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诗人笔下夏夜乡村的诗意画卷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诗人笔下夏夜乡村的诗意画卷《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亶夜黄沙岭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 导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 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的赏析。
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溪头 一 作:溪桥)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 黄沙岭, 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 作者闲居带湖时, 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 语言没 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 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 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 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 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 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 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 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 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下面是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 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 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 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 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 不仅 因乌鹊对光线敏感, 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 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 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 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 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 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 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 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 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 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 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 像是在诉说丰收的 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 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 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 《南国》 诗写道: “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 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 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下面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诗人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及赏析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⑹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参考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辛弃疾的词作中,有“大声鞺鎝”、雄壮奔放的豪放词,也有“秾纤绵密”“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婉约词。
辛词用典很多,但也有纯用口语,或化用巧妙,清新明朗的白话词。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正是这种信口唱来天生好词句的作品。
比之绘画,这是一幅素描,不设重彩,淡墨渲染而意趣生动;比之音乐,这是一首轻松的小夜曲,没有辉煌的华采乐章,却动人心弦,余音缭绕。
仔细体味这首词,使人恍入其境,清风徐来,稻香阵阵,神游其间,流连忘返。
词写的是夏夜景色。
这是作者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
作者虽处逆境却并不消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农村生活的爱。
夏夜不比冬夜,冬夜冷漠寂静,而夏夜是生动的,有声有色有味,有热量,也有清风,有潜伏,也有生长,有暗也有明,有静也有动。
词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夏夜。
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有特征的景物:“清风”、“明月”、“惊鹊”、“鸣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富有生气的夏夜的静谧。
月色如此皎洁,连倦息在枝头的乌鹊惊醒过来,也在枝头不安地跳动着。
曹操的《短歌行》曾经描写过类似的意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行黃沙道中的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卜富美 老師
一、前言
二、生平
三、賞析
四、結語
一、前言
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已是強弩之末,「詞」便因緣際會,應運而生了!又因為當時胡樂大量傳入中國,名之曰「新
樂」,漢於是採優美的新樂來製作新詞,以便歌唱,因其被以管絃可歌,故亦稱「樂府」。
時至盛唐後,風氣逐漸普
遍化,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
詩人李白首開風氣之先。
又因詞產生在詩之後,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故稱「詩餘」;就其形式而言,由於句子大多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
詞的用字平仄極為嚴格,有譜、有定法,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清人毛先舒將「詞」按字數之長短,分為三種: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以內)、長調(九十一
字以上),從音樂的分段而言,詞一首〈段〉稱「一闋」,「闋」亦稱「片」。
每首詞皆有調名,稱詞牌或詞調,字數固定,字的平仄和用韻也有一定的格式。
而早期發展的詞大都是小令,它的句法仍與詩相近似。
詞是承襲漢魏府詩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唐詩形貌,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宋代文學的代
表,與漢、唐詩、元並稱為我國四大韻文。
在進行詞的賞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填詞者的背景,才能知道詞中所寄寓
的含意。
二、生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
生於南宋高宗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卒於
寧宗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享年六十八歲,恭帝祐元年加贈少師,追諡為「忠敏」。
辛棄疾才兼文武,智略過人,身具一世雄才,胸懷復國大志,忠義奮發,然生逢亂世,遭時不遇,屢起屢仆,終身憂國而
悲憤以終,實可謂為南宋最可憐的愛國詞人。
他出生於南宋安的不幸時代中,雖在金統治下長大,卻有著深厚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曾屢次上書陳言「和戰形勢」,卻不被重用。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侵,辛棄疾棄家以赴國難,自率二千義民軍,投效耿京下,給予金迎頭痛擊。
宋孝宗淳
熙
八年,辛棄疾知興隆府,因遭當地名士攻擊,他一面既對當時的執政者之昏庸無能深感失望,一面又恐皇帝聽信謠言,怕大禍臨頭,因而辭官退隱。
在江西上饒帶湖營建隱居的田園,從此躬耕退隱,開始過著投閒置散的生活。
這段時期的作品,大都在抒寫隱居生活的閑適與田園風光的恬靜,作品兼具雄放豪邁與清新淡遠的風格,《西江月》即是歸隱時期的作品。
「宋詞」到了辛棄疾裡又翻出了另一番格局,他融合了詩、散文、古典、俗語的一切優點,用之以作政論、評歷史、記事、寫信,乃至於嬉笑怒罵,都可以譜成韻律,成為歌詠。
其題材之廣泛,風格雄奇,豪放曠達,一如蘇軾而感情之真摯、寄託之深遠,則更過之。
其慷慨激昂,則似陸游而抒情之蘊藉、詞采之絢爛,則更過之。
今存有《稼軒詞》
(《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九首,數量為宋之冠。
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
亦有寫閒適生活的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但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
與北宋蘇軾稱「蘇辛」。
另外,詩今存一三三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
文今存十七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見解和謀略。
三、賞析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詞調名,意在點明「詞」的音韻格律,與詞的內容無關。
黃沙地名,在江西省上饒,辛棄疾居處就在此
附近。
陳文蔚遊山記》云:「乙未,度北岸橋,過黃沙辛稼軒之書堂,感物懷人。
」辛棄疾的《西江月》著實給予了我
們一次充滿詩意而美好的心靈饗宴。
詩作中的明月、蟬鳴、稻香、蛙聲、雨點,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美景,令人讀之不
禁悠然神往----
嚮往一個有蛙聲、蟬鳴、煙雨迷濛的閒適情境。
在這闋詞裡,完全感受不到時代的動盪與離亂。
或許是作者對國事憂勞日亟,卻屢遭挫折,對政府之無能而感到失望的豁然開通,察覺到「不問世事,不惹塵埃」,方是相處之道,
故有此優美、閒適之作。
這首寫景寄情的抒情小品
----
《西江月》,全首共五十字,小令,以順敘手法鋪陳,依夜遊時間的順序,由月出寫到黎
明。
分上下兩闋,上闋寫鄉村夜晚的安適恬靜,下闋寫黎明時分鄉村的景象,並道出夜行者愉悅閒適的心境。
上下闋句法
相同,第一句不用韻,第二句起平聲「先」韻,第三句協平,第四句換仄聲「霰」韻。
此乃謂「平仄通押」。
本闋詞押國音「ㄢ」韻,韻腳有「蟬、年、片;前、邊、見」六字。
其中有兩組對句,上下闋的前兩句均對仗,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的倒裝句),可謂對偶工整,押韻自然。
辛棄疾共作了十七首《西江月》,一洗前人認為《西江月》一調易致庸俗,故詞人概不多作之成見,而顯得清新脫俗,足見才人之筆不可多得。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句,寫出鄉村恬靜安詳的氣氛,「別枝驚鵲」的情趣與「雲破月出驚棲鳥」意同,更
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偏重於聽覺上的描述。
因為有蟬噪、鳥鳴的聲音,才更反襯出四周的靜寂,才
能聽出這些聲音的悅耳。
其中「清風」是一組,「別枝驚鵲」、「半夜鳴蟬」是一組。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句中之「稻花香」與「蛙聲」是暗示豐年的預兆。
古人認為蛙鳴是豐收的象徵,因
此,人們聞到清風送來的陣陣稻花的香氣,又聽到鬧洋洋響成一片的蛙鳴,自然而然地閒談起有關豐收的話語,這為作者
的閒適心情提供了最適合的背景。
綜述之,上闋「明月」是視覺摹寫,「驚鵲」、「鳴蟬」、「說豐年」、「蛙聲」是聽覺摹寫,「清風」是觸覺摹寫,
「稻花香」是嗅覺摹寫。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句,點明了時間的推移是從半夜到清晨,是一個極工整的對句,造語平淡,明白如
話,正顯出了豪放詩人的特色。
下闋多從視覺上來摹寫,「兩三點雨山前」句,呼應了上闋「明月別枝驚鵲」句所隱含的
「雲破月出」的「雲」字。
「
七八個星天外」寫星兒寥落稀疏,是清晨的景象。
「兩三點雨山前」寫小雨稀疏,點出天氣
的變化。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末兩句是倒敘句,因為「舊時茆店社林邊」是「路轉溪橋」時「忽見」的景物。
這
「忽見」二字,表現了看到「舊時茆店」時的驚喜心情,一分閒適之情,令人不禁嚮往。
四、結語
我們從鳴蟬、稻花香、蛙聲等詞來判斷,可知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夏末秋初的時節。
而本首《西江月》,無論是
在寫景或寫意上都極其工緻、秀美。
辛棄疾田園描繪成一幅既優美又寧靜的畫面,點出鄉村物阜年豐的安詳意境,的確
是一首清新淡遠的佳品。
一般人只有在極悠閒安適的時候,方能領略大自然中極其細緻的物外之趣,而辛棄疾憂國如焚又失意落魄之際,還能過著投閒置散、安適恬靜的生涯,頗值得吾人玩味品賞,低迴再三。
逸塵 庚辰年仲秋于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