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一、剧情介绍电影《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由巩俐、陈道明等主演的一部历史剧情片。
影片根据曹雪芹的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改编而成。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清朝,讲述了贾府的贾宝玉与金陵十三钗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宫廷斗争背后的种种阴谋。
二、影片亮点1. 演员表演精彩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巩俐扮演的林黛玉和陈道明饰演的贾宝玉。
他们将这些经典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巩俐的林黛玉活泼可爱,情感细腻,陈道明的贾宝玉则深情而复杂。
他们的演技让人震撼,令人难以忘怀。
2. 精美的场景和服装设计《金陵十三钗》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完美地再现了18世纪中国清朝的宫廷氛围。
华丽的宫殿、精心布置的庭院以及漂亮的传统服装,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这些细节展示了导演对于影片细节把控的精准和用心。
3. 寓意深刻的剧情影片通过描绘贾宝玉与金陵十三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宫廷斗争的残酷。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心思和欲望,被权力和现实所束缚。
通过这些人物关系的交织和情感的碰撞,让人思考人性的善恶、情感的真实性以及权力游戏的悲喜。
三、观影感受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剧情片的观众,我对《金陵十三钗》的观影感受非常深刻。
首先,电影的剧情扣人心弦,情节紧凑且充满悬疑,让人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其次,演员们的出色表现让我对角色产生了共鸣,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和痛苦。
最后,影片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让我仿佛穿越到了18世纪的宫廷,令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金陵十三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欲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观影,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导演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够深深触动每个观众的内心,带给他们不同的观影感受和思考。
在我看来,电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身处绝境的女性在战争中的挣扎和抉择。
从剧本故事来看,刘恒的改编极为到位。
他不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还充分考虑了片子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影片以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为主题,将叙事角度从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结构严谨,三幕剧结构清晰,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置”一段中为了商业考虑而安排的过量场次,导致后面的情感释放略显仓促。
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对于一部长达 145 分钟的电影来说,也并非没有益处。
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虽然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比较合理,但深究起来仍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不过,从娱乐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从视听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非常出色。
开场的战争戏极具临场感,画面呈现不错,而对于色彩和细节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电影在特效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场景的制作显得不够细腻与真实。
此外,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的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殡葬师形象,其表演真挚而感人。
然而,也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存在瑕疵,比如部分女性角色在眼神传达上的问题,使得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特别是《秦淮情》的多次出现,既营造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暴力场景也被处理得较为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选择。
2024年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2024年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由何群执导,根据张爱玲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历史剧情片。
该片于2024年上映,讲述了1940年代的上海,在虚构的金陵饭店中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
作为一位观众,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共鸣和触动。
首先,该片在制片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了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和风貌,制作团队在布景、服装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金陵饭店的场景设计非常逼真,充满了时代感,让观众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而主人公们所穿的服装也都非常考究,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风貌。
整个片子的美术设计非常出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该片的剧情非常吸引人。
张爱玲的原著小说就以其独特的文笔吸引了很多读者,而电影将小说中的故事实现了视觉化,更让人投入其中。
影片以金陵饭店为背景,以十三个女性角色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着历史事件的发生。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着不同的遭遇、追求和梦想。
这些故事在片中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展现了她们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的困惑和挣扎,另一部分则讲述了她们与爱情之间的纠葛和选择。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人对每个角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共鸣。
观看电影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每个角色的塑造。
导演和演员们在角色的描写上非常用心,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个个风华绝代,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
她们有的勇敢坚强,有的柔情似水,有的内心深沉,有的机智聪慧。
观看电影时,虽然每个角色的时间都不长,但是每个人物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和打动人心。
观影期间,我一度陷入对这些角色命运的悲伤之中,为她们感到心疼和同情。
观看《金陵十三钗》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剧变的年代。
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如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也使得每个角色所经历的困境和选择更有代表性和意义。
金陵十三钗-抗日电影赏析

内容简介
• 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
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
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 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
• 金陵”是“南京”的别
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 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
称,“十三钗”指的是 故事中12位侠肝义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 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 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
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 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 。
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
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
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
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
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
抗日电影赏析
Kris_lai
主要内容
一.影片介绍 二.导演简介 三.创作背景 四.剧情介绍 五.名家评论 六.个人感受
影片介绍
中文名:金陵十三钗 外文名:The Flowers Of War 其它译名:南京英雄,战争之花 出品时间:2011年 出品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张艺谋 编剧:刘恒、严歌苓 制片人:制片主任:黄新明 类型:剧情,战争,历史,动作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
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
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
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
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主要角色
---约翰 :有才能、冷静、坚强不屈、 ---玉墨 :漂亮又识大体 ,有号召力,风情万种,艳
光四射 ---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学校女学生 :勇敢,不畏屈辱,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影视作品,该影片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风云故事。
影片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影视界的翘楚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影视作品。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
整个剧情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却又融入了《金陵十三钗》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通过多条主线故事交织展开,令整个叙事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影片还通过大量的flashback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过往经历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整个叙事结构紧凑而又富有张力,令人难以自拔。
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
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舞台表演元素,采用了大量的舞台道具和服装,并结合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营造了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氛围。
尤其是在服装设计上,影片所呈现的锦绣华丽、繁复多姿的民国时期服装,几乎成为了整个影片的一个视觉焦点。
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特技镜头,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与现代电影的精彩画面完美结合。
在影片的音乐配乐上,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古色古香的优雅气息,这与影片的叙事风格非常契合。
整个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在整个故事中,每一位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和纷繁世事之后,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性格的转变既展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又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
影片的主要角色也都是一些非常有作为的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尤其是在爱情线上,每一位女主角都有着自己的坎坷和苦楚,这种命运的彼此交叉让整个影片更加感人。
在影片的主题表达上,影片呈现出了极强的文化自信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妓女和一群女学生在战争中的命运。
这部电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对其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也有人对其提出了批评。
作为观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从故事情节来看,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在战争的背景下,妓女和女学生这两个原本处于不同世界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命运而走到了一起。
电影通过展现她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然而,电影的情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转折显得有些突兀,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也有些难以捉摸。
这使得观众在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人物塑造来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
例如,玉墨是一个聪明、勇敢、有魅力的妓女,她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但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显得过于单薄和脸谱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李教官被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中国军人,他在战争中以一挡百,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然而,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有些空洞。
此外,电影中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场景描绘非常逼真,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非常出色,增强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暴力和性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描写虽然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但它们的出现过于频繁和直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难以接受。
我想谈谈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人性、救赎和希望。
电影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呼唤。
电影通过展现妓女和女学生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表达了对人性的温暖和对未来的希望。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改编自梁羽生同名小说的影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张曼玉、周迅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
该片以清朝末年南京城深具传奇色彩的金陵十三钗为题材,通过十三位不同身份和遭遇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首先,该片的剧情紧凑,情节扣人心弦。
影片以金陵十三钗这个突破传统女性形象的概念为主线,通过揭示每个女性角色的命运转折和心路历程,展示了她们在挣扎与追逐爱情、家族和国家之间的纠结与抉择。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被引发情感共鸣,思考女性在封建时代的命运与价值。
其次,影片的制作精良,场景细致入微。
从片中金陵十三钗居住的府邸到充满旧时情调的街巷,影片无一不展示出张艺谋导演的细腻用心。
每个场景都凭借其精美的布景和精妙的摄影技术,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古典美感的时代,仿佛重回清朝末年的南京城。
另外,该片的演员表现也值得称赞。
巩俐饰演的玉儿,张曼玉饰演的婉儿,周迅饰演的香儿等,都将各自饰演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她们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深入人心,让观众为之动容。
她们的出色表演也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亮点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展现女性的力量和智慧,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局限和束缚的批判。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她们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赞颂,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女性们的坚韧和勇敢,也引发了对社会平等和自由的思考。
总体而言,《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成功地展现了清朝末年南京城的风云,通过金陵十三钗的命运,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顿与挣扎。
影片故事精彩紧凑,影像表现精致绝伦,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同时,《金陵十三钗》还向观众传递了对女性力量的积极肯定和对封建体制的批判,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相信,这部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人们带来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张曼玉、梁朝伟等众多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它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战时期南京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十三个美丽的女性经历了战火的炮灰,最终以悲壮的英勇牺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视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更是让观众们在情感上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影视艺术上,《金陵十三钗》展现了出色的叙事技巧、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细腻的美术设计。
影片以线索清晰、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南京城中发生的一系列战火和战乱,它表现了一幅生动的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画卷。
影片中的场景布景设计和服装造型也是非常考究的,无论是南京城市的古老建筑,还是主人公们的服饰,都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为观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是值得称赞的。
张曼玉在片中饰演的大老板王大美人,她为了保护金陵城和抗战时期的民众,不惜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最终在战火纷飞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城市的和平。
梁朝伟饰演的武士花木兰,他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最终与王大美人一同倒在了战场上。
其他演员们也都在影片中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有情感共鸣。
影片的叙事艺术上通过情节、角色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令人心痛,每一场战火都让人心惊。
当大老板、武士花木兰和其他十一位钗钗在最后的战场上牺牲的时候,观众不禁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动容,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而揪心。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极具感染力的,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战争的残酷与美好。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在影视叙事艺术上极为出色的作品,它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南京城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让妓女由肮脏卑贱、没有价值、不知亡国恨的风尘女蜕变成为国为民、英勇献身、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民族主义烈女。
这种妓女形象虚假做作,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形象,是男权意识、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妓女观的折射,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歧视、规训、控制,它离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形象相去甚远。
与世界名作相比,《金陵十三钗》还停留在一种前现代的价值观上。
对张艺谋的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我们也可按上述思路,来作一番仔细的解剖,看看影片的叙事中隐含着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一《金陵十三钗》与传统的主流抗战电影在战争观、价值观上有着一致性: 都是弘扬抗战反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
但在叙事上,《金陵十三钗》作了双重置换: 以妓女取代浴血男儿成为抗战英雄; 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妓女置换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妓女。
这种置换建立在妓女们的华丽转身之上,即代教会女学生赴难,“由妓女向刺客转换,完成肮脏向圣洁、下贱向高贵、肉体向伦理的献祭。
”让“不知亡国恨”的妓女,升华为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民族主义烈女。
正是借由妓女的转身、升华,《金陵十三钗》赢得了民族主义者的掌声,达到了煽情的效果。
然而,去参加日本人的聚会,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妓女,都将面临身体的屈辱、生命的危险,导演最终安排妓女代替女学生赴难,这种安排的逻辑何在? 有何种观念在支撑?且看电影里,导演借妓女玉墨等人之口给出的理由:“小日本……不就是图个快活吗,姐妹们都是干这一行的,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 只要我们能活着回来,就能凑合着活下去。
这种事你怎么让那些小女生对付啊,就算她们能活着回来,还活得成吗?”“自古以来,说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自古以来的骂名。
都说婊子无情无义,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这些话语都对应着一种观念: 妓女不干净、肮脏、卑贱,而教会女学生年轻、纯洁、有知识、高贵,是国家民族的未来,由妓女顶替教会女学生赴难,国家民族的损失也要小一些、划算一些。
而且,妓女因职业所累,一向是大众轻视嘲笑的对象,在道德上有原罪、有负疚,此时作出牺牲正是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好时机。
可见,在编导眼里,妓女肮脏卑贱、没有价值、需要自我救赎,因此,由她们顶替女学生是卑贱者、无价值者顶替高贵者、精英分子。
在这一逻辑下,妓女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归属: 转变前的妓女既是肉欲的符号,同时又是没有价值、受到否定的; 而转变后的妓女才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大家需要的妓女。
可见,妓女们代人赴难,不是危机时一刹那的本能反应,人之为人的光辉体现,而是导演、编剧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度量其价值,并反复权衡之后的人为取舍,它表面看来富于英雄主义的道德感召力,实则残酷而又有违人道。
20 世纪80 年代,大学生张华为救掉进粪坑的淘粪工而失去生命,有种舆论说,大学生用正值青春的生命来换取淘粪工卑贱之躯,这种死不值得,不划算,这种英雄主义不宜提倡。
30 年后,张艺谋们又重弹了这个老调,不同的是,张艺谋们认为,教会女学生值得救,而且让妓女们救也很划算。
这种权衡取舍,折射出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女性观。
在淫威、暴力、强权之下,妓女和女学生一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尊严、有情感的人,都是女性、弱者、待宰的羔羊,并不因为她是妓女还是处女,有没有知识,贵贱与否,而她们所受的迫害就有了等级之分、值得与否的区别。
作为人,在生命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可度量,也不宜度量的。
不能以国家民族的名义公开号召、要求一些弱势群体为一些精英分子、高贵者做出牺牲,并美化这种牺牲。
无奈为妓女,已经很不幸,靠自己身体吃饭,不亏谁,不欠谁,更不亏欠国家民族。
因此,人们不能因为她们不体面的职业而歧视她们,也不能在危机时,要激发她们的献身热情,赋予她们代人受难的义务,更不能以为国为民、自我救赎的名义,要求她们率先成为国家民族危难时的牺牲品。
《金陵十三钗》充斥着男人视角、精英视角和民族主义视角,然而独独欠缺妓女自身的视角。
早在日本人肆虐南京前,她们就已饱尝苦难,沦为妓女。
这些苦难全拜国人所赐,没有疏泄的出口,没有控诉的对象,没有清算的可能。
日本人打来了,她们被赋予救国的义务,她们所受的阶级苦难、女性苦难被遮蔽,民族苦难则被放大凸显而掩盖一切。
在民族意识里,妓女们以前所受的再大的苦难都是我们内部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可以被忽略,不去计较。
然而,日本人所施加的苦难则是不可忍受,必须加以反抗的。
此时,妓女们所有的困难都有了疏泄的渠道,都有了方向———日本人。
因此,妓女们被塑造为深明民族大义,只能将所有不平和怨恨都发泄在日本人身上。
这种妓女形象塑造,典型地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规训、争夺和控制。
可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妓女,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她们与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相去甚远。
电影里,她们没有自己的声音,华丽转身为英雄、刺客、烈女之前虽然也有些许怨言、牢骚,但这些言行被导演认为是消极的、政治不正确的,转变后则完全成为导演思想观念的木偶。
二女人、妓女相对于男人、学生,是弱者,是边缘群体。
《金陵十三钗》中,导演让军人退场、女学生远走,让妓女华丽出场,赴难救国、保存精英。
这种以边缘群体的牺牲换取民族生存的论调,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过。
1933年,董时进发表《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针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本地狭人少,资源匮乏,董时进提出,“我们的老百姓到了草根树皮都没有,他们不吃也成,到饿死也不会骚动,更不会同士兵争粮饷”,“到必要时,我们正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使军阀惯用的手段,去榨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
反正我们的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拿去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胡适对这种可怕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大为气愤,他说: “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 董先生说的‘我们’究竟是谁? 董先生是不是‘我们’的一个? ‘他们’又是谁? 董先生又是不是‘他们’的一个? 这样的无心肝的‘我们’牵着无数的‘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他们’,上前线去死。
———如果这叫做作战,我情愿亡国,绝不愿学着这种壮语主张作战! ”在胡适看来,国家之上是人类,反对战争,伸张民族主义,是为了让人们活下去,活得更好,而不是故意牺牲一些弱者、边缘群体,保存一些优良种子、高贵者,延续种族、国家。
假如这样,抗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做亡国奴也未必比这个设想所体现出的观念更可怕。
在波伏娃的名剧《白吃饭的嘴巴》中,为长期坚守,当权者将粮食留给将士,女人、孩子、老人、残疾人被认为是“白吃饭的嘴巴”,逐出城市。
对这种中国人熟悉的“国家战略”,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了质疑: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谁有权决定另一些人是“更有用的人”呢?《金陵十三钗》中,教会女学生被当做国家民族的希望、未来的符号来看待,国难当头,军人救不了,男人救不了,教会救不了,洋人救不了,却要十三个妓女来救。
救国救民,这等重任,何其宏大,不料最后却落实到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妓女身上。
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向就喜欢虚构弱者救国的传统,女人救国、妓女救国,儿童救国之类的故事层出不穷,它具有极好的煽情效果,也有着凝聚、宣泄民族情感的功能,然而,其中的意识形态策略颇堪玩味。
平时,江山社稷,国家民族,核心利益分割,种种庄民族危难关头,男人不见了,朝廷政府不见了,精英不见了,大人物不见了。
女人、妓女、儿童被文人驱遣上场,确证自我,偌大的国家,要靠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担当起救国的重任,上演民族精神的壮烈。
所谓国家兴亡,“匹妇”“匹儿”亦有责,华夏大地,老幼妇孺,皆为英雄,真正的有难同当,光荣共享。
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群体,平时被忽略,被歧视,甚至被践踏,危难时,还要承受文人附加的难以承受之重。
与其说这是对弱者的歌颂,不如说是对他们的苛求,对真正需要负责的男人、政府朝廷、精英的开脱,也是国人虚构出来的自娱自乐、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民族自我消费,《金陵十三钗》只不过延续了这类老套。
三看了《金陵十三钗》,想起了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
被战争摧毁了家庭的儿童伊万,搜集德军情报,屡建奇功,成为英雄。
然而,他整个的生活都被战争所填充,挤压,他所有的行为都与上前线、刺探情报、打击德军有关。
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快乐,已离他远去,战争成了他的全部,他的自我认同,自我确立都为这种战争思维、战争依赖症所把持。
可以说,战争已经夺走了伊万,改变了伊万,那个儿童的伊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在中国导演眼里,民族立场坚定、政治正确、早熟的儿童英雄伊万是多么难得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符号,可是在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眼里,儿童英雄伊万不是前苏联人津津乐道的荣耀,而是一种悲哀,是被战争摧残的整整一代前苏联人生命扭曲、精神残疾的自我写照,他折射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之巨。
这种沉痛的反思远远超出了将民族苦难情色化、煽情化的《金陵十三钗》。
可以说,《伊万的童年》是以人类为高度、以精神灵魂的健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金陵十三钗》则以歧视弱者的精英主义价值观、自欺欺人的英雄主义、偏执的民族主义为市场诉求,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不仅难望《伊万的童年》之项背,就是与那些艺术片,如《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海岸线》放在一起,《金陵十三钗》在思想价值上都要相形见绌。
《金陵十三钗》团队雄心勃勃,要打造全球化、普世化的战争巨片,遗憾的是,张艺谋及其编剧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仍停留在前现代社会,又何以征服世界观众?张艺谋的电影一向以情节的矫揉造作、思想的浅薄苍白而为影迷所诟病,《金陵十三钗》亦然,只不过在价值观上下滑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