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出发(汪国真)

合集下载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

龙源期刊网
我喜欢出发
作者:汪国真
来源:《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10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再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翰,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翰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

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

真庆幸我还没有老。

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

我还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再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选自《汪国真散文》。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作汪国真在他的《我喜欢出发》中说: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诚如汪老所说,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五色乱目的时代,太多的事情牵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使我们欲言又止欲进又退。

我们不断地犹豫,不断地错失良机,却又不断地欺骗自己,说什么三思而后行。

是的,你的顾虑都是对的,但你没有看到的是在你犹豫不决时,成功人士早已果断先行一步,用风雨兼程换回耀眼成功。

本质上来说,人与人并没有差别,也许偶有智力之差,但那无关大雅,然而有的人扬名立万,有的人却卑如蝼蚁,探求根源,无他,在于敢做与不敢做。

我们总喜欢谈论乔布斯、比尔盖茨的成功,总是惊羡马云、李彦宏的辉煌,然而我们却选择性地忘记了他们成功的前提,那就是看准时机果断出击。

在智能手机的设想还未能为人人所接受时,乔布斯果断出击,毫不迟疑地摘下这颗新世纪的明珠,而犹豫了的诺基亚却因此无缘智能手机市场,作文最终沦为附庸。

无独有偶,当国内电商业前景一片茫然时,马云以敏锐的思维当机立断,开启了中国电商业大门,而紧随其后的京东虽也有所作为,但终究因一时之差而逊色不少。

人类社会的众多实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要果断出发,勇敢地踏上征途。

正如英国学者艾略特所说: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时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多的犹豫只会动摇意志,禁锢前进的步伐。

只有当成功建立在果断之上,果断伴随着成功,历史才会勾勒出无数成功者的伟岸身躯。

我喜欢出发,出发是我的宿命。

即使出发不一定成功,即使一路风雨兼程,但只要尝试了、付出了,便永无悔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想好了就去做永远好过踌躇不前,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喜欢出发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喜欢出发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让我们携手共进,踏上征途,与果断相伴一生,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辉煌!。

我喜欢出发(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汪国真)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赏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那么多赞扬终点的名言名句和名人故事。

诸如“失败是成果之母”、“胜不骄,败不馁”等。

中国还有盖棺定论的说法,大概是讲一个人死了才来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下结论,这其实也讲的是结果。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同样是针对结果来说的。

我们常说“不管白猫还是黑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等话语则是我们对事情评判标准的最好说明。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总来说之,我们习惯上喜欢审视、歌颂事情的结果已是不争的事实。

读了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使我如沐冬天里的一缕阳光,感到格外新颖而温暖。

我更为作者高超的技艺叫绝。

1.独具慧眼的视角众的心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就会有新奇的发现。

《我喜欢出发》抛开了人们习惯的视角,把目光投向了结果之初——出发。

从出发这个角度写作,在立意上给人新颖的快感。

正如作者在文中说“打破生活的平静是另一种景致”,从全文来看,我认为作者要阐明“出发是另一种景致”的观点。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作文也是这样,需要借双慧眼看世界,但这双慧眼从何而借?其实,她只能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中借来;只能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而来。

这篇文章立足“出发”,其实就是借给了我们一双观察世界的独特慧眼吧。

2.完整清晰的思路有个好的观察视角,文章不一定能写好,还要求我们必须有完整清晰的思路。

这篇文章在思路上便是完整清晰的。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我喜欢出发。

第二部分(2至7段):论证中心论点:我为什么喜欢出发和怎样出发的问题。

又能够分为两层:一层(2至6段)说明喜欢出发的原因:因为已到达的地方属于昨天,流连昨天是一种羁绊;因为世界上没有不绝的风景,我却有不老的心情;因为出发才能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二层(7段)说明出发的目标:不但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阅读答案优秀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阅读答案优秀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阅读答案优秀一、简介《我喜欢出发》是一本出版于2015年的畅销书,由中国作家汪国真所著。

本书以汪国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他对旅行的理解和体验。

作者通过深度探讨旅行的意义、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个人成长等话题,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旅行的反思。

二、阅读问题在阅读《我喜欢出发》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了一些问题或者疑惑?以下是一些列举的问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选择其中的几个进行回答。

如果你有其他观点或者问题,也欢迎在回答中进行补充。

1.你觉得作者汪国真为什么喜欢出发?他对旅行的理解是什么?2.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旅行的故事和见闻,哪个故事或者见闻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3.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旅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通过阅读这本书,你是否对旅行有了新的认识或者更深的理解?请具体举例说明。

5.除了旅行,你觉得书中还有其他有意思或者重要的主题吗?请解释。

三、答案优秀1. 作者对旅行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汪国真喜欢出发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他对旅行有一种探索和发现的热爱。

他通过旅行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文化和人群,这种多样性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好奇心和兴趣。

其次,他认为旅行可以帮助他拓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最后,他将旅行视为一种成长的过程,通过旅行,他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挑战自己的极限。

2. 最深印象的故事或见闻书中讲述的许多故事和见闻都非常有趣和有意义,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者在西藏的旅行经历。

在那里,作者遇到了当地的牧民,他们普通简朴的生活和对物质享受的无求无欲让作者深感震撼。

经过与牧民的交流和观察,作者逐渐意识到生活的本质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和心灵的富足。

这个故事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简单和幸福的忽略。

3. 旅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非常同意作者在书中强调旅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我喜欢出发》_汪国真26页PPT

《我喜欢出发》_汪国真26页PPT

《我喜欢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汪国真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时间:2015-12-08 10:10:29 | 作者:胡佳洁作汪国真在他的《我喜欢出发》中说:“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诚如汪老所说,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五色乱目”的时代,太多的事情牵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使我们欲言又止欲进又退。

我们不断地犹豫,不断地错失良机,却又不断地欺骗自己,说什么“三思而后行”。

是的,你的顾虑都是对的,但你没有看到的是在你犹豫不决时,成功人士早已果断先行一步,用风雨兼程换回耀眼成功。

本质上来说,人与人并没有差别,也许偶有智力之差,但那无关大雅,然而有的人扬名立万,有的人却卑如蝼蚁,探求根源,无他,在于敢做与不敢做。

我们总喜欢谈论乔布斯、比尔盖茨的成功,总是惊羡马云、李彦宏的辉煌,然而我们却选择性地忘记了他们成功的前提,那就是看准时机果断出击。

在智能手机的设想还未能为人人所接受时,乔布斯果断出击,毫不迟疑地摘下这颗新世纪的明珠,而犹豫了的诺基亚却因此无缘智能手机市场,最终沦为附庸。

无独有偶,当国内电商业前景一片茫然时,马云以敏锐的思维当机立断,开启了中国电商业大门,而紧随其后的京东虽也有所作为,但终究因一时之差而逊色不少。

人类社会的众多实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要果断出发,勇敢地踏上征途。

正如英国学者艾略特所说:“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时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多的犹豫只会动摇意志,禁锢前进的步伐。

只有当成功建立在果断之上,果断伴随着成功,历史才会勾勒出无数成功者的伟岸身躯。

我喜欢出发,出发是我的宿命。

即使出发不一定成功,即使一路风雨兼程,但只要尝试了、付出了,便永无悔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想好了就去做永远好过踌躇不前,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喜欢出发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喜欢出发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让我们携手共进,踏上征途,与果断相伴一生,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辉煌!。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合:是的,我 喜欢出发,愿 你也喜欢。
• 崔:我喜欢出发。 • 崔: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 于昨天。 • 周: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 那风再温柔。 • 高:太深的流恋便成了一种羁 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 未来。
• 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 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 • 王: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 浩瀚仍然遗憾; • 吴: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 广袤,依旧遗憾; • 高: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 神秘,还是遗憾。 • 周: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 老的心情。
•崔:我自然知道, 大山有坎坷,大海 有浪涛,大漠有风 沙,森林有猛兽。 •谢:即便这样,我 依然喜欢。
• 吴:打破生活的平静便 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 于年轻的景致。 • 高:真庆幸,我还没有 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 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 益壮吗?
• 崔:于是,我还想从大山 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 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 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 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 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 纷的人生。
• 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 是要问志向; • 周: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 是要问意志。 • 王: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 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 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 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 高: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 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

《我喜欢出发》_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_汪国真

6、找出并朗读文中表述“我喜欢出发”原因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喜欢出发?
• 明确:因为已到达的地方属于昨天,流连 昨天是一种羁绊;因为世界上有不绝的风 景,我有不老的心;因为只有不断出发 才有机会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 赏析:这是《滕王阁序》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 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 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 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 “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 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 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当时正怀才不遇, 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7、第5自然段中“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 话叫老当益壮吗?”这句话又是什么句式?表达了 什么思想?
• 这句话还是反问句,不仅起到了强调句意的效果, 而且在整段中成为了前一句“我还没老”的递进 和提升,意思就是说: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呢? “活到老学到老”,哪怕真的老了也要不断的学 习,不断的追求,更何况没有老,是不是更应该 珍惜时间,努力追求呢?所以这句话表达了,我 们不能安于现状,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不断 追求。正因为有追求的想法,有充实自我的需要, 人生才没有了遗憾,我们就能感受到出发带来的 快乐。 (板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4、“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用的是什么句式?第 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 效果?这些句子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点?
• 是一句反问句,起到从反面强调句意的作用。第3 段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壮 大文章的气势。这些句子的内容层层递进,列举 了见过大山、大海、大漠都会留下遗憾,先抑后 扬,从而突显出作者的观点——世界的万物是千 变万化的,而人那永无止尽的追求更为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赏析
新联小学丁建华
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那么多赞扬终点的名言名句和名人故事。

诸如“失败是成果之母”、“胜不骄,败不馁”等。

中国还有盖棺定论的说法,大概是讲一个人死了才来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下结论,这其实也讲的是结果。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同样是针对结果而言的。

我们常说“不管白猫还是黑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等话语则是我们对事情评判标准的最好说明。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我们习惯上喜欢审视、歌颂事情的结果已是不争的事实。

读了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使我如沐冬天里的一缕阳光,感到格外新颖而温暖。

我更为作者高超的技艺叫绝。

1.独具慧眼的视角
我们常常赞扬终点,赞扬成功;而很少去赞扬起点,赞扬出发。

这是我们从众的心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就会有新奇的发现。

《我喜欢出发》抛开了人们习惯的视角,把目光投向了结果之初——出发。

从出发这个角度写作,在立意上给人新颖的快感。

正如作者在文中说“打破生活的平静是另一种景致”,从全文来看,我认为作者要阐明“出发是另一种景致”的观点。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作文也是这样,需要借双慧眼看世界,但这双慧眼从何而借?其实,她只能从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中借来;只能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而来。

这篇文章立足“出发”,其实就是借给了我们一双观察世界的独特慧眼吧。

2.完整清晰的思路
有个好的观察视角,文章不一定能写好,还要求我们必须有完整清晰的思路。

这篇文章在思路上便是完整清晰的。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我喜欢出发。

第二部分(2至7段):论证中心论点:我为什么喜欢出发和怎样出发的问题。

又可以分为两层:
一层(2至6段)说明喜欢出发的原因:因为已到达的地方属于昨天,流连昨天是一种羁绊;因为世界上没有不绝的风景,我却有不老的心情;因为出发才能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二层(7段)说明出发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这就回答了怎样出发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论点、回应开头: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从全文来看,思路清晰,文章采用了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论点的结构。

这是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借鉴的又一个闪光点。

3.排比铺陈的语言
独特的视角、清晰的思路,还需要精美的语言表述出来。

而语言的生动与否,是关系到文章质量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学习精美的文章,一定要品味文章的语言,从中学习营养。

《我喜欢出发》在语言上颇有特色。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
铺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如文章第2段在说明“怎么能不喜欢出发?”的问题时,运用了“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的排比修辞方法,使文章在气势磅礴、层层递进中,得出了“世界上没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的结论;使我们对为什么要出发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第6段在说明“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时,就运用了排比“我想……我想……我想……我想……”罗列出了“我想学着品味缤纷的人生”的丰富内涵。

总之,这篇短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壮大了文章的气势。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独具慧眼的视角”、“完整清晰的思路”、“排比铺陈的语言”等。

喜欢出发是一种不停的追求,确切地说,这种追求实际上是时刻在追求着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

人不可能生来就见过大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大漠的广袤和森林的神秘,但正因为有追求的想法,有充实自我的需要,才没有了遗憾,感受到了出发带给我的人生的完满。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从这句话中我们明白喜欢出发应该具有的素质,那就是志向与意志,只有如此,一生才会变得丰富而充实,才能不虚此生!
从汪国真的喜欢出发,我们感受到一种探险,触摸到了一颗年轻的心和体会到一种柔情,终于明白比路更远的只能是人的脚和那颗永远追求完美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