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1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精编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例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三篇篇一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1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篇二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滁州西涧》详细解析

本文将详细解析小学语文优质教案《滁州西涧》,该教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积累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分为以下部分:教案分析、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师反思。
一、教案分析1.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并欣赏他的作品;(2)理解古诗文“写景”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领悟诗意。
(2)学会运用“写景”的基本技巧。
3.教具准备:教案中提到的课文、PPT文件、黑板、笔和本子。
4.教学策略:(1)课堂教学:由教师讲解、引导和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施过程1.引入环节:教师通过PPT文件和黑板上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具体实施:(1)教师解说课文并提问学生:“这首诗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滁州西涧的景色?”、“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4)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写景”的技巧,自主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滁州西涧的景色。
(5)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的实施,学生能够明确课文的主旨思想,领悟诗意,学习如何进行“写景”、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阅读熟练、领会诗意、自主思考和创作。
四、教师反思本教案的教学效果已经表现出来,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形式和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1一、导入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二、文学常识: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中盛唐之交一位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历任洛阳丞、高陵宰、鄠县令、栎阳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又有生机活泼,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1.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2.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五、诗歌赏析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幽草,黄鹂,深树3.这些景物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幽草,深树——视觉黄鹂——听觉4.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更生动,更立体。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5.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是哪个字?明确:独。
6.“独”意为独自。
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明确:无人相伴,独自徘徊于西涧,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7.诗的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春潮,雨,野渡,舟8.最后这句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明确:以“野”“无人”,体现出了一片荒凉之意。
2024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_3

2024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2024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1(约3485字)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古诗点染的写法。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古诗,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古诗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齐读诗题。
指名释题: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是一座山城。
(涧是指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
)在城西有一条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有人称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城西水库。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整首诗。
播放《滁州西涧》朗读。
师:听完诵读,一股忧伤、无奈之情涌上心头。
这首诗写的景色如此之美,作者为何时还如此忧伤、无奈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看看吧!2、学生自由读。
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3、指名读。
评价。
4、齐读。
三、走进古诗,品味意境。
诗人笔下到底写出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反馈。
(草、涧、黄鹂、树、春潮、雨、渡口、舟)师:很明显,这是一首什么诗?(山水诗)。
咦,我发现这首诗每一行都与“涧”有关。
比如,第一行写的是涧边的景色。
指名说说其它三行分别写的是涧的什么地方?(二写涧上,三写涧中的'潮水,四写涧的渡口。
)今天我们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
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中,每一行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行诗。
出示:独怜幽草涧边生。
讲的是?(草)那么这草是什么样的草呢?(板: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一一、班风:团结、勤奋、诚恳、创新二、学生现状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体质安康,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后进生较多。
其次,局部学生自制力量差,时常不能掌握自己,上课时爱任凭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许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思想方面:1、利用班队会、早晚的教育时间带着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让学生按要求去做,同学间相互监视,由班干部负责检查。
依据学校的部署,严格根据要求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利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1)每周一严格遵守升旗制度,不迟到,不任凭请假,衣着干净,排队时做到快、齐、静,升旗时要行队礼,唱国歌时声音洪亮、整齐,仔细听并思索“国旗下的讲话”,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天佩带红领巾。
(2)遇到节假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活动,教育学生做文明学生。
3、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班集体的分散力和向心力。
4、仔细开展“我为班级添光荣”教育活动。
带着学生仔细学习争创星级班级的细则、星级学生的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结合班级状况仔细落实。
各位同学积极争取,月末绽开总结评比。
四、教学方面:1、重点抓好课堂常规训练,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对学生的进步要准时赐予确定。
在班级里开展让任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纪律进展当堂评定,周日班队会时进展总结评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留意抓好学生的辅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必胜的信念,通过“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共同进步,以到达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中游变上游的目的。
详细方案:全班绽开小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也找好自己的对手进展竞争。
3、参与校本活动,进展学生的特长,上好兴趣课,并赐予学生必要的帮忙。
五、安全纪律方面:1、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意象、景色和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滁州西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领略诗人高洁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景色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景色和情感。
(2)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小组进行汇报。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美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高洁品质。
5. 背诵练习(1)让学生反复朗读,巩固记忆。
(2)检查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熟练掌握。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2)写一篇关于《滁州西涧》的赏析文章。
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滁州西涧》的朗读、背诵及对诗中意象、景色和情感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诗人高洁品质的认同。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韦应物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二、诗歌解读与赏析1. 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一句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用“独怜”强调了诗人对这片幽静草地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草地上飘荡着黄鹂的歌声,给人带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
3.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涌动,雨水带来了新生命,也带来了春天的狂热与迅疾。
4.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最后一句表现出了滁州西涧的宁静之美,没有人在这里过渡,只有一艘孤独的船横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几句诗,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滁州西涧美景的追求和喜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传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歌,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滁州西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地的好奇,了解学生对乡土情感的体验。
(2)诗歌赏析:学生根据提供的诗歌文本,独立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针对每一句进行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3)诗歌鉴赏:播放一段滁州西涧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视听感受,并与诗歌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4)学生表达:分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
(5)合作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6)反思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体验,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欣赏的要点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景色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
,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
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
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