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201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复习题

《海权论》的作者是:马汉一次大战的德国的盟友是:奥匈帝国、土耳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同盟国与轴心国防毒面具的原理是使用物理的或者化学的方法出去毒气,请问以下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防毒面具只能防几种特定的毒气狼牙山五壮士中谁是班长?马宝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斗?官渡之战下面哪个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长平之战中东地区可谓是战火不断,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摩擦频繁发生,并且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在1948年开始,请问其交战双方是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有37个非洲国家独立,占战后非洲独立国家的:280%一次大战是贝尔格莱德是那国的首都?波斯尼亚生产原子弹用的核炸药,除了可以采用铀外还可以使用:钚2000年中国军方人士访问美国时,发现美军在海湾战争时海军陆战队人手一册的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宋任穷上高小时,经常唱着什么歌上街游行?“修路歌”我国著名的十大元帅在被授与军衔时,年纪最大的是哪一个?朱德下列不是超音速轰炸机的为:图-95“熊”特拉法尔加海战纳尔逊乘的旗舰是:“胜利”号德国在一战初期是采取什么战略?弃东攻西成吉思汗首次西征的北路军统帅是:哲别、速不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其称呼也几经变更,其在哪一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1946年请问我国二炮部队的最高编制是什么?师认为“战略可分为国家战略、大战略、军事战略三个不同的层次”的战略理论家是:约翰·柯斯林洪水少将是我国军史上第一位授与将军军衔的外国人,请问他是哪国人?越南美国独立战争是从1775年到哪一年?1783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最早是哪本书记载的? 《三国志注》在谁的推荐下,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曾国藩马其顿在谁统治期间开始强大起来?腓力二世罗斯巴赫和鲁腾会战使谁得到振兴?普鲁士被希特勒誉为“德国海军的骄傲”的战列舰是:“俾斯麦”号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共军队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是:顾正红拿破仑在哪次战役中由一个普通军官一跃为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土伦战役要表示空袭紧急警报,则警报器的鸣响规律是:响6秒,停6秒“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这一观点出自那部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7头战象,开始了对哪里的远征?意大利《制胜的科学》的作者是:苏沃洛夫诸兵种协同作战始于一战期间的哪场战役?康布雷战役希特勒是哪国人奥地利《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诺曼底登陆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它有多种类型,沙林属于?神经性毒气以下哪艘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是大和级的?武藏号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守卫卢沟桥的是:国民党第29路军坎尼会战中迦太基军的领袖是:汉尼拨化学毒气战是开始于那一段时间?一次大战下列那个日本特产与蒙古相关:神风特攻队不列颠空战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纳粹德国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利使其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请问这个被放弃的计划称为什么计划?海狮计划要表示空袭紧急警报,则警报器的鸣响规律是:响6秒,停6秒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7头战象,开始了对哪里的远征?意大利蒙古大军没有南征继续追击札兰丁,是因为:受不了印度酷热1931年九一八后,张学良被解除军职,改任什么职务?北平绥靖主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荣桓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的什么职务?党代表意大利的杜黑于1921年发表的那部著作中提出了“空军制胜论”?《制空权》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中,谁被打败只身逃回魏国?庞涓“8·13”抗战期间,率领500壮士守卫宝山,最后高喊:“弟兄们,杀敌报国的时候到了!”壮烈牺牲的营长是谁?姚子青下列不是超音速轰炸机的为:图-95“熊”英国历史学家格林费尔说:“这个人的主动精神,超人的英勇行为,都是海军史上古无前例的。
图解放军最恐怖的武器

昨天实在闲的没事干,又重温了一遍。
重点看了好几遍里面的“没良心炮”,这玩意儿真霸气,一炮下去毛都不剩下,真狠啊!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时期的神器。
“没良心炮”实际上是对我军使用的炸药抛射筒和抛射炸药的一种称呼。
看《集结号》的观众,一定对影片里那个象大油桶一样,需要点导火线发射,爆炸效果惊天动地的奇怪武器印象深刻,那就是被称为“没良心炮”的炸药抛射筒。
这种邪恶的玩意都是解放军在战场上发明的,是种制造简单的土制武器,所以并没有啥制式名称。
对炸药抛射筒我军不同部队对其的称呼也不同,有称为“飞雷炮”和“飞雷筒”的,有称为“土飞机”的,还有称为“特大威力炮”和“炸药抛射筒”的。
如果再加上敌军给起的称呼,其名称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相比较之下,炸药抛射筒和迫击炮抛射炸药的称呼更科学一些。
这么多的名称中,反倒是对其又恨又怕的国民党军起的名称“没良心炮”知名得多。
没良心炮的发明“没良心炮”实际上是两种不一样的武器,即炸药抛射筒和迫击炮抛射炸药。
这两种武器均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对抗装备劣势而发明的土制武器。
炸药抛射筒研制成功则是在解放战争初期。
入侵晋南地区的胡宗南部到处修建暗堡对抗解放军。
当时我军却极度缺少重火力。
对当时在济南地区作战的4纵影响颇大。
1947年,4纵队工兵连集训。
集训中大家普遍认为,面对敌人的暗堡,我军直射火炮少,又很难命中,工兵爆破手很难接近,因此大家希望能有一种代替人工送炸药的武器。
当时的集训大队大队长——4纵一个工兵连连长聂佩彰最先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
聂佩彰曾在张学良的东北军讲武堂工兵科学习过,是个工兵高手。
他根据迫击炮发射宣传弹和抛石坑抛射石头的原理,先是利用土坑进行实验。
土坑为梯形,底坡长1.2米,口宽1米,底宽0.8米,坑后壁厚1米左右。
试验几经周折,从用梯形土坑到用抛射筒抛送,从抛送地雷到抛送炸药包,从抛不远抛不准到能准确抛送300余米。
聂佩彰绘出图纸,以汽油桶的口径为炮的口径,请铁匠师傅制作抛射筒。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中国抗战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和反抗的时刻。
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事装备。
这些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和坚持战斗的勇气。
本文将对中国抗战期间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介绍。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主力军。
为了提升步兵的战斗力,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步兵武器。
其中最常见的是步枪,例如著名的“九四式”步枪,它是基于德国的Mauser M 98步枪而改进的。
这种步枪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为中国军队在远距离射击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还有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的使用,这些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表现出色。
二、炮兵装备炮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重要力量,起着火力支援和制敌的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类步兵炮和火炮,其中包括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等。
这些炮兵装备在阻击日军和进行地面战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国军队熟练运用的榴弹炮,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阵地,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装甲车辆虽然中国抗战期间的装甲车辆相对较少,但它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
其中,华北局势紧张时引进的苏联T-26轻型坦克是中国军队最广泛使用的坦克之一。
尽管它的装甲相对较轻,但在抵御日本军队的进攻和发起战斗中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飞机中国抗战期间的空中战斗对中国军队的抵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尽管中国空军在装备和数量上与日本军队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中国军队仍然努力保卫自己的领空。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国产的I-15和I-16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此外,中国军队还使用了苏联的舰载机和轰炸机等。
五、海军装备中国抗战期间的海战对中国军队的胜利至关重要。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舰来保卫自己的海岸线。
其中包括驱逐舰、潜艇和巡逻舰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抗击外侮的壮举。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面对着日本军队的强大武器装备,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迎接战争的挑战,我们的军队不仅仅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勇气,还积极研发和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武器,以期能够在抗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步兵装备在战争中,步兵是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因此其装备和武器的先进性至关重要。
抗日战争中,中国步兵装备主要包括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等。
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国产的三八式步枪,它是中国军队在20世纪初引进并进行改良的一种武器。
除了步枪之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如日本的九九式轻机枪。
这种轻机枪射速快、火力强大,能有效地控制战场,使敌军望而生畏。
手榴弹也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具有杀伤面积大、威力强的特点,使中国步兵在战场上能够有效地攻击和破坏敌军。
2. 炮兵装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炮兵是远程火力的代表,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援射击,为中国军队取得战场控制增加了把握。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包括加农炮、火箭炮、反坦克炮等。
其中,加农炮是主要的重型火炮,它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打击敌军阵地和火力点。
火箭炮则是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积极研发和运用的武器,它具有射程远、打击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摧毁敌军的集结区和后方设施。
反坦克炮则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必备武器,它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坦克,保护我军步兵的生命安全。
3. 抗战特种装备除了常规的步兵和炮兵装备外,中国军队还积极研发和使用一些特种装备,以提高战斗效能和保障士兵的生命安全。
例如,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广泛使用了地雷和爆炸物,用来炸毁敌军的设施和装备。
地雷是一种潜伏于地下的爆炸装置,可以通过触发装置来引爆,给敌军造成重大伤亡和杀伤。
爆炸物则是一种用于爆炸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引信的引爆来实现,对敌军设施和装备造成重大破坏。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身管火炮主要依赖于进口,这也导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身管火炮型号杂驳且不好分辨。
今天就大致介绍一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各种身管火炮及其大致情况,以作科普。
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从德国原装进口的20倍径75毫米山炮,前后总共进口了132门,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该炮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身管火炮。
正在作战的M1930 L/20型75毫米山炮该炮的外形十分好辨认,就是其炮盾的上部和下部是弯曲的,作用是防止流弹和弹片打到炮盾上跳弹后,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该炮的上下炮盾都是弯曲的该炮在抗战中对标的是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其最大射程比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多出了1公里左右,是少有的在质量上对日军火炮有质量优势的火炮。
而且,该炮使用的75毫米山炮炮弹当时中国能够自行生产,因此在抗战前期是中国军队师属及一下作战单位的主要身管火炮。
克虏伯1903型L/29型75毫米野战炮这款克虏伯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一种基本型的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的是当时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在经过简单的改装之后,就能够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十分受到中国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
这是一款能简单改装的基本型75毫米炮该炮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清政府时期的新军就已经编列和使用该款野战炮。
当时清政府新军一个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8门75毫米山炮,这种规格的火炮装备标准,在整个抗战中除了后期中国驻印军之外,都没有中国军队达到或者超越。
正在进行转移的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队来说,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公里,但是其重量只有950公斤,能够在简单的分解之后由人力或者畜力进行转移。
抗日战 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武器来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些武器虽然在性能和装备规模上与日军存在差距,但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贡献了力量。
首先要提到的是步枪。
中正式步枪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
它仿制自德国毛瑟步枪,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还有汉阳造步枪,虽然在性能上相对落后,但因其产量较大,在抗战中也被广泛使用。
轻机枪方面,捷克式轻机枪是一款备受青睐的武器。
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精度高的特点。
在战斗中,能够提供较为持续的火力支援。
重机枪则以马克沁重机枪为代表。
这款武器具有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地压制敌人的进攻。
但由于其重量较大,机动性相对较差。
手榴弹也是中国军民常用的武器之一。
例如,巩式手榴弹,在近战中能给敌人造成较大的杀伤。
迫击炮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具有轻便灵活、易于操作的特点,能够对敌人的阵地和工事进行有效的打击。
除了以上这些枪械和火炮类武器,大刀在抗战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尤其是在近战和夜战中,中国军人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火炮方面,山炮和野炮是中国军队拥有的为数不多的重武器。
尽管数量有限,但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它们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来说,武器装备更为匮乏。
他们往往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或者自制一些简单的武器,如土枪、土炮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充分发挥了智慧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武器进行战斗。
同时,也通过不断的战斗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提高了武器的使用效能。
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中国军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些在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敌、捍卫尊严的象征,它们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次鲜为人知的“空炮计”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次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9期1944年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上演了一出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仅靠一门没了炮弹的92式步兵炮,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就“攻”下敌人一处坚固的据点,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故事。
虎口夺炮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鲁西采取铁壁合围的“蚕食”政策,设立了众多炮楼。
这些碉堡和炮楼,遥相呼应,如一颗颗钉子钉入八路军鲁西军区根据地。
日军驻在鲁西郓城县的是32师团的1个大队,约400余人,另有郓城县伪县长兼警备大队长刘本功的伪军5000余人。
驻郓城日军配有1门92式步兵炮,为德国所造,且日军在山东全境仅有3门这种德国造的大炮。
它威力巨大,是当时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武器,几乎能包干步兵需要的所有火力支援种类。
该炮一直被日军用来轰击八路军的防御工事,鲁西抗日军民没少吃它的苦头。
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同时伺机夺取这门大炮,1940年底,八路军115师教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决定用围点打援的方法,以一部兵力围攻郓城西北的日伪侯集据点,主力则在侯集至郓城间的潘溪渡一带设伏,诱歼郓城的出援之敌。
指战员们一听说要伏击打援,夺日军的大炮,都摩拳擦掌,纷纷向团部请战,要求担负突击和夺炮任务。
1941年1月7日夜,教3旅第7团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隐蔽开进预伏地区。
午夜时分,鲁西军区特务营首先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但围而佯攻,攻而不取。
侯集之敌恐慌万状,拼命向郓城告急求援。
8日上午,郓城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携92式步兵炮出城救援。
但日军狡猾得很,进至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时,就停下来,假装喝水、休息,派出小股骑兵和便衣特务到碱场店村内搜索,察看埋伏。
但八路军早已料到,按兵不动。
日军确信无埋伏后,继续前进。
13时许,伪军已进入伏击区,日军主力也大部进村,炮兵尚在村外。
就在此时,日军指挥官从望远镜中察觉有埋伏,立即掉头回窜。
人民军工自制军事装备的传奇故事

命 中 率 不 高, 特 别 是 炮 膛 内 残 渣 较
多,发射几天后,弹体就不能进膛,
影 响 继 续 发 射。 当 时 前 线 炮 手 编 制
了一套顺口溜说:“八二炮真奇妙,
打 不 响 往 外 倒, 倒 不 好, 连 人 带 炮
全报销”。 1943 年秋的一天,新四军军工
处长李仲麟拿着两个乒乓球来到装 弹 班, 指 着 手 中 的 乒 乓 球 说:“ 这 玩 意 儿 的 原 料 是 硝 化 纤 维, 估 计 可 以 代 替 无 烟 药, 你 们 试 试 看 ”。 大 家 很 受 启 发, 你 一 言 我 一 语 地 议 论 开了:用乒乓球做发射药包好是好,
产的六 O 和八二迫击炮弹,除了弹 体 尾 管 使 用 黑 火 药 外, 其 发 射 药 包 几 乎 都 是 废 电 影 片 子 制 成 的。 前 线 的迫击炮手使用后又编了一套顺口 溜:“ 新 式 药 包 呱 呱 叫, 连 续 发 射 效 率 高, 又 安 全 又 可 靠, 命 中 目 标 效率高,炸得敌人哇哇叫”。
又无制造过手摇发电机的人才,厂 了一位曾在哈工大化学系任教的日 间,就把包括难度最大的 15 大学学过化 发电机在内的电台研制成功并批量
计,他把懂电器的二分厂厂长刘坚 学的杨维哲同志,并组织化验室全 投产。这种电台可以在 2000 公里以
同志和懂机械设计的日本技师冈元 体同志参加攻关。周厂长亲自查阅 内保持通讯,它的成功是人民军工
铝材熔化后铸成的。制造收、发报 成了批量生产的关键。电讯器材厂 10 万多支,还有一大批信号弹。这
机零部件和信号弹壳用的薄铜板是 建厂时,只有少量通用机床,而要 些通讯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用废炮弹壳加工的。为了减轻手摇 生产手摇发电机等电讯器材和信号 在解放战争和后来进行的抗美援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李文斯抛射炮的炮身、底座、抛射药与炮弹李文斯抛射炮因其发明者而得名,最早是在一战期间由英国的李文斯上尉研制出来。
从1916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各国列强最主要的化学战武器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装备过中国第一支化学战部队,并且参加了“八·一三”抗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过一定贡献。
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这一段近乎湮没的历史。
一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著名的“Z”连。
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当时他正致力于研制各种燃烧武器。
当时的喷火器还不是二战中那种小型便携型号,相当庞大和笨重,最大的一种要近14米长的战壕才能够展开,射程也不远,士兵们不得不冒着极大危险爬过战壕把大油罐拖到最前沿。
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
埋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线中间无人地带的李文斯抛射炮通过对不同的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的试验,李文斯上尉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个试验品发展成实用的杀伤性武器。
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7月25日,尽管只有三分之二的抛射炮得以按计划发射,但三个预定目标一枪未发便全被摧毁,实战效果令人满意。
李文斯从工厂订制了专用的炮管和抛射炮弹,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即达到320米的射程。
1917年4月发射药和点火电路再次得到改进,使射程进一步增加到1189米。
所有皇家工兵部队特种连都接受了使用这种武器的训练。
1917年4月4日阿拉斯战役中李文斯抛射炮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一次齐射便把2340枚毒气弹投到德军阵地内,释放出近20吨光气,使德军伤亡惨重。
李文斯仍在继续改进他的发明,在战争结束前使其射程达到了2286米。
标准型李文斯抛射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0.914米(3英尺)长、内径203毫米(8英寸)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并呈圆球形。
在安设炮位时,炮管底部垫有一个钢制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间凹下的部分与炮管底部的形状相吻合,用来防止炮身因后座力而钻入地下。
使用前先计算好目标方位,将炮身的三分之二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并将各门炮的发火具用电线联接起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齐放。
该炮可根据战场情况,以排为单位、或者以几个排为单位来决定怎样使用,一般一次齐射25发。
通电后抛射药将炮弹从管中射出,几秒钟后在敌方阵地上空,TNT炸药炸开弹体并释放出装填物。
通过改变炮管埋设的角度和抛射药药量,可以达到相应的射程。
李文斯抛射炮齐射(上)和炮弹爆炸(下)时的壮观场面李文斯抛射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投射燃烧弹,并不是一种专业的化学战兵器,偶尔也用它来抛掷集束手榴弹,作为对地面炮火的一种补充。
它的特点是弹着点不十分准确,但可以通过多发齐射,来覆盖一个相当大的面积,英国人很快发现它更适宜用来投放化学战剂,毒气弹逐渐成为其主要弹种。
加上它成本低廉、制造容易,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从而使得该炮最终成为一战期间比较完善的一种主要化学战武器,交战各国纷纷仿制并装备了各种口径的李文斯抛射炮。
李文斯抛射炮弹的侧面(左)与剖面图(右)该炮使用弹种主要包括毒气弹、发烟弹、高爆弹和燃烧弹。
弹体外形象一个加长的煤气罐,主要有MK II和MK II A1两种型号。
MK II型全长549毫米,直径194毫米,弹体是用4.7毫米厚的无缝冷拉钢管制成,两头球型用铸钢焊接而成,弹体容积约10.8升。
弹体中间有一个通长的空心管,两端焊接在弹体上,中间用钢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装引信和炸药,另一部分有四个小孔,用以装填内容物。
MK II A1型全长584毫米,直径为197毫米,容积达到11.7升,结构与MK II型完全相同。
毒气弹内通常装填光气,也单独或混合装填过氯气和三氯硝基甲,甚至尝试过芥子气。
根据装填物不同,全重在12.7到27.6公斤之间。
发烟弹则以四氯化钛为装填物,全重13.6公斤。
不同的弹种靠表面的涂色和标记来识别,例如装填光气的弹体表面为暗蓝灰色,并带有其它颜色的圆环或菱形的标记。
二一战中的大规模化学战给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对于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发展费效比较高的化学武器无疑是实现其侵略扩张野心的一条省时省力的好路子,因而大力推动相关研究工作。
从一战刚结束的1918年开始,日本陆军省临时毒气委员会便开始研发化学武器。
到30年代初,日本相关化学工业已初具规模。
侵华战争开始时,日军已正式装备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和苯氯乙酮等毒剂。
李文斯抛射炮也是战争初期日军重要的化学战装备,当时每个陆军毒气联队均有一个抛射炮大队,装备24门160毫米李文斯抛射炮,配用芥子气和光气炮弹。
此时日军的化学战装备仍处于一战末期水平,装备序列中甚至还有毒气吹放钢瓶,但就其整体能力来看,在远东地区已是首屈一指。
虽然日军后来在对化学战能力更胜一筹的美、英、苏等国作战时,从不敢使用化学武器,但在面对化学战能力几乎为零的中国军队时,日军恃强凌弱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毫无顾忌地把各种毒气作为取胜的“法宝”而广泛使用,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抗战,无数中国士兵和平民深受其害。
而从一战结束到20年代末期的中国,却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乱之中,工业基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十分薄弱,根本谈不上对化学武器的系统研究。
只有个别兵工厂为内战目的曾利用进口原料进行过少量试制。
如1922年,北洋政府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曾利用日本大正6年式山炮子母弹的弹体,装入黑色炸药和300克的“伤脑气”,试制过一种毒气炮弹,但也只生产了6枚样品,之后便再无下文了。
直到30年代初,国内才开始对化学战及相关装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为配合国防需要,兵工政策有所调整,国民政府兵工署制定了《建设新兵工厂计划书》,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展国防兵器工业的基本思路,其中也包括发展化学战装备。
随后,各地相继建立起一些防化研究机构和防化学校,并筹建了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等防毒用具制造厂。
在此期间,国内在自制化学特种武器方面也进行了努力。
1932年,兵工署依靠美国的技术力量,开始筹建军用化学厂,即后来的巩县兵工分厂(第23兵工厂)。
该厂于1936年建成投产,可以生产代号为“圆药”的苯氯乙酮、代号为“锥药”的氯化二苯胺砷环和少量代号为“方药”的芥子气,以及发烟罐、防毒面具等,并可装填毒气手榴弹等弹药。
由于国情所限,加上毒气历来为国际公法所禁止,所以国内对于化学战之基本思路仍停留在被动防御层次上。
除了烟幕、信号、照明等特殊弹药外,大型毒气炮弹、炸弹和专用投放兵器并未大量制造,制造的部分毒气手榴弹、烟幕罐等,也只是为了配合训练需要。
第10兵工厂生产的60mm苯氯乙酮超迫炮弹(右一)在整个抗战期间,研发及试造化学武器等技术性工作,由兵工署技术司第六科(即特种兵器科)负责;制造工作则由兵工署制造司负责,23厂生产化学战剂、弹药和部分防毒用具,防毒处制造工场与一些民营工厂则专门生产防护器材。
由于国民党当局积极推行“安内攘外”政策,并未全力以赴投入备战,加上国情和财力所限,所以在后来实际发展进程中,计划书所规划的内容远未实现。
虽然在化学战装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因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设备和主要原料都要依赖进口,使得化学战剂的产量很低,1936年23厂只生产了不到1.5万枚化学手榴弹和2170枚航空炸弹。
这少量产品也主要是用于防化装备研究,或是用于内战,始终没有建立起足以与日军抗衡的化学反击能力,甚至必要的防护能力都不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23厂紧急西迁四川,生产被迫中断,再次恢复生产已是1943年,而且改以无烟药和黄磷为主要产品。
由于化学战实力上的不均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守势。
化学战装备发展的空白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之一,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枣宜会战中因日军使用毒气而受伤的中国士兵1937年前后,国际和地区局势空前紧张,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规模的侵略,也是为了消灭红军的需要,才开始加速充实军备,先后从德、英等国进口了小到钢盔、步枪,大到重炮、坦克在内的大量装备。
出于对日军化学战能力的警惕,同时进口了少量德国制造的150毫米口径李文斯抛射炮,试图以这种已经落伍的武器来与日军相抗衡。
同时,国内组建了中国化学兵总队,进行有关化学战方面的训练,这批李文斯抛射炮便装备了该部队。
但由于《日内瓦条约》的限制,同时进口的只有部分黄磷燃烧弹和高爆弹,并没有常用的毒气炮弹,国内亦无法自行生产,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化学作战能力,在后来的作战中也是作为常规兵器来使用的。
三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其陆海空优势兵力,在吴淞江湾一带强行登陆,大举进犯上海。
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双方展开激战。
当时我军火炮数量极为有限,虽然战前从德国购得过一部分火炮,但75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仍很缺乏,师级单位往往都无法得到必要的炮火支援。
因此,8月15日,就在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令的当天,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下达手谕,命令正在南京受训的中国化学兵总队组编一个李文斯抛射炮联队,开赴上海参加对日作战的战斗序列。
整个联队共300余人,装备12门李文斯抛射炮,驻扎在南京三牌楼步兵学校。
联队系化学兵总队抽调第一、二期部分学员和第三期的准尉见习官组成,共编有四个排,每排四个班,包括三个炮班和一个弹药班,每个炮班配属一门李文斯抛射炮。
每班16人,除正副班长外,前六名士兵为炮组,后八名士兵为弹药传递组,正班长负责指挥炮组,副班长指挥弹药组。
由于对这种武器接触时间不长,官兵们只是在课堂上听过一些理论和使用方法,未曾进行过实务操作,但当时全体官兵都为能亲临前线与日本侵略者作战而深感自豪,因此领到武器弹药以后,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每人轮流操练,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观测、瞄准、射击等科目的要领。
8月18日凌晨1时,联队在下关车站登上军列,午后4时许抵达南翔。
抵达不久,即遇敌机轰炸扫射,一名参谋牺牲,装备幸未损失。
当晚联队乘坐卡车奔赴江湾前线,行至万国公墓时下车。
那里距前线很近,枪炮声清晰可闻。
前线指挥部给联队的任务是务必摧毁日军设在虹口公园附近一座七层钢筋水泥营房内的司令部,并以炮火掩护前线步兵向敌人发起攻击,要求在两小时以内做好一切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