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最新 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精品

最新 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精品

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

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的动机。

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说完了忧虑,可以转入正题。

我以为科学和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

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

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家;他做得很对。

艺术家也当如此,我们才有望看到好文章。

依我之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知识,这种文化我老婆是有的,所以她知道什么是太监。

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文化她没有,所以,她就不知道要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太监。

我尤其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叫做pervert,刚查完字典马上就忘。

我劝大家也像我这样。

在没忘掉之间,我知道是指一类人,害怕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鬼鬼祟祟的。

这些人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有点变态。

假如有个pervert站出来说:我就是个pervert,那他就不是个pervert。

当且仅当一个人声称:我就不知道pervert是什么时,他才是个pervert。

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有种pervert的气氛,好多人就是pervert,那我就犯了众怒。

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没有pervert的气氛,也没有人是pervert,那恰恰说明我正是个pervert。

所以,我就什么都不说了。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

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

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

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脱不了的噩梦。

人声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部分,作者似乎以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人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考虑过的生活,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真诚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万千读者。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一)《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

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

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

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

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3篇_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3篇_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3篇_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本文目录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

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

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

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

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

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

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

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

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

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

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

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

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

,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1这本杂文集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平常为报纸和一些杂志写的杂文。

就算放到现在看,都觉得他实在是很有先见之明。

他是那个思想统一和激进时代为数不多的糊涂的人。

书里说了些什么呢,说了我国同性关系的现状,说了文化管制的问题;说了环境问题,老北京的建筑问题;说了文章的文体与风骨的问题,还有些留学在外的经受。

完事还会被各大营销号转载作为公关反击案例,时不时就会在首页上看到那种。

大家不会说“好玩的高晓松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而是“好玩的王小波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

比如在《卡尔维诺》一章中,他写道:“可能我也会养猫养狗,再买辆汽车,给自己找点罪受——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汽车的价格很无耻。

一辆韩国低档车买三十几万,全世界都没听说过。

”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洁的真理。

明显,王小波将现代语言的韵律美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到了他自己写的小说里面。

这样的言辞给我这种不入流的瞎写的人很大的士气,环境允许我这么做,允许我不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真是快乐。

全书的最终一篇写道:假如我今日死掉,唯恐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妙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2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学校生时,抱着《红楼梦》,看着书上的插图,津津乐道。

总认为林黛玉是个傻姑娘,当心眼,犹是厌烦。

可曾想,现在我读起《红楼梦》来,另有一番味道,犹如身临其境。

《红楼梦》亦是如此,我经常专心去斟酌何为精神家园。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本书,整日废寝忘食。

我如饥饿似渴的读着它,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阳光,少了一点阴霾。

从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园的地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筑。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我也做不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有新的看法,就如当时我读《红楼梦》一样。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小波的杂文是非常的多,整整集了三本书(我这套是三本),我对此有点看法。

小波当时给许多杂志投稿写杂文,自然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有一些也可能为了赶快,写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把几乎所有的杂文集起来,弄了三本书,似乎有点不太妥当。

我觉得应该把集中体现小波个人思想的杂文编起来才好。

这样一个是为了照顾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另一个方面是小波提到的作家、思想家人等有些多,可说这些人的思想也是小波思想的来源之一,节省出来的时间读者也可以选择了解小波的背后。

但是全部集中起来也有点好处,内容的重复,会不断提醒读者,令读者再三感受小波对于理性和智慧的呼唤,小波认为人在世上应该追求一些理性追求一些智慧和美。

关于小波的讨论现在已经非常之多,几乎不论是什么身份、什么认知的人都有在讨论。

我对这些没有全面的观察,仅就说说我接触到的讨论小波的状况吧。

我接触到许多人,讨论小波几乎只讨论小波的小说,一旦讨论小波的小说,往往容易变成对于小波小说里出彩的句子大集锦,有些读者说那些句子就像诗一样美妙。

还有一些公众号等能够码字的地方常常能见到一些看起来是要写小波的文章,往往也是对小波小说里的出彩句子二次打包。

我对这种说法与做法难以苟同。

小波的小说的确是非常好的,文学价值高,语言驾驭能力了的,我觉得他简直像个建筑师一样。

那些出彩的、非常有趣味的句子如果放在原文中会更出彩,如果把它们单独拿出来作为王小波有意思的象征,那是舍本逐末,况且把句子单独来出来说诗,这样的做法无论怎么来看都有些荒唐。

这还不算最严重,最严重的是对于这些句子的二次解释,让他迎合一部分阅读水平不佳者的口味,而让小波被严重低估,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才是非常严重的。

这大概是小波在一种青年之中被过分讨论而被捧杀了把,现在我不敢告诉别人我读过王小波。

因为我自身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水平有限,我也不敢再妄言小波的小说,仅仅就来说一说小波的杂文吧,况且许多人是忽略了小波的杂文的。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众人见解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众人见解

闲读《我的精神家园》我前阵子犯矫情。

明明是在看电影、玩博客、逛网站、挂QQ,可非要在QQ的离开信息里面写上:“我在看书呢,有话说话”,以提醒自己别忘了看书,并且以示清高,获得一点自欺欺人的快感。

于是终于有人问我,你在读什么?我赶紧回复道,王小波。

继而她劈头盖脸地给我一句:你丫牛逼!——但我很敏感地意识到,她绝对不是在完全的夸我。

但我又很快感觉到,她也并不是在完全的骂我,这种揶揄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怪味儿东西,而我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王小波已经差不多成了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了。

现在的情况便是,不管你读没读过,读过多少王小波,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水平,并且很独特的文人代表。

再加上李银河老师的那句话: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简直把王小波搞成一个完美的、光辉的时代偶像。

以至于让我十分地想撞墙。

我想王小波活着的话,可能会比较理性的,并同时带有几分自谦的惭愧,去接受最后一个称谓。

至于前两个,我估计他会因为老婆的这句无比热辣的赞美而羞愤致死!如果王小波真是那前两种人的话,那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幸好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以一个朴实的知识分子身份出现,而形同中人。

这挺好。

我这两天读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趁热乎劲儿还没消,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看法。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6年写就的杂文,有一部分是95年和97年初写的,多数文章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

依照编者的意思(他改动了很多文题),这些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文体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

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而且只涉及到话题。

王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个样子。

而且你还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是关于思考的。

我最喜欢王小波的地方,也是他的脑子,他的想法。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书笔记500字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书笔记500字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书笔记500字
我大体明白卡尔维诺想要做的事:对一个作者来说,他想要拥有一切文学素质:完备的轻逸、迅速、易见和繁复,再加上连贯。

——摘录自《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真正的小说家不会喜欢把小说写得像电影。

我记得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和音乐是同质的东西。

我讨厌这个说法,因为好像这世界上没有了音乐,就说不出小说该像什么了;但也不能不承认,这种说法有些道理。

小说该写人内在的感觉,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使这些感觉组成韵律。

音乐有种连贯的、使人神往的东西,小说也该有。

既然难以言状,就叫它韵律好了。

——摘录自《盖茨的紧身衣》
但我相信爱好文学的人会同意我这句话:优秀文体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

阅读优美的文字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

——摘录自《关于文体》
1、家庭也好,海船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小的囚笼,对人类来说,是太小的噩梦。

更大的噩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

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噩梦。

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

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

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

2、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

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

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摘录自《关于幽闭型小说》@。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我理解您的要求。

下面是题为《我的精神家园》的读书笔记,共计15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忽略了建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而对我而言,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给予我力量,指引我前行。

以下是我在阅读《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时的一些思考。

第一节:家园的定义与重要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个人的精神家园,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无拘束的地方。

在这个以竞争为主导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为了生存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然而,精神家园正是我们最后的庇护所和力量源泉。

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深入阐述了家园的定义和重要性。

他鼓励读者们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左右。

第二节:寻找精神家园的路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很容易迷失自我,无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回归内心,成就自己的理想家园。

首先,作者强调了内心沉思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建构一个真实、坚实的家园。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和分享,这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启示。

第三节:精神家园的构建一个完善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的持续努力和建设。

在《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帮助读者们构建自己的理想家园。

首先,思维的开放性是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保持对新事物的思考和接纳,从而保持头脑的灵活性,并且持续地丰富和更新内心世界。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和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

结语:通过阅读《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建构之道。

身处喧嚣的世界,我决心回归内心,搭建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相信,只有拥有一个稳固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迎接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

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

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

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

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

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

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

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

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

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

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

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

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

,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

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

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

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

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

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

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

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

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

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

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

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

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

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

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

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

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阐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体,也从男女平等角度上说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为举止应与身份符合。

其中也说到西方年轻的小姐鲜有化妆,因为青春靓丽,中年人化淡妆,这样大家都漂亮。

而中国年轻的女孩们化妆,而中老年人却破罐子破摔,这样使得差距更大。

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采取些措施来组织这种马太效应的,无论你是贫富差距,还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写了他对小说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欢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艺术。

记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最后我发现还是我在家里面写小说最适合我。

他认为真正的好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无论怎样去分析都是合理的。

就如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一不精。

当然他也意识到一个人一辈子能写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就很不容易了,写一部好的小说是真的呕心沥血,并举了很多例子。

很多人最优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

还提及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一部好小说,有人说他的小说有些不正派,我觉得恐怕是这批读者的思想有些污点吧。

我认为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小说这种虚构的文学艺术,能不能不要把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去,只是单纯的去欣赏小说的本身,才是简单的快乐的事情。

再说到他对写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断求索,不创追求创新。

在这里面王小波提到过很多次卡尔维诺,而且非常赞同他的不断改变和创新。

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只有变化是不变的。

后面还提到了幽闭型小说,讽刺了这种小说一贯顾影自怜的风格,提倡大家从生活中学习,只有生活经历才能够让一个人成熟,才能让一个人写出来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让人生厌。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天天搞得像心灵多么千疮百孔一样,真的让人很无语。

又没有真的怎样,装给自己看,装给别人看,最终害得还是自己。

最让人无语的还是一些人以把文学读者群体标准定低了,书中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引发的争论为例。

就像第一段说的,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读一些书,是不是文学就不要发展,是有弱势群体,可是如果我们把弱势群体当作我们工作的标准,那文学还要发展吗?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书了吧,难道我们还活在清朝吗?如果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以弱势群体为标准,还谈发展干什么?这种谬论,不能看,看了真是够惹人生气。

不过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很多文化领域都没有层次,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触的,另一种就是国内人都不能接触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

这样既容易误导不成熟人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够满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层次人的需求。

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创新,大家都一样,是不行的。

对于第三部分,我想说的话就多了。

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发表在《演艺圈》上的,讨论的方面也比较多,像是格调、媚雅、电影内容,追星癫狂等等。

属于狭隘文化范畴。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当属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了,我想,王小波如果还活在这个世界,会怎样看待现在的娱乐圈。

所谓推己及人就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从不同人的利益点出发,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增加相处双方理解,让大家更加宽容。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极难实现的。

先从电影说起,如《霸王别姬》《红高粱》等电影,都是挺好的片子,可是为什么这个剁了一根手指头,那个扒了一张皮,导演是和人体有仇吗?我明白这是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一定要这样吗?当然这和我国的人民有关,人家要求的是:让我笑吧,让我哭吧,让我感动吧,我们要求的却是让我受教育吧!从电影里读到什么还是靠观众自己的三观决定的。

所以说片子的格调还是靠观众决定(前提当然是编剧和导演是认真的做了)。

在《都市言情教育里的爱情》中王小波也说出了对待都市言情剧的态度,只能当作消遣,切忌推敲。

这里面我还想提起推己及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发现我不太能看偶像剧了,偶尔看了几集也是把自己所有幼稚的东西,少女梦啊之类的全都翻出来,然后才能像个傻叉一样的让自己相信这狗血的剧情,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在这爱幻想,或者爱妄想的脑袋里一一成真了,也就相信了,可是看了几集之后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现在的偶像剧和一些言情剧就是把人的思维带入那一个圈子,观众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我并不是在批判这些言情剧,毕竟给一些人梦想还是好的,如果没有一点调料,生活都是些现实的东西,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忍受的吧!就像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理想,可是不能离了幻想妄想。

当然我偶尔也会看一些脑残剧来放松一下自己。

很多时候情绪是可以蒙蔽理智的,当然,这就是所谓理性中的感性。

后面的明星与癫狂中会提到。

我记得我小时候认为幼稚是个好词,甚至把之与单纯相等,现在想起来当时蠢的还真不轻,庆幸的是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个傻叉。

可能现在我仍然是,那要等以后我才能知道。

当然现在我可以理解我八岁的大侄女为什么鄙视我三岁的小侄女。

接下来谈谈关于格调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我国人民对于某些方面还是较敏感的,就像《茶花女》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妓女和一个坏东西的故事,还看什么看呀,把孩子带坏了。

这就是放重点的问题。

再说关于文体的事情,现在流行的是咆哮体,它还有羊羔体,凡客体,知音体等前辈。

都只是一时笑料,还有一些网络红人,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的浮躁,人们需要可以娱乐的东西,需要有人和事物让自己崇拜或者嘲弄,所以这些就应运而生。

所以我们不能批判什么,也不想批判什么,更没资格批判什么。

也正如我们不能说偶像剧幼稚一样,因为有人需要它,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

说到人们对于娱乐的需要就要车上《明星与癫狂》了,我也相信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自己所做的事的性质,区别就是有人能控制住自己,放松后癫狂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有的人不能而已,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属于前者的。

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消费者,所以明星癫狂是一种假象,可是大家是因为信仰缺失才会这样,找一个顺眼的人或者较为欣赏的人来追星,所以这又不算是个假象。

我都被自己搞糊涂了。

以上是小编为代价啊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