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_曹斌
浅谈经皮内镜下胃及空肠造瘘口术

浅谈经皮内镜下胃及空肠造瘘口术摘要】目的浅谈经皮内镜下胃及空肠造瘘口术。
方法对患者采用内镜治疗。
结论经皮内镜下胃、肠造瘘术共有三种不同方法,各自以创始人名字命名。
按照外科消毒皮肤的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关掉室内灯光,利用腹壁上透出的光线选择穿刺点,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做一个约1cm大小的切口。
PEG有三个基本方法,Ponsky-Gauderer拖出(pull)技术;Sachs-Vine推入(push)技术;Russell插入(Introducer)技术。
【关键词】内镜胃空肠造瘘口术内镜下经皮胃、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Jejunos-tomy,PEG/PEJ)是借助于内镜经皮置入胃或肠造瘘管作为肠道内营养代替鼻饲的一种治疗方法。
自1980年由Gauderer始用于临床,目前已被广泛接受使用。
对于需要长期人工营养供给的病人,从方法上看,与传统的外科胃肠造瘘相比,内镜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不需特殊麻醉以及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同时术后易于护理、病人易于接受、痛苦少。
从营养供给上看,与全静脉营养供给相比,内镜造瘘进行经胃肠供给营养具有易于为人体正常消化道吸收,而且营养物价格低廉,易于广泛使用。
因此内镜下经皮胃、肠造瘘术,目前已成为需要长期非经口营养供给病人的首选和主要方法。
其缺点是少数病人可出现造瘘口局部感染及呼吸道反流性吸入。
在不能或不适应进行经皮胃造瘘直接胃内营养供给时,PEJ是一种代替PEG的有效营养供给方法。
PEJ的主要目的是使不能直接PEG而又需要造瘘的病人避免手术造瘘,达到有效营养供给。
经皮内镜下小肠内造瘘,与PEG相比技术难度较大,要求营养管经皮直接或经PEJ管间接小肠内置放,进行小肠内直接营养。
一目的通过内镜的协助,经腹壁放置胃、肠造瘘管,以达到进行胃肠道营养,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或通过胃、肠造瘘术进行减压的目的。
二内镜下经皮胃、肠造瘘术的作用机制人体靠摄取外界食物中的营养素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从事各项活动,而消化道是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场所。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观察。
方法:对41例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J )的病人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1例病人手术顺利,无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行PEJ肠内营养治疗后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
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经换药及整体护理后痊愈。
PEJ导管阻塞3例,经疏通后恢复正常灌注。
PEJ导管移位3例,拔管后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通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治愈。
结论:术前、术中和术后严格的护理是预防和有效治疗PEG/PEJ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并发症;护理自Gauderer和Ponsky介绍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在临床上逐步得到推广,但仍有并发症发生。
本文回顾性分析41例危重病人应用PEG/PEJ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6月~2008年5月我院中心ICU行PEG/PEJ 者,共41例,其中PEG 41例,PEJ 39例,男33例、女8例,年龄22~80岁,入选病例中急性重症胰腺炎29例,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多发伤3例,脑血管意外伴胃食管反流5例,原发性脑干伤1例,肺癌放疗后气管食管瘘1例,鼻咽癌放疗术后1例。
1.2 PEG/PEJ方法:PEG采用拉出法。
整个手术操作均在中心ICU床旁经鼻塞吸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进行。
病人取平卧位,静脉缓慢推入丙泊酚镇静后,用碘伏消毒中上腹部,铺无菌巾,常规胃镜检查排除幽门梗阻等病变后,退镜至胃体部,充气使胃扩张至胃黏膜无皱折,借助腹壁上所见透腹内镜光斑确定腹部穿刺点并标记。
经皮胃镜下胃、空肠造瘘22例临床分析

37 8 5
经皮 胃镜 下 胃、 空 肠 造瘘 2 2例 临床 分 析
吴礼 国 张 刚 曾丽
经皮 内镜下 胃 、 空肠 造瘘术 ( P E G、 防 、营养状 态的维持效果进 行研究 , 以 饲者更 易管 理和 耐受 。且 具有 便于 护
养液 。P E J 患者采用 持续滴人 方式并控 及 Hb在 P E J术 后 均 随时 间 的延 长 逐 态 , 但 随着时 间的延 长 。 其 下 降的 幅度 制 营养 液 的输 注 速度 在 2 O一4 0 mL / h 步下降, 与术 前 比较 下 降 , 但 患者 P E J 均逐渐减缓 。采 用 P E G、 P E J 行 肠道 内
I 留瘘管 t 位 时间
8 9 1 l 2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有文献报 道如果 护理得 当, P E G管 可用 1 0年 以上 。 而 对于行 P E G患 者 的选 择 。 目前认 为 : 各
种 原 因 致 不 能 经 口进 食 而 胃肠 功 能 正
常。 且需行 长期 胃肠 内营养支持 的患者
E G、 P E J 的临床应用价值 。 P E J ) 的适 应证不 断扩大 [ 。 有取代 传统 探 讨 P 手术 的趋 势 。 近 1 O年 P E G、 P E J 在我 国 1 资 料 与 方 法 的应用 也 日益广泛 . 其 短期临 床观察 已 1 . 1 一 般资 料
P E G、 P E J术 后 吸 人 性 肺 炎 及 食 管 明显下降 。提示 与 P E G相 比 , P E J 对 患
个月 及 1年进 行 随访 ,记 录相 关并 发 0 . 0 5 ) 。 症、 血 清血 红蛋 白 ( H b ) 、 总蛋 白 ( T P ) 、 白蛋 白( A L B ) 数据 [ 3 ] 。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研究进展

34(3):89—100
W ard SM ,Ordog T, Koh S.D , et a1. J Physiol, 2000;525:
355—361 1 8 Fukuta H ,Kito Y ,Suzuki H .J Physio1.2002;540:249 260
ICC的研究 刚 刚起 步 ,关 于 ICC有 很 多领 域 尚 未完全 清楚 。例 如 ,ICC原 位 研 究 与培 养 的 ICC结 果有许 多互 相 矛盾 的地 方 ;参 与 ICC起 搏 的离 子通 道 克 隆仍未 成 功等等 ,相信 随着 对 ICC进 一 步 的深 入研究 ,这些 问题将迎 刃而解 。
综上 所 述 ,ICC产 生 起 博 电 位 的 机 制 可 能 是 : (1)自发 通 过 质 子 泵 ,一 3 耦 联 4 的5 钙 离6 子 摄 取 7 、释8放 机 制9 , 使钙 离子 从线 粒体 释放 ,激活 Ca 活 化 的 C1通道 , 产生 单个 电位 ;(2)单 个 电位 总 和 使 细 胞 膜 去极 化 , 通过 活化 电压 依 赖 的 Ca 可 通 透 的 离 子 通 道 形成 起博 电位 的初 始 部 分 ;(3)Ca 经 电压 依 赖 的 ca。 可通 透 的离子 通道 内流 ,激 活细 胞 内对 ca 敏 感 的 酶 ,如磷酯 酶 C,使 IP 生 成 增 加 ;(4)IP 浓度 的增 高 ,引起 Ca 从 内源性 Ca 库 瞬 间释 放 ,使 细 胞 内 Ca 浓度上 升 ,活化 细胞 膜上 Ca 活化 的 C1通 道 , 使细 胞膜 去 极 化 产 生 平 台部 分 ;(5)ca! 的进 入使 局部 Ca 浓度 上升 ,通 道失 活 ,起搏 电 位终止 。 4 展 望
经皮内镜胃空肠造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经皮内镜胃空肠造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陈昌珍;姚平;黄李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9(013)024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SAP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PEG和PEJ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造瘘成功,引流通畅,成功率100%,并顺利实施肠内营养.2例术后出现低热,造瘘口周围皮肤局部红肿,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2 d体温恢复正常.1例使用胃造瘘注入流质饮食时造成导管堵塞,经用糜蛋白酶8 000 u+温生理盐水50 ml反复冲洗后导管得以疏通.结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虽是微创手术,但其围术期及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十分重要.
【总页数】2页(P673-674)
【作者】陈昌珍;姚平;黄李
【作者单位】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胃空肠造瘘术的护理配合 [J], 陈雪芬;许秋泳;刘麒樱;林淑惠
2.循证护理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空肠造瘘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J], 杨红梅;吴海珍;顾丽华;
3.循证护理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空肠造瘘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J], 杨红梅;吴海珍;顾丽华
4.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J], 张丽
5.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重度营养不良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家庭肠内营养的护理 [J], 刘思彤;叶向红;黄迎春;汪志明;王新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观察。
方法:对41例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J )的病人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1例病人手术顺利,无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行PEJ肠内营养治疗后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
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经换药及整体护理后痊愈。
PEJ导管阻塞3例,经疏通后恢复正常灌注。
PEJ导管移位3例,拔管后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通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治愈。
结论:术前、术中和术后严格的护理是预防和有效治疗PEG/PEJ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并发症;护理自Gauderer和Ponsky介绍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在临床上逐步得到推广,但仍有并发症发生。
本文回顾性分析41例危重病人应用PEG/PEJ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6月~2008年5月我院中心ICU行PEG/PEJ 者,共41例,其中PEG 41例,PEJ 39例,男33例、女8例,年龄22~80岁,入选病例中急性重症胰腺炎29例,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多发伤3例,脑血管意外伴胃食管反流5例,原发性脑干伤1例,肺癌放疗后气管食管瘘1例,鼻咽癌放疗术后1例。
1.2 PEG/PEJ方法:PEG采用拉出法。
整个手术操作均在中心ICU床旁经鼻塞吸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进行。
病人取平卧位,静脉缓慢推入丙泊酚镇静后,用碘伏消毒中上腹部,铺无菌巾,常规胃镜检查排除幽门梗阻等病变后,退镜至胃体部,充气使胃扩张至胃黏膜无皱折,借助腹壁上所见透腹内镜光斑确定腹部穿刺点并标记。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在肠内营养之外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在肠内营养之外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陈健鑫;舒建昌;朱永建;黄海锋;叶国荣【摘要】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及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因具有安全、简便、效果佳、经济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和推广.其早期主要应用于肠内营养,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适应证也不断扩大,除肠内营养外,PEG及PEJ还可应用于消化道瘘、胃肠梗阻、胆道梗阻、胃扭转、顽固性腹水及中枢神经系统性病变等.现对PEG及PEJ在肠内营养支持以外的临床应用相关进展作一概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7【总页数】4页(P817-820)【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临床应用【作者】陈健鑫;舒建昌;朱永建;黄海锋;叶国荣【作者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2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及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是一项经胃镜在胃与腹壁之间放置胃造瘘管的微创技术,无需全身麻醉及外科手术,具有安全、简便、效果佳、微创、经济等优点。
自GAVDERER等[1]1980年首次报道以来,PEG及PEJ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推广,早期主要作管饲通道应用于肠内营养,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适应证也不断拓展,除营养供给外,PEG及PEJ还可应用于消化道瘘、胃肠梗阻、胆道梗阻、胃扭转、顽固性腹水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异常的处理。
经皮内窥镜下胃空肠造瘘(PEGPEJ)的护理

固定造瘘管使胃 与前腹壁紧贴, 剪断造瘘管尾端, 外接连接头
经皮内窥镜下空肠造瘘术(PEJ)
PEG
PEG-J
如果病人胃排空障碍或幽门梗阻,应从PEG转 用为PEG-J 治疗,即在内窥镜下经胃造瘘管 将空肠营养管送过幽门至上段空肠
PEJ置入步骤
PEJ PEG
将PEJ导管通过PEG放入胃 腔,入胃镜,用异物钳夹 住PEJ导管头端,轻柔推 送胃镜将其送至十二指肠 降部,连接PEJ和PEG导管 各相应扣件
PEG置入的步骤—操作过程
牵拉腹壁外的导 线,将造瘘管经 口拉入胃腔内直 至胃内固定盘片 紧贴胃壁
PEG置入的步骤—操作过程
• This is an example text • Go ahead and place your own text • Example text •This is an example text •This is an example text
PEG-J既可做经过幽门或 空肠的喂养,同时可行胃 减压治疗
22
23
24
PEG/PEJ的护理
1.定时巡视病人,妥善固定管路, 防止牵拉、拖拽,打折。
1 2.保持置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2 观察有无红肿及分泌物;可用酒精 消毒周围皮肤。固定导管松紧适当。
3
3.输入营养液前后用温开水冲洗导 管,及时夹闭导管,防止液体返流;
6
PEG/PEJ的应用历史
◆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是借助 内镜经皮置入PEG造瘘管,系一种特殊的 管饲营养方法,起始于1979年。
◆ 经皮内窥镜下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由PEG 发展而来,起始于198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与尿道隧道相靠近,防止血肿、黏膜坏死及膀胱黏膜脱垂的发生。
(5)常规耻骨上膀胱造瘘,作尿流改道,保持引流通畅,减少膀胱痉挛,避免尿液对新尿道刺激,避免水肿,降低感染机会。
(6)使用多侧孔硅胶管作支架及引流,更有利于术后分泌物的引流。
若分泌物过多时,用棉签从会阴部向尿道口方向挤压,使尿道内的分泌物尽量排出,以防止感染。
术后2周开始生物药物治疗4个疗程[3]。
对于早期原发性尿道癌(Ⅰ~Ⅱ)及早期尿道肉阜癌变的患者,应用膀胱黏膜尿道重建术,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并发症预防。
参考文献[1] Vyas N ,Nandi PR ,M ch mood M ,et al .Bladder mu cosal auto -grafts for repair of vesivaginal fistula [J ].Br J Urol Int ,2002,89(1):54-56.[2] Sharifi -Ag hdas F ,Gh aderian A ,G haderian N ,et al .Free b lad -der mucosal autog raft in th e treatment of com plicated vesivagi -nal fis tu la [J ].J Urol ,2004,172(1):201-203.[3] Kubo H ,M iyaw aki I ,Kaw agoe M ,et al .Primary malignantmelanoma of the m ale ureth ra [J ].In t J Urol ,2002,9(5):268-271.(收稿日期:2006-12-13)(供稿编辑:王丹薇)·基础与临床·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曹斌 夏建国 仲建华 杨力【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和空肠造口(P EJ )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6月~9月施行P EG /P EJ 共4例。
其中,3例行P EG 胃肠内营养,1例行PEJ 胃减压和空肠营养。
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肥胖病人因腹壁较厚致穿刺失败。
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出现腹膜炎、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 PEG /PEJ 是行长期肠内营养和/或胃肠减压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经济等优点。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造口;空肠造;内镜【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3685(2007)04-0405-02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危重病人长期肠内营养通常行胃或空肠造口。
传统的手术胃、空肠造口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1980年,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 EG )用于临床后又发展出空肠造口(P EJ )。
相对于传统的胃、空肠造瘘,PEG /P EJ 创伤小、安全、经济。
我们最近开展了4例P EG /P EJ ,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共4例,其中男3例,女1例。
年龄41~88岁。
3例病人因脑血管意外处于昏迷状态,存在吞咽障碍。
另一例胆囊癌患者,术中发现肿瘤转移、侵犯十二指肠,手术行胃空肠侧侧吻合,术后出现胃瘫。
2.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禁食6~8h ,检查出、凝血时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对曾行腹部手术者术前做上腹部C T 或B 超等进行评估。
3.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
静脉推注1%丙泊芬(3mg /kg ),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常规胃镜检查。
随后注气膨胀胃腔,使胃前壁尽量贴近腹壁。
调整内镜光源对准胃前壁。
根据上腹壁的透光点,结合手指按压确定造瘘部位。
于拟穿刺部位作一约0.5cm 长小切口,在胃镜监视下自该切口向胃腔内垂直刺入套管穿刺针,拔除内芯,循套管向胃腔内插入导丝,用胃镜活检钳抓住胃内导丝,连同内镜一起退至体外。
将造瘘管尖端妥善固定于导丝末端,牵拉腹壁外导丝将造瘘管经口腔拉入胃内,并进一步自胃前壁穿刺处拉出体外。
再次插入胃镜,确认造瘘管位置合适、松紧适度、穿刺部位无出血后进行腹壁外固定。
对需在减压的同时行营养支持者,则在PEG 基础上自造瘘管插入空肠营养管,在胃镜帮助下将导管头端放置于近端空肠。
结果4例患者中3例操作成功。
另一例患者腹壁皮下脂肪层较厚,穿刺针全部刺入腹壁后仍未达胃腔内致手术失败。
P EG 操作耗时约8~12min 。
另一例行P EJ 的患者由于胃空肠吻合口距胃造瘘部位过近,在放置空肠营养管时由于营养管须作大角度的方向改变,增加了置管难度,耗时约30min 。
术后随访10~60d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
讨论在PEG 出现以前胃造口均是经开腹手术进行。
由于需要胃造口的病人一般情况都较差,因此胃造口虽然创伤较小,但仍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自1980年G audere r 和P onsky 首次报道P EG 以来,该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经济等优点深受医患欢迎,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剖腹胃造口术。
根据造口管置入方式不同PEG 有三种基本方法:Ponsky -Gauderer 拖出(pull )法;Sacks -Vine 推入(push )法[1];Russell 插入(introducer )法[2]。
置管方法的不同与以后的拔管方法密切相关。
使用Russell 置管法的胃造口管其胃腔一端通常为气囊固定,只要将气囊内注水抽掉即可顺利拔除,而使用Pon -sky -Gauderer 拖出法放置的造口管一般须通过胃镜拔除。
G auder er 和Po nsky 当初设计PEG 目的是为那些有正常的胃肠功能却不能经口摄食的病人提供一种长期的肠内营养途径。
如果病人有正常的胃肠功能且预计肠内营养支持时间将超过4周时应考虑实施胃造口术。
目前PEG 已广泛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烧伤病人和接受辅助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
除了用作肠内营养途径外,PEG 还应用于须长期胃肠减压的病症如晚期癌性肠梗阻、手术后胃瘫[4]等。
胃扭转病人还可通过这种方法将胃壁固定。
当病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腹膜炎、腹膜透析、胃壁静脉曲张、无胃及不能行胃镜检查等情况时不宜行PEG 。
既往有过上腹部手术史、脑室腹腔分流或者呈现病态性肥胖、肠管扩张明显时P EG 操作宜谨慎,此时可采用安全通道法,或借助超声等的帮助。
P EG 的并发症包括误吸、气腹、出血、造瘘部位感染、造瘘管异位(至胃壁内、腹腔甚至腹壁内)、导管脱落以及腹膜炎、胃瘘等。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正确选择造瘘部位、掌握好造瘘管固定的松紧度可以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Sack s BA ,Vine HS ,Palestrant AM ,et al .A nonpoerativetechnique for establishment of a gastrostomy in the dog [J ].Invest Radiol ,1983,18(5):485-487.[2] Ru ssell TR ,Brotman M ,Norris F .Percutaneous gastrosto -my :A new s implified and cost effective techniqu e [J ].Am J Su rg ,1984,148(1):132-137.[3] 石向群,包仕尧,王运良.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03,29(5):321-324.[4] 卢麒丞,王荣朝,许军,等.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 ].江苏医药,2006,32(8):774-775.(收稿日期:2006-10-26)(供稿编辑:单晓光)·基础与临床·结直肠癌CD44v6、VEGF 和MMP -9的表达及其意义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 F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 -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V EG F 和M M P -9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 6、V EG F 和M M P -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13%、47.44%和69.23%,三者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 <0.05),V EG F 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的分化等级有关(P <0.05)。
结论 CD44v6、V EG F 和M M P -9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关键词】 结直肠癌;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免疫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3685-2007(04)-0406-02 作者单位:214002 无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肿瘤浸润转移与瘤细胞浸润能力、在转移部位的生存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 -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探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1月结直肠癌根治标本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20~91岁。
肿瘤组织常规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 厚连续切片。
经H E 染色证实腺癌Ⅰ级4例,Ⅱ级51例,Ⅲ级23例;有淋巴结转移35例,无淋巴结转移43例;另选10例正常大肠组织及10例腺瘤组织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2.方法 鼠抗人CD44v6、V EGF 及M M P -9单抗、即用型第二代免疫组化EliVisionT M Plus 广谱试制盒,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免疫组化二步法。
3.结果判定 CD44v6:癌细胞膜上出现棕黄色颗粒或棕黄色线状间断或连续分布物质者定为阳性细胞。
V EGF 及M M P -9: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
按阳性细胞数在同类细胞中所占比率≥20%为阳性表达,<20%为阴性表达。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1.正常结肠黏膜不表达CD44v6、V EG F 及M M P -9,腺瘤有CD44v6的3例表达,78例结直肠癌中CD44v6阳性表达占55.13%(43/78);VEGF 在10例腺瘤中有1例表达,78例结直肠癌中VEG F 阳性表达47.44%(37/78);M M P -9在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阳性计数仅限于肿瘤细胞,78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69.23%(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