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类型和诊断要点

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类型和诊断要点

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类型和诊断要点在急诊门诊中,急性发热患者占据多数。

它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疾病中,或为疾病本身引起,或为疾病伴发症状。

而其中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患者发热持续三个星期以上,体温在38.5℃以上,无相关病史,经一系列检查仍然不能确诊的患者可称之为不明原因发热者,其涉及到儿科、妇科、外科、内科、骨科、免疫、内分泌、循环以及呼吸等系统,临床工作中,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而在临床发热原因和发热时机不明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最多,本文针对感染性疾病引起不明原因发热进行简要阐述。

1.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普通细菌和病毒感染、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布氏杆菌感染、结核性胸膜炎、肝结核、伤寒等。

其不明原因发热,主要有发病速度快、高烧不退、寒战、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恶心、胸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等临床症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损害患者的脏器器官。

如肺部感染可引起呼吸衰竭的问题。

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实验室的检查,患者病原体呈现阳性,血白细胞数量有增加,通过对局部组织的取样,经实验室培养,可发现细菌学的证据,从而发现该病症。

但是,基于感染性疾病的毒血症,如若进一步发展,则可能演变为败血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2.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在不明原因发热表现中,感染性疾病最多,其次是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如何区分开来,就需要对这些非感染性发热有一定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恶性肿瘤疾病引起发热,肿瘤性疾病中,FUO多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肝癌等,淋巴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引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而脏器肿瘤引发该病症也较多。

由于恶性肿瘤疾病而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其特点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毒血症的症状表现较轻,可能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反应,甚至出现功能障碍,而发热症状在某段时间可不治而愈。

1.发热的诊断思路

1.发热的诊断思路
主,无其他不适; 白细胞9.00×109/L,中性粒细胞71.1%,
血小板67.6×109/L;
ESR:119mm/h,CRP:18.8mg/dl,
自身免疫抗体系列和感染性疾病(-), 胸腹部CT:(-), 骨髓象示:感染性骨髓象。
病例 3
疗程:
头孢他啶抗炎5天,仍反复发热
诊断: 发热查因: 菌血症?
尿中见大量白细胞和细菌。
病例 4
诊断: 右肾结石并感染 脓毒症
疗程:
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治疗5天,高热未退,骨 髓象示:感染中毒性骨髓象,未见巨核细胞。血 小板减低至1.0×109/L
病例 4
治疗: 改用 特治星 4.5g iv drip q8h
转归: 一天后体温正常,
第二天,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调定点学说
渗透压、葡萄糖浓度及血中激素(雌激素、孕酮和睾
酮)水平等非温度性因素也可影响下丘脑的温度 敏感神经元。
发热即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受致热原的作用而升 高,使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发热的病理生理
生理性 排卵后、剧烈运动、应激等体温升高。
病理性
(1)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4.持续或反复发热,病程长,疑诊风湿性疾病
而又无法确诊时,或检查过程中全身情况有 恶化趋势者,可进行经验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5.对于高热患者,除必要的物理方法降温外,可
短时应用解热镇痛药,此外,Naproxen(萘 普生)只降低恶性疾病的发热,而对感染性
疾病无效,可用作鉴别诊断。
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且经过1周睿智而详尽
的检查后病因仍不清楚的疾病。
诊断思路遵循的原则
病因一元化原则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

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安庆市消防支队卫生队姜湛乾原因不明的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快速明确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非常有必要,但是发热的原因复杂,可能是外来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机体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也可能是体内的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有时诊断极为困难,甚至在病人尸检后才明确诊断,临床医生对此要高度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于FUO定义为: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大于38。

5度,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者。

发热性疾病的病因以感染性、血液系统及肿瘤疾病为主,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性及结核性感染为主,分别为23.4%、29.8%⑴[1]。

通常将原因不明发热性疾病的病因分为四类[2]:(1)感染性疾病仍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约占总数的40%。

常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IE)、败血症、肝脓肿、胆道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病毒感染以EB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多见,近几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

(2)肿瘤性疾病约占20%。

,常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以及肾癌、肝癌和胃肠道肿瘤等。

(3)血管—结缔组织疾病25%,常见于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Wegwner肉芽胆、结节性多支脉炎等血管炎。

(4)其它可见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Crohn病、结节病、慢性肝炎、药物热等。

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患者易并发机会感染。

部分地区可有布氏杆菌病、黑热病和寄生虫病散发流行。

由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开展和CT、MRI、内镜等影像学以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抗核抗体(D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Jo—1抗体、抗PM—1抗体和抗中性料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多种自身抗体检测的开展,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其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而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在所占比例中增加。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1)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1)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10期(第15统病变引起。

各种器质性脑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失调都可引起发热,可见于脑血管病、脑部肿瘤、癫痫、乙醇戒断、急性高颅压以及周期性高热综合征等。

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0 ̄41℃,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一般无寒颤,不伴随体温升高出现脉搏和呼吸增快,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但分类无变化。

中枢性发热应用抗生素及解热药无效。

4 药物热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的发热。

经观察证实,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最为常见。

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是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属于一种质变的异常,故减少药物剂量后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

以发热为唯一症状的药物热并不多见,同时可伴有皮疹、血清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狼疮、荨麻疹等,伴随症状亦无特异性。

其常与过敏性体质和老年人的免疫机能减退相关。

有些药物也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影响体温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中枢性发热。

其热型以弛张热为主,但临床上,多数患者因曾用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而影响热型观察。

药物热的体温多在37.3 ̄40℃,偶有高达40℃以上。

典型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此前接触过此次所用的药物,则常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停用致热药物后,体温常在1~2 d内降至正常。

目前,药物热的诊断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或替代可疑药物、激发试验等进行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要诊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导致的发热,首先要详细地询问病史,如起病的缓急、发热的期限和程度、热型、伴随症状和周期、用药的情况、既往病史等。

其次是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基础的生命体征以及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和畸形,还要注意易被忽略的口腔及外生殖器等一些隐蔽的病灶。

辅助检查更为重要,主要是:①初步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沉、血液生化、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血培养、结核菌素试验、艾滋病病毒、X线检查等。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不明原因发热,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37°C左右),且没有明显引起发热的病因(如感染、炎症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的确切病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处理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包括病史的询问(是否有感染、炎症、手术、旅行史等)、发热的特点(持续性、间歇性等)、伴随症状(咳嗽、咳痰、腹痛等)等,以及体格检查(皮肤、淋巴结、心肺、腹部等)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狭化诊断范围。

2.实验室检查:针对不明原因发热,可以进行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计数与CRP(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等常规检查。

此外,可以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自身免疫相关指标(ANA、ds-DNA等)、肿瘤标记物等。

3.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进行X线摄片、腹部超声、胸部CT、腹部CT、全身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排除结构性病变与评估可能的炎症、感染、肿瘤等异常改变。

4.特殊检查:在较为复杂的不明原因发热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真菌学检查、结核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等。

此外,还可以行骨髓穿刺、肌肉穿刺、组织活检等以获取进一步诊断依据。

1.对症处理:包括对发热症状的缓解,如使用退热药物(对感染性原因导致的发热不宜过早使用)。

2.寻找潜在病因: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已知疾病的临床特征,尽可能寻找潜在的病因,如结缔组织病、肿瘤、感染等。

3.联合治疗: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在明确无感染性原因后,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总之,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住院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住院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17·
பைடு நூலகம்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急性血吸虫病 、丝虫病 、过敏性肺炎等 。 病原学培养 : 对于发热患 者应 尽可能 取标 本
(气道分泌物 、血 、引流物 、尿 、粪便等 )进行病原学 培养 ,获得明确诊断 。
影像学检查:普通 X线摄影 , CT、磁共振成像、B超检 查等的合理运用对发现导致发热的病灶具有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 : 2007 - 06 - 15
常见热型 : ①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 39~40℃,达 数天或数周 ,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可见 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等 。 ②弛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机体的产热 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体温控制于正常范围 ,腋 窝体温一般为 36 ~37℃。正常体温昼夜间有轻微 的波动 ,晨间稍低 ,下午稍高 ,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妇女月经期体温较平日低 ,而在排卵期和妊娠期则 稍高 。饮食 、剧烈运动 、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情绪波 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 。
25
L a rson 1982 ( n = 105)
30. 4 31. 4
15 0 7. 2 16
B a rbado 1984
( n = 133)
30. 8 18
14. 2 0
15. 3 21. 7
Knockaert 1992
( n = 199)
22. 7 7
21. 5 3
20. 2 25. 6
Kazanjian 1992
评议问题 :例 1, 例 2 各属于哪种疗效评价类 型 ,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及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及处理

可波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

发热可能是最初唯一的临床表现 正确评价结核菌素试验 注意:怀疑结核时要注意检查胸片,血沉ESR,PPD
败血症

金葡菌败血症热程可长达半年,伴随症状常掩盖原 发 病 造 成 诊 断 上 的 困 难 。 腹 腔 内 感 染 或 其 他 部 位 脓 肿 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常见的病因,尤以肝脓肿 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齿龈脓肿和 脑脓肿也可能是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
病毒性发热的诊断要点
• ⑴通常为自限性发热,热程一般不超过2周。 • ⑵外周血象WBC大多数偏低,分类中淋巴比例增高,少数 患者可出现异淋 • ⑶可出现病毒疹、淋巴结的肿大 • ⑷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组织,引起多系统的损害 • ⑸发病对象似乎儿童、青壮年、中青年偏多,而老年人偏 少 • ⑹在免疫虚损的宿主,病毒性发热时间长,病情严重如 CMV、EBV • ⑺一些新出现的或原因不明的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如 SARS、禽流感、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情变化快。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 ②试用抗菌药物;当前对绝大多数FUO患者而言,抗生 素使用适应证过宽,但仍应提倡对高度疑似细菌感染 的患者及时地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试验性治疗。在 试验性治疗的同时,必须不断进行体液培养、查找感 染部位、观察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经
试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痊愈,而病因却始终未能明确,这
其他少见病原体感染
• ⑴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关注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⑵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鹦鹉热、肺炎支原体肺炎。 • ⑶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鼠咬热等。 • ⑷寄生虫病:卡氏肺囊虫、急性血吸虫病、疟疾、弓 形体等。 • ⑸诺卡菌病。热的病因中上 升至首位。其中肺外结核远较肺内结核为多,病变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对于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科医生在临床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抓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检查中某一有意义的特征点,直接切入病因正题,开展相关检查并制订治疗方案,是非常关键的。

本期“全科思维训练营”从一例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出发,详细讲解全科医生在处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时应该具备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

病情简介患者女性,63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

患者1个月来间断发热,无一定规律,约3~5天发热一次,最高38.8℃。

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持续半天或1天,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

伴全身疼痛,右腹部持续钝痛,乏力,自服“去痛片”可使疼痛稍缓解。

诊断1、补充病史和查体能提供哪些信息?补充病史:高血压病史6年,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血压控制尚可。

高脂血症6年。

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外伤史,无血制品输注史。

有高血压家族史、肿瘤家族史。

其父亲、弟弟、姐姐均死于肿瘤。

查体:体温37.4℃,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

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

双侧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以右下肢为著。

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2%,血红蛋白119g/L,血小板469×109/L。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0.2mg/L,红细胞沉降率(ESR)65mm/第1小时。

免疫八项阴性。

超声心动图及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

D-二聚体1679ng/m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2.15ng/ml,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

乙型及丙型肝炎、结核检测指标均正常。

腹部超声检查示下腔静脉周围实性占位病变,腹腔淋巴结肿大,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

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

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

针对这类患者的诊治,如何找线索明确病因需要探讨和交流。

与多疾病相关依病因和时程归类
概念并不是所有发热都称之为FUO。

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疾病相关性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

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

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4周)、中长期发热(>4周)。

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者占20%~30%。

抓住非典型症状寻求诊断关键要素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
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2.即使是疑难病患者,具有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病更多发。

医生需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如心内膜炎患者存在心脏杂音,肝脓肿患者存在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患者存在黄疸、墨菲征等。

针对性、多时间点采集线索
医生在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我希望发现什么”、“哪里可能有线索帮助我明确诊断”为目的。

入院初期询问病史和检查时,医生或患者不可避免有所遗漏,甚至一些患者有意隐瞒病史而对疾病诊断和病因判别产生误导。

对于一次检查不能得出结论者往往需要反复询问和检查,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可成为诊断的关键。

此外,疾病的发展有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和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因此重复检查是必要的。

在有的放矢和重复检查两个原则下,多数FUO患者均可获得明确病因诊断。

辅助检查有侧重
进行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时应明确,血、尿、便三大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胸部X线和腹部超声等检查为所有FUO患者必须进行,针对不同病情筛查应有所侧重。

疑诊感染性疾病进行各疑诊感染部位标本的病原学培养或抗原抗体检查,包括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各种分泌物/引流液培养、布鲁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伤寒的肥大/外斐反应、支原体/衣原体的抗体、军团菌的抗原、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等。

疑诊结核时可查针对结核的T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疑诊风湿免疫性疾病检查自身抗体和血清标志物,包括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疑诊血液肿瘤进行CT、磁共振成像、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甲胎蛋白、肺癌/胃肠道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甚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等。

疑诊其他疾病如疑诊甲状腺疾病,需进行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检查及皮肤的活检等。

检查应避免“漫天撒网”、“面面俱到”,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降低诊断难度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鉴别诊断线索
发病缓急程度一般而言,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和病毒感染)发病急,非感染性疾病相对缓慢,但恶性淋巴瘤、噬血细胞增多症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因此不能简单以发病急缓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注意热型变化不同疾病有其相对的热型,如疟疾和布鲁菌病常为间歇热,肝脓肿和血流感染常为弛张热。

但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混淆了部分热型。

因此,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需注意了解用药和体温曲线的关系。

低热相关疾病在多数低热患者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结核、链球菌感染后状态、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病灶性感染(牙周脓肿、鼻窦炎、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等;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原因不明肠炎、血液病、恶性肿瘤、间脑综合征、原发性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陷病等;一些功能性低热如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夏季微热、神经功能性微热、感染后低热等,通常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等炎症指标表现正常;此外,还需排除受情绪影响产生的体温变化。

药物热一般用药后7~10 d出现,发作快者仅48~72 h。

起病常被原发疾病发热所掩盖,热型无特殊,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一般停药后24~72 h退热,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有关。

因此在严密观察下停药是鉴别药物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尤其对于长期使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伴随症状包括寒战、面部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肝脾肿大等,均可作为诊断线索。

明晰病因推荐菱形思维
FUO的诊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求医生学会“菱形思维模式”,即紧紧抓住发热基本点,厘清病史要点,结合体格检查的重点体征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从中找出诊断疾病的要点,再回归所得出的结论能否解释FUO的原因。

若仍不能解释,则继续分析可能原因,再次结合病史资料进行相关筛查。

随着疾病的进展,常会出现新的诊断要点,进而逐步明确诊断。

诊断性治疗应遵循原则
临床诊断是为了提供更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而治疗又能验证诊断的正确性。

临床上一般把治疗分为验证假设诊断的诊断性治疗和验证初步诊断的正规治疗。

对FUO患者,经一系列反复细致检查和临床观察后仍不能确诊者,可按拟诊进行诊断性治疗,这种治疗需坚持以下原则:
☆疾病的可能性单一,即发热是由一种疾病引起。

☆所选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环节较明确。

☆所选用药物特异性针对拟诊疾病而非其他病因。

☆判断疾病治愈的标准客观、可靠。

目前临床仅有以下疾病可做诊断性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疟疾,甲硝唑治疗阿米巴肝脓肿。

目前恶性淋巴瘤一般不再作为诊断性治疗的疾病。

结语
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多方面,包括病原体诊断,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抗感染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及合并用药,耐药患者处理,感染部位、特殊部位感染的处理,特殊感染处理(如艾滋病患者合并各种机会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耐药结核菌感染),抗感染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患者的免疫功能等。

恶性肿瘤在FUO病因占有不小比例,临床医生需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尤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发展过程、特殊规律等。

风湿性疾病是FUO的一类重要病因,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此外,药物治疗需慎重,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广谱抗生素和退热药物。

全面了解病史、细致观察病情、具体分析每一项异常辅助检查,综合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才能提高对发热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患者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