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辛弃疾《西江月》

合集下载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本店铺整理了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创作背景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创作背景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创作背景导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

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

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古诗西江月辛弃疾

古诗西江月辛弃疾

古诗西江月辛弃疾古诗西江月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的古诗《西江月》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到你。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注释】①黄沙:指黄沙岭,在上饶西面。

②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转拐弯处。

【译文】明月之光惊起了枝头栖息的喜鹊,半夜里凉风习习,蝉也随着叫唤。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欢快的蛙声,象是在向人们汇报一个大丰年。

七八个星星镶嵌在很远的天边,两三点细雨飘洒到了山前。

那片熟悉的茅顶酒店现在怎么不见了?拐弯过了溪桥,它就在土地庙的树林子边!【集评】清·许昂霄:“后叠似乎太直,然确是夜行光景。

”(《词综偶评》)现代·顾随:“稼轩之词,固以意胜。

以意胜,则不能无所谓。

此稻花香中蛙声一片,固与《鹊桥仙》中之‘千顷稻花,‘一天风露”同其旨趣。

然彼早酿成,此曰丰年,彼为因,为辛苦,此为果,为享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真乃鼓腹讴歌,且忘帝力于何有,千秋之盛事,而众生之大乐也。

而稼轩之所以为稼轩者乃于是乎在。

尚何须说‘别枝惊鹊’、‘半夜鸣蝉’之簇簇新,与夫稻花、鸣蛙之于鼻根、耳根,异乎其他诗人词人所染之香尘、声尘也耶?复次,过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联,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元遗山《论诗绝句》盛称退之《山石》句之有异于女郎诗。

持以较此,觉韩吏部虽然硬语盘空,而饰容作态,尚逊其本色与自然。

”(《倦驼庵稼轩词说》卷下)【赏析】此词为稼轩农村词中较有代表性的名篇。

优美的夏夜之景,以轻快灵活的抒情笔调出之。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似乎随意拾取,略加点染,置入画面,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疏淡的自然景色适足以反映作者胸次旷达,略无纤尘。

闲情与美景融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

其长处不止情景逼真,更在于境界高洁、清新、自然、平淡。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这是词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不屈服的人生态度。

全词如下: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

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

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

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

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

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

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江月》描写了江南 夏末秋初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词 人 愉快 的感情。其中最能表现 词人这一心情的句子是“ 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 , 采用了侧面 烘托的写法。词中描 写的天气由 月明天晴发生了变化, 变成 云起雨将的至天气。
达标检测
2、 这首诗词采用 了 多个角度 、 动静结合 的手 法,通过炼字,创造出优美的 意境,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 内心 喜悦 的感情。
上 清新、欢跃的乡村夜景 愉
阕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

下 想
这首词写了农村夏夜清新景象,表 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 收前景的喜悦之情。
写作特点:
1、从多个角度写景
2、动静相映
“惊” 、“鸣” 衬夜的幽静
3、细节描写, 以蛙声烘托丰
侧面烘托
收的喜悦
达标检测
课前检测
1、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
首 五言律诗 ;《西江月》、是

。 小令
2、诗词中常常从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想象 等角度描 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这种手法被称为借景抒情。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 阕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 辛 旧时茅店社林边, 阕
夏末秋初 半夜
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月明天晴
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惊 视觉、听觉、触觉

动静结合
3、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 作者说是“丰年”?
稻花香 蛙声
嗅觉、听觉
1、天气有何变化?
云起雨将至
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 情怎样?
忽见
惊喜、高兴
整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划出词的韵脚。
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
西江月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清 风/半 夜 /鸣 蝉 稻 花 香 里/说 丰 年 听 取/ 蛙 声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溪 头 /忽 见
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 是什么时候?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弃 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 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 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 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 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边读边做: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