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分类与鉴别诊断思路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多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4.临床诊疗时需监测体温,完善血、小便、大便三大常规检查,血生化、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免疫学、风湿三项、狼疮细胞、骨髓穿刺等。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1.外感发热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程度(体温)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2.内伤发热,病因为内伤因素,虚证居多;发热特点为起病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临床表现为以低热为主,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发热是机体不正常体温调节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发热的原因却有很多种,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发热的模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热的疾病分类1.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2.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二、详细的病史采集1.发病时间:判断发热的急性还是慢性。
2.病程:了解热型(持续热、弛张热、周期热)、体温高低及波动情况。
3.诱因:例如就餐、旅行、接触动物等,有助于排除食物中毒、短期感染等因素。
4.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腹痛、腹泻、尿频等,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
三、体格检查1.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曲线,包括体温的峰值和趋势。
2.头颈部:检查耳鼻喉有无感染病灶。
3.胸部: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触诊肺部有无湿啰音等。
4.腹部: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可排除腹痛相关疾病。
5.皮肤:观察有无皮疹、黏膜出血等。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计数,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
2. C反应蛋白(CRP)检测:可做炎症反应的辅助判断。
3.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
4.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尿培养等。
五、影像学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X线、CT、超声等检查。
六、其他检查根据具体症状,可包括心电图(ECG)、腹部B超、胸部X线等。
七、临床评估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根据鉴别诊断的结果,制定出对症治疗方案,以便尽早治疗病因,缓解发热症状。
如果鉴别诊断困难,可以考虑转诊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总之,对于发热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及时发现和明确发热的病因,有助于合理治疗和提高疗效。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伴黄疸
• 病 毒性肝炎 • 胆囊炎、胆石症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钩端螺旋体病 • 败血症 • 急性溶血 • 药物热 • 肝癌、胆囊癌 • 化脓性胆管炎
• 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 炎等
• 变态反应疾病:风湿热、结节性红斑、 血清病、药物热、成人still病 等。
• 血液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发热伴呼吸症状
• 流行性感冒 • 肺炎 • 肺脓肿 • 胸膜炎 • 肺鼠疫 • 钩端螺旋体病 • 禽流感 • 非典 • 结核
发热伴心血管系统症状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可能性大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复查B超
右膈下脓肿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Ⅱ. “重复” 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
•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 任何一项阳性体征或化验检查异常都应 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部分 诊断步骤
一、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重复”原则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二、发热的机理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鉴别诊断

2021/3/10
讲解:XX
14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2021/3/10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讲解:XX
15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2021/3/10
复查B超
讲解:XX
右膈下脓肿
16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Ⅱ. “重复” 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
•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医生遗漏或忽视
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 •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 现出来的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20染21/3、/10 肿瘤、结缔组织病讲最解:常XX见
8
四、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常见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策略
确定病原体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尽可能确定导致发热的病 原体。
选择敏感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个体化治疗
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免疫状态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 疗策略。
退热药物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静 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 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休息与睡眠
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1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发热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 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发热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
而产生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 谢疾病、心力衰竭或某些
体格检查
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黄染、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心、肺、腹部 查体等,寻找感染病灶。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初步判断发 热原因及感染程度。
生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进行肝肾功能、电 解质、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它也可能是疾病的一种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热的情况,而正确判断发热的原因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发热。
一、基本检查1. 体温测量:检查发热的第一步是测量体温。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等部位测量。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
如果体温超过37.5°C,就被认为是发热。
2. 病史询问: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症状的表现、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这有助于初步了解发热病人的病情。
二、鉴别发热的病因1.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发热原因是感染。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温曲线、血常规和临床表现等,可以初步判断感染是否为发热的原因,但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和病毒学检验是必要的。
2.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发热原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失调,导致体温升高。
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一系列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3.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能引起发热,如抗生素、抗癌药等。
当患者使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时,需要考虑药物反应的可能性。
4. 肿瘤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引起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当患者有体重下降、全身不适等症状时,需要排除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鼠标热等也可以导致发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三、其他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在发热病人中,血象常常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和分类左移。
这提示机体正在进行炎症反应。
2. C-反应蛋白检测:C-反应蛋白是一种常用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它在感染和炎症反应中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