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南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ppt课件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 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 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 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 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 囊切除术者。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
预防用药有“黄金时段” – 切口被目标细菌 接种之前。因为初期数量少,较易控制。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为什么?
感染临界细菌密度 – 105个/克组织。
不在麻醉引导阶段给药就不能明确降低切口感 染率。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术前准备1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
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 不应当参加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2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
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3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感染的程度取决于入侵病原体的数目和毒性以
及区域,以及以上因素与机体防卫机制互相
角力的结果。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
预防用药有“黄金时段” – 切口被目标细菌 接种之前。因为初期数量少,较易控制。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为什么?
感染临界细菌密度 – 105个/克组织。
不在麻醉引导阶段给药就不能明确降低切口感 染率。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术前准备1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
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 不应当参加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2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
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3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感染的程度取决于入侵病原体的数目和毒性以
及区域,以及以上因素与机体防卫机制互相
角力的结果。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PPT课件

美国CDC-SSI,1999 10
SSI的诊断标准(CDC)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切口浅部组 织感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 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SSI的诊断标准(CDC)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 1年以内发生 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 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
手术切口类别
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 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 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 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Ⅰ类 切口 A
C
Ⅲ类 切口 B
D Ⅳ类 切口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 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 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SSI(手术部位感染)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SSI的分类
01
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
分类
02
深部切口SSI(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 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 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 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PPT精选文档

各类手术预防用药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心脏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神经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乳房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腹外疝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 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 部无炎症、 无损伤,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 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 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 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 瘤切除术等。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情况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 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 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 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不同切口感染概率
按上述方法分类,据Cruse统计不同切口的感 染率有显著不同: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 清洁~污染切口为7%; 污染切口为20%;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 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课件

用要有针对性,并根据手术部位常见 病原菌、手术切口类型、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 虑。
各类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普通外科手术
对于一般的胆囊、阑尾切除等 普通外科手术,通常不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外科手术
对于颅脑手术,也需要预防性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术后脑 膜炎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01
02
03
产生原因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 突变。
影响
使抗菌药物失去疗效,增 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甚至导致某些细菌感染无 法治愈。
应对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 药物使用,延缓细菌耐药 性的产生。
0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预防性应用
心脏大血管手术
对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术 后切口和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骨科手术
对于骨科手术,如人工关节置 换术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时机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 始时首次给药。
综合评价方法
结合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目标微生物学检测 结果,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优化治疗方案 。
0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未来发展方向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抗菌 药物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将加 大投入,开发更多针对不同病菌、具 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各类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普通外科手术
对于一般的胆囊、阑尾切除等 普通外科手术,通常不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外科手术
对于颅脑手术,也需要预防性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术后脑 膜炎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01
02
03
产生原因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 突变。
影响
使抗菌药物失去疗效,增 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甚至导致某些细菌感染无 法治愈。
应对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 药物使用,延缓细菌耐药 性的产生。
0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预防性应用
心脏大血管手术
对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术 后切口和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骨科手术
对于骨科手术,如人工关节置 换术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时机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 始时首次给药。
综合评价方法
结合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目标微生物学检测 结果,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优化治疗方案 。
0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未来发展方向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抗菌 药物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将加 大投入,开发更多针对不同病菌、具 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的预防使用PPT课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 森
1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称 “38号 文”
下称 “原则”
2
38号文件的重点内容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 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 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 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 ,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23
手术切口分类
24
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可能 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l.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不需 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预防用药: (l)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 后果者; (3)异物植入手术;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8
9
预防感染发生率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图示
一种抗生素预防策略应该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可推迟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但很少能完全防止感染的 发生。
未用抗生素 感染发生率 抗生素预防
感染发生时间
10
11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 次: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 皮肤携带致病菌:G+球菌 胃肠道、胆道、泌尿生殖道:G-杆菌 结直肠、会阴、腹股沟:粪便污染,G-杆菌及厌 氧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25
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由于手术部位 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此类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 (1)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2)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感染的手术,如手术涉及 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等。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有失活组织部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 脏器穿孔手术。属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 森
1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称 “38号 文”
下称 “原则”
2
38号文件的重点内容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 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 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 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 ,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23
手术切口分类
24
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可能 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l.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不需 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预防用药: (l)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 后果者; (3)异物植入手术;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8
9
预防感染发生率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图示
一种抗生素预防策略应该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可推迟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但很少能完全防止感染的 发生。
未用抗生素 感染发生率 抗生素预防
感染发生时间
10
11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 次: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 皮肤携带致病菌:G+球菌 胃肠道、胆道、泌尿生殖道:G-杆菌 结直肠、会阴、腹股沟:粪便污染,G-杆菌及厌 氧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25
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由于手术部位 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此类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 (1)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2)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感染的手术,如手术涉及 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等。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有失活组织部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 脏器穿孔手术。属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11
1.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 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 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 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 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 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 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 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 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6
:上、下呼 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 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 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由于胃肠道、 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 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 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 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 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 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 性菌和脆弱拟 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10
13
目录
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3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4
14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手术部位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1.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 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 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 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 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 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 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 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 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6
:上、下呼 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 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 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由于胃肠道、 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 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 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 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 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 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 性菌和脆弱拟 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10
13
目录
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3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4
14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手术部位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PPT课件

2.手术切口分类
分类
I类(清洁)切口 II类(清洁-污染)
切口
III类(污)切口
标准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 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 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 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 给药方案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保 证在手术部位暴露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 >1500ml,应术中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手术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 48h。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污染手术必要时 延长至48h。
➢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 。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 切。
➢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 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 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
➢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 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
➢ 选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使用方便、价格适当的品种 ➢ 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
手术——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24
结 语
观念----更新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变
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28
给药疗程
杨志英 等, 腹部手术应用短程抗生素预防手术区感染的疗效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10):770-772
21
减少毒副作用。不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
短时间预防用药的优点
22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11
3.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针对革兰阴性杆菌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给药途径
18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 ~ 2小时开始给药。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剖宫产: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
结 语
观念----更新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改变
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28
给药疗程
杨志英 等, 腹部手术应用短程抗生素预防手术区感染的疗效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10):770-772
21
减少毒副作用。不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
短时间预防用药的优点
22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11
3.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针对革兰阴性杆菌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给药途径
18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 ~ 2小时开始给药。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剖宫产: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
的手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
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
•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 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 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 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 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 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 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 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
•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
类别
标准
• I类(清洁)切口
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
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
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
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
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
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
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
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
• 术名称 • 心脏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 • 血管外科手术 • 乳房手术 • 头颈外科手术
最可能的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
•
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
部手术
• III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
•
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 1.病人因素 • 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
细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 • 2.术前处理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 前未很好沐浴)、对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预防
•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
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 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
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I的病原菌
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 感染。
•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口咽部厌氧菌
的大手术
(如消化链球菌)
• 腹外疝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矫形外科手术(包括用螺钉、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 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 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 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长
术中发生明显污染
置入人工材料
组织创伤大
止血不彻底
局部积血积液
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
留置引流
术中低血压 大量输血 刷手不彻底
消毒液使用不良
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
• 二、手术切文档口仅的供分参考类,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