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范文_学习心得体会_

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范文清华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
你知道清华学习班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篇【1】清华大学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领导干部培训班,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
行前,我曾跟领导说:“出门旅游我可以放弃,但到清华学习我不愿放弃,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一生中接触最高学府的唯一机会”。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清华学习期间,我接到通知,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我将调到省委办公厅工作,由此我对清华的感情自然又深了一层。
清华大学的短暂学习,受益非浅、体会颇多,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也对我在新单位新岗位、开展新工作注入新能量。
清华大学果然与众不同,名不虚传。
在这里,没有枯燥、呆板的教学,更多地感受到清华的人文氛围、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报国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特别是崔国文教授激情澎湃的开学典礼讲话,使我深入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做人与做官、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专家学者的上课,或谆谆教导,或启发引导,都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脚步、知识的乐趣;古色古香的建筑、单纯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的笑声,又使我寻找到青春和活力。
参加工作十几年的我,重回校园,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真正懂得“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
我是抱着学习“充电”的态度,来到清华学习的。
这些日子以来,我认真听、仔细记、静心思,收获很大。
主要体现在“长、宽、高”三个方面:一、“长”,就是增长了知识,有助克服“本领恐慌”平时自己忙于工作,时常感到“知识短缺”、“本领恐慌”,力不从心。
这次到清华,聆听中国最高权威学术专家的讲座,增长了知识,见识了“世界”。
一是增长科学管理知识。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也出凝聚力。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沟通与协调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通过学习,使我系统了解了公共管理、依法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少是我以前未知的。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彭向刚教授在《领导者科学与艺术》中,把“东北二人传”的语言艺术引入课堂教学,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对我们基层同志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很有帮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读后感之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巡礼”者,凭吊怀古也。
所谓“清华精神巡礼”,为纵览清华百年校史之慨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缘起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同方部内《君子》演说,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激励世世代代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奋发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之砥柱”。
“自强不息者,勉学励志也,于求学治业中坚韧强毅,克己制胜;厚德载物者,宽宏大量也,于待人接物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清华精神的作者于前言中如是释义。
愚以为不然,非言有误,只觉至少于“厚德载物”处对清华人远不止个体品德之养成。
在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清华精神,实为学术与使命、小我与家国之共同体也。
梅贻琦校长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以下,且以一代名师之典范,兼顾自我成长之历程,就学术与使命二者浅谈我所理解的清华精神。
学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家喻户晓,陈寅恪先生所题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更为流传深广。
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乃持守独立自由之意志以寻求真理、发扬真理,此语恰是我所以为清华人负“自强不息”之研学精神而坚韧寻求的学术的至高境界。
陈先生本人亦身体力行之。
诚如梁启超先生推举陈至清华任教时与曹文祥校长之歧见,又如园子中陈先生“活字典”“活辞书”之典范,无所谓众人皆视其为珍宝的学位著作,亦不因此察觉,以求知的纯粹徜徉真理的海洋,而达学术之大境界,此为陈先生本人“独立自由”之一也。
然何以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追求有赖于“自强不息”之刚毅须知为学者对独立自由之意志的持守并非轻而易举、一帆风顺。
遭外力阻挠者有之,陈先生亦为其中之一,负隅抵抗。
曾有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不愿为政治所羁绊的陈先生辞谢未就,凭借一己独立自由之意志,无畏眼疾骨伤之磨难,终编《寒柳堂集》,著《柳如是传》,撰《寒柳堂记梦》。
感悟清华

感悟清华超越自我--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的点滴心得体会5月2日至7日,我满怀憧憬和喜悦之情参加了盟妇联组织的清华大学第六期兴安盟优秀女性人才培训班,在萦绕梦回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接受清华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
在学习期间,我亲身感受了清华学府的浓郁书卷气息,体验到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领略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短短的五天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知识,同时更新了理念,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工作方向。
一、感受清华,梦圆清华清华很大、很厚重、很端庄,置身于清华,你会感觉到她仿佛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美丽、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大公园,渗透着一种让人陶醉的、欣欣向荣的气氛,拥有近乎百年历史的清华,像个智者,他既有圣贤的睿智,又有青年人的活力,多少天之骄子在这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走上智慧人生。
这里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高等学府,是世界名校,是成千上万学子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地方。
五天的清华学习生活,我从校园的文化角中领略了清华特有的人文风采:看着月色荷塘,想到朱自清老先生的绝妙文风;站立在清华三亭中,感受着朱自清、吴晗、闻一多等清华前辈的铮铮文人风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站在宽阔的场地中心,感受着清华现代文明与古典艺术的建筑结晶:高大礼堂和整洁教区中透着水木清华的幽静和清华园的神秘。
清华百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清华精神,散发着独特的学术魅力。
田芊老师一堂《百年清华解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清华人,不仅仅是骄傲,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祖国命运同起伏的民族之重任。
从庚子赔款建留美预备学校、历史选择清华开始,清华就始终与祖国命运相连。
水木清华,整整百年,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新风,坚持“走自己经过实践检验”的办学道路,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精神,探索出一条“育人、奉献、责任”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成才之路。
而清华展示着独特精神魅力的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的“三钱”、“两弹一星功勋”等众多功臣的人文精神与清华长存。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作文【初中初二600字】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
寒假结束的时候,老师奖励给了我一本书,叫《风雨北大水木清华》。
“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上至官员学者,下到车夫小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这一百多年以来,这两所学校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那里是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介绍“清华大学”,另一部分则介绍“北京大学”。
书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出自这里。
还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校训校徽。
这本书,不但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而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勤奋,什么叫刻苦。
我甚至有一些不安,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梁启超在清华的演讲,他用《周易》的乾坤二卦中的卦辞来激励大家。
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不息,即使颠沛游离,也应不屈不挠。
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这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后来化作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读完了这番话,我知道了做君子的要求,它告诉我要学会包容,学会百挫不挠,不能因一时的失败丧失自己的志向,应当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这所在光绪时期就已成为最高深学府的大学,它悠久的历史优异的成绩,不仅仅吸引着每个学子,甚至对于中华民族,整个中国都是一种影响,对中国的新式教育有很大影响,它寄托了一种希望。
清华北京,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我要为我的理想而奋斗!。
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3篇

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3篇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也是几代清华人追寻大学理想、殚力于大学内在价值追求的过程。
下面由小编带你去了解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一: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第*期中青班学员***“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月 11 日,满怀对前沿知识。
9 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 8 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
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
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
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 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
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
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1 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 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8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市北区在清华大学组织的十九大精神与履职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
课程安排紧凑,涉猎的知识面广泛,作为区政协委员,通过学习,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五天的所见、所学,所思和所得,汇成一句话,这是一场思想和知识的盛宴。
一、走进清华感受清华精神的博大精深踏入清华校园,和清华学子一样吃在食堂,住在学生公寓,体会清华学子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充实快乐。
从清晨到夜晚的课余时间,我几乎走遍了清华校园,零距离感受了百年名校的历史底蕴和美丽。
研修班的学习感受了不一样的学习生活,从开班典礼、到班主任带领下每天的晨读、引课、结课;从班主任老师带领学员参观清华校园时对每一处的讲解,到校史室对百年清华发展史的介绍如数家珍;结业典礼上班主任老师对研修班学习生活的全面回顾和总结。
每一个环节让人难忘,让人感受成长、感觉快乐。
五天的学习时光是短暂的,但我们爱上了清华,深深地记住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深地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学风,学习结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二、走近大师感受大师学识的高屋建瓴五天的学习,我们聆听了九位专家的精彩讲座。
大家共同学习了张涛老师的《危机管控与媒体沟通》、傅思明教授的《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徐林旗研究员的《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卓越管理素养与大学之道》、李泉教授的《互联网金融与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王道勇教授《x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孙立平教授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并到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复兴之路的现场教学。
教授们的课少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多是来自社会、政治和生活中的现实,诠释的是鲜活的思想和理念。
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精彩发挥,源于其术业有专攻,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底蕴,独立的思考与丰富的阅历。
三、静心凝思,所得所悟通过学习我要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力争在新时代为市北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贡献。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参观清华大学有感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
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
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
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
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
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
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
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
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
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
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
如果说生活是一座萧索的花架,那么是美德让它花团锦簇,流芳溢彩;如果说工作一方漆黑的夜空,那么是“合作”让它星光灿烂,给人温馨;如果说学习是一眼干枯的井,那么是坚持,让它清流甘甜,鲜活怡人。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事,但总有一种品德能让我们渡过难关,迎来光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温饱迈向小康,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
但同时,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还记得前阵子从新闻上看到的一篇篇令人心寒的报道:酒醉摔死婴儿的警察没有得到法律的严惩;剜掉双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光明而凶手却逍遥法外;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导致40吨病死的猪肉流入市场。
当前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渗透带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本书,正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力图唤醒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说过:“君子修道立德。
”君子只有讲道义,有道德才能才能成为君子。
而修道立德不是闭门造车,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中国人的精神花园。
如果不是道德精神上的缺失,那么上海那个只取消低保不满政府的人便不会报复社会,使一车乘客白白丧失了无辜的生命。
在科学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反倒越来越远,金钱与权利冲淡了亲情与良知,“村官瓜分安置房”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和外向化,我们找回仁爱的传统,寻找内心的幸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让我们携手共进,齐心协力,共建属于中国的美好明天,一同打造中国人的精神花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
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
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
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
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
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
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正直、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就是像水一样接纳包容万物,拥有开放而博大的胸襟。
清华人绝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社会、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文体方面,体育是清华骨子里的传统之一,从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我们每天刷阿甘,体育成为清华学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还记得开学前我报名成为清华离退休老年人运动会的志愿者,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没有一点儿生命的暮气,而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我想:这就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好体现吧。
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很不适应2km的阿甘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特别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那天赛场上活力满满的老人,我就用马约翰先生的那句“奋斗到底,决不放弃”激励自己,现在,我已经能够轻松地跑完2km甚至
敢于挑战3~5km。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
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
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
清华人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把“学生会”“团委”称为“社会工作”而不像其他学校称为“学生工作”。
做一份社工所积累技术和经验能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半个学期的历练使我学会了摄影、做推送排版、写文案策划。
同时,清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年会使我领略到学长学姐们广阔的社会视野以及那一份“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社会担当。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
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
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
深刻解读。
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关系,杨绛先生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赠言希望清华学子“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
二者各有侧重的同时相互补充:无论是求学治业还是为人处世,既需要“自强不息”也需要“厚德载物”;同时,“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
既然“水木清华”是校训的意象体现,我为什么不直接把校训作为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呢?因为我认为“水木清华”中还蕴含的着那一份我初见清华园时的宁静与美好。
邱勇校长在2016级本科开学典礼的讲话曾说道:“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清华人需要在宁静中追问本心,在宁静中坚守初心,在宁静中笃学砥砺!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我定坚守“水木清华”的精神,不耽误宝贵的辰光,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作者:人文与社会73班林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