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
a.倒叙式开头:先交代事情结果,总起全文。
b.“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它的特点是一开头就记叙事物,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c.抒情式的开头:开始借景抒情,再总起全文。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①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②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读句子,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①因为在那一天,“我”看到了母亲辛苦工作的状况,体会到她养家的不易,而自己也长大了,该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
2.练一练,学运用。
(1)课件出示: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豆腐脑,我叫他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父爱之舟》
①小组交流:这段话描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五年级上册语文《坚定的锡兵》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坚定的锡兵》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坚定的锡兵》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语文》第六单元第18课《坚定的锡兵》,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坚定的锡兵》的第110自然段。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锡兵的经历,他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他却非常坚定和勇敢,面对困难从不退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锡兵坚定、勇敢的品质。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黯然、企图、范畴”等词语造句。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锡兵的品质。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会用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卡片4. 词语卡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小锡兵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第110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锡兵的品质。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锡兵的品质。

5. 词语学习: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词语造句。

6.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增强语感。

六、板书设计坚定的锡兵一条腿坚定、勇敢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 用“黯然、企图、范畴”等词语造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体会到小锡兵坚定、勇敢的品质。

但在词语运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词语的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小锡兵的故事,让家长也能感受到小锡兵的品质。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像小锡兵一样坚定、勇敢地面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五年级上册语文《坚定的锡兵》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内容1.《大自然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秋天的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听听,秋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四季之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三、单元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第二课时:《秋天的雨》(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雨。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第三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第四课时:《四季之美》(1)导入:通过展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季之美。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2)进行拓展活动,如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该单元的主题为“课堂文化”,旨在让学生了解课堂文化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课堂文化,学生需要了解课堂文化的概念、特点、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课堂文化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的课堂”,由学生自己描述自己的课堂,包括教室环境、老师和同学的作为等。

第二部分为“好习惯养成”,介绍学生如何养成课堂上的好习惯。

第三部分为“礼仪美好”,介绍学生如何在课堂和生活中做到礼仪美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课堂文化,学习课堂文化的概念、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

2、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对课堂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学生的课堂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什么是课堂文化,学习课堂文化的概念、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课堂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形成对于好课堂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课堂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课件、视频等展示不同文化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法:通过讲述课堂文化的概念、特点等,让学生了解课堂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增强学生对课堂文化的认识。

3、互动式教学法:设置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总结归纳法: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理解好课堂的要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导入形成情景(10分钟)通过图片、课件、视频等展示不同文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课堂氛围。

2、概念理解(20分钟)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课堂文化的概念、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

3、小组讨论(30分钟)在分小组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堂文化的理解,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分享。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案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2、与人沟通能理解对方,敬重对方。

3、乐于参加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与方法: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母的爱,与父母真诚谈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课前预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引起话题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困、慈爱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爱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忱的鼓舞,是严格的要求。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每天长大。

今日,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教师、父母一同共享。

(板书课题)2、再现情境: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讨论话题明确方法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你怎样对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2、小组沟通,形成观点。

3、全班沟通,模拟交际情景。

让学生充分绽开争论,让不同观点进展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围绕话题互动沟通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评互说。

3、全班沟通,互为补充、质疑。

师提示留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育。

四、延长话题综合运用1、模拟场景:假如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师生模拟交际)假如我是妈妈呢?2、今日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包括园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包括园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包括园地)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单元第六单元单元XXX读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父爱母爱”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3篇课文组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1.多元认字。

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XXX破XXXXXX教学时要充裕发挥“进修伙伴”的作用,借以指导学生当真思考,展开厚实的联想和想象。

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课时划分18慈母情深2课时19父爱之舟2课时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课时口语社交1课时作六2课时场地六2课时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课题教学目标18慈母情深1.会认“权、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嗓”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究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课程整合与主题丛书第六本整合。

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放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修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言语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有豪情地朗诵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包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2课时教学准备主备内容第一课时多媒体课件二次备课一、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18课《慈母情深》,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呢?XXX体现在哪里?)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文中的母亲。

教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一1.请你用较快的速度朗诵课文并完成下面请求。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王学艳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共安排了4篇文章,亲情似海,母爱如山。

父爱是坚持,是转弯处的回头,是脊背上的温暖,是夜晚的里明灯;母爱是鼓励,是让孩子自己看病,是不上锁的门……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学习本组文章,可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等多元化的感悟,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够在感动中成长。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并学会用言行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从中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

3. 在阅读中使学生感受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爱。

教学课时:8课时。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3篇文章,《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以及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文”,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感受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诗文的欣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人文史迹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感。

3.能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素养。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交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示范法:教师进行口语交际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口语交际材料:准备相关的口语交际话题和材料,供学生进行练习。

3.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六 单 元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和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1)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3)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父亲 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信任 教学反思:

18 慈母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母亲外表的语言描写体会母亲的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