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保障人类健康及环境的重要一环。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监察、评估和控制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平衡。

本文将讨论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重点讨论该制度的作用、组成部分、监测方法和作用等方面。

首先,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作用是保障人类健康及环境的稳定。

这个制度可以监测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规制污染源并及时进行清洗和治理,避免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对人们身体和健康造成伤害。

同时,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还能保护和维护环境的平衡,使得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平衡。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监测站、设备和工具、监测人员和报告机构。

监测站是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基础,是进行监测的实体,一般由各类检测仪器、监测设备和工具、防护装备以及各种安全措施构成。

检测仪器主要有气象站、水质监测站、废气监测站、污水处理站等。

另外,监测人员是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各种检测仪器的使用和运作。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监测方法通常根据监测的目标和对象来制定,一般包括现场监测、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

通过现场监测可以直接测量并获取环境中的污染物、温度、湿度等参数,采样监测常用于采集水、气、土等样本后进行实验室分析,这能够直接获取有关污染物浓度、组成、来源等信息,以便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面评估。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其实现如下几点:减少环境污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污染源,并规制并治理这些污染源,从而减少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保障人类健康: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及时检测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帮助人们在不利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健康;规范环境管理: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帮助政府实现环境的规范管理,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使得环境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保护;推进环境技术研究: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还可以为环境技术研究提供支持和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环境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一、背景介绍环境卫生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加强对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我们制定了本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二、监测目的1.确保环境卫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支持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提供环境卫生状况的全面评估和监测数据;4.及时发现和控制环境卫生问题。

三、监测范围1.室内环境卫生:包括住宅、办公场所、公共建筑等;2.室外环境卫生:包括城市街道、公园、农田、工业区等;3.水环境卫生:包括饮用水源、水库、河流等;4.空气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5.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餐饮场所、食品加工厂等。

四、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监测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2.取样检测:对室内、室外环境、水源、空气等进行取样,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3.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对社会公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4.监测设备:引入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五、监测指标1.室内环境卫生:包括噪音、霉菌、灰尘、甲醛等指标;2.室外环境卫生:包括噪音、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3.水环境卫生:包括水质、水源保护等指标;4.空气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指数、PM2.5浓度等指标;5.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食品安全指数、食品卫生合格率等指标。

六、监测频率1.常规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测;2.定期监测:每季度对主要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3.特情监测:对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等进行特殊监测。

七、监测报告1.监测数据:监测人员应及时整理和录入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监测报告:每次监测完成后,监测人员应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3.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问题分析和建议等内容;4.报告发布:监测报告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提供科学的环境卫生数据。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卫生和舒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管理、规范操作、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环境卫生学监测组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护理部、后勤部等相关科室组成。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监督各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第七条检验科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样本的采集、检验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指导。

第八条护理部负责病房、门诊等临床科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卫生。

第九条后勤部负责医院基础设施、设备、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医院环境的整洁、卫生。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十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水质、医疗废弃物、消毒灭菌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空气质量监测包括:病房、门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监测。

第十二条物体表面监测包括:床栏、床垫、床头柜、洗手池、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包括:饮用水、消毒水、洗涤水等水质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

第十四条医疗废弃物监测包括:废弃药品、血液制品、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废弃物的分类、存放、处理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五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消毒剂、灭菌剂的使用效果,医疗设备、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治理方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标准》、《医院空气净化治理标准》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标准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状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展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马上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各科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三、监测要求空气监测。

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给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展监测一次;干净手术室及其他干净场所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展监测;遇医院感染爆发疑心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展监测,并进展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

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展监测一次,当疑心与医院感染爆发有关时,应准时进展监测,并进展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试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各科室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避开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进展造假、走形式,对不合格工程要进展缘由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到达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监测相关资料要妥当保管。

此项工作纳入临床科室质量考核系统。

其次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为了标准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制定本制度:一、各科室〔部门〕要依据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要求认真开展监测工程,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标准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展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当保管。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6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6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____%,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____%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____%。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保障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与安全,提高患者和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所有涉及环境卫生的监测工作。

第三条定义1. 环境卫生学监测:指对医院内部环境的各项卫生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工作。

2. 医院环境:指医院内外的环境,包括建筑物、设备、废弃物处理等。

3. 监测工作:指对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第四条职责分工1. 医院领导: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决策和监督。

2. 医务部门:负责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管理和监测工作。

3. 设备科室: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监测工作。

4. 检验科室:负责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工作。

5. 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协助完成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第五条监测部门1. 医院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2. 科研部门:负责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进行研究和技术支持。

第六条指标标准医院应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制定医院环境的指标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二章监测内容和方法第七条监测内容1. 空气质量监测:包括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温度、湿度等指标的监测。

2. 水质监测:包括医院内的饮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水质监测。

3. 噪声监测:包括医院内各个区域的噪声水平监测。

4. 辐射监测:包括医院内辐射源和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监测。

第八条监测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使用专业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

2. 水质监测:使用标准的水质监测设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

3. 噪声监测:使用专业的噪声监测仪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

4. 辐射监测:使用专业的辐射监测仪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

第九条监测频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1. 空气质量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每月进行常规监测。

2. 水质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每周进行常规监测。

2023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2023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2023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2023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应与其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检查,所需经费应有保证。

第三条环境监测人员实行合格证制度,经考核认证,持证上岗,无合格证者不得单独报出数据。

第四条环境监测站开展创建和评选优质实验室活动,以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管理,推动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工作。

第二章机构和职责第五条质量保证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国家和省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各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组织质量保证管理小组。

第六条各级质量保证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认证工作;(二)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工作;(三)审定有关质量保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四)指导有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规范、手册等的编写工作;(五)组织仲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的争议。

第七条国家级、省级及规模较大的地、市级监测站应设置质量保证专门机构,并配备专用实验室,其他监测站根据情况设置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

质量保证机构或人员由业务站长直接领导。

第八条各级监测站质量保证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一)全面负责本站的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查上报的质控数据;(二)制定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定期向本站领导和上级站汇报工作;(三)指导下级站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质量参核;(四)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和优质实验室评比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质量保证的量值传递第九条标准物质是量值传递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或其他经过国家计量部门授权的单位负责研制、生产和提供各类环境监测所需的标准物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符合标准要求,制定监测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监测内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指标及监测频率。

1. 监测对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医院各个科室的空气、水质、表面和设备等。

这些监测对象直接关系到医疗环境的卫生状况,包括门诊大厅、住院病房、手术室、清洁供应室等。

2. 监测指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常见的定性指标有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微生物等,用于评估环境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而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空气中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以及细菌的菌落表面总数,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环境的卫生程度。

3. 监测频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频率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和环境特点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需要每天或每周进行监测;中风险区域(如病房)需要每月进行监测;低风险区域(如门诊)需要每季度或每半年进行监测。

监测频率的确立应综合考虑环境的重要性、人员流动性、使用频率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特点等因素。

二、监测方法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方法涵盖了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基础环节。

在采样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并注意采样器具和采样人员的洁净度。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空气采样、表面采样、水质采样等。

采集的样品应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和变质。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关键环节。

在实验室中,应根据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PCR、蛋白质电泳、菌落计数等。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设备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最后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

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

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

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

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

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㈠重点科室(部门):⑴I、U类科室及相关科室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 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

(第1w、2w、3w)、(3*、9*)㈡普通科室(部门):类科室及相关科室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

(第1w、2w、3w)、(3*、9*)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采样方法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 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Im 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结果判定I类区域:细菌总数w 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U类区域:细菌总数w 2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川类区域:细菌总数w 5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 分钟后进行采样。

2 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1)采样方法:用5cm X 5cmd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问题表面,采样面积》100cm,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 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 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结果判定I、U类区域:细菌总数w 5CFU/cm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川类区域:细菌总数w 10CFU/cn i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W类区域:细菌总数w 15CFU/cm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3 手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 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1)采样方法1)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3),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 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结果判定3,I、U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 5CFU/cm i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3川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 10CFU/cm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W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 15CFU/cm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4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1)化学监测法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人每一待灭菌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3)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可认为该包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生物监测法1)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为5.0X105-5.0x106cfu/片,在121 C±0.5C 条件下,D 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2)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

3)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人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 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中,3O块10cm x 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 X 30cm x30cm 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 x 13cm x 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T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4)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1 )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1)检测方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 后,将测定波长为254nm 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 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2)结果判定:普通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U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Uw/cm2对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 Uw/cm2行为合格。

3)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220v 土5v,温度20 一25C,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6 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1)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常规监测1)检测方法:用无菌的方法将拟检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各5支,分别投人5ml 的无茵洗脱液中;注射器则取5 副在5ml 无菌肉汤中分别抽吸5 次;手术钳、镊子等大的医疗器械在无菌操作下取2 份以上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并将棉拭子投入5ml 无菌洗脱液中。

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Iml待检样品放于灭菌平皿内,加人已熔化的45°C -48°C 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7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2)结果判定:平板上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

3)注意事项: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采样液中应加人相应中和剂。

7 消毒液的监测(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测定1)有效氯含量测定配制2mol/L 硫酸、10%碘化钾与0.5%淀粉等溶液。

配制并标定0.1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对液体含氯消毒剂,吸取0.1ml 放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

对固体含氯消毒剂,称取1g(精确至O.OOIg),置研钵研磨后以蒸馏水溶解,转人100ml 容量瓶中(溶水中无残渣者可免研磨)。

称量杯及研钵需用蒸馏水洗3 次,洗液全部转人容量瓶。

向100ml 碘量瓶中加2mol/L 硫酸10ml,10%碘化钾溶液10ml 和混匀的消毒剂稀释液10.0ml。

此时,溶液出现棕色。

盖上盖并振摇混匀后加蒸馏水数满于碘量瓶盖缘,置暗处5min.打开盖,让盖缘蒸馏水流人瓶内。

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装于25ml 滴定管中)滴定游离碘;边滴边摇匀。

待溶液呈淡黄色时加人0.5%淀粉溶液10 滴,溶液立即变蓝色。

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总量。

重复测3 次,取3 次平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因l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Iml相当于0.03545g有效氯,故可按下式计算有效氯含量:有效氯含量二C X V X 0.03545/W X 100%[C 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V 为滴定用去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毫升数;w 为碘量瓶中所含消毒剂原药克数(液体消毒剂则为毫升数)、]2)有效碘含量的测定配制0.5%淀粉溶液。

备36%醋酸溶液。

配制并标定0.1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向ltolnl 碘量瓶中精确加含碘消毒剂样液50ml 及醋酸1 滴。

用0.led/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通常用25ML 滴定管,若预计有效碘浓度>5%时用50ml 滴定管),边滴边摇匀。

待溶液呈淡黄色时加人0.5%淀粉溶液10 滴(溶液立即变蓝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总量。

重复测3 次,取3 次平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由于l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lml相当于0.1269g有效碘,故可按下式计算有效碘含量:有效碘含量=C X V X 0.1269/W X 100%”“”””””“W[c 为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v 为满定用去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毫升数;W为碘量瓶中所含消毒剂原药克数(液体消毒剂则为毫升数)]3)戊二醛(C5h 8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