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
组胚~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1.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
9.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12.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
小肠功能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

小肠功能的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小肠位于腹腔内,整个腹腔均有分布。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
其中空、回肠被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合称系膜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小肠的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成人全长约5--7米。
小肠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人的小肠长约5~7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m2;食物在进入小肠内时已被初步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
这些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能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
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
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具有促进消化,消化营养物质,将剩余物推入大肠的功能。
《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也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液的功能的。
在中医也讲,从胃下来的精微物质会在小肠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候,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泌浊,将水谷化微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其中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属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上述说了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效,我们的营养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小肠在这里起到重要的作用。
胃主要是储存功能,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而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小肠,那么,如果小肠切除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实际上,小肠切除一部分也对人体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的,但是如果切除掉大部分的小肠,比如切除到70%的小肠,或者是小于1米的小肠存在,那么就会致命,营养维持不住,会导致严重的阴阳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肠绒毛名词解释

肠绒毛名词解释
肠绒毛是指小肠黏膜上的一种细长突起,其内部有丰富的微绒毛。
肠绒毛是消化道最重要的吸收器官,起到增加吸收面积、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
肠绒毛的结构由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组成。
上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进食物质吸收的微绒毛,也称为吸收细胞。
这些微绒毛通常有数千个,每个微绒毛又有许多纤毛,形成了一个丛林状的表面,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腺细胞则产生胃酸和消化酶等大部分消化液。
肠绒毛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食物通过肠道时,肠绒毛表面的微绒毛会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并转运到纤维细胞内,再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内。
肠绒毛的微绒毛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可以加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
此外,肠绒毛还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肠绒毛增加了肠道黏膜的表面积,可以吸附并吞噬潜在的有害细菌、病毒和毒素。
肠绒毛上的黏液也可以帮助保护肠道黏膜,防止其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损伤。
肠绒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状态、病原菌感染、化学物质等。
如果肠绒毛受到损伤或炎症,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一些疾病如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等也可能会引起肠绒毛的功能障碍。
总之,肠绒毛是小肠黏膜上的突起,具有增加吸收面积和促进
营养吸收的功能。
它在营养物质吸收、保护肠道黏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消化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12章消化管

第12章消化管【学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的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管壁结构;了解消化管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主要学习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消化系统消化腺小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均开口于消化管腔大腺: 位于消化管壁外一、消化管的基本结构:从内向外,管壁分四层。
(一)粘膜: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两端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中段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富含小消化腺、血管和淋巴组织。
3、粘膜肌:薄层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
(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消化腺、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与粘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三)肌层: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为平滑肌。
多呈内环、外纵走向,肌层之间含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 纤维膜或浆膜(结缔组织外有间皮)。
二、口腔: (自学)(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内有小唾液腺,无粘膜肌。
(二)舌:表面覆有粘膜,内部为骨筋肌。
舌乳头:由舌背粘膜隆起形成,主要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味蕾:主要位于后两种舌乳头内,呈花蕾状,由味觉细胞(暗细胞、明细胞)和基细胞组成,为味觉感受器。
(三)牙:解剖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其组织结构包括: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包绕牙髓腔,由牙小管和间质(胶原原纤维及钙化基质)构成。
牙袖质:包于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由袖柱和轴柱间质构成,为人体内最硬的结构。
牙骨质:包于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其组织结构似骨组织。
牙髓:为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髓腔内。
牙周膜: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
骨膜及牙龈:包绕牙颈周围的口腔粘膜。
(四)咽:由粘膜、肌层(骨骼肌)和外膜(纤维膜)组成。
粘膜:口腔: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鼻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喉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三、食道特点:粘膜: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较厚,为纵行平滑肌。
肠绒毛的名词解释

肠绒毛的名词解释肠绒毛是人体消化系统中小肠壁上的微绒毛状结构,也称为肠道绒毛。
绒毛是指像细毛一样的突起物,肠绒毛则是指肠道壁上密布的微小绒毛。
肠绒毛具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系统,起到了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肠绒毛的结构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每一根肠绒毛包含数百个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是具有足够弹性和柔软性的柱状细胞,它们通过绒毛与小肠腔相接触。
每个上皮细胞上都有许多微绒毛分布,形成肠绒毛的外观。
肠绒毛的长度约为微米级别,从肉眼看是无法察觉的。
肠绒毛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以便与食物充分接触,从而增加小肠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实际上,人体肠道上几乎全部的吸收功能都依赖于肠绒毛。
通过肠绒毛,人体吸收了大部分来自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绒毛的放大表面积可以提高吸收的效率。
理论上,如果铺平一米长的肠绒毛,可以获得大约200-300平方米的表面积。
除了吸收营养物质外,肠绒毛还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第一,肠绒毛增加了小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使得人体能够更好地维持体液平衡。
第二,肠绒毛在小肠壁上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血液循环系统。
第三,肠绒毛表面的黏液层可以帮助消化食物,防止食物颗粒粘附在肠道壁上。
此外,肠绒毛还参与了免疫功能,通过上皮细胞间的交流,能够识别并排除有害细菌和病毒。
如果肠绒毛结构受损,就会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功能。
一些绒毛相关的疾病,如小肠绒毛不全综合征、乳糜泻等,会导致肠绒毛受损,从而引起吸收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问题。
恢复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总之,肠绒毛是人体小肠壁上的微绒毛状结构,起着增大肠道表面积、提高养分吸收效率、防止病原体侵入等重要生理功能。
通过肠绒毛,人体可以充分利用食物的营养,保持体液平衡,并且有效排除有害物质,维持肠道健康。
猪不同肠段肠绒毛与肠腺形态的测量研究

图 1 测 量肠 绒 毛 象素 值
养物质 吸收和转运 的主要部 位 ,吸收是 小肠 绒毛 的主要 功
能 , 腺 则 具 有 分 泌 能 力 , 以 动 物 小 肠 1膜 结 构 的 良好 状 肠 所 枯 态 是 养分 消化 吸收 和 动 物 正 常 生长 的生 理 学 基 础 。 毛 结 构 绒
肠腺 高度 为 ( 5 .8 ±1.2 m, 1 11 8 87 ) 两者 比值 为 1 2 ±0 8 ; . 2 . 2 回肠肠 绒 毛 高度 为 ( 7 . 9±1 .4 9 7 29 4 7 34 ) I, n 肠腺 高度 为 (4 .1 ±2 .) I , 168 1 5 T 两者 比值 为 20 8 . 3 本 结果 可为研 究动 物肠道 显微 测 2 I . ±O5 。 9 3
长度。 1 材料 与方 法
11 材 .
料
常用剖检 器械 , 物组织 切片机 , 物组织包 生 生
薯 誓 曩
Hale Waihona Puke 囊 誊 11 仪 器 .. 1
埋机 , 生物组织烤 片机 , 光学显微镜 , 清华 同方计算机。
1 . 实验动物 .2 1
12 . 方 法
8头 6 0日龄 长 白仔 猪 , 喂 同样 日粮 。 饲 猪 的 十二 指 肠 乙状 弯 部 位 、空肠 前段 、 回
≮誊
_- 一
蔓 薯
誊 _
1 . 病理 图像 分析系统操 作及处理分析 利用 汁算机 采 .2 2 集 到 显 微 肠 绒 毛 图 像 , 用 P o so 件 进 行 测 量 , 后 提 采 h t hp软 o 然 取大量细胞 的形态相关数据进行 计算 , 统计出实验结果 。肠
的肠绒 毛进行 测 量 , 并对数 据进 行 分析 。结 果: 指肠 肠 绒毛 高度 为( 7 . 8 56 ) m, 腺 十二 2 25 ±2 . 6 8 肠 高度 为 (7 .1 ±3 . ) I , 155 6 4 8 l 两者 比值 为 i6 1 .5 ; 0 l .8 ±07 4 空肠肠 绒 毛 高度 为( 6 .4 ±1 . ) m, 2 51 2 46 4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胚重点一.名解1.内皮,间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
2.溶血,血影: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hemolysis)。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erythrocyte ghost)。
3.核左移,核右移: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4.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5.肌纤维,基膜: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其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
6.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Nissl body),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synapse)。
8.心瓣膜(cadiac 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9.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和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
10.自分泌,旁分泌: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称自分泌。
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