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徒文言文翻译

徒文言文翻译

徒文言文翻译徒字文言文翻译1、步行:徒步。

徒涉。

2、空:徒手。

3、白白地:徒然。

徒劳无益。

4、只;仅仅:家徒四壁。

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

徒工。

学徒。

师徒。

6、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

教徒。

党徒。

7、人(多指坏人):匪徒。

暴徒。

赌徒。

叛徒。

8、剥夺犯人自由的刑罚:徒刑。

详细解释动词1、形声。

从辵(chuò),土声。

2、步行。

徒,步行也。

——东汉·许慎《说文》我徒我御。

——《诗·小雅·黍苗》君子耆老不徒行。

——《礼记·王制》徒递来告。

——《国语·吴语》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庄子·徐无鬼》败其徒兵于洧上。

——《左传·襄公元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贲其趾,舍车而徒。

——《易·贲》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1、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

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2、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岂为我徒。

——《左传·襄公三十年》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外之有徒,祸乃始牙。

——《管子·版法》郯子之徒。

——唐·韩愈《师说》佞誉诬谀之徒。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得志之徒。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与其徒置酒酣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6唐传奇《李娃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6唐传奇《李娃传》
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批缁。夙昔之愿 ,于此足矣。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 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 在堂,不能供养。绮罗管弦,从此永 休。徴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 ,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 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3、晚唐衰退期
豪侠题材 《红线》,《聂隐娘》 《虬髯客传》
唐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 初名《传奇》,裴鉶的小说集也称《传奇》。宋金时 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 其题材多传述爱情故事,并出现了专门说唱传奇类小 说和诸宫调的艺人。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 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 则专以传奇 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 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唐传奇艺术成就
沈既济《任氏传》:“著文章之美, 传要妙之情。”
愉悦性情 1、虚构 2、艺术构思 3、人物写生; 4、语言辞采。
李娃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 而耸听,故缠绵可观。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 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 闻异事。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 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沈既济《任氏传》
唐传奇发展分期
1、初盛唐——发轫期。 《古镜记唐兴盛期
鲁迅《<唐宋传奇集>叙例》:“作者云蒸 ,郁术文苑,沈既济、许尧佐擢秀于前, 蒋防、元稹振采于后,而李公佐、白行简 、陈鸿、沈亚之辈,则其卓异也。”
爱情题材为主
陈玄祐《离魂记》 沈既济《任氏传》 李朝威《柳毅传》 白行简《李娃传》 元稹《莺莺传》 蒋防《霍小玉传》
莺莺传
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 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第4课 李 娃 传

第4课   李  娃  传

第4课李娃传1.字音汧.国(qiān)瓌.奇(guī)荥.阳(xíng)毗.陵(pí)鸣珂.曲(kē)阖.一扉(hã)双鬟.(huán)停骖.(cān)累眄.(miàn)回眸.凝睇.(mïudì)启扃.(jiōng)伛偻..(yǔ lǚ)湫.隘(qiū)寒燠.(yù)绐.之(dài)双缣.(jiān)酒馔.(zhuàn)贫窭.(jù)粗粝.(lì)妆奁衾..枕(lián qīn)厮.养(sī)戢.身(jí)狎.戏(xiá)鬻.骏乘(yù)家僮.(tïng)弥笃.(dǔ)孕嗣.(sì)荐酹.(lâi)牢醴.(lǐ)枯瘠疥..厉(jíjiâ)葱茜.(qián)恚.怒(huì)策蹇.(jiǎn)旧邸.(dǐ)怨懑.(mân)媾.疾(gîu)绵缀.(zhuì)醵.钱(jù)耆.旧(qí)长髯.(rán)拥铎.(duï)翊.卫(yì)顿颡(sǎng)顾眄.(miàn)秉翣..(bǐng shà)薤.露(xiâ)觑欷.(xī)愕眙..(â chì)泫.然(xuàn)持其袂.(mâi)悬鹑.(chún)破瓯.(ōu)徂.冬(cú)廛.肆(chán)赍.席瘞.焉(jīyì)绣襦.(rú)困踬.(zhì)不啻.(chì)觐.之(jìn)颔颐..(hàn yí)温凊.(qìng)曩.昔(nǎng)礼闱.(wãi)敛衽.(rân)孜孜矻矻..(kūkū)不侔.(mïu)结媛.(yuán)自黩.(dú)自刭.(jǐng)砻淬..(lïng cuì)翌.日(yì)层甍.(mãng)濡翰..(rúhàn)2.通假字节行瓌.奇(通“瑰”,可贵)具.以高(通“俱”,全部)被布衾(通“披”)3.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日.会倡优侪类(每天)夜.入于粪壤窟室,昼.则周游廛肆(在夜间,在白天)(二)名词用作动词为一战而霸.(成为霸主,独占鳌头)生跪拜前.致辞/娃前.抱其颈(走上前)生数目.母(看,用眼睛示意)姥遂目.之为郎(看待)因家.于李之第(居住)杖.而能起(拄着拐杖)以马鞭鞭.之数百(鞭打)令生拣而市.之(买)愿友.之而不可得(结为朋友)巢.其层甍(筑巢)(三)动词用作名词行路..咸伤之(行路之人)(四)形容词用作动词且丰.尔之给(准备充裕)(五)使动用法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使……心动,打动)乃洁.其衣服(使……整洁,穿上漂亮的)(六)意动用法因家.于李之第(把……当作家,居住)大奇.之,诘娃安在(以……为奇,感到惊奇)天子异之(以……为异,感到奇怪)(七)为动用法行路咸伤.之(为……感伤,可怜)4.古今异义竟不敢措辞..而去古义:搭话。

李少翁传文言文翻译

李少翁传文言文翻译

李少翁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

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

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

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

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翻译】
汉武帝在位时,他最宠幸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以后,汉武帝一直思念着她。

有一个来自诸侯国齐国的方士李少君,自告奋勇,说能够为汉武帝把李夫人的灵魂招来。

于是,他挑选了一个合适的晚上,设置了帷帐,在帐中点上了灯和蜡烛,然后请汉武帝待在别的帷帐里,远远望着这边。

汉武帝果然看到一个美女的身影在帷帐中出现了。

这倩影很像李夫人,在帷帐里,或是步行,或是坐下歇息,但是,汉武帝不可以走近前去仔细看,毕竟人鬼殊途。

这让汉武帝更加感到悲伤,为此作了首诗说:“这真是她吗?这不是她吗?我站起来,遥望她的身影,偏偏婀娜多姿,却又慢慢移动,来得这样晚!”汉武帝又命令乐府里的各家乐师为这首诗歌配曲弹唱。

于清端公传全文翻译

于清端公传全文翻译

于清端公传全文翻译《于清端公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于清端公传袁枚公姓于,讳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公清介绝俗,用兵如神,尤善治盗。

知黄州时,闻张某者,盗魁也,崇闳高垣,役捕多取食焉。

虑少辽缓,奸不得发,乃半途微服,佣其家,诡名杨二,司洒扫谨,张爱之,使为群盗先。

居亡何,尽悉盗之伴侣肤箧机密约号,乃遁去。

鸣钲到官,一日者,集健步,约曰:从吾禽盗。

具仪仗兵械,称娖(行列整齐)前行。

至张所,排衙于庭,大呼盗出。

张错愕迎拜,犹抵拦。

公曰:勿承,可仰面视,我杨二也。

张惊,伏地请死。

公取袖中大案数十,掷与之曰:为办此,足以赎矣。

张唯唯,愿一切受署。

合门妻子环跪泣曰:第赦盗死,盗不能者,某等悉如公命。

公留健役助之,不数日,群盗尽获。

其杀人者,活埋之。

武昌营弁某,弟素无赖,适远归,是夜军饷尽劫。

弁告弟所为,彭考(鞭打拷问)诬服,连引十余人。

狱具,献盗,公破械纵之。

抚军惊问,曰:盗冤。

曰:真盗何在?公指堂下一校曰:是真盗也。

余党进香木兰山,今晚获矣。

未几获盗,赃尚存校家,封识宛然。

江宁盗号鱼壳者,拳捷有司莫能禽。

公抵任时,官吏惮公远迎,公日旰不至。

方惊疑探刺,而逻者报公早单车入府矣。

按察使某,公年家子也,从容言:公过清严,则上下之情不通,某意欲具一餐为雅寿。

公笑曰:以他物寿我,不如以鱼壳寿我。

按察使喻意,出以千金为募。

雷翠亭者,名捕也,出而受金,司、库、县握手嘱曰:我等颜面寄汝矣,勉之。

翠亭质妻子于狱,侦知鱼方会群盗,张饮秦淮,乃伪乞者,跪席西,呢呢求食。

鱼望见疑之,刃肉冲其口,雷仰而吞,神色不动。

鱼咋曰:子胡然?子非丐也,子为于青天来禽我耳!行矣,健儿,肯汝累乎?翠亭再拜,群役入,跪而加锁,拥之赴狱。

司、府、县贺于衢。

是夕,公秉烛坐,梁上砉然有声,一男子持匕首下。

公叱:何人?曰:鱼壳也。

公解冠几上,指其头曰:取!鱼长跪笑曰:取公头,不待公命也。

方下梁时,如有物击我,手不得动。

李娃传

李娃传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两句是 、
定语后置 A、乃密征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 、乃密征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 B、冀其远而见留也。 、冀其远而见留也。 被动句 C、四座愕眙,莫之测也。 、四座愕眙,莫之测也。 D、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宾语前置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状语后置
故事情节
温故知新之 《李娃传》
1、解释下列各句中红字的词 、
(1)时望甚崇,家徒甚殷 --多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 --多 --重视 (2)其父爱而器之 --重视 )其父爱而器 (3)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 --倚着,靠着 )有娃方凭 --倚着 倚着, --最终 (4)竟不敢措辞而去 --最终 ) 以居, (5)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 )闻兹地有隙院,
《李娃传》主题思想:
《李娃传》整篇的故事内容最终以大团圆的喜剧方式作 李娃传》 理想主义的 这给读者带来了某种满足,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 结,这给读者带来了某种满足,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 光辉,反映了人们希望突破门阀界限的美好愿望。 希望突破门阀界限的美好愿望 光辉,反映了人们希望突破门阀界限的美好愿望。但这 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故此, 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故此,作者就在作 品中给予一种内在的寄托, 品中给予一种内在的寄托,虽然这种寄托在故事的末端 有点牵强及不合逻辑,然而这种寄托, 有点牵强及不合逻辑,然而这种寄托,目的就是要对于 当时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门阀观念的禁锢, 当时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如,门阀观念的禁锢,使得婚 姻制度已受到限制等加以讽刺。《李娃传》 。《李娃传 姻制度已受到限制等加以讽刺。《李娃传》中的李娃和 荥阳公子在当时的现实中或许是不可能结合的,故此, 荥阳公子在当时的现实中或许是不可能结合的,故此, 就在小说中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精神。 就在小说中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精神。 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娃到最后可以得到天灾的赏赐加封, 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娃到最后可以得到天灾的赏赐加封, 处处有人谈论到汧国夫人的品行名节, 处处有人谈论到汧国夫人的品行名节,将一位长安倡女 如此提升至所谓的上层社会, 虚构中完成了 完成了讽刺门阀 如此提升至所谓的上层社会,在虚构中完成了讽刺门阀 士族死守礼教的鄙陋,也传达出了对自由恋爱的渴望。 士族死守礼教的鄙陋,也传达出了对自由恋爱的渴望。

李娃传PPT 鲁教版(共18张PPT)

李娃传PPT 鲁教版(共18张PPT)

反映的社会背景
♦ 李娃成了明媒正娶的媳妇,封为汧国夫人, 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只是作者的幻想。 ♦ 门第观念:李娃虽出身青楼,但陇西李和 荥阳郑相配,完全合乎门第。 ♦ 封建思想的胜利:荥阳公家的圆满,从背 叛门第礼法到回归门第礼法,最终胜利的是 这位老父亲,其实也是作者封建思想的反映。 文章虽表达了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但主线仍是浪子回头、回归封建家庭,还是 反映的功名、门阀、婚姻礼教、孝道、妇德 等话题,是一套完整的封建价值体系。 ♦ 侧面展现了唐代长安城风貌及市民生活: 妓女和达官贵族混居的十字坊——平康里; 当铺、凶肆、书铺、妓院等等;对李娃和姨 妈的华丽而精致的住宅;里坊制度、城市宵 禁制度。
♦ 风尘女子李娃是个天良未泯的 人,更何况她和荥阳生原本感情 就很深厚。他们是一见钟情,而 当荥阳生金尽时,“姥意渐怠 ”而“娃情弥笃”,故在风雪之 日,看到乞讨为生的荥阳生时, 她不顾一切将其收留,即使她发 自内心的忏悔补过,也反映了她 与荥阳生的真挚感情密不可分。
2.贯穿全文的线索:荥阳生应举
荥阳生:纨绔子弟,单纯无心计,痴 情而软弱。
♦ 纨绔子弟:本赴长安应举,却为美色 所惑,遂不务正业,过着挥金如土的奢 华生活,才一年,便床头金尽。 ♦ 单纯:涉世未深,“倒宅计”疑点重 重,却傻乎乎地丝毫没有察觉。如:李 娃与姨妈见面时“相视一笑”,生问时 李娃“笑而不答”,并未向家人交待去 姨妈家而家里却派人来报信。 ♦ 软弱:荥阳生能登第做官多仰仗李娃 的竭力辅助,尽管他对李娃深怀感激和 眷恋,但面对严格的门第观念,还是放 弃了爱情,最终答应李娃离他而去。
情节曲折
一折:原本是进京赴考得上第的命运,遇 到李娃,却被李娃母女二人骗尽钱财而人 走楼空,使得他惶惑发狂,重病欲死。最 后竟流落凶肆以拿灵帐打零工维生。

李娃传

李娃传

1—5段文言基础:
1、节行瑰奇
..2、时望甚崇.,家徒甚殷.
3、其父爱.而器.之
4、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
5、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也
6、尝游.东市还
7、阖.一扉8、候其从者,敕.取之
9、累眄于
..娃10、竟.不敢措辞而去
11、乃密征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
12、李氏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
13、苟.患其不谐.,虽.百万,何惜!14、吾当整妆易.服而出
15、生跪拜前致.词曰16、与生偶.坐
17、生遽.惊起,莫敢仰视18、冀.其远而见.留也
19、其余以俟.他辰20、固.辞,终不许
21、遇卿适.在屏间22、迩来姥意渐怠.,娃情弥笃
..23、乃质.衣于肆24、将憩而觐.之
25、娃引.生拜之26、姥遇暴疾颇甚,殆.不识人27、郎骤往觇.之28、后稍愈,杖.而能起
29、由是凶肆日假.之30、辄.呜咽流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传奇《李娃传》】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收入《太平广记》484卷,此小说为唐传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简。

白行简(776-826) 唐代文学家。

字知退,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渭南)。

白居易的弟弟。

《李娃传》为其代表作。

另敦煌遗书中存有《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述男女交媾之事。

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六十八。

编辑本段〖故事简介〗荥阳公子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爱,几乎被其父鞭挞至死。

后流落街头,得李娃救护督促,发愤用功,应试得中。

其父回心转意,认李娃为儿媳。

全篇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完整。

后世多改编为戏曲。

《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编辑本段〖《李娃传》原文〗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

节行瑰奇,有足称者。

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

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

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

其父爱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

谓之曰:"吾观尔之才,当一战而霸。

今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也。

"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

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

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

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

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

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

乃诈坠鞭于地,候其従者,敕取之,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

生自尔意若有失,乃密徵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

友曰:"此狭邪女李氏宅也。

"曰:"娃可求乎?"对曰:"李氏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

"生曰:"苟患其不谐,虽百万,何惜!"他日,乃洁其衣服,盛宾従而往。

扣其门,俄有侍儿启扃。

生曰:"此谁之第耶?"侍儿不答,驰走大呼曰:"前时遗策郎也。

"娃大悦曰:"尔姑止之,吾当整妆易服而出。

"生闻之,私喜。

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

生跪拜前致词曰:"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姥曰:"惧其浅陋湫隘,不足以辱长者所处,安敢言直耶?"延生于迟宾之馆,馆宇甚丽。

与生偶坐,因曰:"某有女娇小,技艺薄劣,欣见宾客,愿将见之。

"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生遂惊起,莫敢仰视。

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

复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洁。

久之日暮,鼓声四动。

姥访其居远近。

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数里。

"冀其远而见留也。

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

"生曰:"幸接欢笑,不知日之云夕。

道里辽阔,城内又无亲戚,将若之何?"娃曰:"不见责僻陋,方将居之,宿何害焉。

"生数目姥,姥曰:"唯唯。

"生乃召其家僮,持双缣,请以备一宵之馔。

娃笑而止之曰:"宾主之仪,且不然也。

今夕之费,愿以贫窭之家,随其粗粝以进之。

其余以俟他辰。

"固辞,终不许。

俄徙坐西堂,帷幙帘榻,焕然夺目;妆奁衾枕。

亦皆侈丽。

乃张烛进馔,品味甚盛。

彻馔,姥起。

生娃谈话方切,诙谐调笑,无所不至。

生曰:"前偶过卿门,遇卿适在屏间。

厥后心常勤念,虽寝与食,未尝或舍。

"娃答曰:"我心亦如之。

"生曰:"今之来,非直求居而已,愿偿平生之志。

但未知命也若何。

"言未终,姥至,询其故,具以告。

姥笑曰:"男女之际,大欲存焉。

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制也。

女子固陋,曷足以荐君子之枕席!"生遂下阶,拜而谢之曰:"愿以己为厮养。

"姥遂目之为郎,饮酣而散。

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于李之第。

自是生屏迹戢身,不复与亲知相闻,日会倡优侪类,狎戏游宴。

囊中尽空,乃鬻骏乘及其家童。

岁余,资财仆马荡然。

迩来姥意渐怠,娃情弥笃。

他日,娃谓生曰:"与郎相知一年,尚无孕嗣。

常闻竹林神者,报应如响,将致荐酹求之,可乎?"生不知其计,大喜。

乃质衣于肆,以备牢醴,与娃同谒祠宇而祷祝焉,信宿而返。

策驴而后,至里北门,娃谓生曰:"此东转小曲中,某之姨宅也,将憩而觐之,可乎?"生如其言,前行不逾百步,果见一车门。

窥其际,甚弘敞。

其青衣自车后止之曰:"至矣。

"生下,适有一人出访曰:"谁?"曰:"李娃也。

"乃入告。

俄有一妪至,年可四十余,与生相迎曰:"吾甥来否?"娃下车,妪逆访之曰:"何久踈绝?"相视而笑。

娃引生拜之,既见,遂偕入西戟门偏院。

中有山亭,竹树葱蒨,池榭幽绝。

生谓娃曰:"此姨之私第耶?"笑而不答,以他语对。

俄献茶果,甚珍奇。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曰:"姥遇暴疾颇甚,殆不识人,宜速归。

"娃谓姨曰:"方寸乱矣,某骑而前去,当令返乘,便与郎偕来。

"生拟随之,其姨与侍儿偶语,以手挥之,令生止于户外,曰:"姥且殁矣,当与某议丧事,以济其急,奈何遽相随而去?"乃止,共计其凶仪斋祭之用。

日晚,乘不至。

姨言曰:"无复命何也?郎骤往觇之,某当继至。

"生遂往,至旧宅,门扃钥甚密,以泥缄之。

生大骇,诘其邻人。

邻人曰:"李本税此而居,约已周矣。

第主自收,姥徙居而且再宿矣。

"徵徙何处,曰:"不详其所。

"生将驰赴宣阳,以诘其姨,日已晚矣,计程不能达。

乃弛其装服,质馔而食,赁榻而寝,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

质明,乃策蹇而去。

既至,连扣其扉,食顷无人应。

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徐出。

生遽访之:"姨氏在乎?"曰:"无之。

"生曰:"昨暮在此,何故匿之?"访其谁氏之第,曰:"此崔尚书宅。

昨者有一人税此院,云迟中表之远至者,未暮去矣。

"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因返访布政旧邸。

邸主哀而进膳。

生怨懑,绝食三日,遘疾甚笃,旬余愈甚。

邸主惧其不起,徙之于凶肆之中。

绵缀移时,合肆之人,共伤叹而互饲之。

后稍愈,杖而能起。

由是凶肆日假之,令执繐帷,获其直以自给。

累月,渐复壮,每听其哀歌,自叹不及逝者,辄呜咽流涕,不能自止。

归则效之。

生聪敏者也,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

初,二肆之佣凶器者,互争胜负。

其东肆车舆皆奇丽,殆不敌。

唯哀挽劣焉。

其东肆长知生妙绝,乃醵钱二万索顾焉。

其党耆旧,共较其所能者,阴教生新声,而相赞和。

累旬,人莫知之。

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阅所佣之器于天门街,以较优劣。

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馔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阅之。

士女大和会,聚至数万。

于是里胥告于贼曹,贼曹闻于京尹。

四方之士,尽赴趋焉,巷无居人。

自旦阅之,及亭午,历举辇舆威仪之具,西肆皆不胜,师有惭色。

乃置层榻于南隅,有长髯者,拥铎而进,翊卫数人,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

恃其夙胜,顾眄左右,旁若无人。

齐声赞扬之,自以为独步一时,不可得而屈也。

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生也。

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不胜。

乃歌《薤露》之章,举声清越,响振林木。

曲度未终,闻者?#91;欷掩泣。

西肆长为众所诮,益惭耻,密置所输之直于前,乃潜遁焉。

四座愕眙,莫之测也。

先是天子方下诏,俾外方之牧,岁一至阙下,谓之入计。

时也,适遇生之父在京师,与同列者易服章,窃往观焉。

有小竖,即生乳母婿也,见生之举措辞气,将认之而未敢,乃泫然流涕。

生父惊而诘之,因告曰:"歌者之貌,酷似郎之亡子。

"父曰:"吾子以多财为盗所害,奚至是耶?"言讫,亦泣。

及归,竖间驰往,访于同党曰:"向歌者谁,若斯之妙欤?"皆曰:"某氏之子。

"徵其名,且易之矣,竖凛然大惊。

徐往,迫而察之。

生见竖,色动回翔,将匿于众中。

竖遂持其袂曰:"岂非某乎?"相持而泣,遂载以归。

至其室,父责曰:"志行若此,污辱吾门,何施面目,复相见也?"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

以马鞭鞭之数百。

生不胜其苦而毙,父弃之而去。

其师命相狎昵者,阴随之,归告同党,共加伤叹。

令二人赍苇席瘗焉。

至则心下微温,举之良久,气稍通。

因共荷而归,以苇筒灌勺饮,经宿乃活。

月余,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

同辈患之,一夕弃于道周。

行路咸伤之,往往投其余食,得以充肠。

十旬,方杖策而起。

被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

持一破瓯巡于闾里,以乞食为事。

自秋徂冬,夜入于粪壤窟室,昼则周游廛肆。

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

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凄恻。

时雪方甚,人家外户多不发。

至安邑东门,循里垣,北转第七八,有一门独启左扉,即娃之第也。

生不知之,遂连声疾呼:"饥冻之甚。

"音响凄切,所不忍听。

娃自閤中闻之,谓侍儿曰:"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

"连步而出。

见生枯瘠疥疠,殆非人状。

娃意感焉,乃谓曰:"岂非某郎也?"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颔颐而已。

娃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

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

"绝而复苏。

姥大骇奔至,曰:"何也?"娃曰:"某郎。

"姥遽曰:"当逐之,奈何令至此。

"娃敛容却睇曰:"不然,此良家子也,当昔驱高车,持金装,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荡尽。

且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行。

令其失志,不得齿于人伦。

父子之道,天性也。

使其情绝,杀而弃之,又困踬若此。

天下之人,尽知为某也。

生亲戚满朝,一旦当权者熟察其本末,祸将及矣。

况欺天负人,鬼神不佑,无自贻其殃也。

某为姥子,迨今有二十岁矣。

计其赀,不啻直千金。

今姥年六十余,愿计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卜所诣。

所诣非遥,晨昏得以温凊,某愿足矣。

"姥度其志不可夺,因许之。

给姥之余,有百金。

北隅四五家,税一隙院。

乃与生沐浴,易其衣服,为汤粥通其肠,次以酥乳润其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