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一一、班风:团结、勤奋、诚恳、创新二、学生现状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体质安康,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后进生较多。
其次,局部学生自制力量差,时常不能掌握自己,上课时爱任凭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许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思想方面:1、利用班队会、早晚的教育时间带着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让学生按要求去做,同学间相互监视,由班干部负责检查。
依据学校的部署,严格根据要求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利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1)每周一严格遵守升旗制度,不迟到,不任凭请假,衣着干净,排队时做到快、齐、静,升旗时要行队礼,唱国歌时声音洪亮、整齐,仔细听并思索“国旗下的讲话”,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天佩带红领巾。
(2)遇到节假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活动,教育学生做文明学生。
3、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班集体的分散力和向心力。
4、仔细开展“我为班级添光荣”教育活动。
带着学生仔细学习争创星级班级的细则、星级学生的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结合班级状况仔细落实。
各位同学积极争取,月末绽开总结评比。
四、教学方面:1、重点抓好课堂常规训练,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对学生的进步要准时赐予确定。
在班级里开展让任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纪律进展当堂评定,周日班队会时进展总结评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留意抓好学生的辅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必胜的信念,通过“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共同进步,以到达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中游变上游的目的。
详细方案:全班绽开小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也找好自己的对手进展竞争。
3、参与校本活动,进展学生的特长,上好兴趣课,并赐予学生必要的帮忙。
五、安全纪律方面:1、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的:1、认识诗歌粗心,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认识诗歌粗心,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境界,领会作者的心境。
教课课时: 1学习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盛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腾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珍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同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理解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了然时间、地址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腾、鸟鸣深材的幽静境地。
师指导学生理解要点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盛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腾的涧水,这些分其他光景靠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睦、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觉,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斜阳西沉,暮色降暂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跟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边。
千百年来,这向来是交口称赞的名句。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述的光景,动静自然,记忆犹新,无怪其拥有这样长远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境界用笔描述出来!篇二教课目的1.品尝语言,认识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会诗歌的境界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感情有感情地频频朗读并娴熟地背诵。
教课要点1.品尝语言,体会境界。
2.背诵诗歌教课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感情。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准备:1.课件、录音机;2.诗人杜牧的简要介绍;3.《滁州西涧》的诗歌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 了解诗人杜牧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执着描述。
Step 3: 学习诗歌《滁州西涧》 (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滁州西涧》的音频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Step 4: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描写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Step 5: 创作诗歌 (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结合《滁州西涧》的写作特点,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Step 6: 分享和点评 (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Step 7: 总结与展望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对经典诗歌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发掘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强调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展示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滁州西涧》的世界。
第二步:整体理解1.教师分段朗读《滁州西涧》,让学生听取内容,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全班阅读《滁州西涧》,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词汇的含义,如“涧”、“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如“山回路转不见君”、“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3.教师用互动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步:情感表达1.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内进行写作,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表达。
3.教师可以在课后随机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诵读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迎接挑战和展示自己。
2.学生参与讨论、展示作品、互动问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3.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本文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滁州西涧教案(5篇)

滁州西涧教案(5篇)篇1:《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
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
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
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
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
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
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
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
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
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
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贪腐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