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ﻫ一、诊断ﻫ(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就是诊断败血症得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ﻫ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3、热型: ﻫ(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ﻫ(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ﻫ(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ﻫ(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ﻫ(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ﻫ(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1.了解病史
病史信息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热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
同时,也应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旅行史等。
2.体征检查
体征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线索。
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并注意是否存在其他明显的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液分析、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4.常见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
药物引起的发热:一些药物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艾滋病等。
5.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在进行发热鉴别诊断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优先考虑常见病、常见病因,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避免过度诊疗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发热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并根据常见的发热疾病进行鉴别。
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2023-11-06
目录
•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发热原因分析 • 发热鉴别诊断 • 治疗建议与预防措施
01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病史
询问发热的起始时 间、最高温度、发 热的规律和趋势。
询问患者是否有其 他身体不适,如头 痛、咳嗽、喉咙痛 等。
询问患者是否有畏 寒、寒战、肌肉疼 痛等伴随症状。
X线检查是发热鉴别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发现肺部、腹部等部位的病变。
详细描述
X线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影像,帮助医生判断肺部、腹部等部位是否 存在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胃肠穿孔等。X线检查通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够发现一些常见病变,为进一 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了解患者症状
了解患者发热的严重程度和变 化趋势。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身体症状 ,如咳嗽、乏力、胸闷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记录患者体征
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记录患者的体重变化和营养状况。
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 记录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现。
02
体格检查
CT检查
总结词
CT检查是一种断层扫描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详细描述
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通过断层扫描技术精确地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尤其是 对于肺部、腹部等部位的小病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 密度等信息,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05
发热原因分析
感染性发热
病毒感染
如感冒、流感、新冠等,通常 有呼吸道症状、乏力、肌肉疼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引言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前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发热症状。
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鉴别诊断首先要从病史和体格检查入手。
病史询问应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要注意体温的测量、皮肤的观察、淋巴结肿大的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 × 10^9/L,成人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高可能是细菌感染的标志,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表现。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常在炎症过程中升高。
正常人的CRP水平通常低于10 mg/L,而感染或炎症时可能升高。
3. 血培养对于高热、持续发热的患者,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查。
通过培养分离出的病原体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4. 尿常规及尿培养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发热的原因。
尿常规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指标;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鉴定细菌的种类。
5.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以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肝炎、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关。
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或骨骼系统的情况。
肺部感染、肺炎、肺结核等可能导致发热。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影像,帮助了解身体各部分的情况。
腹腔感染、胸腔感染等可能导致发热。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检查腹部脏器,可以评估肝、胆、肾等器官的情况。
病原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并对其敏感性进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病毒定量检测病毒定量检测可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因 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体温减退,热 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战,后未在出现。发 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 体不详),疗效欠佳。曾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 本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 痛、流涕;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无皮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餐 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年,今年 无外出旅游史。
主要热型
•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体温维持在3940℃,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体温常在39 ℃以 上,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败血症。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热3 天。”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全身乏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39℃,伴 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 次,非喷射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 血。无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尿 急、尿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必理通、 病毒唑、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胶囊”等治疗后,疗 效欠佳,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 收入我科。“糖尿病”病史三年。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
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找出其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疾病和状况,并说明它们与发热的关联。
感染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症状往往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疾病:•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例如皮肤、心脏、关节以及消化系统。
•细菌性腹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酒渣鼻:由酿酒热菌引起的疾病,具有由脸部潮红、发热、头痛、疲劳等症状。
免疫系统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是指机体免疫力反应失调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机体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面颊部的蝴蝶状红斑,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部炎症和溃疡,这些炎症会导致腹部痛和腹泻等症状。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以导致发热反应。
此类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镇痛剂和抗癌药。
如果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应尽快联系医生。
血液病一些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血液病。
•白血病:一种白血细胞恶性成长的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以及疲劳、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包括多种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盗汗、疲劳和淋巴结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和感染等。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帮助识别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如果您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最新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PPT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生致热原(EP):IL-1、IL-6、IF、TNF等
发热的机理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病例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应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但应注意:1. 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
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于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于猩红热、药物热;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的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软腭、腋下有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
皮肤散在淤点、淤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结缔组织病。
大片淤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 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考虑相应引流区域有炎症。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
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附有黄白色渗出物,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为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红肿压痛为乳突炎;颈项强直见于脑膜炎、脑膜脑炎;甲状腺肿大伴突眼伴高热见于甲亢危象。
4. 心脏情况:心脏扩大,新出现收缩期杂音提示风湿热。
原有心脏瓣膜病,杂音性质发生改变,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
5. 肺部检查:一侧肺局限性浊音,语颤增强,有湿罗音,提示大叶性肺炎;下胸部或背部固定或反复出现湿罗音,见于支气管扩张伴继发性感染,;一侧肺下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语颤减低,提示胸腔积液。
6. 腹部检查:胆囊点压痛,Murphy征阳性伴皮肤、巩膜黄染,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发热。
中上腹明显压痛,肋腹部皮肤灰紫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Gullen征),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右下腹或全腹压痛,有时伴腹块,腹壁或会阴部有瘘管,全身营养差,考虑克罗恩病(Crohn病)。
肝肿大,质硬,表面有结节或巨块,提示肝癌发热。
肝脾同时肿大,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季肋点压痛,肾区叩击痛,提示上尿路感染。
7. 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杵状指伴发热,见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
关节红肿压痛见于风湿热、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克氏征或布氏征阳性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因发热的病因很多,应根据病因做针对性检查,但应作下列常规检查:1.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中性粒细胞增加伴发热,常见于细菌感染、大出血、组织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急性病毒感染、疟疾、黑热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播散性结核、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见于药物热、血清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
高热伴贫血见于急性溶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2. 寒战高热时应作血培养,血涂片检查。
血涂片检查:对诊断疟疾、回归热、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钩端螺旋体病等很有帮助。
3. 高热超过1周,应作肥达反应及外斐反应、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4. 怀疑呼吸系统疾病,应做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检查,做痰培养,痰涂片检查。
5. 怀疑肝脏疾病,应做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
6. 有出血倾向,应做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
7. 怀疑泌尿系统感染,应做尿培养。
8. 有关节痛者,应做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及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血沉、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等检测。
9. 高热原因未明,用抗生素无效者,有必要做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
10.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见于伤寒、副伤寒;外斐反应阳性,考虑斑疹伤寒;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考虑布氏杆菌病;嗜酸性凝集试验阳性,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凝集试验阳性,考虑支原体肺炎等。
二、鉴别诊断(一)感染性疾病1. 败血症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由其一感染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及静脉进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和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
前者起病急、突发寒战、高热、热型多呈弛张热,以多形性皮疹、皮肤黏膜出血点、关节肿痛、心内膜炎及迁徒性化脓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常为弛张热、间歇热或双峰热,可伴相对缓脉、坏死性皮疹、肝脾肿大及感染性休克。
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以不高。
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有助于致病菌的检出,通常认为最好的取血时间应当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及寒战高热出现时。
鲎溶解物试验(LLT)阳性提示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存在,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者。
2. 结核病(1)粟粒性肺结核可有高热、寒战、气促及全身中毒症状,胸片示弥漫性小结节影。
(2)浸润性肺结核可有发热、咳嗽、咳血痰,乏力、纳减、消瘦、盗汗,痰液结核杆菌培养可阳性,胸片示一侧或双侧上肺斑片或斑点状阴影,同时可有纤维化和钙化。
(3)肺外结核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结核、淋巴结结核、肾结核等。
临床有全身中毒症状及相伴症状。
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增高,可有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诊断性治疗有效。
3. 伤寒起病缓慢,体温呈梯形上升,稽留型持续高热,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
典型病例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及肝肿大。
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伤寒的不典型病例增多,并发症增多且类型复杂,应予重视。
4. 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是传染源,春夏季和秋冬季可流行。
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
发热期起病急骤,体温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热为多,伴有头痛、眼痛、眼眶痛、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及眼眶区充血,上胸部潮红,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
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数下降。
胸片可出现弥漫性渗出性改变。
5. 疟疾夏秋季发病率高,高热前有明显寒战,体温可达40℃以上,伴大量出汗,可有脾肿大及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偏低。
对于疑为疟疾的患者,如多次血涂片或骨髓涂片中始终未找到疟原虫,可试用氯喹作诊断性治疗。
6. 感染性心内膜炎原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者,或于心脏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高热伴有全身乏力、进行性贫血及栓塞现象,体检于皮肤、黏膜、甲床等处可见出血点,心脏听诊出现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或伴有心律时常,需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反复作血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7. 艾滋病(AIDS)高危人群如存在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表现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2)全身淋巴结肿大;(3)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4)体重下降10%以上;(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感染;(6)口咽念珠菌感染。
进一步确诊需作HIV抗体和HIV RNA检测以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等。
8. 流行性感冒冬春季好发,易暴发流行。
多以高热起病,伴头痛、乏力、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天逐退,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血丝痰或合并细菌感染者为脓痰,少数患者可有呼吸困难或消化道症状。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略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可增加。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原体可能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传染源为其患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传播方式。
其临床过程急骤,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在38℃以上,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或肌肉痛,可有干性咳嗽,严重者有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胸部X线片呈不同程度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状改变。
本类“非典型肺炎”与已知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及常见呼吸道病毒所致的非典型肺炎不同,具有传染性强、聚集性、临床表现较重、病情进展快、危害大等特点,尤以年龄大于50岁或合并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