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生字词学习

老师鼓励我们把自己的暑假见闻 都写下来。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qu2n
犬部 独体结构
警犬 猎犬
这些警犬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gu~
彐部 左右结构
回归 归还
借别人的东西应该按时归还。
第二十五课
会认字: 拼 音
古诗两首
j#ng w8ng
径 踪
m&
z4ng s&
g$
孤
翁
宿
音
古诗两首
di3o h1n
j#ng s&
z4ng p!n
w8ng
径 踪 翁 钓 寒 宿 贫
ch1i w9n qu2n gu~
柴 闻 犬 归
拼 音
词 语
句 子
j#ng
径直
半径
s&
宀部 上下结构
宿舍 住宿
那一排白色的房子是老师们的 宿舍。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p!n
贝部 上下结构
贫穷 贫困
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ch1i
木部
上下结构
木柴 火柴
寒冷的冬天,我们烧木柴来取暖。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w9n
门部 半包围结构
新闻 见闻
他回家后,径直上楼了。
拼 音
词 语
句 子
z4ng
踪影
失踪
一转眼,他就不见了踪影。
5古诗两首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初备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人教版杜甫①《江畔独步寻花》②赏析【原文】黄四娘③家花满蹊④,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⑤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⑥啼。
【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解释】①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唐代诗人。
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史诗。
②江畔独步寻花: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③黄四娘:杜甫往草堂附近的邻居。
④蹊:小路。
⑤留连:流连。
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
⑥恰恰: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赏析】下面请你连起来说说句意。
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句诗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而自由、欢快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其中,细细观赏。
但是你知道诗人杜甫吗?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 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 诗 散 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 如何?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 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 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 生出许多希望。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 门。
题 西 林壁
滨江小学
黄秋慧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小学语文一年级 5《古诗两首》人教版

5《古诗两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
(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古诗两首
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 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 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为“韩柳”。又与唐代的 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 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 旅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 对风雪夜归人的同情
{ {
白描手法:落日、青山、茅屋、 柴门、狗叫、风雪、旅人
寓情于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宿
s&
暮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分析诗歌前后两句所 描写的景色。
天气这么寒冷,老翁 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 垂钓?
独钓寒江 的蓑笠翁
{
不屈服
诗人于革新 失败后孤寂 落寞而仍不 畏缩的品格
j#ng
径
踪
z4ng
孤
g$
翁
径 踪 翁钓寒
记住生字好办法——音形u2n
宿 贫 柴 闻犬 归
古诗朗诵会 要求:①每人一首
②小组朗诵 ③全班朗诵
④鉴赏评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709~约786),唐
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 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
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
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
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精品PPT课件

主要内容:用一个字来归纳,你会吗?
表达情感 :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人生哲理: 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 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 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诗句的意思、深刻的启示)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 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 又是一个山村。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 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 的信心。
(二)、释词句、明诗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释词句、明诗意:
我有感 悟!
莫笑农家腊酒浑, 村民
们热
丰年留客足鸡豚。 情好 客
(二)、释词句、明诗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 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 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5古诗两首课件

[简 析] 这 是 一 首 优 美 的 写 景诗 。 诗 中 描 绘 了 深 秋 季 节 山 行时 所 见到的枫林晚景。写秋景的 诗 历 来 悲 凉 , 可 是 ,诗 人 笔 下的秋景却充满了生机,真 可 谓 是 秋 天 里 的春 天 。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
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 市)岳麓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 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 命力的。诗人通过诗文描写了一幅秋 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 (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 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 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 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
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里的枫林晚景,红艳 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 。 第 一 行 描 写 了 秋 山 高 远 的景 象 , 表 现 了 诗 人 勇 于 攀 登 的 精 神 。 第 二 行 描 写 了秋 山 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 空 下 山 窝窝 里 有 几 户 人 家 隐 约 可 见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表达了 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 生命的赞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枫桥夜泊》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寂 寞,突出了一个“愁”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4.学习第一句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朗读诗句
5.学习第一句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书写生字
C、朗读诗句
A、反馈汇报老师的提问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两首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观
1.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3.解题、简介作者资料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齐读本句,从中你读知道了什么
B.读了本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C、指导朗读
5.解读第二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齐读本句,从中你读知道了什么
B.读了本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d.指导朗读
C、归纳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
4.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1.指导朗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学校:年级:四年级班年月日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精读
任课老师
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解题、介绍题壁诗
1.过度: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检查朗读情况
3.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小黑板)
B.a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b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挂图)
c.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1.汇报自己会背的古诗
2.读题
1.自由读诗
2.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
3.学习第一句诗
A、朗读第一句诗
B、交流回答老师的提问
C、朗读本句(自由读——指名读)
4.学习第二句诗
A.思考反馈老师的问题
B.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本句
1.自由读
2.背诵古诗(个人、小组、全班)
1.背诵《题西林壁》
2.自由读古诗《了游山西村》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不同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课后反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挂图、小黑板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备注(设计意图等)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背诵古诗
四、学习《游山西村》
1.背诵古诗导入,并揭题板书
C、认识生字“豚”
D、指导朗读
6.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A、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B、举个例子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C、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教师点拨)
7.小结: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