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请问猫与羊有什么关系?
猫、田鼠、蜂和三叶草 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 相互联系之中。
达尔文曾提到他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食物 链”。他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 多。
原来羊吃的有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
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 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 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就 越繁茂;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 了。这样,猫、田鼠、丸花蜂、三叶草和羊之间,就形 成了一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食物链。
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 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 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 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 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 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 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 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 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联系的普遍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 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 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 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 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联系的普遍性
与住房问题相联 系的其它问题— —牵一发而全身 俱动
在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很经典 的蝴蝶效应的故事:
给白菜下砒霜,兔子吃白菜,老 鹰吃兔子,老鹰掉到河里,鱼吃了老 鹰,鱼被别人捉住做菜,毒死了仇 人。。。。。。。
一个人的死和豆角涨价
陕西安塞县副县长的父亲大人去世了,孝 子为父亲大肆操办丧事,把老人本该停放 三五天的丧期适当地控制到了十三天—— 因为停放时间越长,吊唁的客人越多—— 结果来吊唁的客人很多,拉动了当地的内 需,使当地的豆角、青椒、西红柿的价格 每五百克分别涨了0.5元、0.2元、0.2元, 导致了当地家庭主妇们的不满,直言不讳 地说什么“就盼着快点下葬,好使菜价掉 下来!”

事物普遍联系所具有的特征

事物普遍联系所具有的特征

事物普遍联系所具有的特征
事物普遍联系所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

2. 普遍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种普遍性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种事物之间,包括无机自然界、有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

3. 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必然的,也可以是偶然的;可以是本质的,也可以是现象的。

不同的联系形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 条件性:联系是有条件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起影响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具体而言,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等。

5. 系统性: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各个事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系统性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等。

总之,事物普遍联系的特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如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成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秀才对官员说:“官位贵,官印重,风吹官袍 动,官衙里面能藏凤。”
面对商人的回答则是:“金子贵,元宝重, 风吹银票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对学士的回答又是一种格调:“书为贵,情为重, 风吹秋波动,君心深处能藏凤。”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青花瓷之模仿19人.flv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故
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深谙世故, 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说 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 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 “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 法国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于纪 律,服从了命令;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 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大利人 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 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 亏!”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岁的老 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呀?”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德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 格 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Nhomakorabea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 本要求。
拆字的故事
崇祯“友” 、“有”、 “酉”

4(1)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4(1)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在第五个沉思里,除解释一般意义 下的物体性以外,还用新的理由来论 证了上帝的存在,在这些理由中虽然 会遇到某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我将 在对给我提出的反驳所做的答辩里去 解决。还有,在那里也看到,几何学 论证的正确性本身取决于对上帝的认 识这一点怎么是真的。”
• “最后,在第六个沉思里,我把理智活动和想像 活动分别开来;我在那里描述了这种分别的标志。 在那里我指出人的灵魂实在有别于肉体,然而又 和肉体紧密结合得就象一个东西似的。由感官产 生的一些错误以及避免错误的办法都在那里阐明 了。最后,我在那里指出了各种理由来说明物质 的东西的存在,这并不是因为我断定这些理由对 于它们所证明的东西是有好处的,例如有一个世 界,人有肉体,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都是 任何一个正常人从来没有怀疑过的;而是因为仔 细观察起来,人们看出它们不如导致我们对上帝 和我们的灵魂的认识的那些理由那样明显、有力, 因而导致我们在精神上对上帝和我们的灵魂的认 识的理由是最可靠、最明显的理由。这就是我计 划要在这六个沉思里证明的全部东西。我在这里 省略了其他很多问题,关于那些问题,我在这本 书里也在适当的机会讲到了。”
“缘起说”
目的论
2、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由彼此相异又相联的 事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6
3、联系的多样性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 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 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27
多样性
多样性:本质联系与非本 质联系
从过程看
某种运动的发生
33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之(二)
2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四课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四课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必然与偶然的相互转化
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 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问题:在牛顿发现 万有引力的传说中,偶 然性在哪里?必然性在 哪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3.把握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
由果溯因,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由因测果,增强人们活动的预测性。
(三)必然与偶然
1.什么是必然和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 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 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区别
必然是指确定的趋势,偶然是指不确定的 趋势。
第二,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相互依存:任何原因都必然会引起一定的 结果,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 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相互转化: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种联系中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多因多果等。
(二)原因与结果 3.把握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区别
不能把希望寄托 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守株待兔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必然与偶然的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寓于偶然之中, 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 然性,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 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辩证法~1

辩证法~1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所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即体现了事物
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 征是否认矛盾。
黑格尔
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磁铁有南北两极, 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N
相互依存
S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 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指(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 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 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
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这里的‚常‛就是指 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 存‛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
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
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人们总以为肯定和否定具有绝对的区别, 其实两者是相 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反之,也同样可以称 否定为肯定。譬如说,财产与债务并不是特殊的独立自有 的两种财产。只不过是在负债者为否定的财产,在债权者 即为肯定的财产。同样的关系,又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 是一条往西的路。因此, 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 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
量与事物并非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指保持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质、量、度
关节点 临界点
度是质和量的相互规 定:一方面质通过度规定 了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 面量通过度规定了质的稳 定性。
关节点 临界点
质、量、度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 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 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 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 沉沦和毁灭。
—— 黑格尔
辩证的否定观
作为联系的环节,
辩证扬的弃否就定是体辩既现证保了否留事定又物的克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服 粗自发 证。 取我展 的扬 精的连 否弃 、否续 定根 物的 去定性 把的本过 伪。, 新内原程存即旧部因是真通事矛在一、过物盾于个除辩联。事去旧 ❖辩证的否定既是联布系系新的起的环来过节,程,使。又整是个发世展界的呈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 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 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 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 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 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 的对立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
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

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
然战胜旧事物。

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

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到更加成熟,并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从我国的现实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