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案

合集下载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及反思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及反思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及反思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滁州西涧》课文原文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诗词赏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朽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

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四篇)有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模板通用一一、班风:团结、勤奋、诚恳、创新二、学生现状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体质安康,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后进生较多。

其次,局部学生自制力量差,时常不能掌握自己,上课时爱任凭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许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思想方面:1、利用班队会、早晚的教育时间带着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让学生按要求去做,同学间相互监视,由班干部负责检查。

依据学校的部署,严格根据要求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利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1)每周一严格遵守升旗制度,不迟到,不任凭请假,衣着干净,排队时做到快、齐、静,升旗时要行队礼,唱国歌时声音洪亮、整齐,仔细听并思索“国旗下的讲话”,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天佩带红领巾。

(2)遇到节假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活动,教育学生做文明学生。

3、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班集体的分散力和向心力。

4、仔细开展“我为班级添光荣”教育活动。

带着学生仔细学习争创星级班级的细则、星级学生的条件。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结合班级状况仔细落实。

各位同学积极争取,月末绽开总结评比。

四、教学方面:1、重点抓好课堂常规训练,随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对学生的进步要准时赐予确定。

在班级里开展让任课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纪律进展当堂评定,周日班队会时进展总结评比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留意抓好学生的辅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必胜的信念,通过“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共同进步,以到达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中游变上游的目的。

详细方案:全班绽开小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之间也找好自己的对手进展竞争。

3、参与校本活动,进展学生的特长,上好兴趣课,并赐予学生必要的帮忙。

五、安全纪律方面:1、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准备:1.课件、录音机;2.诗人杜牧的简要介绍;3.《滁州西涧》的诗歌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 了解诗人杜牧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执着描述。

Step 3: 学习诗歌《滁州西涧》 (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滁州西涧》的音频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Step 4: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描写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Step 5: 创作诗歌 (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结合《滁州西涧》的写作特点,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Step 6: 分享和点评 (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Step 7: 总结与展望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对经典诗歌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重点)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重点)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难点)【设计理念】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

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

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

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课时:1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1. 师范读诗歌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独怜幽草涧边生1. 独:独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西涧》教案一、解诗题1、同学们,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韦应物)来,叫一叫。

好的,有谁听说过他?2、同学们,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是著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

(老师板书课题)2、板书:滁州西涧齐读师:涧指的是什么?(简笔画解析涧)。

滁州西涧指的是什么?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滁州西涧”就是写的——滁州西边的涧水。

3、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滁州西涧情有独钟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出示全诗)二、感诗韵1、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古诗,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流畅;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学生自由读诗。

)谁愿意一个人来读读。

指三名学生读。

评价。

(从正确流利上评)2、诵还讲究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己再读读,这回注意体会体会节奏。

指名读。

再指名读。

全班有节奏地齐读。

3、评:读的真好!读古代诗词,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很有节奏,还读出了它的味道。

三、品诗意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

仔细听,边听边感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1、师范读2、预设:宁静换个词说,很寂静,寂静,很静谧,很幽静。

板书:幽优美板书:美合起来就是:幽美野野的意思就是:荒凉板书:荒凉3、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滁州西涧》。

齐读。

真幽静啊!(一)师:反复吟诵这首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1、从“幽草”感受到美师: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呢?低声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闻到什么气味吗?生:(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未经践踏,还有清香。

)师:读出幽草带给我们的感受。

评:读出荫绿、繁茂的感觉。

师:诗人看到这样的幽草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出示草的图片)(引导理解“独怜”:偏爱,特别喜欢,只爱)诗人只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师:“独怜幽草涧边生”这行诗的意思是——?生:(我)惟独喜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我)特别喜欢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预设一:生:我还从“鹂鸣”中感受西涧静谧的美。

师:说起黄鹂,我们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预设二:生:我还从“深树”中感受到西涧的幽美。

“深树”怎么理解?(茂密的树)1)师:闭上眼睛,想象“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西涧的上方树林深处传来黄鹂的鸣叫。

师:多美的景色啊!诗人看见黄鹂了吗?生:(没有)师:只听见——生:黄鹂的鸣叫。

师:想亲耳听听吗?(课件放录音)师补充:多么婉转动听,清脆悦耳啊!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你的想象中去!?一生朗读。

评价:真动听呢!谁和他比一比?再指名读,谁评价一下?你想读吗?师评价:我仿佛听见了黄鹂在林木深处欢快鸣叫,诗人四处张望,无奈林木茂盛,无法找寻黄鹂的身影。

2)师采访:你在这万籁俱寂之中,突然听到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生:会很高兴,心情快乐!师:是啊,诗人来到滁州西涧边,看到脚下繁茂、茵绿的草特别喜爱,又听见西涧上方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清脆悦耳的啼鸣,怎能不心情愉悦呢!来,我们来把前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

读出诗人此时的愉悦!(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

男女生合作读。

)生:会感觉这里富有生机。

生:会感觉这里真寂静啊!生:更加静中显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情趣。

师:真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啊!想读吗师:你听,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不仅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相反的,倍显其静。

这就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

(板书:以声衬静)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生齐读。

(二)再读这首诗,你又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荒凉?1、生:我从“野渡无人舟自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很荒凉。

师:说说理由。

(野渡:郊外荒凉地方的渡口)请你来读这一行。

师:还有谁也从这一行诗中感受到了荒凉,你也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无人”中理解体会。

)2、师:大家体会的真好!渡口本来应该乘船的地方,而此时的渡口空无一人,为什么这个渡口此时连船家也回去了呢?你知道吗?预设一:生:因为这里很野,野说明这里很偏僻,很少有人来。

(也更进一步说明这里很荒凉。

)预设二:因为天色已晚。

(从哪里看出来?“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晚字看出来天色已晚。

)预设三生:因为“春潮带雨晚来急”意思是下了一场春雨,下雨就更没有人来了。

船家干脆也回去了。

3、师:“带”换成“伴”行吗?体会体会。

师: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大屏幕:出示资料)师: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能加上你的想象,把你感受到的画面说一说吗?同桌先试着说一说。

反馈:先读诗句,再说画面。

生一: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打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

诗人站在渡口边,发现渡口一个人也没有,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看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拌随着涧水的流动,在那里随波漂浮。

生二:晚雨急至,春潮上涨,雨声潮声合在一起多么热闹。

而等到这场春雨过后,一条渡船,横在河上,寂静极了。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吧(齐读)6、一场春雨过后,一叶小舟独自横浮,随着涧水的涌动,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感慨万分!!了解诗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

了解韦应物吗?(课件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与退隐的矛盾之中。

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他有志改良而又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此诗就写在他卸任滁州刺史之时)卸任:指官员离职。

、了解了诗人写诗的背景,你有什么发现吗?1)诗人写小舟实际上是他自己矛盾的处境这渡船象是善解人意似的,正和诗人恬静闲淡的心情相映。

看着这自由飘零的小舟,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朝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想改良又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2)诗人对草的偏爱实际上是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诗人此时一个人赏山水,感到很孤独4)诗人在借景抒情。

抒的什么情?偏爱之情、向往之情、孤独之情、矛盾之情、无奈之情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7、师总结:是啊,诗人韦应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于是吟诗一首(引导诵读)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不爱——黄鹂深树鸣,无奈——春潮带雨晚来急,只见——野渡无人舟自横。

——(板书:借景抒情)8、(课件播放音乐画面)这一天,诗人一个人来到车马到不了的滁州西涧,站在涧边,看到脚下繁茂、茵绿的草特别喜爱,又听见西涧上方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清脆悦耳的啼鸣,高兴极了!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西涧的潮水拍打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

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流动,横浮在那里。

你能把你整首诗中的意境描述一下吗?(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林木葱茏,树荫浓密)9、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

让我们再好好地诵读,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有感情地诵读)四、比诗风1、在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和韦应物同样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怀念官位和优厚的俸禄不能决然离去。

只好任其自然,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就是——王维。

(课件出示《鸟鸣涧》)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自己读读这首诗,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体会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反馈:同:1)、《鸟鸣涧》,《滁州西涧》都写了春天的景物(鸟鸣和涧水),突显山的静谧,都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诗人都是借景抒情,透过山水,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露无疑。

3、女生齐读《鸟鸣涧》)男生读《滁州西涧》(大屏幕出示两首诗)小结:看来一首好的山水诗,总是写景如画,动静相映,借景抒情!五、唱诗美1、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急,野渡舟横,虽然字字写景,实是字字表情;虽然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的心境。

实在是值得我们大家反复诵读玩味,我们将把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能背诵出来吗?(配乐,音乐声中背诵整首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古代的人们总是为自己喜爱的诗词谱曲吟唱。

我们一起来欣赏吟唱。

(播放乐曲)六:拓展: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其他的旋律把这首诗唱一唱。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诗画出来。

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诗改成一首优美的散文游记,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