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背后的道德动力学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通用20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通用20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及道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的道理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
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
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它传达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人生启示。
以下是我对孔融让梨故事得到的众多启示的探讨。
一、尊重长辈孔融让梨的故事首先传递出尊重长辈的价值观。
在故事中,孔融把最好的梨让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则选择了最小的一个。
这种尊敬和关爱长辈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种方式,孔融展示了他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爱,从而成为了我们尊重长辈的榜样。
二、谦让与分享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教导我们谦让与分享的重要性。
当孔融有机会选择最大的梨时,他选择了谦让,把最好的部分留给了别人。
这种无私的行为和分享的精神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的。
通过孔融的故事,我们理解到,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谦让,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忍耐与牺牲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孔融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忍耐精神。
尽管他有机会选择最大的梨,但他却愿意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种忍耐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为他人着想,从而成为一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四、诚实与公正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教导我们诚实与公正的价值观。
在故事中,孔融没有选择最大的梨,而是选择了最小的。
他没有欺骗或争夺,而是以公正和诚实的方式对待他的兄弟们。
这种诚实和公正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同时也能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信誉。
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融的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教育他尊重长辈、谦让分享、忍耐牺牲、诚实公正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成为了孔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人物的重要基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六、良好的品德塑造人生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品德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人生。
孔融让梨的故事的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的道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令人敬佩的故事。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的道理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小时候和一位名叫王修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王修要孔
融让他一口梨吃,孔融二话不说就让给了他。
后来王修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对孔融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贤者。
”这个故事深受后人的喜爱,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孔融让梨”。
那么,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宽容待人。
孔融虽然也想吃梨,但他选
择了让给王修,这表现出了他的宽宏大量和善良的品质。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乐于助人,宽容待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其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大局观念,善于取舍。
孔融让梨并不是因为他怕
王修不高兴或者他自己不想吃,而是因为他懂得取舍,懂得看重大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有大局观念,懂得取舍,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孔融让梨的故事中,他的行为
并没有得到当时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大贤者。
这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勇敢面对,不断努力,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的人生道路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牢记这些道理,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孔融让梨的故事感悟和体会

孔融让梨的故事感悟和体会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它传达了让利于人、舍小利从大义的道德观念。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大爱精神。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子,他年纪轻轻却非常聪明,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在一次与曹操的相遇中,主动让出了手中的梨给曹操。
这种舍小利从大义的行为展示了孔融的大爱精神,他愿意为了大局和他人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小利益。
其次,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和谦逊。
孔融之所以能够做出让梨的决定,是因为他明白曹操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知道曹操是为了国家大事而来,而自己只是个年轻人,没有曹操那么大的权势。
因此,孔融在智慧上理解了局势,同时也表现出了谦逊的态度。
此外,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胸怀和气度。
孔融让梨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软弱或者退让,而是出于胸怀和气度。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地位而傲慢自大,反而能够坦然面对曹操的权威,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
最后,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念。
孔融之所以能够做出让梨的选择,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更大的利益和更长远的发展。
他明白让梨虽然是个小事,但却能够获得曹操的赏识和认可,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感悟和体会。
它教导我们要有大爱精神,舍小利从大义;要有智慧和谦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地位和权威;要有胸怀和气度,不因自己的才华而自负;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念,为了更大的利益和发展而做出适当的选择。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道德准则,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意思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的主要内容

孔融让梨的主要内容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
典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孔融还是一个年轻的
学子,他在家乡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农夫,这位农夫手里拿着一篮子梨,孔融看到后便主动向农夫让梨。
这个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深
刻的道德内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孔融让梨的主要内容。
首先,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长辈。
在古代中国,尊
老爱幼一直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传统美德。
孔融虽然是读书人,但他
懂得尊重长辈,愿意为长辈让路,这展现了他的谦逊和孝顺。
这种
尊重长辈的品质,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其次,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
孔融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主动向农夫让梨,这显示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乐于助人,帮助他人,这样才能构
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让社会更加美好。
最后,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
孔融是一个读
书人,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识而骄傲自大,相反,他谦虚地向
农夫让梨,展现了他的谦逊和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
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怀若谷,不断学习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告诉我们要尊重长辈、乐于助人、谦虚谨慎。
这些品质不仅是古代人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希望我们都能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背后的道德动力学
作者:
来源:《环球慈善》2015年第07期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不是代表着一种可取的美德,近来引起了国人反思。
即便孔融让梨是出于一个儿童自主的选择,这也不过是社会教育他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获得家长、朋友的好感,日后有更大作为。
这是小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两个朋友开奔驰出门,在路边停歇下来买茶叶蛋,互相推让着付钱,最后没熄火的奔驰被小偷开走了。
这种极具喜感的事情,在中国经常发生,饭店里买单的时候,大家抢得就好比打架,因为相互推让被视为美德。
都是孔融让梨惹的祸啊。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特意选小的那个。
客人好奇,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话很耐人寻味。
这个“法当”的“法”到底指什么?当然不是指法律规定小孩必须吃小梨,而是指长幼尊卑的秩序,经家庭、社会的教育,被固化,成为“法”一般的规则。
孔融是曲阜人,是孔子二十世孙。
如果孔家从小教他以小让大,孔融的做法只不过是遵家族训诫,无可称奇。
儒家精神就是这么传这么教的,孔融不过是个好学生。
大部分人对该故事的理解来自《三字经》的描述:“融四岁,能让梨。
”到这里,好像“法当”这种说法没有了,孔家后天教育(nurture)的成分没有了,而是孔融自主的选择,是天性(nature),或者说孔融是一个四岁就能明理的道德天才。
没准这是当时孔家要树立新圣人的一种努力而已,就好比今天有些虚荣的家长在背后执笔,写文章让孩子去发表一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不是代表着一种可取的美德,近来引起了国人反思。
有一种说法,是即便孔融让梨是出于一个儿童自主的选择,这也不过是社会教育他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获得家长、朋友的好感,日后有更大作为。
他这么做,是陷其哥哥于不利、不义,这种小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可怕。
一些精明孩子,为了讨人喜欢,什么事情都做得出,反不如一些直性子可靠。
我们再从被让者的视角来说说吧。
人饿急了,马斯洛的基本层面会发挥作用,这时候为了一碗红豆汤长子权都能出卖。
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祖父大寿,嘉宾云集,佳肴满桌,谁为了梨大梨小的些许人情,因小失大,被人诟病?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接受道德劣势,于是乎我们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推让。
凡用取个小梨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背负了人情债是大问题。
说白了,大家让的是梨,推的是人情负担。
不过也不能说这是中国式虚伪,在美国,当你跟人说感谢的时候,对方有时候也很奇怪地跟你说感谢。
比如你去别人家做客,你感谢他们邀请你来。
对方会说:“感谢你百忙中过来。
”
一来一往,谁也不想造成不感恩的不良印象,把自己放逐到道德劣势。
这种道德动力学非常有意思。
如果能这么一来一往有所交互,这种客套也无可厚非。
但是离开了交互性,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我老家安徽桐城,老宰相张英对邻居谦让,在地基纠纷中让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不好意思,也让了三尺,于是成了著名的“六尺巷”,这可以说是推让的佳话。
可是我们要知道,这种退让,有了相互性,有了良性循环,才可能成功。
如果永远只是一方退让,如果每次买茶叶蛋你都不付钱,难道你同学会一辈子给你买下去?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合理地分梨呢?两个小孩看到蛋糕都想吃多一些,怎么办?游戏理论里,有一种办法叫“我来切,你来选”(I cut,youchoose)。
如果我切得大小不均,最后是不是吃小的,就由不得我自己了,因为当公平切分的机会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没有好好珍惜,去切得均匀一些。
这里另外一个潜在假设,是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平等,没有“法当”取大取小的问题。
我们需要戒备的是让梨所恶化的关系。
我所在的小城叫艾伯林(A bilene),地处“红州”得克萨斯的西部,民风淳朴,论及对美国传统美德的保存,不亚于中国山东的曲阜。
由于这里人常为对方考虑,这里有了一个著名的“艾伯林悖论”,该悖论出自管理专家杰瑞·哈维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有对得克萨斯夫妇及其父母在一起舒舒服服地玩骨牌。
这时候玩牌的岳父说,我们去艾伯林(53英里之外)吃个饭吧。
女儿说:“听起来不错啊。
”丈夫心里有些打小鼓,知道去艾伯林路很远,天又热,为什么跑那么远去吃饭?可是他怕自己这么说显得不合群,于是说:“我没问题,看你妈妈愿意不愿意了。
”他的岳母说:“我当然愿意了。
我好久没去艾伯林了。
”于是大家沿着灰土四起的土路,挥汗如雨赶了过去。
到了那个餐厅,发现食物极其难吃。
回到家,所有人都累坏了。
其中一个人假客气说:“还不错啊,是不是?”其他人终于爆发了:岳母说她其实想待在家里,可是看其余几个兴致这么高,就不想扫兴。
丈夫也说他不想去,是为了取悦其他人才去的。
妻子也说是违心答应的。
这时候老岳父说他哪里是真想去啊,是怕大家闷,随便提议一下的,没想到大家兴致都那么高,他骑虎难下了。
就这样,四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对方,舍弃自己的欲望,结果个个都不开心。
你看,让梨让出事故来了。
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可否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在滑入艾伯林悖论?我们心里头可能觉得是为着某个群体或是某个人,自己委曲求全,让对方,结果对方根本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到时候你觉得你牺牲了自己的喜好或是意愿,对方却不领情,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不领情。
很多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走下坡路,从小小的不悦,发展到怨愤,最终水火不容。
一个集体里头出现这样的抉择,需要达成一致,不如大家一开始都做小人,先“自私”一点,陈述自己真正所需。
能不能做到这样,要看我们能不能开诚布公,能不能接纳适度的冲突。
骂一骂让梨的道德虚伪容易,建立起积极应对冲突的文化,才是治本之策。
南桥(大学教师,作家,现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