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研究论文有关汉语言的论文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免费范文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备受关注,而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免费范文。

1.《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音韵、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细腻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魅力。

3.《论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

当代汉语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传承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当代汉语诗歌的艺术风采。

4.《论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

中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角色扮演、舞台设计和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戏剧的表演魅力。

5.《论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散文以其细腻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文体特点、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魅力。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综述,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文献框架,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研究1. 古代汉语音韵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声音变化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变异特点。

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以及古代韵书的研究成果。

2. 古代汉语文法研究古代汉语文法的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句法规则等方面的特点。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现象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古代汉字研究古代汉字的研究主要涉及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形态演变和语义扩展的研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献的正确解读方式。

二、现代汉语研究1. 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现代汉语语音学研究主要探讨汉语的音系、音变、音韵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音系和声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变规律,为语音教学和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旨在揭示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和语义变化。

对于词的构成和用法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探讨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汉语修辞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经典文学研究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 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变革的趋势。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6000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6000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引言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应用,以及与汉语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探讨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进行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

在文献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主要研究成果等。

通过整理、分析和对比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结论。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实际观察和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证结论。

比较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语种的汉语言文学进行比较和对比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语种的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异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现状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对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字等汉字形态的研究,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推测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从而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进行理解和认识。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现代文学作品是当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的研究,了解其中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等,从而对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了解其中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从而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出建议和措施。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学是指对汉语的探究和研究,包括汉字、汉语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而文化研究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两者紧密相连。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中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学术领域也是极为广泛的。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因此,汉语言文学研究也颇具学术研究意义。

汉字作为中国的象征,其来源与演变是汉语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

其演变也经历了从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的阶段。

在文化研究中,汉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

对汉语词汇的研究也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语词汇的起源与演变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语言使用,也造就了不同词汇含义的发展与变化。

而在文化研究中,汉语词汇的研究也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挖掘,比如“道”“德”“仁”等词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而“功夫”“太极拳”等词汇则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代表性词汇。

语法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语法是语言的重要基础,汉语语法的特殊性质,是汉语言学家的关注点。

在文化研究中,汉语语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汉语言中关于家庭和社会中不同角色人称的表达方式,不仅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表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语的表现方式和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修辞手法是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完善。

修辞学是对汉语语言使用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技巧的研究。

修辞手法是汉语言表述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同时也揭示了汉语言使用中的修辞特点。

同时,在文化研究中,透过修辞手法分析,可以更直接地研究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除了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外,文化研究同样是应该被重视的。

文化研究广泛研究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包括现代中国的文化现象和发展趋势。

文化研究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以及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来深入研究中国文化。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篇一: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xx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优秀8篇)

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优秀8篇)

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优秀8篇)202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000字篇一《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进行发展所自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内涵。

随着最近这几年网络文化的崛起和发展,一些生造字和生造词语逐渐出现于网络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同时,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也严重的抑制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平面媒介中的语言形式。

主要是我国现有的网民们为了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者是在其中一种特定的环境下需求而采取的形式。

它的形式比较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一种语言形式。

主要类型包括:数字型78(去吧);谐音型粉丝(fans);字母型MM(妹妹);符号型,"0.0”表示“冷漠”的表情等。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有益影响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的播报。

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普及。

网络语言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充分的表达说话人的具体表达含义和心理真实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热爱,青年人并将网络语言实际的应用到自己生活中。

有诸多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广大的受众群体应用到语言文学中。

这主要展现于语文的作文内容中。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出题的过程中,都会选用网络语言,以此来充分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实际看法。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达特定的教育意义,进而全面体现出其设定的社会深意,不断教育当前阶段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1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1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15篇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篇一摘要:汉语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散文是汉语言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精髓。

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并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在进行散文赏析的过程中中兴趣减退,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散文赏析教学工作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研究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一味提倡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

我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更是不如以前,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散文赏析及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一)汉语言文学概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

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二、汉语言文学中散文鉴赏及教学现状(一)汉语言文学散文的鉴赏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大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大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大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意义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文化研究论文有关汉语言的论文
浅析汉语量词的修辞格及文化心理
摘要:在修辞中大量使用量词是汉语的一大显著特征,量词各种修辞格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本文主要探讨了量词的四种常用修辞格,并且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了量词修辞用法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量词修辞格思维方式
在汉语量词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并不满足于仅仅将其死板地运用于衡量事物上,而是常常在分析对比事物之间相似、相通和相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用活该类词而取得新颖独特的语用修辞效果。

很多量词都凝聚了使用者对事物性状、性质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认识事物和描述事物时的心理和态度,往往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反映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一、量词的修辞格的运用
量词的修辞格在实际运用中相当广泛,下面主要详细介绍量词的四种常用的修辞格。

(一)比喻
量词的比喻格,一般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使有形的事物、景物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
(1)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只记住我今天的话,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留心那几炷笑。

(闻一多《收水》)
量词“朵”,常用来修饰“花”。

例(1)中,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对天上的街市产生无限向往。

例(2)中,用“朵”修饰“吻”,使人对这“吻”铭留于心,因为这“吻”如同花一般美好,值得珍藏。

(二)摹状
具有描摹作用的量词主要由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而来,这些量词形象感强,选用恰当,能为表达增色添彩,生发出许多文采神韵。

例如:
(3)这寡妇默默地担起一肩不幸,走在渺茫的人生的路途。

(师陀《受罪者》)
例(3)中,用“一肩”修饰“不幸”,变抽象为具体,将寡妇的“不幸”描摹得很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夸张
量词可以造成夸张效果,用来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
(4)天黑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

(沈从文《边城》)
例(4)中,用来修饰体形较大的动物的量词“匹”来修饰“萤火虫”,很明显是为了突出表现萤火虫的大,是扩大的说法。

(四)比拟
运用量词的比拟格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绚丽多彩,更鲜明地表现人们喜怒爱憎的感情色彩。

例如:
(5)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枚?(老舍《牺牲》)
例(5)中,“枚”作量词总是跟较小的、精致的东西相联系,在这里用“枚”来修饰“美国博士”,其鄙视、嘲讽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以上是四种比较典型常见的量词修辞格,反复、排比、层递、通感、对比等辞格同样可以使用量词来实现,本文不做过多的论述。

总之,量词的修辞功能在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等方面表达效果贴切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因此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二、量词修辞格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
量词修辞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文化心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何谓“思维方式”?简单地讲就是“文化传统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即可看作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汉语量词的修辞用法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一)汉民族重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传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不同于
西方的理性思维。

中国人偏重于对物象的整体把握,喜欢通过心灵的“悟”去感受大千世界。

在感受过程中,汉民族习惯于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在经验的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的、直接性的、跳跃性的、快速性的结论,从而迅速达到意境的升华,完成主客体之间的彼此认同,使得表达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
(6)花香人不见,这怅怅古已有之,他因此白了几茎额发了。

(何立伟《花梦》)
(7)呵!苏醒的风,吹动半天锦霞,一匹清波……(顾城《浅色的影子》)
(8)叶片像绿色的小舟,载着一船绿色的梦,我接着就听到了她绿色的歌声。

(常荣《背影》)
例(6)中,“茎”用作“头发”的量词,运用夸张手法,把头发看成和植物的茎秆一样大。

如果要深刻体会其中的妙处,就得从整体上去感悟。

例(7)中,用“匹”修饰“清波”,是把“清波”当“马”写,运用了比拟格。

用心去感悟,会发现作者是想通过比拟格表现出清波的流动美。

例(8)中,用“船”来修饰“梦”,作者化虚为实,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从整体上感受绿叶带来的联想。

量词的夸张格和比拟格,不仅反映了汉民族重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汉民族追求整体意境美的文化心理。

这种重整体、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上,即贵含蓄,忌直露。

而文学创作往往比较重视修辞的运用,量词的巧妙运用,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这
就需要读者从整体上去把握,去体会,去感“悟”。

(二)汉民族形象性、比附性的思维方式
“以近知远”“以实推虚”“观物取象”是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从可用感官感知的具体事物入手,进而通过联想、比附,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这是一种具象性的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量词修辞格中可以得到反映。

例如:
(9)夕阳已由浑圆的一轮变成了半圆,在变成一把弯镰,然后化成仕女的一道细长眉。

此刻的夕阳从容优缓而且庄严固执,留恋世界与散发余热的旋律燃烧着回旋。

(束鹏芳《母亲》)
(10)红砖砌成的高耸的烟囱口上,冒出了一笔灰白色的飘忽的轻烟。

(郭沫若《水墨画》)
(11)初春,硬土中一针绿草。

(刘心武《一个微笑》)
例(9)中,旨在表现母亲崇高的形象,把对母亲的深爱和赞美融入对“落日”的细描中,用不同的量词“轮”“把”“道”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西沉时形态的变化。

这里,量词的比喻格就体现出汉民族形象性、比附性的思维方式。

例(10)中,通过喻体“笔”的形象,非常传神地描绘出轻烟飘忽直上的情景。

例(11)中,用“针”作草的量词,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绿草的尖细,更凸显了绿草的生机勃勃。

比附性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形象的运动,人们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来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在一种形象的运动与转换中完成一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决
定了汉民族的语言形式,而量词的比喻格正反映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

(三)汉民族的模糊性思维方式
汉民族自古以来,重和谐、重亲善,在语言方面则表现为善用委婉含蓄的模糊语言;并且,由于政治等种种社会原因,人们在交际的时候也不得不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模糊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量词的修辞格中也能得到体现。

例如:(12)当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起飘落时,便激起一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滚流。

(张水《泼水节的怀念》)
(13)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4)枯树枝上挂满了豆荚,豆荚上还带着两朵三朵豆花和一垂两垂豆荚。

(沈伊默《秋》)
上述例子中的“串”“缕”“垂”都是很模糊的量词,例(12)中,“一串笑声”运用了摹状的修辞格,“串”表明笑声是连续的,也透露出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例(13)中,“缕”言事物量少,但并不能清楚地表达确切的量。

所以,我们只能模糊地感觉到这“清风”带来的些许“新凉”。

例(14)中,“垂”让我们知道豆荚多且饱满,但也只能了解个大概,比较模糊。

其实,文学创作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量词,往往把语义的量部分地通过量词作为变量来处理,从而体现了人脑模糊思维的逻辑
性。

这种模糊量的适当的断定,虽不精确,但能为人们普遍接受。

相反,有时用数值真值来表示虽然显得很精确,但并无必要,反而不及使用模糊量表示显得更贴切有致,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修辞中大量使用量词是汉语的一大显著特征,巧妙地选用量词,使其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不仅使文学作品增色,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折射出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因此,要深入了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体会感悟出量词修辞格所产生的美妙效果。

(本文为湖北省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2010DXS111]。


参考文献:
[1]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芳.汉语量词与修辞格[J].语言应用研究,2007,(10).
[4]赵喜桃.简论量词的修辞功能[J].西安教育学院,2000,(9).
[5]李力.谈谈汉语量词的文化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3,(3).
[6]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