的困惑,也极大地影响着格林的生活。
接下来十多年,格林忙忙碌碌,也在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天主教徒,“我没有感情上的激动,只有理性的信服。
我养成了参加宗教仪式的习惯,一个月做一次告解等等。
在闲暇的时间里我读了很多神学书,有时读得入迷,有时非常反感,但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
[1]164格林不停地与上帝、耶稣基督和现实进行种种对话,寻求心灵上的慰藉,试图接近天主教信仰的核心。
但这段时期,天主教还只是格林个人寻求救赎的路途,“我的职业生活和我的信仰一直分储在两个格子里,我始终没有雄心壮志把他们糅合起来”。
[1]1651937年格林的信仰开始渗入其创作中,在本想写成简单侦探小说的《布赖顿硬糖》中,他不自觉地“讨论起善与恶,是与非和‘上帝令人惊骇的奇异的仁慈’”来。
[1]166十多年的信仰和反省让格林熟悉了天主教徒的精神状态,当时西班牙和墨西哥对天主教徒的迫害又唤起了他的宗教热情和同情心,他“开始深入地探讨信仰对行动所起的作用”,[1]165先后出版了四部作品:《布赖顿硬糖》(1938)、《权力与荣耀》(1940)、《问题的核心》(1948)、《恋情的终结(The End of the Affair)》(1951)。
四部小说中,上帝或耶稣都是主人公应对或超越现实世界的支撑。
少年黑帮头目平基只有地狱般生活的狭隘经历,粗鲁残忍、冷酷无情,坚信自己也只能到地狱里去。
他一意孤行,拼命抵抗着更强大的暴力和妻子的温情,不时哼唱起赞美上帝的歌曲为自己打气:“上帝的羊羔替我们赎罪,给我们带来和平……”,[7]58他借上帝和地狱为自己的生活筑起一道屏障。
《恋情的终结》里的萨拉也感知到上帝的存在,情人死里逃生,她视之为上帝的恩典,从此“染上了信仰,就像染上病一样。
过去我从来没有像爱你一样地爱过,过去我也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地信仰过什么。
我确信这一点。
过去我从来没有15确信过什么东西。
当你带着满脸血迹从门口进来时,我变得确信了,爽快彻底地确信了”,[10]151爱情和由爱而生的信仰帮她摆脱了生活的沙漠,不过为了兑现给上帝的承诺,她不得不离开情人,开始了长久的爱情与信仰的拉锯战,格林当时也有这样的拉锯战,把这段内心挣扎写得凄婉而又热烈。
《权力与荣耀》和《问题的核心》是格林更具雄心的杰作,书中的神父和警官斯考比都不是合格的信仰者,私通、酗酒,甚至自杀,他们为此痛苦不已,却又想着能有所担当。
神父疲于逃命,却念念不忘自己的职责,最终为救赎一个将死的犯人而重回死路。
斯考比则被过度的怜悯压跨,不想抛弃妻子或者情人,只好抛弃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