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生态保护问题及应对对策

生态保护问题及应对对策

生态保护问题及应对对策在当今时代,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从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到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从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到土地沙漠化的加剧,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态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环境污染是生态保护面临的首要难题。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农业活动等都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空气、水和土壤质量造成严重破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比如,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会形成酸雨,对森林、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森林砍伐、非法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比如,某些植物的灭绝可能导致以其为食的动物失去食物来源,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稳定。

资源短缺也是生态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的短缺,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以水资源为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气候变化则是全球生态面临的重大挑战。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应对对策呢?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环保法律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摘要】本文从解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出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着重阐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对其保护的对策,进而表述个人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概念,严峻形势,影响,重要性,对策,保护,认识,建议观察卫星拍到的地球全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美丽的地球像一个蓝色的“水球”,地球上一大片的蓝色区域是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海洋,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是一座座“漂浮”在浩淼无边的海洋上的岛屿。

浩瀚的海洋存在着许多我们熟悉的生物,也生活着许多尚没被发现的生物,海洋就是资源的宝库。

从海面的洋底,生活着五彩缤纷的海藻、搏击长空的海鸟、硕大无比的巨鲸、五光十色的海贝、千姿百态的鱼类……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例如noose et al.(1986)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

而Wilson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Wilson & Peter, 1988; Wilson, 1992)。

孙儒泳(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里,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1997)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

综合以上各观点,我们得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栖息在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总称。

闽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渐失原因与保护对策

闽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渐失原因与保护对策
分布 。 14 物 种 的特 、 . 稀有 性 龙 岩 市 地处 中复 古 陆 的东部 , 上地 形 复杂 和 加
程师, 从事林业 调查 规划工作 .
维普资讯
5 8





20 06正
第 四纪冰川影响不 大, 龙岩市拥有较多的特种 和 使 单型属及少型属种。如中国特 有银杏 、 水松在龙 岩
N .( u o7 ) o2 Sm N .1
闽西 森 林 生 物 多样 性 的渐 失原 因与 保 护对 策
廖彬森
( 搞建省龙岩市林 业调查规划所 , 桶建 龙岩 340 ) 600

要: 通过 对龙岩 市森林 生物 多样性 的特征及其 渐失原 因的阐述 。 此提 出发展 地方 经济、 立 自然保护 区、 对 建 理
市均有上千年胸径在 2— 3m以上的树种王分布; 另
维普资讯
20 年 3 06 月 第 2期( 7 期) 总 l
文章编号 : 0 1 5—5 1 (0 6 0 0 5 0 0 25 20 )2- 0 7- 2
0 6
P oe t n F rs S in e a d T e rtci oet ce c n e o
龙岩市物种 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 , 全市现已 查明高等植物 23种 89属 ’7 1 ( 3 7 2 4 种 含亚种) 蕨 ,
类植 物 4 2种 8 5属 27种 , 1 裸子 植物 l 0科 2 5属 4 7
种, 被子植物 1 1 79属 2 7 8科 6 7种。全市共有陆 4 生野生脊椎动物 7 9科 29属 30种 。 2 8 其中: 兽类 2 0
的莲座蕨种 的观音座莲 , 石松科的地刷子 、 千层塔 , 中生代三迭纪 已经出现的黑白科的里白、 华里白, 还 有瘤足蕨科 的瘤足蕨 , 海金沙科的海金沙 , 卷柏科 的 卷柏 , 椤科的桫椤等 , 桫 均是中生代 白垩纪 已存在的 古老孑遗植物 ; 裸子植物中如源于古生代 二迭纪的 苏铁 、 中生代早期 的银杏, 都保 留有野生的植株 ; 紫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10-28contents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结论与展望目录0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空气污染废水、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

水污染农业化学品、工业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

土壤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加剧。

湿地减少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等因素,湿地逐渐减少。

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过度开采和浪费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

能源消耗过度捕捞、狩猎等行为导致生物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

生物资源破坏资源过度开发03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影响01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风暴等。

02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

02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造福人类。

只有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后代的生存环境,也是保护地球生物圈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基因资源保护等。

010203防止资源枯竭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和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摘要]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所具有的植物区系成分简单,植物种类少,以及稳定性差,植物区系年轻等特点,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总面积为15.3万hm2。

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92.2mm,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各种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海洋兽类有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种;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7种,二级重点保护的有33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稀有鸟类黑嘴鸥,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多分布,特别是天鹅、鹤类、海鸥、野鸭总是成群结队,另有狐狸、野兔、獾等在区内出没。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共计43科,123属,193种,以被子植物为主,分布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

保护区内的植被包括天然苇荡32772hm2,天然草场18143hm2,天然实生树林675hm2,天然柽柳灌木林8126hm2,人工刺槐林5603hm2。

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一)植物区系成分简单,植物种类少在1530km2的自然保护区内,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只有43科、123属、193种,说明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简单,种类少。

保护区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都是影响该区植物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二)黄河三角洲稳定性差,植物区系的年轻性特点明显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使得黄河口地区的陆地面积不断向海淤进,淤积物中所携带的养分加上适宜的环境条件,不断地为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由陆地向海岸方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植物群落的产生、发展和演替比较频繁。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与解析-北京工业大学-02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与解析-北京工业大学-02

北京工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1、环境容量2、生物放大作用3、超城市化4、水体富营养化5、二次污染物6、面源污染7、水体自净作用8、光污染9、排污交易10、全球环境问题二、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它导致了()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等。

4、CFCs的全称是(),哈龙的全称是()。

5、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大气和()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7、()、()和()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9、海洋污染具有()、()、()和()等特点。

10、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等三种方式。

1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为()、()、()。

12、指出下图所示的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型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1分,每题3分)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2、生态学关于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研究?请具体说明。

3、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

4、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5、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6、目前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叙述其具体定义和主要污染物。

7、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四、论述题(14分,每题7分)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6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6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

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知识点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探究]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上升上升正(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的说,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二)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一) 自然原因 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另一方面,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使其灭亡的原因。

(二) 人为原因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由于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3.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也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外来物种入侵也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

(三)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三.保护对策。 (一)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二)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三)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