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

合集下载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威势赫赫的大富大贵之家,到败家时“忽喇喇如大厦倾”,正如黄炎培先生总结的国家兴亡的历史怪圈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为此后人不无感慨地概括为“富不过三代”!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所谓“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

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变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频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时,皇位更替频繁,每当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时,都会有人升天有人入地,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古代社会还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时随地都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

秦朝李斯、汉朝田玢、窦婴、宋朝蔡京、贾似道、明朝的严蒿、清朝和绅等均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当代而败亡;汉初名将周勃、灌婴、卫青、霍光等,其后代鲜有善终者。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时期,大臣上朝如同生离死别,直到平安回来才能庆幸今天还活着!政治变动,龙眼无恩是中国人富贵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的本性。

一般是首代创业者都是競競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

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仪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

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三是国家体制形成的教子观念。

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优于我们。

他们不少人纵然是泼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挥霍,而是鼓励子女独立,引导他们自己创业。

象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们均将多数财产捐献给了公益事业,只将少部分留给儿女。

子孙败家的俗语

子孙败家的俗语

子孙败家的俗语以下是五个关于子孙败家的俗语及其赏析:1. “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意味着财富很难在三代人之内持续传承。

它反映了人们对家族财富传承的担忧,强调了败家的可能性。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孙正确的价值观和理财能力,以避免财富的迅速流失。

2. “败家子”:这个俗语直接将子孙败家的行为称为“败家子”,强调了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败家子通常指那些不懂得珍惜家族财富,肆意挥霍浪费的子孙。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要关注子孙的品德教育,防止出现败家子的情况。

3. “坐吃山空”: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败家的过程,意味着即使有一座财富的山,也会被坐吃空。

它强调了财富的有限性和败家的危害性。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要勤奋努力,不断创造财富,而不是依赖祖先的财富坐享其成。

4.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句俗语强调了创业和守业的差异。

创业可能相对容易,但要守住家业却更加困难。

它反映了人们对子孙能否继承和发展家业的担忧。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要注重培养子孙的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有能力守护和传承家业。

5. “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子孙败家时对家族财富的漠视和不珍惜。

它强调了子孙对祖先辛勤积累的财富缺乏尊重和感激之情。

这句俗语提醒人们要教育子孙珍惜家族财富,明白财富的来之不易。

这些俗语都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子孙败家行为的担忧和警示。

它们强调了家庭教育、品德培养和财富管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努力防止败家的情况发生,确保家族财富的传承和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俗语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和提醒,引导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孙正确的价值观和理财能力。

家族传承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

家族传承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

家族传承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姓名:休斯职位:曾为六代人的法律顾问资历:著有《家族:几代人的结合体》,同时发表了很多关于家族管理和财富保持方面的有影响力的文章。

他在推动多代家族会议的举行和强调管理问题上享有盛誉。

作者经常被邀请参加国内外座谈会以帮助家族解决人力、智力和金融资本不断增长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这一句谚语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从亚洲到爱尔兰。

爱尔兰的说法——“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描述的是以下事实。

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通过辛勤的劳动,一边积累财富一边维持着节俭的生活。

第二代人上了大学,穿着时髦的衣服,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公寓楼,在乡村也有房产,逐渐步入上流社会。

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或很少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

这是典型的三部曲:首先,创造阶段;其次,停滞或维持现状阶段;最后,消逝阶段。

难道这种从贫穷到富裕再到贫穷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吗?一个家族可以保有财富超过100年或是至少四代吗?根据“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可以看出,在一个家族中进行长期财富保有的努力会最终归于失败。

1974年,新加坡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儿子邀请我去看看他的父亲。

我自然很好奇为什么是我——一个少不更事的私人律师,会被邀请跨越大半个地球,花费巨大代价来到这个家族,而且新加坡也有很出色的法律咨询服务。

我建议这名商人在当地寻找律师,但他很坚持,我只好同意了。

在见面的那一刻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邀请,甚至在踏入他那巨大的办公室一边喝茶一边解决了世上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之后,我依然心存疑问。

最终,这位世界著名的、非常成功的男士说道:“休斯先生,你可能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会邀请你到这里来。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

我并不想它发生在我的家族身上。

你能利用美国家族用过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吗?”我很开心地发现,我可以帮助他们。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

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实例在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

这句话意味着富裕家族的财富往往只能维持三代,之后就会逐渐衰落。

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家族的兴衰。

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有很多家族以其商业帝国而闻名。

然而,很多家族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最终却失去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家族内部的纷争和争斗,导致了家族的分裂和衰落。

另外,商业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一些家族未能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政治家族的兴衰也是一个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些家族通过政治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这些政治家族往往在几代人之后就逐渐衰落。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政治环境的变化。

随着政权更迭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一些政治家族失去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腐败和不公平的政治体制也是导致政治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富二代的故事。

富二代指的是富裕家庭的第二代子女。

虽然他们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很多富二代在经历了一段奢华生活之后,最终却无法继承家族的财富和事业。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富二代往往依赖父母的财富和关系,缺乏自我奋斗的动力。

另外,家族的财富也往往不够持久,无法支撑下一代的生活和事业。

综上所述,中国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

商业家族、政治家族以及富二代都是这一现象的例子。

纷争和争斗、环境的变化以及缺乏独立发展能力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并努力避免重蹈覆辙,为我们的家族和社会创造更加持久和可持续的财富。

世界顶级富豪家族的财富传承秘诀

世界顶级富豪家族的财富传承秘诀

世界顶级富豪家族的财富传承秘诀绝大多数顶级富豪家族为何富不过三代阴谋论可谓是无处不在。

对于一些人来说,政府在极力掩盖不明飞行物(UFO)的真相,或者科学家们在齐力掩饰北美地区存在大脚野人的事实。

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阴谋论就是共济会成员正在控制秘密世界的政府。

对于其他人而言,阴谋论则是顶级富豪家族(他们参加比尔德伯格会议)联盟就是这个秘密世界的政府,他们将家族财富代代相传。

任何一个晚上,总会有一两个电视节目在播放有关此类主题的内容。

至于最后一个阴谋论——顶级富豪家族将各自的财富代代相传(相关证据表明这只是例外而不是定律)。

当然,人们可以指出杜邦家族(DuPonts)或者肯尼迪家族(Kennedys)或者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s)已经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但是,对富豪家族进行的一些调查都发现,只有大约5%的富豪家族的资产是继承来的。

绝大多数富豪家族(约70%)的资产是当前这一代人通过拥有企业而创造出来的。

其余25%富豪家族的财富则是医生、律师等高收入职业的产物。

怎么会这样呢?此外,相关数字还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传到了下一代。

只有约10%的家族企业传到了孙子女一代,而传到三代之后的企业就更少了。

不论什么原因,家族财富似乎会离创造它的家族而去。

在财富顾问当中,有一种说法:第一代创造财富,第二代花费财富,第三代挥霍财富。

佩珀代因大学(Pep pe rdine University)现已退休的一位教授经常向富豪家族提供咨询服务,他对此已经司空见惯。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计划不周。

对富豪家族进行的一些调查一致发现,在成功的企业所有人当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订立了一份有效的遗产计划。

通常情况下,当父母去世后,他们的遗产会在子女间分配,而子女在遗产分配后会分道扬镳。

当家族资产以这种方式分割之后,财富就改变了……无论是从比喻还是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看都是如此。

第一个不良后果与专业管理有关。

当父母的资产原封未动时,这些资产的规模大到足以得到专业管理。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富不过三代的经济学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富不过三代”这个事儿。

你想啊,就好比一辆豪车,第一代那是精心驾驶,百般爱护,车开得稳稳当当。

可到了第二代呢,也许就没那么上心了,偶尔来点小刮擦啥的。

到第三代,没准就瞎折腾,车都快被弄散架了!
为啥会这样呢?从经济学角度看,第一代人那是白手起家,啥都靠自己拼,知道赚钱不容易,所以每一分钱都花得小心翼翼。

他们努力打拼,积累财富,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垒得结结实实。

例子嘛,就说那些创业成功的大佬,他们当初吃了多少苦才有今天的成就啊!
到了第二代,含着金汤匙出生,没吃过苦,对财富的概念可能就没那么深刻了。

他们可能会大把花钱,享受生活,觉得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不心疼。

这不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嘛!你看那些富家子弟,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大有人在。

再到第三代,可能都不知道财富是咋来的了。

他们习惯了富足的生活,缺乏奋斗的动力。

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一点风雨。

这时候,家族的财富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哎呀,你说这多可惜啊!
富不过三代,这不是必然,但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咱得明白,财富是需要用心经营和守护的,不是坐享其成的。

如果后代们不努力,再大的家业也得败光。

咱普通人虽然没有那么多财富,但咱可以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呀!别光羡慕人家有钱,自己也得加油
干!所以说,不管有没有钱,都得有上进心,都得懂得珍惜和努力,这样才能让生活一直美好下去,不是吗?。

关于家业传承的诗句

关于家业传承的诗句

关于家业传承的诗句“富不过三代”,是大多数人对传统观念的印象。

而今天看来,这种观念并不正确,而这些都有其根源:首先,因为家业继承,往往将整个家族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而孩子缺乏对家族兴衰的认知,导致他们不能理解家族的兴衰,从而对家族事业失去信心。

其次,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关于后代的教育问题。

据《周礼》记载:“凡子女以五世为一聚”。

《礼记》中也提到:“子之为子曰:「予见五世为聚」,盖曰:「五世之聚也。

」可见,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家族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要。

.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出自杜甫的《望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杜甫写给一位女儿的诗。

诗人在妻子去世后说:“为谁甜,愿得一人心足慰。

”女儿出生后就跟随母亲到了河南南阳一带打工。

后来丈夫因功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后,他就像母亲一样关心女儿的生活,并经常去看望女儿。

妻子去世后他也常常思念母亲,多次写信给给她,表达自己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思念之情。

《望岳》一诗正是杜甫这一情感表现之一。

这两句诗以高昂的情感、深情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地、对人生价值与追求所表现出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是诗人悼念妻子、寄托对亲人殷切希望、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句子。

2、人之生而知之也语出《庄子·人间世》:“人之生而知之也,不以知其将为知其所不为也。

”意思是说:人在出生时应该知道他将来会知道什么,但在出生后他应该知道什么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和从死亡到生老病死,这就是生命。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中。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生育孩子?我们生了孩子之后为什么要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生下谁?我们还会有什么样(包括没有出生之后)对世界、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译文:一个人穷的时候不要骄傲,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

一个人有了权势之后,要懂得回报社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一个家庭为何富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为何富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为何富不过三代[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一些家庭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我国GDP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

只有少数的家庭企业能够发展壮大,普遍面临着“富不过三代”的严重威胁。

本文从分析家庭式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弊端的基础上,简单解释一个家庭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关键词] 家庭企业;家庭制度;管理模式;现在许多人提问,“为何一个家庭难得富过三代?”现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见解,本文从“家族企业”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家庭作为古老的生产和消费组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家庭制企业都是最早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

由血亲关系联接的家庭和企业组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因此,家庭的结构、地位、作用,以及家庭成员的伦理规范、管理模式、责任义务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有机部分,无一例外地对家庭企业的制度变迁起着深刻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制度的选择范围。

而家庭企业“富不过三代”,这是目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甚至在全球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

在葡萄牙便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乞丐穷孙”的说法。

德国人则用“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在美国,家庭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不到12%,到第四代及以后还存在的只剩3%。

家庭企业,一种既特殊又普遍的企业模式,管理学家们对它的兴趣持久而弥新。

在这些家庭企业发展中,一些企业兴旺发达,久胜不衰,而一些企业却成为转眼浮云,难觅长远生存的踪影。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0%的家庭企业消逝在创业者自己手中,有近80%的家庭企业消失在第二代人手中。

成也家庭,败也家庭,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落,不断上演着“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

如何持续家庭企业的创业辉煌,一直困扰着家庭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家庭企业的涵义家庭企业是指:一是产权相对集中,企业创始者及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庭)一直拥有企业或实际控制企业;二是管理集中,企业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家庭成员手中,尤其保留了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如财务决策、高层人员的选拔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三是企业至少在两代间传承;四是和创业伙伴保持亲密的私人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传承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作者:休斯来源:最佳管理智囊“富不过三代”,这一句谚语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从亚洲到爱尔兰。

爱尔兰的说法——“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描述的是以下事实。

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通过辛勤的劳动,一边积累财富一边维持着节俭的生活。

第二代人上了大学,穿着时髦的衣服,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公寓楼,在乡村也有房产,逐渐步入上流社会。

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或很少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

这是典型的三部曲:首先,创造阶段;其次,停滞或维持现状阶段;最后,消逝阶段。

难道这种从贫穷到富裕再到贫穷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吗?一个家族可以保有财富超过100年或是至少四代吗?根据“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可以看出,在一个家族中进行长期财富保有的努力会最终归于失败。

1974年,新加坡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儿子邀请我去看看他的父亲。

我自然很好奇为什么是我——一个少不更事的私人律师,会被邀请跨越大半个地球,花费巨大代价来到这个家族,而且新加坡也有很出色的法律咨询服务。

我建议这名商人在当地寻找律师,但他很坚持,我只好同意了。

在见面的那一刻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邀请,甚至在踏入他那巨大的办公室一边喝茶一边解决了世上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之后,我依然心存疑问。

最终,这位世界著名的、非常成功的男士说道:“休斯先生,你可能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会邀请你到这里来。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

我并不想它发生在我的家族身上。

你能利用美国家族用过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吗?”我很开心地发现,我可以帮助他们。

自1974年以后,我不断遇见世界其他地方的家族,我听到过同样的想法,只是它们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世界通用,体现出关于财富和人类行为的真理。

不幸的是,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失败。

“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反映的是三部曲:创造,停滞,消逝。

有趣的是,这和能量的行为相似。

根据物理定律,能量首先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创造物,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静止或平衡后,被打乱或腐烂,重新归于无序。

然而能量永远不会消失,它最终会变成新的创造物的一部分,然后重新开始三部曲。

显然所有的生命形式,可以看成是能量的有机组合,都要经历这一循环。

对于家族来说,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够将创造的时间延长至很多代以后,尽可能推迟静止和混乱的时间。

我喜欢教授的方法就是提醒一个家族的每一代人:你是第一代。

无论是哪一代,只要他们自认为是第一代就会拥有同样的创造能力。

只有当一个家族无法认为自己是第一代时才会有步入第二代的停滞阶段和第三代衰退阶段的风险。

为什么这一世界通用的谚语到今天为止还和过去一样适用呢?首先,在所有的文化中财富保有意味着,且到今天还是意味着以金融资本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

很少有家族能够理解他们的财富由三种形式构成:人力和智力和金融。

为数不多的家族会认识到,没有对人力、智力资本的积极管理,他们是无法保持其金融资本的。

在我看来,一个家族不能保持其财富的最关键问题在于,他只注重于家族的金融资本而排除了人力和智力资本。

一个家族不能理解其拥有的财富,更不能成功地管理这一财富,注定这一家族要应验古老的预言。

事实上,这种仅关注金融资本的做法甚至可能导致其在一代之内就会破产。

其次,很多家族都不能理解财富保有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得是第一代——创造财富的一代。

许多继承了金融财富的家族成员都不知道它们被创造出来是多么不易,且往往他们作为财富创造者的经历是失败的。

这些家族成员的后面几代人很少能和初始家族财富的创造者有同样的热情。

一个家族幻想,或者更糟糕地,认为该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财富的创造者,甚至每一代都会出现创造性天才,能够成为伟大的金融财富创造者,这本身就是愚蠢的。

这样的家族正在走向灭亡,并且很快就会破产。

对于一个想要保有财富的家族来说,他必须增加其财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可以更加关注家族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保有。

他可以将其主要使命理解成创造新的人力和智力资本的动态过程,同时出色地管理好第一代创造者创造出的金融资本。

通过理解了其主要职责,每一代人就可以在实践中充当新的第一代,即财富创造者。

第三,许多家族通常难以掌握适当的时间框架以进行成功的财富保持,结果就使利用家族的人力和智力资本计划变成非常短期和个人的行为,家族取得成就的目标设定得相当之低。

时间应该由当代人来衡量,否则一个家族如何确定是否在第四代时依然没有破产?对于一个家族来说,短期是20年,中期是50年,长期是100年。

随着生命周期的延长,我也会适当增加这些年限,但是当前这些作为衡量标准是合理的。

几乎我遇到的每一个家族都不顾一切地想要确保每年都能增加金融资产。

我很赞赏这一点,因为它反映了良好的金融管理实践。

然而不幸的是,纵观20年的短期金融规划,这些年度业绩只会成为脚注。

在50年的规划中,它们还成不了脚注,仅仅会出现在条形图中。

在100年的规划中,只有研究家族历史的人才会对它感兴趣。

我们不断地说“我们是长期投资者”,这通常会掩盖我们对短期业绩的看重。

这种不现实的自我评估总是让我们看不清事实,那就是要想达到这些年度目标——这些目标即使在20年的周期中都是相对短期的——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在一个家族100年的金融财富保有规划看来太高了。

当把20年、50年和100年的衡量期限引入家族投资策略中时,对耐心的要求就显现出来了,正是这份耐心解释了像菲利普·卡雷特和沃伦·巴菲特这样伟大的投资家的成功。

无论一个家族干什么事,耐心都是一种美德。

对于为了保有金融财富而制定长期战略的家族来说,时间是一个好朋友,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投资者。

同样,不能好好利用时间也是对有价值的家族资产的一种浪费。

当我们跳出金融领域,一个家族开始衡量其对人力和智力资本的保有,他们更加不能理解衡量成功的恰当时间框架。

几年前,我在讨论购买人寿保险。

利用这一机会我问保险代理人我的平均寿命。

我很开心地听到他很确定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活得比我们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长。

他告诉我,只要我们不在55岁前患上心脏病或癌症,并假设我们不抽烟,保险精算师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大部分人可以很好地活到80岁,而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活到90岁。

对于在进行财富保有的家族来说,这一统计信息是一条绝妙的消息。

这些家族并不会在60岁时失去个人家族资产,相反一个家族可以利用其成员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再多获得25年收益。

无论什么企业,如果能将其资产的有效寿命延长25年就相当于大大提高了利润。

每一家企业都知道购买新资产的代价很高,保持现有资产处于最佳状态是财务状况良好的关键。

家族与经营企业一样。

当一个家族开始估量其成员的有效寿命,计划在其一生中最大限度利用每一个成员的人力和智力资本时,这个家族就不可能进入能量缩减和混乱阶段,而这才是每个家族资产负债表中最大的负债。

如果不能期望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参与到20年、50年、100年的规划中并作出贡献,也就不能期望很好地管理家族财富中重要的人力和智力因素。

不能恰当地估量也就不能尽早将最新的家族成员引入家族计划中,从而最大化其一生的贡献量。

一个企业从来不会浪费某种资产有效寿命的30年。

不能教育年轻的家族成员对家族资产负债表作出贡献,就和错误估计家族中年长成员的有效寿命一样,是对家族资产的一种浪费。

如果家族不能重视20年、50年、100年的时间结构在财富保有中衡量成功的作用,古老的谚语“富不过三代”就将成为现实。

第四,家族不能理解和管理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外部负债。

记住:一个家族若试图保有其财富,那么最大的负债就是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乐而忘忧的状态,觉得似乎不会发生什么事,认为没什么好担心的。

事实上,这时一种衰败的状态正在形成,因为在一个家族早期阶段未能合理管理其负债。

第4章会深刻讨论这一问题。

第五,家族大多不能理解财富保有的基本问题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大部分家族在规划时注重于定量目标。

这些家族基于其个人和集体的金融资产负债表的分量来判断成功与否。

每一年他们把金融资产加总起来,减去他们的金融负债,以确定他们家族的净价值。

不管是成员个人还是家族整体都会准备好详细的利润表,显示该年度的收入与支出相减的结果,依此来判断这一年度家族财富是增加还是减少。

这种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细心管理对经营和保持家族金融财富来说十分重要。

不幸的是,这一行为并没有将家族的定性资产负债表考虑进去。

定量的资产负债表的每一行、每一列无法描述和评估人力和智力资本及其每一年的增长和下降。

没有对这两种重要资本形式的定性评估,家族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就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判断出一个家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财富保有的目标和任务。

在衡量一个家族是否积极保有财富时有四个关键定性问题:●是否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很兴旺?●一个家族每一代成员间所形成的社会契约是否能激励每一代领导者都与家族同进退、悉心聆听被领导者的个人问题,而这些被领导者也选择服从他们的领导者?●家族成员是否知道如何放弃家族财富的管理,而不觉得是被迫放弃?(这与不知道如何放弃然后穷其一生试图找出答案形成对比)●家族中被选出的代表是否尽职尽责地管理家族人力、智力和金融资本以帮助每一个成员追求幸福,而每一个成员又是否感觉到他们在这样做?不能衡量家族保有计划的定性方面也就不能衡量一个家族最重要的金融、人力和智力资本。

不能理解和管理这一实际问题,就会走向崩溃。

第六,家族不能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将家族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家族故事可以让成员们感到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感,成为他们与别人的“不同”。

一个家族若没有给年轻的成员接种疫苗则会使其最宝贵的资产遭受风险。

而如果没有给家族年轻的成员接种历史的疫苗,没有告诉他们包含在历史故事中的价值观,同样会遭受风险。

第七,家族不能认识到将财富保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难以置信的艰巨工作,会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也会获得丰厚却遥远的回报。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要想通过努力取得成就,一段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是一段艰难的过程。

我们大部分人会选择过快地放弃,因为它实在是太艰难了,这也是努力后以失败而告终最常见的原因。

选择步入长期财富保有过程的家族面临着一个让人胆怯的事实,那就是如果他们成功的话,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他们不得不决定在接下来的每一代中都要延续这一过程。

当我和想要保有财富的家族一起工作时,我将这一事实解释给他们听。

为了帮助他们以及现在的你决定是否要开始这一过程,我针对家族财富保有提出我最喜欢打的一个比方:欧洲紫叶山毛榉树。

如果你不知道欧洲紫叶山毛榉树长什么样,而你想看一看,那么去罗德岛看看许多纽波特豪宅的前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