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5古诗两首1《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欣赏古诗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和意象;(3)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古诗文本、生字词、图片、地图等;2.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地图、字典等;3. 学生作业:预习古诗,了解作者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知识点;(2)介绍《游园不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游园不值》,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3. 字词学习:(1)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2)通过例句、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词。
4. 意象分析:(1)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感悟意境。
5. 表达技巧分析:(1)分析古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6.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提高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园不值》;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2. 意象分析和表达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原文、译文、生词解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及《游园不值》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词和句子的理解;(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分析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古诗的美。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比赛;(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游园”为主题的诗歌。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描写游园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古诗背诵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古诗翻译、生词默写和创作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进入诗境、体会诗情、诵读达情。
3、挖掘内涵、拓展训练(想象、思维、表达)。
4、体味意蕴、感受经典、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意蕴、感受经典诗句。
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激趣入课,为创设情境作铺垫。
融洽师生关系。
二、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
1、在情境中暗送诗句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无意识储存。
如:不值、应、怜、小扣。
2、在情境中明白诗句中的有关信息。
如:游园、柴扉、苍苔、屐齿。
3、在情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有利于理解诗句的3个问题并得到思维、想象、表达的综合训练。
a、怎么开门?b、主人为何不开门?c、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怎么样?三、带着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及无意识储存的信息和明白的相关信息形成问题情景,直面诗句,理解诗句。
1、读通诗句。
2、结合三个问题情境,读懂诗句,并重点指导。
应、怜、小扣。
3、初步感悟作者由一枝红杏出墙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的独到写法和独特心情。
四、诵读达情。
1、扣词达情、悟意,重点指导小扣、久不开、关不住。
2、创设与生活对接的生活情景,指导、激起学生达情悟意。
前两句达扫兴之情。
后两句达欣喜之情。
整首诗达喜爱之情。
五、直面经典诗句,重点感悟经典诗句的内涵及意蕴。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经典诗句,具体形式可采用师送生师送校师送班生送生生送师等送诗句环节。
六、拓展训练。
1、学生改诗: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改动诗句表达胸意。
2、读诗(可用对比读的方式读)。
3、思维、想象、表达的整合训练。
哇!开门了,真是春色满园呀(预设,视情况调整)教案设计说明:《游园不值》语言朴实无华,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一枝出墙红杏,带给普通人的可能是见不到万紫千红春象的遗憾和失落,给诗人的却是满园春色的欣喜。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

《游园不值》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园不值》。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子来理解诗歌。
(3)培养想象力,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 古诗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红杏出墙图、春色满园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叶绍翁及本诗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表达了哪些景物?(2)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解读诗歌(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游园不值》。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游园不值》教案及设计说明(优秀5篇)

《游园不值》教案及设计说明(优秀5篇)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
可谓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别具特色,能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诗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一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以小见大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这句诗的意味深长。
二、设计理念:追求情感的课堂追求感悟的课堂追求对话的课堂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情感目标:(1)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披文入情,感受诗文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能力目标:(1)“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
(2)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2、难点: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披文入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游园不值》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课始激情,围绕“不遇”导入新课。
1、出示《题李凝幽居》——贾岛,引出推敲的典故。
2、出示诗题《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感受“不遇”的美丽。
一、回忆旧知,进入新课的情境。
1、全班朗读《题李凝幽居》——贾岛。
复述“推敲”的典故。
2、读《寻隐者不遇》,读有关“不遇”的诗题,初步感受“不遇”的美丽。
从课题入手,假以耳熟能详的“推敲”的典故,围绕着“不遇”这个主题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作了充分的预热,也较好地渗透了人文性的教育。
《游园不值》 教案

《游园不值》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游园不值》,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诗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
2.2 诗歌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句,领悟诗中的哲理。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情景教学法等。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游园不值》,理解诗歌内容。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寓意。
5.4 讲解分析:对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游园时的情感。
5.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诗的学习。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句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回答、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诗歌内容记忆、诗句意义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课堂参与度等。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作业内容:背诵《游园不值》,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的小作文。
7.2 作业要求:字体工整,内容充实,能够体现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7.3 作业提交:下节课前提交。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内容: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课文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游园不值》中诗句的深层含义,尤其是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创造性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了解到了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它们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春晓》,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看看诗人叶绍翁是如何表达他对春天的情感。"
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美丽的花园,引导他们用词语描述这个花园。然后,我会提问:"你们觉得诗人在游园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为什么会觉得游园不值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游园不值》教案(通用18篇)

《游园不值》教案《游园不值》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园不值》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园不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程序: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同学们,你眼里的春天,或者说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春天美在哪里呢?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形容下。
谁能借用诗句描述下吗?
2、师生齐背贺知章的诗《咏柳》,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3、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齐读)。
4、解题。
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下?“值”?“不值”?看来诗人游园并没有成功。
有疑问吗?
让我们一起跟着叶绍翁去——游园,看看他的这次经历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我们先把诗好好读读吧,做到正确、流利。
(指读—齐读)
2、古诗不仅可以吟,而且可以唱,这就是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唐代诗人贾岛说的“一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古人吟诗是有讲究的,强调平长仄短(板书“平仄”),平声——一声二声要读得长一些,三声四声要读得短一些。
平长仄短老师已经标上了,我们来练练,看看是不是会读得更有韵味。
3、范读——练读——指读(评读)——齐读
三、读懂全诗
(一)探寻“不值”原因
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园主人呢?
示“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意思?
(1)理解“柴扉”——看插图(用柴草、树枝编成的门,简陋、简单,没有雕琢,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
(2)理解“小扣”——作者怎样敲门的啊?——学生练习敲门敲了几下?结果呢?——看来诗人叶绍翁是个的人。
(3)如果你是诗人叶绍翁,请问此时心情如何?(板书:失望)——指读(读出来)
(4)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可能是……可能是……)
(5)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诗人叶绍翁当时是怎么想的?
2、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什么意思?
(1)理解“苍苔”——绿色苔藓——长在哪里?春雨绵绵,空气潮湿,这苍苔会长得很快(示图),形成一片,绿油油的,看着它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春天来了(2)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结合图理解)(3)怜:是可怜的意思吗爱怜惜
(4)应:应该
3、谁来用“因为……所有”说说这一二句诗的意思?谁来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
4、诗人兴致勃勃而来,满心指望进入园中观赏美景,不料园主人不在,碰了个钉子。
他此时心情怎样?(板书:失望、扫兴)——指读1-2句诗
5、这叶绍翁也真够倒霉的,乘兴而来,却落得个“游园不值”的结果,他失望啊,扫兴啊,然而,就在他唉声叹气之时却有了意外惊喜。
是什么呢?
(二)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1、诗人并没有进入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满园春色”呢?
2、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诗人将会看到这满满的一园春色是怎样的呢?
同桌互说(争取多说几句)——指名说
园子里百花争艳……园子里春意盎然……
3、看来这“一枝红杏”是园中春色的代表,这“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4、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板书:兴奋)
5、谁来抒发一下内心的喜悦(指读)
6、拓展:这满园春色,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写春天的诗句
四、品评诗文
1、古诗强调的是凝练,非常注意推敲用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首诗的后两句已成了千古名句,其关键是用好了一对类似反义词的字,是哪两个字?(关——出)(1)从这一“关”一“出”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牢记的,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像杏花那样,学习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勇往直前,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
(3)诗人悟出这个道理了吗?
(4)看来,大自然真是最好的老师啊!
2、类似“关——出”这样传神的字,本诗中还有,你能找到吗?(怜)诗人最初没用“怜”,用的是“嫌”,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疏远了诗人和园主人的感情)
3、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叶绍翁游园不值,扫兴啊,可他看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结果感受到了满园春色,悟出了一个道理,终于不虚此行。
更为难得的是还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一首名诗,千古流传。
同学们,你们认为叶绍翁的此次游园经历值吗?
(1)让我们和叶绍翁分享一下这份喜悦(深情地读)(2)加动作美读、学古人吟诵古诗(摇头晃脑,配乐)
五、小练笔:
又过了一段时间,叶绍翁终于遇上了好朋友——那位让他游园不值的园主人,谈起那次游园经历,他会怎么说呢?
仁兄啊……
六、学唱古诗
七、总结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与明珠,魅力无限。
读古诗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获得启迪。
这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诗人既叙事又写景,还蕴含了道理,令我们收获多多。
八、作业
1、背诵这首古诗
2、根据古诗《游园不值》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