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推荐】《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精选11篇)

【推荐】《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精选11篇)《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篇1《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点燃又狠狠碾灭的希望。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背景,真实的再现了南京城的沦陷,六朝古都覆灭,满地横尸。
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该剧并没有侧重表达军队官兵如何不顾生死,保家卫国。
在那个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势,注定要备受欺辱。
在日军屠光全城时,南京城中仅剩的一支残存军队,拼死护住了教堂的女学生,破败的教堂成了女学生唯一的庇护所。
那时兵荒马乱,强行进入教堂寻求庇护那群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之间的相处是怎么都不会和谐的。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
她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
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城的沦陷,在快乐安宁的日子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
风尘女子,成熟,妖艳。
霸占了女学生的地窖。
人心惶惶,她们却依旧在地窖中莺歌燕舞。
在世人眼中她们粗俗,低贱。
与高贵矜持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
暂时的宁静被打破。
谁都清楚,那场名为庆功会是一条通向阴沉黑暗的不归路。
当初教堂顶楼那句“姐姐们替你们说去”,只是挽留女学生不做傻事的借口。
但回到地窖后气氛却并不轻松。
“窑姐”玉墨的提议有人反驳,但最终这群女人的善良打败了恐惧。
“我妈就想让我成个女学生嘞!”剪了学生头,换上朴素的学生服。
浓妆艳抹实在是无奈之举。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让自己的女儿成为高雅,有学问的女学生。
那身学生服上身,女人们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悲凉又苦涩…那首最后的《秦淮景》透着多少心酸与恐惧呢?电影结尾只讲述约翰含泪载着女学生逃离南京,并未交代女人们的下场。
但谁都心知肚明,当她们代替女学生踏上日本军车的那一刹那,前方等待它她们的是死亡都无法比拟的恐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污秽浑浊的外表下是一颗干净纯善的心。
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却真正可称勇士《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篇2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
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
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影片是以1937年南京被攻陷一名教堂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的回忆展开的,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勾勒南京大屠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
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
《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
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
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
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
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
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
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
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
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
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
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
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
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残忍面前唤起良知。
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
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
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
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近年来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巨作,这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被寄予厚望。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1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
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
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
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
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
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
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通用4篇)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通用4篇)金陵十三钗篇1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
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
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
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
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
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
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的力量。
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
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
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
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堂的历史。
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
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
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
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精选5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篇1《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
银幕上的场景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自己仿佛也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
沉沦的南京依旧充斥着热血,因有勇士与他存在继续与日本军做着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因他们的痛而痛;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躏、残杀而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的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他们激赏,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彻骨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
电影院中的我只能静静地坐着,默默强忍着想哭的冲动,整颗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涩。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复,想哭却不知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地炼狱,同时也为中国的统治腐败而哭,为统治者的无知而哭,为日本侵略军的愚忠而哭,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那是何等的悲哀啊!最终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结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终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逃离了南京,些女人或许是活着出来了,或许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宁愿相信前者。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但是一场炮火轰击了我们的国门,伟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迹。
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了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是勤劳、勇敢的官僚们却一味的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悲剧!如果当时每个中国人民都敢于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摧残到如此境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
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
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
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
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
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
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
(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
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
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觉得今天与明天
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
深
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
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
暗的暖黄色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
身旁定住。
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
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
这两种
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
是显得格外的寂寞。
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
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
有点恐怖的事。
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
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
刚失去反抗的力量。
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
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
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教堂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
人耳目的生长着。
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
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
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
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
我是
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
几条
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福音堂
的历史。
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
又不使张扬和风情。
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
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
的突出了。
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
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
最后尊严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
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
发梢,教父做完祷告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
她妄图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虚伪,却
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
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
小说的
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
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
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
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
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
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
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
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
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
决心要划定界限。
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
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
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
书
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
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
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
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
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
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
但是他又是幸
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
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
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
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
李全有和
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
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
地窖里。
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
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
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
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
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
人世间。
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
赵玉墨跳舞之前。
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
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
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
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
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
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
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
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
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
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
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一些想说的】:(这部分和本文无关)我在
一些帖子后面的跟帖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话如果你
不懂,请你闭嘴。
我想我应该是十分不欣赏这句
话的,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问题,懂和不懂
什么才是界限呢?学富五车算是懂了吗?有这样
一句话叫一山更比一山高,当你站在小山坡上时,你不敢发言,因为你怕惊扰了珠穆朗马峰的高大
和嘲笑,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站在珠穆朗玛峰上时,你又会不会惧怕来自外太空的嘲笑呢?就是作为
一个国家的最底层的公民,他也有发言的权利,
即使只是一点牢骚。
当然我这个观点你也可以试
图去扳倒,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不懂乱说是在扰
乱正常的文化交流。
我只能说这个文化圈子真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