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金陵十三钗_的性别叙事_无主名的牺牲_程振兴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的背景和故事梗概《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爱玲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民国时期上海名门豪族的家庭纷争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追求。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林语堂的家庭展开,以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各色女子在这个家庭中交织出一幅繁复多姿的人生画卷。
林语堂的三个妻子和十三位女性后代各有特点,她们在家族内部争斗中展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
在这个家族中,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她们的人生轨迹交汇在一起,反映出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面貌。
故事中情感纠葛、家族恩怨、女性自立等主题贯穿始终,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命运转变。
通过《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小说通过对家族内部女性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传统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同时也呈现出女性在家族关系中的抗争和求知欲望。
【2000字】1.2 分析影视化叙事艺术在《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融合古典文学与现代影视元素的作品,通过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成功地将这部经典小说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化叙事艺术在《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视化叙事艺术通过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内心。
从贾宝玉的纨绔子弟到林黛玉的痴情女子,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个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影视化手法的运用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的设计精美细致,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瑰丽的清代紫禁城,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之中。
影视化叙事艺术还通过音乐配乐和声音效果的运用,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
悠扬的古风音乐和细腻的声音效果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感染力和神秘感,让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和沉浸其中。
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

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是指《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位女性角色,她们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南京。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南京淪陷后,金陵城中的女性们面对着生存的艰难和磨难。
她们有的是家境贫寒的姑娘,有的是出身名门的大小姐,有的是妓女,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族遭遇浩劫的孤儿。
她们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传奇。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小玉了。
小玉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女孩,她的父母都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她只好跟着奶奶和姐姐相依为命。
当南京淪陷后,她的姐姐被日军强行拉去当慰安妇,奶奶也在混乱中失踪了。
小玉成了孤儿,她无依无靠,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谋生。
她曾经在街头卖过糖葫芦,做过街头艺人,甚至为了一点点食物也曾经去偷东西。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她总是笑着面对困难,她总是坚信着,总会有一天,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
与小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芳龄十六的王新英。
王新英是一个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当时南京有名的富商,家境殷实。
在南京淪陷之前,王新英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大小姐,她有着一切她想要的东西,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
日军入侵南京,她的家族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她的父亲被日军抓走了,她的家产也被日军抢劫一空。
王新英失去了一切,她不得不靠着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她曾经在街头卖过花,做过农民工,甚至为了一点点食物也曾经去乞讨。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她总是笑着面对困难,她总是坚信着,总会有一天,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
金陵十三钗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她们用自己的力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她们或许来自不同的背景,或许有着不同的遭遇,但她们都有着同样的坚强和勇敢。
她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毅力,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逆境中崭露头角。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她们的生活曾经发生在南京这座城市,她们的故事曾经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金陵十三钗》的女性叙事策略分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109影视观察严歌苓,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她的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语言既凝练紧密又大胆活泼,透露出洞察人心的犀利。
她多以女性为观察对象,善于透过女性,尤其是那些深受迫害、边缘化的女性去看待周遭的一切,引导着人们重新去审视历史、战争、复杂的人性。
《金陵十三钗》以1937年的中国南京为背景,描写了以孟书娟为首的十几个女学生在英格曼神父和法比副神父的庇佑下藏身于南京一家威尔逊福音教堂的故事。
当时日军大举入侵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没有人,尤其是女人能够安然无恙地逃出南京。
为寻求庇护所,以赵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强行闯入教堂圣地,祈求英格曼神父的收留。
但是,教堂也没能躲过日军的搜刮,清白的女学生们成了日军眼中时刻准备掠夺的“猎物”。
危急时刻,13个秦淮河女人挺身而出,代替她们去赴一场壮烈的死亡之约。
这部小说于2011年被张艺谋导演拍成电影,一经播出即引起轰动,13个妓女壮烈赴死的画面引起人们对于妓女这一边缘女性的重新审视。
一、《金陵十三钗》女性叙事策略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苏珊·兰瑟在《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和叙述声音》把叙述声音分为三种: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
兰瑟指出,“声音”只是作为研究的角度,女性话语权威的自我建立才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意义所在,三种叙事声音的划分就是为了获得话语权威。
(一)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
不同于《拉贝日记》采用日记纪实的方式,严歌苓采用回忆的方式以“我姨妈书娟”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战争下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在战争中的生存状况。
严歌苓在谈及创作灵感时曾说,“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
女性是性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
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
”(严歌苓 283)在小说中,不管是上校戴涛,小兵王浦生,还是有着洋人面孔的神父英格曼和法比,这些男性都无法保护十六个女学生不受侵害,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拒绝日本人的无理要求。
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

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是指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的十三位女性,她们在抗战时期为了保护家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而这些女性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抗战时期的英雄。
她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的坚韧和勇敢。
她们有的是富家千金,有的是平民百姓,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军人,她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却都在同一片热血沸腾的土地上,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奋斗。
在那个充满烽烟的年代,她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战乱频繁,家人离散,生活艰难。
但是,她们并没有被逆境打倒,相反,她们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
她们不畏艰险,不惧危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卫家国的行列中。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她们的各种形象。
有的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是在后方奉献爱心,有的是在情感纠葛中坚守信念。
她们的形象丰富多彩,但却都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她们不再是柔弱的花朵,而是勇敢的战士,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
她们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捍卫家园。
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一群勇敢的人的缩影,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战史诗。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也是我们当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们的形象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爱国。
她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传颂。
她们的形象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铭记她们,传承她们的精神,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了家国而奋斗的英雄们。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
她们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她们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她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愿她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流传,愿她们的精神永远闪耀。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影片《金陵十三钗》-最新资料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影片《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是一个风格多变的导演,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其整体的叙事风格呈现出一种流变的状态。
2011 年的《金陵十三钗》在叙事上承续了张艺谋电影一贯的风格,如女性视角、戏剧性结构,但在细节叙事上有所发展。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部影片最基本的骨骼和框架,主要有因果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五种形式。
张艺谋的电影多采用因果式的线性结构,“以事件的因果关联来作为叙事动力,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①,《金陵十三钗》在宏观结构上沿用了这种顺时式的叙事模式。
影片以时间的流变展开叙事,从“十三钗”进入教堂到为拯救学生离开教堂,情节严格地按线性时间顺序展开。
但这种线性不同于以往的单线叙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单线闭合式结构,而是采取主线与副线相交织的多层叙事结构,在线性的时间线索上镶入不同的空间横截面。
影片以教堂作为叙事的主要空间场所,以教堂里“十三钗”与女学生们的生活状态和变故作为叙事的主线,同时辅以几个补充式的段落,如战斗场面、日军残害妇女等场景,主副线交织镶嵌在一起,使得影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满的状态,在烘托背景、推动叙事的同时,也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
在主线的处理上,影片以“冲突与融合”这一内在线索建构情节,通过表现“十三钗”与女学生从对立走向和解这一戏剧性过程,营造出影片的叙事高潮,也强化了影片的情节性;在副线的设置上,影片巧妙地选择了两个最能突出主线的情节点,一个是教堂外的战争场景,一个是两个歌女拿琴的途中被日军欺辱和迫害的场景,前者很好地烘托了背景氛围,同时也为影片最后“十三钗”与女学生的命运归宿埋下了伏笔,后者则一方面拔高了歌女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主线中矛盾的融合起到了催化促进的作用。
这种多线索的顺时式叙事既拓展了内涵的表现空间,又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结构模式。
通过将主要情节与过渡段落的必要衔接与穿插,使得影片的叙事性与戏剧性完美结合的同时,也避免了情节单一或枝蔓过多而导致的缓慢与松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00字《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刘震云编剧的电影,讲述了民间女侠十三位女子在抗击外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影片风格独特,画面精美绝伦,演员技艺精湛,深得人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电影分为十三个独立的部分,谋定而后动,整体结构编排精妙,自始至终都让人感觉到气氛十分紧张。
影片在时代、情感、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极为优秀的水准,不仅刻画了女侠们的英勇和牺牲,更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赞扬。
其中我特别喜欢最后一位女侠,侠女慕容雪花,在面对敌人时表现极为从容和果断,十分让人羡慕。
影片的一句经典台词“每一个女侠,都生长在火热的脑海和冰冷的道路上”,着实是表现了十三位女子对于自己信念的坚持和拼搏精神的体现。
最后,女侠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民间传说,也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影片除了情节精彩,更是完美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配合影像美学的运用更是让人觉得此片独具匠心。
《金陵十三钗》的音乐采用了传统的器乐演奏和乐队配器的形式,以婉转动听、抒情流畅的曲调作为主旋律,在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音乐,使得影片的氛围更加凝练和浓郁。
在观看完《金陵十三钗》后,我深刻感受到故事中女性们的独立自主和对于爱国的热爱。
女性对于国家和家庭同样具有贡献,这种精神对于男女平等的推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带来一些人物性格上的感悟,如珍珠和碧瑶,在爱情的前提下,她们是敢于表达和坚持自我态度的,而且她们“从不自怨自哀、从不后悔从不犯错”,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总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处理了中国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对于国家和爱情的忠诚与热爱。
无数女侠的英勇事迹传承至今,与中国文化渊源流长,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千年文明的美丽国家,在守护着我们心中的爱和信仰的时候,也要咬牙坚定,不畏艰险,敢于向前奔跑。
金陵十三钗评价

金陵十三钗评价一、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明代作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明代嘉靖年间的杨继盛家为背景,通过描写琴、棋、书、画、诗、舞、文、武、礼、仪、权、利、名、食等十三个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人生经历,展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二、精彩的故事情节《金陵十三钗》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精彩,可以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共鸣。
其中,宝钗、黛玉、薛宝钗三位主要人物的命运特别引人注目。
宝钗聪明、机敏,是贾府的主要管理者,黛玉情感丰富、痴情专一,与宝钗关系复杂,薛宝钗则是贾府的红楼梦中的极品女子,她的形象通过她的美貌、才情和贞节塑造得非常鲜活。
故事情节的转折和发展令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读者愿意亲眼见证这些人物的成长和命运的变迁。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和生动,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对话更好地了解各个人物。
宝钗聪明、机智,她的形象通过她言辞行动展示得淋漓尽致。
黛玉是贾母的宠儿,她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
薛宝钗是贾府的极品美女,她的美貌让人倾倒,而她的善良和才情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他们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又有深度。
四、文学价值的反思《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思想内涵的作品,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伪善,批判了尊严的破产和道德沦丧。
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社会风气。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人类的命运、家庭的破裂、友情的变化等等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艺术成就的评价《金陵十三钗》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吸引人,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共鸣的地方。
第三,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金陵十三钗故事

金陵十三钗故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金陵十三钗”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金陵十三钗是指在中国南京的一个爱国女子学校里,13位女学生因为爱国而被迫走上了不同的命运。
她们中有的成为了抗日救亡的斗士,有的成为了日本人的性奴,有的则因为不愿意成为性奴而选择自杀。
这些女学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面对着各种压力和磨难,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抗日战争,但更多的是关于女性的命运和抗争。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而金陵十三钗这些女学生,她们在面对战争和压力时,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她们不愿意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和反抗。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女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她们中有的选择了嫁给日本人,成为了性奴,有的则选择了投身抗日救亡的队伍,成为了抗日斗士。
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她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努力。
她们的故事让人感到心痛和震撼,她们的命运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部分历史。
这部电影通过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的命运和抗争。
她们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和反抗。
她们的故事让人感到心痛和震撼,也让人对这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抗争,也让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些女学生用她们的命运和抗争,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无名的失踪者在谈到节烈的女人时,鲁迅认为她们在现代“还有哀悼的价值”,因为她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
”(1)从这个角度看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我们会发现电影通过核心情节——一群“特殊女人”——秦淮河妓女代替女学生从容赴死,其实生动形象地为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当代版的“表彰节烈”的故事;故事中的12个秦淮河女人,其实也是“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
首先,在《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河女人没有名字。
她们虽然牺牲了,成了“南京英雄”,但注定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她们全都是无名氏。
电影中有12个秦淮河女人,被赋予了名字的只是其中的少数几个:玉墨、豆蔻、香兰、小蚊子、红菱。
这些香艳的名字,虽然大多打上了“中国”、“南京”、“秦淮河”的鲜明烙印,但却是些无人格的名字,只是秦淮河女人的艺名。
电影中她们任何人都没有真姓实名——显然,人们并不关心她们姓甚名谁。
甚至当她们心甘情愿地顶替教会学校的女学生踏上死亡之旅,在生离死别的悲情时刻,这些心安理得的女学生也只是以一声轻轻的、不痛不痒的“姐姐”,笼统含混地称呼她们。
她们为保护女学生而牺牲,自始至终,女学生们并不知道她们的名字,甚至都没有向她们轻描淡写地说一声“谢谢”。
秦淮河女人最终做出了牺牲,然而,她们是谁?无名氏。
其次,本片中秦淮河女人的牺牲在电影叙事中被“选择性遗忘”。
《金陵十三钗》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一边是玉墨等12个秦淮河妓女和教堂孤儿陈乔治一起,踏上了日本兵的军车;一边是假神父约翰开着载有12个女学生的大卡车,仓皇逃离南京城,绝尘而去。
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定格于书娟的瑰丽想象,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瞬间:从教堂的彩色玻璃看下去,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正走进教堂……从故事叙述者书娟的画外音中,观众得知女学生们最终逃离了险境,安然无恙;至于玉墨们究竟是死是活,命运如何,却只能任由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
对于电影为何拍成开放式结局,张艺谋如是说:“因为中国女人去了日本军营一定是去做慰安妇,这个太悲惨了,我就没拍结局,还是要看书娟愿意记住什么,代表了我们后来人想记住的还是那个人性的美好。
”(2)张艺谋坦言,长大后的书娟一定只愿意记住这个色彩斑斓的瞬间,因为它如此美好。
正因为“书娟”和“我们后来人”一样,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愿意记住的都是“美好”,不是“悲惨”,所以,秦淮河女人的牺牲,已被“我们”选择性遗忘。
由于故事结局未完成,她们的“大结局”变得扑朔迷离,甚至面目可疑。
她们最终壮烈地牺牲了,然而,她们真的牺牲了吗?——由于“悲惨”不但不被“正视”,反而被选择性地遗忘,秦淮河女人的结局只能不了了之:她们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她们是历史上无名的失踪者。
此情此景,正如鲁迅所言:“其实他是生前死后,竟与社会漠不相关的。
”(3)二、男性:贾宝玉式的女性观本片中,秦淮河女人做了“无主名的牺牲”。
杀戮秦淮河女人身体的,固然是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主宰着她们的心灵,已使她们“心比身先死”的,却是“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评论家们已经注意到,《金陵十三钗》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它体现了主流价值观。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影片中中国军人身上被强调的抗争叙事和妓女身上被放大的献身叙事无疑是对“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爱国情绪的一种延续。
无论故事的真实度与历史的缝合有多少折扣,每一个中国人都宁愿相信他们是真实的。
因为他们身上的国格和人格最大限度地支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政治立场。
从性别叙事上来说,它正是中国男性根深蒂固的处女情结的一大反映。
电影名为“金陵十三钗”,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文学正典《红楼梦》,以及经由《红楼梦》而家喻户晓的“金陵十二钗”。
同样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石头城,同样的吴侬软语;同样是12位风华绝代的金陵女子,同样的风月情浓……《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能够纳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序列中。
事实《金陵十三钗》的性别叙事:无主名的牺牲* 程振兴/Text/Cheng Zhenxing提要:《金陵十三钗》中慷慨赴死的12个秦淮河女人,是历史上无名的失踪者。
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尤其是其中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性道德,鞭策她们做了无主名的牺牲。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性别 叙事*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本土经验的影像书写》(课题编号HJSK200765)成果。
(1)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陆十三等《观众给〈金陵十三钗〉打高分,张艺谋回应未拍结局》,http://news.cntv.cn/20111218/110441.shtml。
(3)同(1),第129页。
Narrative about Sex in The Flowers Of War158上,观众也从片中看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式的女性观。
对于女性,贾宝玉虽然“爱博而心劳”,但他的爱也是有差等的。
同一个女人,贾宝玉将她的生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三段,各有价值判断,高低贵贱迥然不同。
贾宝玉曾放言高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4)至于为何女人会有如此这般“化神奇为腐朽”的变化,贾宝玉归结为男人,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贾宝玉和婆子之间,还有一番生动的对话:宝玉……看已去远,方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门的婆子听了,也不禁好笑起来,因问道:“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点头道:“不错,不错!”(5)《红楼梦》中,身为“须眉男子”的贾宝玉,从来不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傲于人,相反,贾宝玉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其言论大胆奔放,简直可以说他是中国早期的“女权主义者”。
然而,贾宝玉喜欢的其实是白璧无瑕、不谙世事的“女儿”,说白了也就是处女,而不是“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的“女人”。
这体现的是在性心理上占有绝对控制欲和占有欲的男性价值观。
当读者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一窥女学生书娟的心理活动时,一定感到似曾相识:“书娟想把自己的初潮讲给同伴听,又感到难以启口。
她从女孩已沦落为女人,而这沦落是万恶之源。
”(6)这里,通过女学生孟书娟对“女孩”和“女人”之别的敏锐体察,以及其间蕴含的价值判断,贾宝玉式的男性价值观得到了重申。
在《金陵十三钗》的主要情节构造——“妓女”代替“女学生”赴死中,这一“女人”不如“女孩”的男性价值观,最终得到了完美实现。
从古到今,保家卫国的主体寄托在男性身上,女性作为弱者更应该成为保护的对象。
因此女性的性牺牲本身是民族的一种耻辱,更是男性的一种耻辱。
但是一群妓女的牺牲总好过一群女学生的牺牲。
这种“牺牲”凭借“妓女”身份的偷梁换柱无形中冲淡了它的悲剧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男性身上因为女人“牺牲”带来的罪恶感,因为妓女身上是带有原罪的,更何况当时影片中所有强有力的中国军人都已经倒下,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小男孩延续了庇护者的使命。
因此男性不仅最大限度地宽容了自己在战争中所负有的政治使命,而且也规避了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将牺牲偷换成了救赎。
在这场战争中,毁灭的都是有罪的身体,最终留下的都是被救赎的肉身和灵魂。
无论女学生还是妓女们,都是一种救赎。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在中国男性眼中,一个完美的女人必须是洁净的肉身和高贵灵魂的结合。
要剔除其肉身上的不洁,就必须给予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
所以片中的女主角玉墨,要成就导演和观众眼中的完美,必须给自己的“不洁”加以掩饰。
导演先是让玉墨主动带领众妓女完成偷梁换柱的任务,去除妓女职业的污点;而后又通过与外国人约翰的真情流露,讲述自己13岁被继父强奸的不堪遭遇,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堕入风尘的无奈和悲凉。
实际上,影片在粉饰“不洁”成分所做的努力都极力突出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心中深处挥之不去的“处女”情结。
三、女性: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从性别叙事的角度分析,《金陵十三钗》颇多暧昧不明的层面。
表面上,电影有一个女性视角。
在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导演张艺谋特意要求编剧严歌苓加进去一个女性的视角,特别是小姑娘这样的一个视角。
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有一个旁白,一个贯穿始终的画外音,这就是以南京方言讲述“十三钗”故事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女学生孟书娟。
显然,这是一个女性的视角。
与此同时,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节构造中,最出人意料的,无疑是故事最后的性别身份的伪装——当教堂小管家陈乔治决定男扮女装,跟妓女们一起,为保护女学生毅然赴死时,故事情节的吊诡让人瞠目结舌。
观众们惊讶地发现:“《金陵十三钗》,第十三个是男人!”至此,《金陵十三钗》别出心裁,凭借“男人扮女人”的惊人一笔,在表面上似乎消解了性别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实不然。
编剧之一是擅长女性叙事的女作家严歌苓,电影叙述者是一个少女,“《金陵十三钗》,第十三个是男人”的障眼法,并不能改变《金陵十三钗》的男性视野,更无法撼动电影流露出的价值观——男性的价值观。
作为“第二性”,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往往和男性共享主流价值观。
实际上,《金陵十三钗》中女学生书娟对“女孩”和“女人”之别的敏锐体察,与《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对“女儿”和“女人”的价值判断,已然遥相呼应。
所以,电影中女学生起初对秦淮河女人的敌意其实很好理解:同为女人,“女孩”瞧不起秦淮河“女人”,嫌弃她们“脏”,甚至不愿与她们共用一个厕所。
此时,在女性对自身命运的习焉不察中,真正可悲的情形发生了:女人们“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
(7)在《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河女人做了“无主名的牺牲”。
然而,她们何以兴高采烈地奔赴死地,几乎毫无怨言呢?显然,驱策她们慷慨赴死的,除了民族大义、国族之耻外,还有她们身为“性工作者”,在“身体”和“性”上犯下的原罪,她们是“失足妇女”,她们之牺牲,同时也是一个雪耻和赎罪的过程。
(4)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812页。
(5)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第1078页。
(6)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广州日报》2011年12月3日B20版。
(7)让—保罗·萨特语,转引自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扉页。
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59对于两性关系,中国的旧见解正如鲁迅所言:“性交是常事,却以为不净。
”(8)中国人很难摆脱这种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