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5(有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专题十五专题整合提升含解析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两条主线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三个角度近现代中外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外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2)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1)原因: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二、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推动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
这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猜题卷(十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猜题卷(十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左传》中记载,“(西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的君臣等级隶属关系。
据此可知西周A.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奴隶制下的血缘等级制度不断弱化C.宗法制的核心是确立宗族的亲疏远近D.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本大而末小”25.宋明时期,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实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坊市制度的突破。
材料反映了宋明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彻底被打破B.商业的“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经济政策多元化促使传统抑商政策松动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26.朱熹指出:“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六月)精选模拟测试(15)(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六月)精选模拟测试(15)(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8·北京朝阳模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何尊: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何姓贵族所制。
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析:选D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故A项错误;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B项错误;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成王与时间判断是周朝,“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突出王的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南京学情)《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解析:选A“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说明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
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具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皇帝诏令没有被否决,故C项错误。
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
3、(2018·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研读《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表》(如下)该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B.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解析:选C通过材料表格得知,所讲政治制度是美国的联邦制,在该制度之下,联邦政府虽然保留了较大的政治权力,但各州依旧维持了较大的地方自治权,这并非是一种中央集权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大小州关系的提及,故B项错误;联邦制是取代邦联制的政治制度,它的创立改变了邦联的松散状态和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种族歧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5(考题演练·跟踪检测)(有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
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
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在历史上赢得普遍赞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的过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得出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第(2)题结合材料二得出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等。
答案:(1)原因:诸葛亮本身具备的卓著政治、军事才干;封建正史和历代统治者的褒扬;《三国演义》和民间故事、戏剧等的渲染;“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2)过失:诸葛亮制定并积极实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为支持分裂战争,实行战争经济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3(有答案)

[训练目标] 1.中国国民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改组(“一大”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利用国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
3.国共关系: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1.(2015·广东六校联考)“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材料中“变乱”指的是()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D.辛亥革命2.(2015·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
此后国共两党()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3.(2015·汕头调研)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4.(2015·嘉兴调研)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宣言出自《临时约法》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5.(2015·黄山期末)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5(有答案)

课时巩固过关练七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世界(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
)1.(2016·海南单科)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解析】选C。
由时间“从1760年到1850年间”可知,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故A错误;这个时期英国棉纺织业普遍采用了机器生产,不再是工场手工业,故B错误;材料叙述的主题语是“棉纺厂”属于工业范畴,仅与棉花种植有关,体现不出农业的商品化,D不符合材料。
当时英国原棉数量剧增,说明海外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反映出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故选C。
【变式训练】(2016·天津联考)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城市数目在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在提高,可见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正确。
2.(2016·新疆一模)从1848-1875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领先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到1870年时,德国的煤产量达到3 400万吨,生铁产量139万吨,钢产量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1倍、5.6倍和28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B.德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C.德国工业资本较为雄厚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解析】选B。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2(有答案)

[训练目标]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民主运动→解放战争)。
1.(2015·哈师大附中一模)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内容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2.某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中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
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A.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3.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2015·渭南一模)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地追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
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D.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5.(2015·浙江金华十校一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意在破除君主专制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6.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
2018届高考历史考点跟踪复习训练1(有答案)

[训练目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2015·昆明二模)《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材料反映()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B.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2.(2015·乐山期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2015·宁波二模)1793年,英国派出的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并拜见了乾隆帝。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使团在中国活动场景的是()A.乘坐蒸汽船从沿海快速北上B.与中方就是否向乾隆磕头而争执不休C.进入北京城后入住英国使馆D.接到国内来电获悉英国已向法国宣战4.(2014·孝感统考)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5.(2015·上饶一模)“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目标]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局部改革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未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体制)→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20世纪50年代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15·衡阳五校高三11月联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A.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B.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2.(2016·乐山月考)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3.(2015·乐山期末)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B.美国罗斯福新政C.苏联斯大林模式D.中国的改革开放4.(2015·烟台质检)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5.(2015·南昌调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6.(2015·云南一模)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A.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7.(2015·北京顺义一模)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①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④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8.(2015·古巴彦淖尔一模)1930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D.维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9.(2015·湖州期末)1932年,美国总统胡佛为缓解经济危机,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
这反映出当时胡佛政府()A.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够B.通过以工代赈解决了失业问题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10.(2015·苏锡常镇一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A.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1932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D.资本主义危机给苏联提供了发展机会11.(2016·张家界月考)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B.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C.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D.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2.(2015·温州二模)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论十大关系》发表②苏共二十大召开③中共八大召开④斯大林逝世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4)根据材料四,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这一“改变”之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5)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4.(2015·扬州期末)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探索,但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
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材料二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教版)材料三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
——转引自洪向华《强国之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不同经济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的变化?(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分别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以后,中国在这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答案精析1.B[“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寓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选项中只有自由主义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其他几项中资本主义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色彩均不明显,故A、C、D项错误。
]2.A[据材料“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故A项正确。
]3.C[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的改革开放体现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B[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
]5.D[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措施是: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可知没有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故A项错误;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工业措施,故B项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措施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新经济政策的工业措施可知其直接目的是利用私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