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详解

201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详解2012年高考语文题(大纲版)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0、①【答案】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1)(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解析河南省实验中学崔矿山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3.D解析: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解析:阙: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8题侧重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第9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赏析。
首句因感秋而怀远,借景抒情,点出主题。
接着写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飞尽,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但令她失望——“无信”。
下片写悲感流泪,泪弹不尽,临窗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笺色之红因泪而淡直至褪尽,用夸张的修辞,极写痴情之深。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1.(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柳堤》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缓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属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请结合诗句说明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200字)(6分)参考答案:(1)(3分)C(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五六两句“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应是以动衬静。
)(2)(6分)提示: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学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3)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不少于200字)诗歌虽未见“柳堤”二字,却紧扣标题“柳堤”写景、言情、明理。
(未有亦可)诗歌前三联以写景为主,且景中含情;尾联则以“攀折”言“折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
(1分)用“劳‘攀折’”与“还‘自生’”来描写“堤柳”生命力顽强,繁茂之状;(1分)任游子怎么攀折,来年仍是新枝繁生,大有“游人折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1分)而一个“更”字,又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1分)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愁别绪的主题。
正是:年年折柳寄相思,日复一日愁上愁。
(2分)。
2012年各省的高考古诗文翻译及答案

2012高考语文古诗赏析天津卷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
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
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
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答: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整理怎样的志趣?(3分)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江西卷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柳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解析】选D、E。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2012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 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 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 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 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对待范景淳一样。过 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 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 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 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 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 为人们所称道。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 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 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 “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 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 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 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 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 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 13、【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解析】选D、E。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字面意思和内在的哲理。
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述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
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
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
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
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启发了读者的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
认识事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