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

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
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
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
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
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
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
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
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
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
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1.上古的丧葬阴宅,其名源于阴阳学说。
地面为阳,地下为阴。
生人的住宅为阳宅,死人的葬地为阴宅。
阳宅以月偶祸福,阴宅以日奇定吉闪。
阴宅为安葬祖父辈的首丘,上以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神灵安则子孙盛,所以风水先生对阴宅的重视超过了对阳宅的好多倍,风水的主要内容在阴宅,书籍也以阴宅为多。
人们常称风水先生为葬师,原因在于此。
讲丧葬的书,古代首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还有《孝经》。
如《孝经·丧亲》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亨之。
”宅,即墓穴。
兆,即荦域。
占卜测定墓地吉凶、然后安葬死者,并设立宗庙,以鬼祭祀。
这种做法,后世风水一脉相承。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第六章也认为风水起源于丧葬,他说:“风水之始,避风及水而已。
《吕览·节丧篇》日:‘葬浅则狐狸担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此风水之说之起源;也。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古代的丧葬: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在人类的初始阶段,没有丧葬行为。
《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呐姑嘬之,其颡有洮,睨而不视。
”后来渐渐有了丧葬行为。
《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对时间、地点、墓形都不讲究。
自从有了丧葬行为,就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早在原始社会,墓葬的方向就趋向一致。
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的11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墓向都朝南或稍偏两。
西安半坡发现的250座仰韶文化墓葬朝向都偏西。
在云南剑川鳌凤山发现的200多座春秋战国时墓,都是头南脚北。
在湖北江陵发现的楚墓,大型墓墓主都是头东脚西,中小型墓墓主都是头南脚北。
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巧合,一定与当时的民众心理、信仰、习俗有关,反映了人们的向往与禁忌。
随着丧葬的规范化,出现了为活人修墓地的情况。
《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35年赵肃侯“起寿陵”,这在当时已不是稀罕事。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 开吊
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择吉日“开吊”,这 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报丧鼓
铜罄
46
开吊
47
现代城市祭奠
48
3 大殓,收尸入棺仪式
• 开光明
• 套米斗
• 棺材
汉族习惯用松柏制作棺材,禁用柳木。松柏 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意味着断子绝孙。寿 材做好后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吉利。寿 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说是可以减少死 者来世的疾病。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敛 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3
树葬
不同的葬法葬式
4
水葬
5
火葬
6
以汉族为主的土葬
7
中国丧葬礼仪的发展
8
山东藤县木椁
玉晗
9
从旧时代晚期墓葬习俗的发生,到西周时期, 中国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丧 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 椁制度、明器制度、襚制等都已经出现。
• 饭含: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
· “
”
·· “ ”
的习俗。
也注《
。:周
饭礼
所 以 实
地 官
口 , 不 忍 虚
舍 人 》 郑 玄
事 死 , 不 忍 露 其 口 。
孝 子 所 以 实 亲 口 也 , 缘 生 以
注 说 :
《 公 羊 传 文 公 五 年 》 何 休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 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古代人死后丧事流程

古代人死后丧事流程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古代人死后那丧事流程!你想啊,古人对这事儿可重视了。
那先是报丧。
一旦有人去世,家里人就得赶紧去向亲戚朋友报信儿,这就好比你有个超级重要的消息得赶紧让大家知道一样,急火火的!就说那XXX,他家人去世后,他那撒丫子跑着去报丧的样子,真让人感慨。
接着就是招魂啦。
他们会拿着逝者的衣服啥的,在门口大声喊着逝者的名字,像是要把离去的灵魂叫回来,哎呀,这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就像你丢了东西着急找一样,喊着喊着,就希望能找回来。
然后呢,就是停灵了。
把逝者安放好,设个灵堂,摆上各种祭品,这场景,那叫一个庄重啊!你看那灵堂上的蜡烛,火苗晃晃悠悠,好像也在诉说着什么。
入殓也是个重要环节。
他们会给逝者穿上华丽的寿衣,把人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就好像要送他去参加一场重要的仪式。
这让人想起要出门精心打扮的样子,是不是?像那XXX 的葬礼上,给他穿寿衣的时候,家属那小心翼翼、满眼悲伤的模样,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
还有设灵堂守灵呢。
亲朋好友都来吊唁,在那陪着逝者,哭哭啼啼,说说心里话。
那场面,真的是充满了悲伤和怀念。
下棺下葬的时候,更是严肃庄重。
众人齐心协力,把棺材抬到墓地,郑重地埋下。
古代人这丧事流程啊,繁琐却又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深深的情感在里面,不是吗?这就是他们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啊,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也珍惜当下活着的每一天。
我们现代人虽然方式不同了,但对逝去亲人的那份情感却是一样的啊。
古代丧礼制度

葬礼形式1、天葬2、土葬3、水葬4、火葬5、崖葬6、树葬7、洞葬8、沙葬9、缸葬通报⒈报丧一切布置停当后,开始向亲友报丧。
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
家人XXX叩禀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事先开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达),以此迎接吊唁之人。
⒉立丧榜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于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
⒊挂佐钱纸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
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
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门过道。
⒋立幡杆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
还有一则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殓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领香•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献孝•“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
古代出殡的流程

古代出殡的流程在咱老祖宗那时候啊,出殡可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儿呢!这可不像咱现在办个事儿那么简单。
当家中有人离世后,那可得赶紧准备起来。
首先得给逝者擦洗干净,换上寿衣,这寿衣那也是有讲究的,颜色款式都得符合规矩。
然后把逝者安放在灵堂里,灵堂布置得那叫一个庄重肃穆。
接下来就是报丧啦!这可不能马虎,得挨家挨户去通知亲朋好友,让他们都来送逝者最后一程。
这时候你想想,要是没通知到位,那得多不合适啊!人家以后还不得埋怨你呀!到了出殡的日子,那场面可壮观了。
前面有人举着招魂幡,后面紧跟着抬棺的队伍,那棺材可重啦,但抬棺的人都得稳稳当当的,不能有一点闪失。
一路上还有人撒纸钱,就好像给逝者铺了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这时候乐队也不能闲着呀,吹吹打打的,那声音老远都能听见,好像在告诉所有人,这里有一位重要的人要走啦。
到了墓地,下葬的过程也得小心翼翼,把棺材放好,填上土,再立个碑。
这可不仅仅是埋个人那么简单,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呀!你说这古代出殡的流程是不是特别复杂?但这也体现了咱中国人对生死的重视,对先人的敬重。
这就好像一棵树,根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大。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规矩,不就是咱的根嘛!虽然现在时代变了,很多习俗可能简化了,但那份敬重和怀念的心可不能变。
咱也得理解,古代人为什么这么看重出殡。
那时候啊,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家族观念也特别强,一个人离世,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大事。
而且他们相信,通过这些仪式,可以让逝者安息,也能保佑家族的平安和兴旺。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仪式,那多冷冰冰啊!人生在世,总有离开的一天,而这些仪式,就是给生者和逝者一个告别的机会,一个情感的寄托。
所以啊,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古代出殡的流程,它里面蕴含的可是咱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和情感呢!虽然现在很多都不这么做了,但咱也得知道,咱从哪里来,咱的根在哪里。
这难道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吗?。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第一篇: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
忌
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
教学过程:
古代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
初终、敛、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第一节 初终
古时,人临终称作属纩。属,放置;纩,新丝絮。置新丝絮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
定是否死亡,故后世以“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这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
招魂仪式后,再次察看死者口鼻前的丝棉,并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
办丧事。易服,准备丧服。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旧
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其脸上,俗称覆面纸。其起源已不可考。
第二节 殓
古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沐为洗头,浴为洗
身。合称之,即给死者搞卫生,包括修胡须、剪指甲等。民间称为“抹尸”。然后入殓。殓
通敛,为死者穿衣以及入棺。殓分为小殓、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裹衣衾。大殓,将死者入
棺椁,在小殓的次日。入敛的衣服、鞋袜、帽均为特制,且冠以“寿”字,此外还有寿器、
寿宫云。
殓,依官爵的高下尊卑或家庭财力各有差。小殓时,有三、五、七套,最多九套,均取
单数;质地麻、棉或绸缎,为官者则穿戴官服官帽等,以显富贵。大殓时,民间多取石灰、
木炭于棺中以防潮;并相应放置一些死者生前常用之物陪葬,供死者在“彼岸”使用。富贵
者还用椁(棺外之棺),并在棺中或棺、椁之间大量放置金银珠玉等财物陪葬。
殓时还有“饭含”礼仪。它因尊卑贵贱而异。饭含的具体规定各代有损益。饭含表明,
中国人历来是一个重吃喝的民族。
第三节 殡
一、殡的礼仪规定
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首先亲属要换丧服。旧俗,大殓之后,亲
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谓“成服”。殡的时间因死者的社会地位
各异。殡的地点也因人而异。有停于室内的,也有临时专搭的房子,殡处为“殡宫”。殡的
方位也有规定。夏人殡于东阶。中国人的房子大体是坐北朝南,殡于东阶,即面对着房子,
灵柩摆在房子的右侧。也有想将丧礼办得隆重而又暂时无钱,于是久殡者。
殡开始,丧家就须着手选坟地(包括葬日),曰“卜宅兆”。春秋战国后,周“礼崩”,
豫凶事也渐时兴起来,包括准备丧葬用物和选择、建筑墓地。
二、殡期间的悼念活动
殡期间,要进行悼念、超度、守灵之类的活动,丧事作为一类“社会活动”主要在这一
阶段。
丧家在住宅前搭灵棚、置帷帐、设灵堂,灵堂的正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一个斗大的“奠”
或“悼”之类字。左右各一长条幅,上书悼念一类挽联。殡期间有娱乐活动,诸如演戏、吹
拉弹唱,或僧或道,越热闹就越有体面。通常来的人极多,帮忙做事的、看热闹的、发表高
论的、指手画脚的、无事闲逛的等,不一而足。
当然,丧家也有人情“收入”,旧称赙赠。《礼记 .•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
赙。”赙,以财物帮助生者;赠,以奠品吊祭死者。合称之,则指以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
明、清又称奠仪。法赙,即官府对去世官员家属的例赙,不论死者家庭贫富与否。著之于国
家法典,故曰法赙,后世相沿。有官员家属由此而制产业者。这是在官府法赙以外,又受之
于同僚,以为亡者妻室儿女的生活费,资至千万,乃至成为一笔不小的家产。现在,国家对
职工、官员的去世也有一笔安葬费,或出面组织丧事,即古赙赠之遗制。历来,一些有权势
的人物,借给自己的父母办丧事,大收奠仪而获巨额财富者不乏其人,同时这也给那些攀附
之徒提供了一次最妥帖的机会。因而,这刺激了一些“特殊人物”对丧事的兴趣,从而对社
会的隆丧厚葬起了推波促澜的作用。
前来吊祭者,多是在灵堂上对着灵柩磕几个头,给丧主送一点赙赠就算完。但死者若是
极有身份,前来吊祭者亦有单独致祭的,他们带有祭文,郑重其事,边念祭文边行祭祀之礼。
三、殡的高潮:辞灵仪式
出殡前的一天(即殡的最后一天)晚,丧家整夜不能睡,谓之“伴宿”,或伴夜、坐夜、
守灵等。明日将要诀别,孝子贤孙以及亲戚朋友守灵以示最后一次相聚,并含有勿使死者孤
独之意。 晚饭后,要举行“辞灵”仪式,南方叫“做道场”(中国北方受佛教影响较深,
南方受道教影响较深,于此名词亦可观之)。丧家延请僧、道之人前来念经超度亡灵,并请
乐队前来吹吹打打,以壮声威。届时,乐队的奏乐声,唱祭者拖着粗重的长腔,亲属的哭喊
声(凡直系后辈均抢地而哭),鞭炮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以示生死诀别之艰难悲痛,
并无可奈何地热热闹闹地送亲人登仙境,以此将整个殡礼推向高潮。
伴宿中,各地风俗稍异,其具体活动也各有差别。旧时,有的地方还有“跳丧”活动。
“辞灵”仪式(或“做道场”)的主持者是祭师,或曰主祭,他的职责就是将丧事办得有声
有色,轰轰烈烈,并由此受到一致的称赞。
殡期间,每夜都有亲友、故旧守灵。灵堂内的供桌上燃有一盏小油灯,须时时加油,不
使熄灭,一直到出殡时不再加油,任其自灭,号为“长明灯”(或长眠灯)。
整个殡礼都体现了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精神。这本是一件极有意义
的事情,但由于过份追求外在的热闹,沉湎于炫耀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因而时常被推向了
反面,成为矫情的、虚伪的形式主义,所谓“礼多情变态”。中国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爱
面子的、爱热闹的民族,丧礼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第四节 出殡(送葬)
丧礼的最后高潮是出殡,或启殡,民间称送葬。清晨,丧家拆灵堂,约齐出殡人等。正
式出殡一般在上午八、九点,所谓“辰时发引”。
西周丧礼对出殡已有规定。如执绋有等级规定。实际上,灵柩一般是人抬着的,以示郑
重(如果路程很远,则配上马或牛车)。抬杠者的人数依棺椁大小轻重以及丧主是否要刻意
摆场面而定。
中国古代送殡时,挽绋者要唱挽歌,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至唐以后,挽歌仍非常盛行。
由于挽歌是出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当时已有了从事这一职业的“挽歌郎”。现在南方许
多地方,辞灵仪式时兴“唱夜歌”,它是固定的曲子,可以自己临时编词,其内容多为回顾
死者一生如何辛勤度日、怀念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苦楚,也有调侃或骂人的。
现在,民间送殡,时辰一到,主持者一声高喝“起杠”(也有叫“起轿”等),就算是
送殡的开始。随之鞭炮齐鸣,乐声和哭声又响成一片。长孝子着白孝服,捧亡父或母遗像居
于出殡行列之先;尔后按血缘关系的亲疏、长幼、贵贱关系排列,最后是街邻左右;乐队居
中或居后。农村旧俗有灵柩先在房前屋后绕三周,以示辞别,然后浩浩荡荡开拔。灵柩经过
之地,亲友沿途设奠祭祀,曰“路祭”,也称道祭。这里,再解释本章前面殡时期中的几个
礼仪。
朝祖,即朝拜祖庙。陈器,这里,“器”指明器,即陈列明器。其中有自家备的和别人
送的,此时都要摆列出来。
第五节 下葬及葬后(居丧)礼仪
至墓地,墓穴早已挖好。按周礼,出殡和下葬前还要祭祀。
遣奠,遣即送,奠即祭。古代称将葬时的祭奠。即是说,殡时已行了脯醢之祭;出殡前
再行遣奠,葬后,将祭品带回去,再祭。后世,出殡前和到墓地后的下葬前都由僧、道之人
进行一些祭祀,现在同样如此,如出殡时和下葬前的烧纸、孝子瞌头等均为遣奠遗制。
下葬,是生者对人生、死亡的体验以及对死者的感情接受最深刻的考验的时刻:生离死
别就在眼前,人生最后的归宿就在眼下的穴中,棺木入于黄土,亡故亲人将不复存在,一种
莫大的悲哀和茫然乃至各种复杂的感情将会从心中升腾而起。通常,墓地是一片哭声。
但从周礼的丧礼传统来说,此时丧事并未结束,接下来的是居丧守制三年。于三年中,
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它们也属于丧礼的范畴,兹略述如下:
祭后土:后土,对大地的尊称。也指土(地)神,并引伸为祭祀土地神的社坛。下棺入
土后,便祭后土,向土地神致歉意,有“拜码头”的意思。
题虞主:虞主,虞祭时所用的神主,亦简称主。上书死者名讳。即后世所称的“牌位”,
用桑木(或柘木)制成,民间多称“祖宗灵牌子”。
反哭:反同返。安葬后,丧主捧神主归而哭。
虞祭:既葬当日而祭,有安神之意。虞者,忧虑也。等级不同,虞祭的次数各异。现在,
民间送完葬归来,也在家中亡父或亡母的牌位前摆几道菜或果品,燃三根香烛,磕三个头,
可视为古虞祭遗制。
卒哭:三月后的祭礼,其意义在使丧主停止无休止的悲哀哭泣。卒者,完毕、终止也。
后世一般在丧后第一百天行卒哭之祭,故现在的许多民俗学辞书多以“百日之祭”来解释卒
日。
小祥: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礼曰小样。它是服丧期间的一次较大的祭礼,祭后可解除部
分丧服并改善一些生活。
大祥: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
覃 (dàn)祭:大祥的当月即覃祭,此后停止居丧,•全部恢复正常生活,故“三年之丧,
二十五月而毕”。
毫无疑问,这一套繁琐的礼仪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是难以操作的。全部做下来,足可以将
人弄得浑浑噩噩,“敦厚纯朴”,成“谦谦君子”矣。古于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儒家对所继
承的周文化丧礼的重视程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
思考题:
1、什么叫居丧守制?在中国古代,它有哪些行为规范?
2、什么叫“夺情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