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社会医学精华整理呕血整理

社会医学精华整理呕⾎整理⼀名解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度研究医学和卫⽣问题的⼀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和疾病之间相互作⽤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凑是,保护和增进⼈群得⾝⼼健康和社会活动能⼒,提⾼⽣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群的健康⽔平。
2.区域卫⽣规划:是政府对卫⽣事业发展进⾏宏观调控的主要⼿段,它是满⾜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服务需要为⽬标,对机构、床位、⼈员、设备、经费等卫⽣资源实⾏统筹规划、全⾯配置。
3、医学模式:是⼈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类的健康与疾病的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4、⼤卫⽣观:卫⽣事业本质上是⼀种“⼈⼈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群的健康⽔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动和参与。
5、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是包括圣体、⼼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6、亚健康状态:指⼈的机体虽然⽆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降低,适应能⼒呈不同程度减退的⼀种⽣理状态,是由于机体各系统的⽣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种“第三状态”或“灰⾊状态”。
7、医学社会化:是指医学作为⼀种社会事业有特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要承担更多的卫⽣保健责任,要把卫⽣事业当作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不只是卫⽣部门的事情。
8、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系列与社会⽣产⼒和⽣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为⽅式以及卫⽣服务等。
9、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活⽅式等⽅⾯不同的基本层次。
受教育程度、收⼊、职业不同影响10、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它是以婚姻和⾎缘关系为基础建⽴起来的⼀种社会⽣活群体。
11、社会⽀持:是指⼀个⼈从社会⽹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活上的帮助。
12、.亚⽂化:指某⼀⽂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活习惯,它是⾮全社会性的思想⽂化的泛称。
社会医学知识点讲解

社会医学知识点讲解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医学的关注越来越多。
除了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医学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与社会医学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社会医学问题。
1. 社会医学的定义社会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包括了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健康政策、医疗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医学的研究旨在揭示社会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
低收入群体由于经济方面的限制可能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资源,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可能缺乏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社会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3. 社会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是社会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类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影响。
社会流行病学通过探索人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类疾病传播的社会因素。
这项研究对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观察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发现某个地区某种疾病的高发区域,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4. 社会健康政策社会健康政策是社会医学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它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来改善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社会健康政策包括公共医疗保障、医疗资源分配、健康教育等方面。
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提供公共医疗保障,可以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健康水平;而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社会医学的应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成果不仅用于学术研究,也用于实践应用。
例如,通过社会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健康教育体系,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同时,社会医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医学sdh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sdh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健康状况、医疗保健体系及其分配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了社会福利及健康政策、入学管理、个人健康行为、全国健康政策研究、社会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比较健康系统研究等内容。
社会医学还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和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作用。
最后,它将把已知的社会问题与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提供对挑战我们的健康的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社会医学知识库

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问答题1.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如下6方面: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③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④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
⑤促进人群健康。
⑥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2. 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3. 结合自身专业谈体会,重点突出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转变1.生物医学模式过时了吗?为什么?随着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新概念深入人们的观念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医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以单因单果的疾病与病因关系模式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医学的发展和人群的需要。
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不单纯关注其生物属性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什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贡献:①解放医学思维模式,以综合思维方式处理问题;②扩大了医学研究的思路;③疾病预防从单纯的生物预防扩大到社会、心理预防的新层次;④医药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⑤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章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社会医学名解

社会医学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医学模式:是指人类与疾病相互抗争和认识生命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属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其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
3、消极健康观:人患了疾病便失去了健康,疾病的治愈使人们又重新恢复了健康。
这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观点称~积极健康观: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可以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健康观。
4、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状态:亦称无症状疾病。
亚临床疾病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系统某一部位、系统或功能的受损,出现功能紊乱或病理改变,而且还有防御、适应和生理代偿能力的反应。
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这是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区别。
5、社会生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及其与社会制度、法律及风俗习惯的关系,即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6、体质指数(BMI):国际通用的筛查肥胖和营养不良的指标。
标准公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7、社会支持:作为个人在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的数量和质量。
8、婴儿死亡率:指某年平均每千名活产中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亡数。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社会卫生状况和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综合和敏感指标之一。
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该指标反映妇女怀孕和分娩期的危险性,它的高低与社会经济状况、妇幼卫生保健密切相关。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1604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2.医学模式: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14)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4)4.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5)5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6.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
(53)7.家庭:婚姻、血缘和法律为基础同定下来的社会基本单位(58)8.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的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69)9.调查研究:在某一特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
(96)10.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
其收集资料的过程称为定量调查(问卷调查)(105)11.信度: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
(112)12.效度: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113)13.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114)14. 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社会医学名解

社会医学名解第二章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亚健康状态(the situation of subhealth):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衰老、神经衰弱等)3.亚临床状态(Subclinical disease):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
第三章4.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
5.社会制度(social system):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包括观念,规范,组织,设备等。
观念是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制度产生及实施的合理性理论根据;规范是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范;组织是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设备是保证制度实施的条件。
6.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7.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等包括在内,而教育是人类社会化的主要手段。
8.社会阶层(social class):主要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是指社会经济阶层,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9.亚文化(subculture):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10.反文化(counter culture):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一定数量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爆发第四章1 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2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3 个人控制信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景所持的控制信念。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考试内容一、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和个人及人群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也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和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
3、疾病:可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
4、亚临床疾病(sub-clinical disease) :又称无症状疾病,认为疾病是改变了条件的生命现象的过程。
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
5、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e):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6、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通常可以使用一系列的指标进行测量。
通常使用收入、教育、职业三个指标来测量社会经济地位。
7、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
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机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
8、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多是指职业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对工作者造成心理、生理、社会的健康状态改变及损害的压力。
9、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自填问卷法:用统一编排印制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方法,问卷采用邮寄、集体发放、网络调查。
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信度:对同一事物的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要求:指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
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数/调查人数*100%
卫生人力: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是指对未来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卫生人力需求: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卫生费用:狭义: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指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对卫生服务的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
健康危险因素: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疾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个体评价:通过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了解危险因素对寿命可能影响的程度及降低危险因素之后寿命可能延长的程度。
卫生政策: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初级卫生保健:又称基本卫生保健,是指普及适宜的、技术可靠、社会能接受和负担的技术,使全体人民公平地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弱势群体: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
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即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
老年型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
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伤害:由于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以及电离辐射等物质以超过机体耐受总程度的量或速率急性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机体损伤,包括在某些情况下(如溺水或冻伤)由于氧气或热能等生命基本物质的急性缺乏所导致的机体伤害。
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有意识地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非故意伤害: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
成瘾行为:因沉溺其中,导致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任何活动。
毒品:法律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
主要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
吸毒: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但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
问题饮酒行为:任何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饮酒行为。
慢性病:是指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指阻止疾病的发生,还包括疾病发生后阻止或延缓其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
慢性病筛查: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也就是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健康管理:狭义的健康管理是指以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制订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行动,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