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故事

合集下载

都江堰的索桥神话传说

都江堰的索桥神话传说

都江堰的索桥神话传说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了许许多多的都江堰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历代治水英雄的无限崇敬。

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们看故事吧。

一、大禹疏通岷江远古时期,在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上,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鲧。

他的妻子修己,见流星贯昂,化为伪丈夫,与之交接,又吞了神珠薏苡而怀孕。

后来,肚子裂开,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禹,又名文命,字密。

禹成人以后,体格健壮、魁伟,身长有九尺二寸,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小伙子。

传说禹是昻星下凡,神力过人。

那时,河道不通,毎年洪水一来,漫野横流,成都平原一片汪洋。

为了部落的生存,禹率领部落人民疏通岷江,开辟新沱,使洪水沿江下泻,制服了洪水。

禹把他的心血全部都用在治水上,三过家门都不回家看亠看。

岷江洪水被夏禹治服了,部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禹十分感激。

禹去世以后,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在汶川县石纽山下修建了大禹庙。

每年到禹六月六日生的日子,人民都要到庙子上去祭祀他,感激他给的恩情。

二、开明治水传说在今天的成都平原西北部,古时居住着蜀、羌、仿、微等民族。

这些民族,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过着游牧的部落生活。

周代衰微,国内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纷纷独立,蜀国也跟着称起王来。

蜀国国王先有蚕丛,以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鱼凫,号为望帝。

望帝当政时期,一天,今湖北省荆州有一个人,名字叫鳖灵,死后,他的尸体随长而上,漂到蜀国的都城郫邑又活了起来,上岸与望帝相见。

望帝听说他很有治水的本事,就让他当了蜀国的丞相。

鳖灵当了丞相,当时顺玉山流出来的洪水,象尧时大洪水一样,汹涌澎湃,严重威胁了蜀国的都城郫邑的安全。

望帝面对这惊涛骇浪,弄得没有办法。

于是,他让鳖灵决玉山,使江水顺流,蜀国人民的安全,从此有了保障。

以后,在巫山一带的长江里,龙又互相残杀,打起仗来,搅得天翻地覆意地说,山崩地裂,巫山跨塌下来,把长江堵塞了。

江水流到这里,越堵越深,又使蜀国变成泽国。

望帝又让鳖灵去把巫峡凿开,江水顺畅流出,才使蜀国又恢复了陆地。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之一。

都江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率领着百姓们修建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据史书记载,当时蜀郡太守李冰在任职期间,曾多次遭遇洪水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百姓们的生活困难,李冰决定治水,他深入实地考察,认为都江堰地势险要,水势湍急,适宜修建水利工程,于是他便带领百姓们开始了修建都江堰的艰苦工作。

修建都江堰的过程并不顺利,李冰率领百姓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八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都江堰工程由主堤、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犀浦口等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蜀地的水患问题,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都江堰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遗产。

而且,都江堰的修建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都江堰的故事也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水利工程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气的历史,它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都江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它的存在,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更要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都江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都江堰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都江堰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都江堰水的神话故事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古老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不仅为周边的农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还保护了成都平原免受水患的侵袭。

而在这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地方,流传着一系列关于都江堰水的神话故事。

故事的开始,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都江堰还没有修建之时。

这是一个有着富饶土地和丰沛水源的地方,人们生活得富足安逸。

然而,每逢雨季,江河暴涨,洪水泛滥。

人们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水灾,甚至有时候不得不迁徙到更安全的地方。

有一个叫做杜工的年轻人,他聪明勤奋,一直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而努力。

他深知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决心想要解决这个区域频繁水患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水利建设的知识,并通过实地考察分析,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经过多年的努力,杜工设计出了都江堰的蓄水系统。

他在山上修建了一条以天府山为水源的引水渠,然后通过管道引导水流到各个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他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水流的平稳和可控性。

终于,在杜工的智慧和努力下,都江堰如期完工。

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人们的水患问题,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农业灌溉工程。

人们感激杜工带来的改变,将他视为英雄和神仙。

在水神的帮助下,杜工也被人们誉为“水中仙子”。

在都江堰的水系中,有一段被称为“九峡”的河段,这是一个非常狭窄而险峻的地方。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狡猾的蛇妖一直危害当地的村民。

蛇妖能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吸引男人入网,然后吞噬他们的灵魂。

人们非常害怕,无法摆脱蛇妖的威胁。

为了解救村民,一个名叫神月的年轻人毅然决定与蛇妖进行一战。

他聪明勇敢,准备了各种器具和法术。

一天,他见到了蛇妖变成一个美丽女子的时候。

他立即展开攻击,与蛇妖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中,蛇妖变幻莫测,神月五体投地,危在旦夕。

就在关键时刻,忽然从天而降一道青光,落在神月的面前。

原来,这是水神故意落下的神器,它能够帮助神月战胜蛇妖。

神月抓住这次机会,用神器制服了蛇妖,救出了被困的村民。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修建都江堰的故事: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

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

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

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李冰说:“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你。

”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

他看到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

开垦的田地也不多。

他很纳闷,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

大人要晚来几年,恐怕连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

他决心要征服这条河流,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

他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

不畏长途跋涉,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关于岷江的第一手材料。

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源丰沛,水流湍急。

而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

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

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

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

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

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者是古代蜀国的一位水利专家——
李冰,他治水的故事至今流传甚广。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的大地频繁遭受水患的侵袭,百姓
们生活在水淹中,无法安居乐业。

当时的蜀国国君下令寻找能够治
水的人才,结果李冰被推荐到了国君的面前。

李冰是一位精通水利
的专家,他深知水患对百姓的影响,因此毅然决定接受国君的委托,治理蜀国的水患问题。

李冰深入研究了蜀国的地理环境和水患的形成原因,最终确定
了在都江堰修建水利工程的方案。

他首先率领工匠们挖掘了一条名
为“引犁”的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

接着,他又率领
工匠们在岷江上游的岷江支流——沱江上修建了一座拦河坝,形成
了一个巨大的水库,这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库。

这样一来,水库的
蓄水可以保证干旱季节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岷江的洪水泛滥,解决了蜀国的水患问题。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蜀国的水患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水利工程遗产。

李冰治水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冰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
和智慧,就可以克服自然灾害,改善人民的生活。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水利工程的历史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
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创造美好
的未来。

愿我们能够从李冰治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座古老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最初是由蜀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李冰所设计。

故事开始于三国时期,当时蜀汉国的国君刘备在成都城周边遭遇了严重水灾。

他派人寻找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最终找到了李冰。

李冰首先前往成都考察了当地的水土情况,发现成都平原遭受的常年水患主要是因为岷江和大渡河的洪水泛滥,水势无法控制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的计划:修建一座名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来改变岷江的水流。

李冰设想通过修建一道长约65公里的水渠,从岷江引水分别
灌溉到东面的平原和西面的丘陵地带。

这个水渠将从岷江上游的犀浦分水口出发,经过都江堰镇,最终分为北面和南面两条支渠注入成都平原。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还能提供灌溉水源,使得土地肥沃,增加农作物产量。

李冰领导了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耗时约14年才完成了都江
堰的修建,修建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山体崩塌、洪水袭击等。

但是,凭借着李冰的智慧和坚持,他们最终成功地修建了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令成都成为了富饶的农业区。

都江堰的修建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解决了灾害性洪水的困扰,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科学技术水平。

如今,都江堰成为一个著名的
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介绍及历史故事

都江堰介绍及历史故事

都江堰介绍及历史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始建于秦昭王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人类水利文明的摇篮”。

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和防洪排涝。

它利用岷江和青衣江的天然落差,通过修建堰坝、开凿渠道,将水引入灌溉田地,解决了当地农业用水问题,也有效地防止了洪涝灾害。

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先进,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实用功能外,都江堰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相传,都江堰的建造者是蜀王的一位智者名叫李冰,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了都江堰的整体结构,并率领人们进行了艰苦的修建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的儿子李元吉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修建的堤坝太低,无法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

于是,他向父亲建议在堤坝上加高一层,李冰听从了儿子的建议,最终解决了工程中的难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都江堰背后的力量,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都江堰的历史故事还包括了一些神话传说。

相传,修建都江堰时,神仙女娲曾亲自下凡帮助人们修筑堤坝,她用一根长约四丈的神石,把青衣江和岷江的水分隔开来,从此岷江的水就不再泛滥了。

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属实,但却充分展现了古人对都江堰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书。

它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古代农业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问题,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夏季,都江堰的水流涛涛,仿佛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壮观而美丽。

站在都江堰观景台上,远眺远山近水,感受着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魅力,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都江堰故事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丁宝桢雕像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

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

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

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

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

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

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

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

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

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

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

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

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故事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丁宝桢雕像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

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

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

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

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

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

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

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

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

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

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

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

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

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

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

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

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

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

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

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

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

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2002年,都江堰曾请来专家,用探铁仪器、红外线等仪器在都江堰河床进行探测,试图寻找铁龟的踪迹,但探测器一到河床到处都有铁器反应,令专家无从下手。

文物专家蒋永志曾给出了一个观点:铁牛和铁龟并不在鱼嘴下游,而在上游。

据他介绍,铁牛和铁龟非常重,按照重物在水流中活动的规律,越重的东西可能往上移而不是往下游移。

因此,他认为这几件宝物不可能在下游,而是在鱼嘴上游。

【清朝】特大洪灾致都江堰工程“水毁” 丁宝桢官品被降三级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第5月,都江堰遭遇连日大雨,岷江洪水暴发。

在洪灾中,都江堰渠首各工程均遭到冲损。

损失到底有多么严重?据《都江堰志》记载:金刚堤多处决口,人字堤、飞沙堰长一百三十丈的堤埂仅存石工三段。

一段计长五丈五尺,一段只剩条石二层计长十四丈,一段计长十一丈五尺,灌县城外护城底石也大半被冲去。

这场洪灾,还给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带来了一场政治上的风波,导致他连降三级。

话说丁宝桢,乃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氏,系晚清明臣。

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官声甚好。

他57岁那年,受到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慈禧还特为他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1876年10月,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

次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

大修前,丁宝桢注重调研,他与时任灌县知县陆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拟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

说干说干,他向朝廷上奏请求拨款。

这项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由丁宝桢主持、成绵龙茂道丁士彬、水利同知徐传善、陆葆德共同督率开工了。

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

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

同时,还石砌堤岸一万二千余丈,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万方,用竹笼一万九千余条,花费银一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余两。

他的运气非常不好,次年,都江堰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他修的水利工程被汹涌的洪水冲毁。

那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不了作用,内江水流由决口直注外江,整个都江堰灌区下游缺水,一场“索水风潮”由此暴发。

农民成群结队到总督府上访和闹访,要求丁宝桢给个说法。

时值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争斗,洋务派丁宝桢这里出了事儿,给了守旧派之口实,纷纷上奏调查他。

慈禧和光绪皇帝下令处理此事,当年十二月,军机大臣恩承、童华受命抵川调查。

纷繁的人事纠葛,官场争夺,对这次大修的意见各持一端。

调查中,两位大臣百般刁难。

但丁宝桢的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工程符合技术规范,也没有查出贪腐问题。

当时规定,宝瓶口水划超过16划的洪水造成的水毁,乃因灾害太大,人力所不能避免,不予追究;小于16划的水毁,认为属于工程质量问题,需要追究。

而丁宝桢所遭遇的洪水,宝瓶口水划已到22划,达到了水划的顶部。

据现代水利专家推测,当时岷江的泾流量在每秒4000至5000立方米之间。

但最后,朝廷仍以“堰功败于垂成,复蹈明之复辙(原文如此)”为由,将丁宝桢由一品顶戴降为三品顶戴,仍保留总督之职。

丁士彬、陆葆德也被革职留用,罚赔工银2万多两。

当年十一月,丁宝桢、丁士彬、陆葆德自备经费,再次兴工修治,主要加固补建鱼嘴,恢复堤堰竹笼结构,扩宽和疏浚河道,尤其着重于鱼嘴以上岷江左侧白马槽段的河道疏浚工程,以加大外江过水能力,并在都江堰管理上作了调整,限定渠首岁修经费总数,免除了名用水州县的摊派。

1886年,丁宝桢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66岁。

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荡气回肠的故事让后人景仰。

为了纪念他,灌县人把鱼嘴称为“丁公鱼嘴”。

【民国】叠溪地震海子溃坝都江堰仅剩下“神仙墩”时间推移至1933年,8月23日,茂汶县叠溪发生了7.5级地震,叠溪镇全面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了10个地震湖。

其中,岷江干流4个。

地震湖,古人称为海子,现代人又称之为堰塞湖。

四川人应该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对于下游群众来说,无异于头顶一大缸水,随时都可能泼下来,时刻威胁着大家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当然,那一年,现代人通过种种措施,让堰塞湖的水安稳下来,并没有造成灾难。

然而,叠溪地震那年,堰塞湖下游的人民却没有这么幸运。

在岷江被堵45天后,一个小海子大坝溃决。

积水一涌而下,岷江河道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洪流,造成下游特大洪灾。

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

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是已知历史上都江堰最大的一次洪水。

滚滚而下的洪流横冲直撞,势不可挡,冲毁了都江堰渠首的韩家坝、安澜索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

灌县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等处被淹,洪水毁桥30余座。

灌县境内死亡人数5000人以上。

洪水退后,红十字会等单位沿途捞尸717具。

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在此浩劫之下荡然无存,唯索桥残留一个桥墩,人称“神仙墩”。

从1930年冬,万县人任重参加特修都江堰工程,次年工程竣工后,到成都水利知事公署工作。

叠溪大地震次年,都江堰灌区又发生春旱。

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拨款12000元,任重作为工程技正与上校参谋郭雨中、无线电台台长朱明心等人,住在仍有余震的地震中心叠溪,督工疏导海子,及时完成了第一期疏导工程。

历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多灾多难,1935年,由条石砌筑的都江堰渠首鱼嘴被洪水冲毁。

次年,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拨款25万元,还是派任重负责工程,将鱼嘴位置西移了10米,并紧靠原索桥的桥墩。

□揭秘网传“抗洪神器”都江堰就用过这个夏季,在朋友圈,一个欧洲某国的“抗洪神器”刷屏出现。

随着这个“神器”的横空出世,在网络空间,针对神器爆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论。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报道,这个“神器”并不神气,还原其真实身份,其实就是金属挡板,类似产品在国内也有生产。

接下来,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都江堰管理局获悉,该国“抗洪神器”的亲戚金属挡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它拦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至于堵水墙,在成都的府南河的橡胶坝就是其孪生“兄弟”。

挡板儿:多年前都江堰用它拦水提到网络上人气很旺的德国抗洪神器,都江堰渠首处处长吴平勇认为对此提法应该理性思考、客观看待。

他说,在滔滔洪灾面前,不会有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和神器。

他希望大家能剥开对这些所谓“神器”的过度包装,把这种装备还原它本来的面貌——我就是一块金属挡板儿。

“这种挡板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

”吴平勇说。

用这种挡板挡水,都江堰早就用过,既用它拦水,也用它截流。

比如在1992年前都江堰尚没有修建飞沙堰闸,每年冬修期间内江需要断流维修,而内江是向成都市生活、生产输水的骨干渠道,为保证向成都市生活、生产供水分秒不停,就启用1964年建的工业引水暗渠输水,由工业引水暗渠从外江引水至内江渠系,但外江水量拦入飞沙堰坝面后无法引入暗渠,这时必须在飞沙堰坝面末端采取拦水措施,当时就用了92块钢筋砼挡板(板后加木支撑)相连组成一道拦水墙将水拦引入暗渠。

1992年建了工业引水临时拦水闸后,由于水量可以调度自如,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

2001年,蒲柏闸整治工程施工因为内江没有断流,当时采取了对蒲柏闸进行两期施工的安排,就是用的钢制挡水板搭建施工临时围堰。

堵水墙:锦江的橡胶坝是其孪生“兄弟”在大家朋友圈被德国神器刷屏后,人民日报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吴平勇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防洪的工程材料也处于不断改进中,堵水墙就是一例。

据媒体报道,堵水墙是一条长长的黄白相间的帆布水袋,用钢筋固定在坝顶,再用水泵从湖里取水注入水袋里,形成6米长、60厘米高的一堵水墙,用水来抵挡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