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的现象

合集下载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威势赫赫的大富大贵之家,到败家时“忽喇喇如大厦倾”,正如黄炎培先生总结的国家兴亡的历史怪圈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为此后人不无感慨地概括为“富不过三代”!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所谓“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

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变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频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时,皇位更替频繁,每当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时,都会有人升天有人入地,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古代社会还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时随地都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

秦朝李斯、汉朝田玢、窦婴、宋朝蔡京、贾似道、明朝的严蒿、清朝和绅等均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当代而败亡;汉初名将周勃、灌婴、卫青、霍光等,其后代鲜有善终者。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时期,大臣上朝如同生离死别,直到平安回来才能庆幸今天还活着!政治变动,龙眼无恩是中国人富贵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的本性。

一般是首代创业者都是競競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

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仪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

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三是国家体制形成的教子观念。

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优于我们。

他们不少人纵然是泼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挥霍,而是鼓励子女独立,引导他们自己创业。

象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们均将多数财产捐献给了公益事业,只将少部分留给儿女。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在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

这句话意味着富裕家族的财富往往只能维持三代,之后就会逐渐衰落。

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家族的兴衰。

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有很多家族以其商业帝国而闻名。

然而,很多家族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最终却失去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家族内部的纷争和争斗,导致了家族的分裂和衰落。

另外,商业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一些家族未能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政治家族的兴衰也是一个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些家族通过政治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这些政治家族往往在几代人之后就逐渐衰落。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政治环境的变化。

随着政权更迭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一些政治家族失去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腐败和不公平的政治体制也是导致政治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富二代的故事。

富二代指的是富裕家庭的第二代子女。

虽然他们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很多富二代在经历了一段奢华生活之后,最终却无法继承家族的财富和事业。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富二代往往依赖父母的财富和关系,缺乏自我奋斗的动力。

另外,家族的财富也往往不够持久,无法支撑下一代的生活和事业。

综上所述,中国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

商业家族、政治家族以及富二代都是这一现象的例子。

纷争和争斗、环境的变化以及缺乏独立发展能力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并努力避免重蹈覆辙,为我们的家族和社会创造更加持久和可持续的财富。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农村这句俗语,道理究竟有几分?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农村这句俗语,道理究竟有几分?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农村这句俗语,道理究竟有几
分?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俗语,其实都是对以前农村存在的问题的一个总结,其中有个问题在大部分农村都有存在过,就是关于农村贫富转化的认识。

而关于这个问题,也衍生出了一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

其实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人没有永远的富裕,也不会穷一辈子,一生总是会在贫富之间不断转化。

如果一个人真的是穷一辈子,那只能说是那个人懒,如果富一辈子,也是因为他肯吃苦,肯干活。

就像最早期的地主,地主的财富大多数都是从上面传下来的,虽说地主看着十分风光,但你见过有几个地主是会永远富裕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多数的地主逃不过这个怪圈: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分家,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败家,特别是大多数的地主家族都会比较大,长久下来,很快就会变穷,所以说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这个道理。

“穷不过五世”,也是一个道理,即使再穷的人家,几代之后也会有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吃苦,富裕起来成为富人,但如果他的子孙没有一个有着他那时候肯吃苦的品质,即使最后拥有再多家产也会被败得精光。

在小编看来,“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知道在你眼里,你觉得这句话的道理究竟有几分?。

富怎么不过三代

富怎么不过三代

富怎么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是我们国家的一句俗语,说得是很多富裕的人家不能持久,家业传不过三代就败落下去。

这样说虽然不是富裕人家家业传承的必然规律,但最起码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自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这不得不让那些已然富起来的人们有些担心,富怎么就过不了三代?正如一个王朝的建立,往往是“创业艰难百战多”,那位攫取人生第一桶的“太祖爷”要么武力超群,要么智力过人,要么意志力忍耐力非凡,总而言之应该异于常人。

这里的异应该是勤劳勇敢智慧有人缘之类的所谓美德,绝不是后来不肖子孙们的豪奢浮华之类的所谓大气。

这样的异秉得遇因缘际会,自可以八方风雨会中州了,成就一番事业。

历史上很多“汤武革命”就是这样成功的,而许多家族财富的积累也大同小异,区别仅在谋国与谋财而已。

问题是一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变成了现实,成功人士们多尽情享受革命的胜利果实,于是秀才娘子的宁波床便不够了,屋要大,室要美,服饰需亮丽,怎么嘚瑟怎么来,怎么张扬怎么过,土包子刚刚变成贵族的时候还可能记得少不如人,刚打下江山的帝王们往往还能记得哀民生之多艰,知道爱惜民力与民休息,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真等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公子王孙们承继家业,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富裕与豪奢,又从哪里去知道什么俭朴,又哪里知道红嘴绿鹦哥的滋味。

很多人嘲笑西晋那个白痴奇怪老百姓饥饿为什么不食肉糜,实际上可怜的惠帝哪里有百姓挨饿的滋味。

那些革命成功的帝王们哪里又肯让自己的孩子去吃二茬苦受二道罪,尽情享受才是目的,否则就不革命了。

于是欲望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再想收回去就难了。

与前期的只进不出或者多进少出的积累相反,只剩下少进多出或者只出不进的亏空,漏洞越来越大,最后家底败光了,落下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切再从头再来过,历史轮回多少,家庭败落多少,在家国一体的国度,这样的悲剧早已经很平常了。

以上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例子不过是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富不过三代”这个事儿。

你想啊,就好比一辆豪车,第一代那是精心驾驶,百般爱护,车开得稳稳当当。

可到了第二代呢,也许就没那么上心了,偶尔来点小刮擦啥的。

到第三代,没准就瞎折腾,车都快被弄散架了!
为啥会这样呢?从经济学角度看,第一代人那是白手起家,啥都靠自己拼,知道赚钱不容易,所以每一分钱都花得小心翼翼。

他们努力打拼,积累财富,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垒得结结实实。

例子嘛,就说那些创业成功的大佬,他们当初吃了多少苦才有今天的成就啊!
到了第二代,含着金汤匙出生,没吃过苦,对财富的概念可能就没那么深刻了。

他们可能会大把花钱,享受生活,觉得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不心疼。

这不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嘛!你看那些富家子弟,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大有人在。

再到第三代,可能都不知道财富是咋来的了。

他们习惯了富足的生活,缺乏奋斗的动力。

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一点风雨。

这时候,家族的财富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哎呀,你说这多可惜啊!
富不过三代,这不是必然,但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咱得明白,财富是需要用心经营和守护的,不是坐享其成的。

如果后代们不努力,再大的家业也得败光。

咱普通人虽然没有那么多财富,但咱可以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呀!别光羡慕人家有钱,自己也得加油
干!所以说,不管有没有钱,都得有上进心,都得懂得珍惜和努力,这样才能让生活一直美好下去,不是吗?。

一代当官三代绝的意思

一代当官三代绝的意思

一代当官三代绝的意思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一是“富不过三”,二是“一代当官三代绝”。

“富不过三”是说不管有多富,绝富不了三代,其第四代必是穷人。

“一代当官三代绝”是说高官显要的后代三代以内是无所作为的慵人。

纵观历史,这两句话是基本正确的。

按理说,能成为富豪、能当上大官的人应该是比较聪明能干的人,从遗传来看其后代也不该是傻瓜。

哪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结果呢?主要原因有四:1,若富者为富不仁、当官者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则必祸及子孙后代。

2,富家子弟、官家子弟其父母大多溺爱,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大多成了既目空一切又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群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花草”在社会上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只能吃老本、当败家子。

3,自古以来就不乏阿谀奉承的人间蚜虫,纨绔子弟是他们的社会寄主。

在这批蚜虫的吸食下不管你有金山、银山都是要淘空的。

4,财产继承是一个培养懒汉、软骨头的温床。

俗话说:“树大分杈,儿大分家。

”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分家。

家庭本身就由婚姻--生育--聚产--分家(继承)等多环节构成的动态链接。

有学者根据清代徽州分家案例的研究,认为“分家”是下一轮家庭循环周期的起点,但也是走向进一步衰败的开端。

“富不过三代”魔咒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上述所谓诸子均产的继承模式。

这种数千年的习俗决定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家庭,上至名门望族,下至平头百姓,其财产永远深陷于“分散—积累—分散”,即某种聚与分、联与断、兴与衰、生与亡的悲情循环过程,而从来无法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积累和扩张机制。

在所有儿子平均分产的习惯下,很难真正发家致富。

为数很少的家庭从其不断扩大田地占有量来说,似乎是在进行着积累,但随着下一代的长成又不可避免地分割着积累起来的田产。

这就很难像西欧那样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历史前提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的依据有哪些?如何避免这种现象?1历史原因:中国几千年来的弟兄们平分家产的继承制度,这一制度使大家庭的财富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若干,再大的家业在兄弟平分后也会变成小农,这才形成此类现象。

2教育原因:中国古时的世家大族,后代家族可以凭借祖辈的功绩享受荣华富贵,传统的教育中心不在如何创造财富以及守财富,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纨绔子弟,而现代人,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只想的让子女过无忧的生活,没有责任与使命感的培养,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

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

然而我们的第一代为创业族,功的必有非凡才能和勇气,二代与一代在艰苦到富裕的过程中成长,知道“富”来之不易,知道珍惜,懂得坚守,所以一部分二代会延续下去,三代生长在温暖的环境下,一切资源触手可及,很多人不学无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从而导致富不过三代。

3政治原因:第一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千万财富,然而历史的跟跌,掌权人的更换,从而导致政策的变更,以至于会导致资金的流失,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加上管理人处理不当,从而导致家族企业在第三代手中毁于一旦。

4自身堕落:往往贵族子弟很少有发奋图强的虽然为富豪但是由于不经历辛苦从小锦衣玉食因此很少人能够继任创业者的智慧往往是越往后后代的能力越低那麽庞大的家业落在这些人手里不仅不会兴起还会被糟蹋得一点不生这些人是豪门的蛀虫但是正是豪门养育了这些蛀虫5家族关系处理不当:中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领导人喜欢任人唯亲,总觉得自己的亲人为自己工作心里踏实,肥水不流外人田,然而当家族企业越做越大时加上具有权威性的创始人不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管理分散,人人各怀私心,关系处理不当,即使是亲人也容易在金钱面前撕破脸皮,就像古代的皇族也是为了皇位自相残杀。

但是如果一开始大家能够坦诚相待,好好洽谈,也许不会出现这种糟糕结局。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富不过三代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典故,反映了家族财富的传承和衰落。

这个典故贯穿了中国历史的许多时期,成为人们反思家族财富管理的经典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财富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族价值观、经济环境和个人品德等。

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勤勉而有远见的创业者努力奋斗,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这位祖先通过智慧和毅力,建立了家族的经济基础,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家族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对财富的正确管理和对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首代的富裕可能来得辛苦,但它往往还带有对未来的信心和理想。

然而,随着第二代的到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这时,家族的财富管理需要更加谨慎和明智。

如果第二代能够理解并继承祖先的经验教训,将财富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业和发展,那么家族就有可能继续繁荣。

然而,故事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第二代可能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

他们可能缺乏对财富管理的正确观念,过度奢侈或者投资决策失误。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家族财富的减少和不稳定。

如果第二代没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第三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

在这一代,家族的财富管理更加复杂,因为他们既要应对家族传统的压力,又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果第三代能够保持谦逊、聪明和稳健的特质,他们有可能扭转家族命运,延续财富的传承。

然而,如果第三代沉迷于享乐和过度消费,没有对家族财富进行有效管理,那么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就会再次显现。

这时,家族可能经历财富的急剧减少,甚至陷入破产的境地。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家族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在财富面前,谨慎、理智和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正确的家族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财富的可持续传承。

这个典故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家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每一代人都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更好地履行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子女教育的失误
中国人喜欢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 养。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资料显 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学生一年生活费10万元人民币左 右,但“阔少”留学生都超过100万元,有些在美国留 学的“阔少”一年花费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他们 的生活让美国邻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 意识淡薄,使财富继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财富的能力。 有人这样描述富二、三代人:钱是大把大把地花,酒 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 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富不过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企业治理 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 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原因。
5、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一个人的财富是自己生命时光的凝结,能主动捐出 自己财富,是在善良心态的感召下的举动。这种善良情 感的萌生和巩固,对后代的成长和成功是极有益处的。 财富拥有者参与慈善活动虽然减少了日后的遗产,但对 子孙后代只有好处,不会有害处。 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 多财,益增其过。”李嘉诚、曾宪梓等人在医疗、卫生、 教育等方面捐献巨资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这种 可贵的慈善之举,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其后 代产生了激励作用。
2、重视勤劳节俭教育
亚当· 斯密说:“一个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 使具有节俭天性,也是很难做到的。”曾国藩的家 族何以数代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 在于他倡导了勤俭的良好家风。他曾说:“有福不 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 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 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强调节俭,说“历览有国有 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95%中国民营企业家富不过三代: 子女教育失误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 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 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 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 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 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 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
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 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 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 题。
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有感于社会风 气奢靡不正,曾写了《保富法》一书。他说,四 五十年前的有钱人,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 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 写《曾国藩》小说的历史学者唐浩明说,与曾国 藩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兴将帅家庭从儿女那一辈起 便不努力,到子孙辈曾孙辈,嫖赌抽大烟、游手 好闲几乎成为通病,到最后潦倒沦落,将祖宗的 脸面丢光;儿孙贤肖的家庭则不多。
4、注重能力培养
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对子女的过分娇养 只会使他们丧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害 了他们。培养后代的理财能力,是为了使孩子懂得金 钱来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财富。犹太人堪称世界上最 富有的民族,父母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 辨认硬币和纸钞,告诉孩子“钱是怎么赚来的”等观 念,以此进行理财教育。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一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
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 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 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 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 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 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 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 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 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多给子女钱财,子女就 会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创业艰 难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挥霍浪费,最终导致家庭 败落。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 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 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 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 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 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 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3、重视艰苦奋斗精神培养
西哲有言:“伟大源自苦难。”没有吃过苦 的人,好比是温室的花朵,一旦面临外界的凄风 苦雨,就会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 绔不英雄。苏联教育家马尔库沙说:“昂贵的玩 具、阔气的穿戴——这是通向严重后果的最初阶 梯。”有人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 多是“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 是“奢门出败子”。
寻找“富过三代”的关键
毕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 咒,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 最核心的经验是什么呢?
1、重视做人教育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无论家庭、家族、民 族、国家,无论其兴旺抑或持续兴旺,其根本 在于人。所以,凡有远见卓识者,皆重视做人 的教育。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子女教育时说, 99%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苦难 的生活。即使子女长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 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