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介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回旋曲,其主题热情奔放,但仍然保持了莫扎特典雅的个性特征。
这一乐章的曲式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回旋曲式,而是具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回旋曲的主题部分,莫扎特通过丰富的和弦和旋律,展现出热情洋溢的气氛。
而在插段部分,则表现出更为热烈的情绪,具有跌宕的气势,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抑扬顿挫的感觉,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独特魅力。
此外,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
莫扎特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330-K.333)写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标志着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在巴黎,莫扎特受到了现实的打击,但他将这些经历转化为音乐的力量,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容。
尽管这些作品温暖明朗,但也不免带有忧郁的阴影。
因此,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不仅是音乐上的一种艺术展现,同时也深深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充满了诗意的表现力,这也正符合了莫扎特所追求的音乐风格。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钢琴奏鸬曲《悲怆》(OP.13)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回旋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曲式.称为"回旋奏鸣曲式".它兼有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结构上的某些特点.此曲作于1799年,发表时标有《悲怆大奏鸣曲》的标题,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奏鸣曲.第三乐章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它的柔美轻巧与第一乐章的冲动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严肃的问题.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活泼而舒展.呈示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要弹得柔和连贯.而且非常活跃.在演奏技术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很重要.体会"快下放松".所谓快下就是迅速高抬指后再迅速弹下.手指触键动作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弹奏出的声音明亮,清晰.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绝对不要再对琴键施加压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手臂自然放松.这种"放松"是相对的,是有控制的,绝不是指一味地松懈不成型,而是针对不要紧张,不要压键而言,动作越快越好放松.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更具有弹性.装饰音的特点是对本音的装饰作用,弹奏的时值,力度,均匀度等应从严把握,切忌喧宾夺主.副部主题主要由八分音符组成,灵巧而活泼.手指要灵敏,均匀地弹奏.发音要清晰.插部主题庄重,朴实.下键要柔软而深沉,力量集中而连贯.双音的奏法要求触键手指支撑牢固, 师道?教研2012年第1期智育广角手腕灵活而有弹性.所奏各音整齐划一.所有的弹奏表现和技术都是通过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弹奏的关键的关键.断音的弹奏方法: 掌关节稳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手指端在整个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时作好速度,力度和手指与琴键距离的控制:手指端在距离琴键很近的位置.挨着或贴近琴面,几乎静止,但聚集了重量感.很有准备的弹下去.然后突然离去.离去的方向大致是垂直向上的.离去的动力主要来自腕关节猛然发动的弹性.音阶琶音,弹时关节要灵活自然.以调整手指运动方向;各手指之间的穿跨动作要准确敏捷,以保证上下行音连贯顺畅.还应注意各指的均匀适度与双手的平衡整齐.再现部将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本质的改变,副部在主部的同名大调(C大调)上再现.温柔的,不协和旋律进行扩展为连接部.连奏法的特色是连续绵延,富于歌唱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奏后一音手指落下的同时奏前一音的手指方可抬起."这一起一落便在同时".2.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始终惯于琴键.无论声音强弱必须触键到底.要注意重量弹奏方法,核心是重量通达,即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通畅无阻地通过触键手指的指尖送至琴键.下键不是手指的独立活动.而是手指,胳膊及躯体共同协作的后果,指,掌,腕,肘,肩乃至腰肢关节在触键是互相关连,互相影响,配合密切,张弛自如.尾声.结尾中综合了副部与主部的材料.最后果断有力的结束,似乎是对整个音乐中令人激动的问题的明确解答.是钢琴弹奏中有相当难度而又非常重要的技术课题. 其奏法要领是:手指坚定有力,手第浅三i谈■_■●■一●V,文,\爿鼻湖窖北l匕成宁学-=I毒院澳奏邓奏鸣炎树的曲技巧腕放松灵活,肘部刚强而有弹性,大臂与背部积极配合,手臂与躯体重量下沉贯通特别是小指的训练对八度弹奏作用举足轻重,他一方面是五个手指中最为软弱笨拙的,另一方面担负着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声部,两个手指一高一低.最高音是旋律,是传统音乐的灵魂.而低音则决定功能属性与色彩特色.因为要尽量缩小小手指与其他手指在力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差距.钢琴的演奏技术应服从于音乐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的思想内容.钢琴弹奏技巧是每个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谈论最多的课题之一.因此,熟练掌握,运用钢琴弹奏技巧,是揭示音乐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的基础.责任编辑黄日暧实习编辑崔晓玲67。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奏鸣曲不但是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所使用的主要体裁之一,而且还是体现其音乐风格的精髓。
奏鸣曲的篇幅虽短,却表现了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个性,成为莫扎特的标志性作品。
一、莫扎特生平及作品简介莫扎特生于1756 年,35 岁逝世。
莫扎特 3 岁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跟随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开始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八岁便已有奏鸣曲及交响曲作品,十一岁涉及歌剧。
莫扎特秉持“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的原则创作音乐,其音乐被后世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莫扎特共创作了626 部音乐作品,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多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借鉴海顿的创作风格将其钢琴音乐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继承阿尔贝的梯低音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了发展,使旋律更加优美、细腻且具歌唱性,音阶流畅而又变化多端,并有意识地加强了低音的旋律效果,统一了乐曲结构,为音乐界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莫扎特一生著有58 部奏鸣曲,其中钢琴奏鸣曲17 部、小提琴奏鸣曲6 部、钢琴小提琴合奏奏鸣曲35部,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向前发展。
二、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分析(一)K332 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共有17 部钢琴奏鸣曲,K332 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 年至1778 年。
1777 年以前,莫扎特多数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仅经历了失恋,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
因此,相比于之前的音乐作品,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音乐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出现了深沉的元素,体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无奈,但在此期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整体上还是表现为热情、明朗、乐观。
(二)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
钢琴奏鸣曲K332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结构非常工整。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作者:张盼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摘要:莫扎特的音乐明朗、清新、流畅,充满对幸福的赞美与期待,而其钢琴奏鸣曲将他的音乐天才的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bB大调第十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方面、旋律特点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莫扎特钢琴音乐的特点,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的精华。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回旋奏鸣曲式一、莫扎特生平及其音乐作品简介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azart,1756—1791)是18世纪维也纳乐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在他短暂的35年中,却创作了626部作品。
数量惊人的作品,遍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众多创作体裁。
而他的钢琴音乐比海顿又有了进步。
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旋律多富于歌唱性,优美而细腻,流畅而又多变化,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乐曲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主题性格对比,和声应用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二、创作背景与音乐特点探析(一)创作背景他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330-K.333)写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标志着他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在巴黎,受到种种现实的打击,而他把这世态炎凉的滋味化作力量,因此作品显得情感内容较为深刻,虽有温暖明朗之感,但也不免忧郁的阴影笼罩其中。
《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这首不严格的回旋奏鸣曲运用了古典乐派少有的华彩乐段,是巴黎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
当时,莫扎特在巴黎听到了J.C.巴赫的演奏,同时学习和研究了他的几首奏鸣曲。
在风格上,K.333的创作受到了J.C.巴赫的影响,不过这时的莫扎特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总体有了独特的创作。
(二)音乐特点1.曲式结构特点本作品的第三乐章较为生动、活泼,很有说服力,但并不是严格的回旋曲式,它属于回旋奏鸣曲式。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连接部I(16-25):主调向属调过渡。
连接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6-19)由主部主题动机变奏而来;第二部分(19-25)继承了第一部分弱起的特点,通过模进然后分割发展而来。
副部(25-39):由变奏重复的两个乐段组成,副部调性为A大调。
26-33小节为第一乐句,采用了跳跃性的织体,使得作品形象显得更加活泼灵动。
34-39小节为第二乐句,采用卡农式的复调使作品进入第一个小高潮。
连接部II(40-50):采用一系列的模进,右手使用琶音展示和声,左手使用顿音以及短促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形象更加活泼。
副部第二主题(51-58):继承了连接部弱起的主题特征,音域拉宽,音乐情绪继续向上发展。
结束部(59-65):副部第二主题结尾处动机变奏,以小节为单位,主属和弦交替。
展开部:主部(65-80):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连接部III(80-94):采用了大量三连音打破前面的节奏形态,为后调性改变做准备。
副部(95-116):副部主题。
建立在主调上中音音级上建立调性,丰富了作品的调性。
并通过卡农式的复调,将乐曲推至一个高潮。
副部第二次呈现(117-130):回归主调并在主调上对于副部进行陈述展现。
连接部IV(131-141):由连接部II变奏发展而来,通过快速的三连音式的表现和大量模进发展引出副部第二主题。
副部第二主题(142-149):副部第二主题再现。
连接部V(149-162):通过大量分割、模进将音区往上推,情绪也往上推,形成又一个高潮。
再现部:主部(163-177):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尾声(178-189):使用了左右手大片段性的交替演奏,使用了稳定的和声将作品进行完整的收尾。
肖邦《玛祖卡Op.56 No.2》本曲幽默、诙谐,有着浓郁的波兰民间风韵,复三部曲式。
首部由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后乐段重复一次,三声中部为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再现部为缩减再现,省略了A乐段。
论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第三乐章的结构特色及表演艺术

首先,第三乐章采用了多小节曲式(Rondo Form),其特点是以主题A为主线,不断重复并交替与其它小节进行对比。这种结构使得曲子具有很强的反复性,并使听众能更好的记住主题。
其次,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十分多样,从轻快的曲调,到温柔的钢琴伴奏,再到激昂的乐章。这种多样性使得整个乐高度的表现力,它在音乐上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对于音乐表现力和技巧的极致要求。在演奏上,演奏者需要精确的把握节奏和音高,把握音色和音量的变化,同时还要展现出对于乐章情感的深刻理解。
总之,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部非常成熟精湛的作品,其独特的结构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使其在古典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演奏上也需要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感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之技术要点浅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之技术要点浅析作者:翟雪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其中以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体裁最为人熟知。
钢琴奏鸣曲K332是其非常有名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技术难点,以三种类型最为重要。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技术分析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2作于1777年—1778年之间,整部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笔者将选取第三乐章进行简要的技术分析。
总体来说,第三乐章主要分为三个技术要点:右手的快速跑动、左右手的过渡、左手三拍子伴奏型。
一、右手的快速跑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大多是为古钢琴所做,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时,首先要追求的就是其颗粒性,在快速跑动并保持颗粒性的同时,又要强调音符的极度均匀。
此技术在本作品中多次出现。
例如谱例1:首先出现的是左手柱式和弦,简短有力,营造出强烈的冲击感,放佛是在提醒听众乐曲的开始。
之后紧接着是右手一连串音符下行而来,一定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均匀,像是一股冲击力极强的瀑布从山间喷涌而出。
这里可要求学生用指尖演奏,以追求明亮、通透的效果,但又要以连奏方式表现,使音乐通畅。
这段旋律的最后一小节可以做一个渐弱,带入一种音乐动机将要结束之感,也帮助另一种动机自然出现,使音乐色彩更加明显。
之后7-11小节为相同音符,则技术同理。
这为第一种主右手跑动的段落,第二种在39、40小节出现。
这两小节右手为分解式和弦,每个分解和弦的最高音都要突出、连贯,以形成旋律。
演奏时,音量一定要从柔和上升到稍强一些,使人能够清楚地听到音色对比。
除此之外,左手按要求不能连奏,而是做一个小断奏,并让左右手分为两个层次,44-49小节与之相同。
但46-49小节左手1、2、4、5拍为相差一个八度的同音,这时要突出低音,高音可相对较轻,营造一种重低音感,让手指跟随音乐律动起来。
第三种出现在65小节之后,65-69与74-78小节相同,所以在这里需要做一个对比。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其中,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
本文将按照曲目的不同部分,对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快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部分是快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音色和技巧,创造出了一种轻快、欢快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简单明了,易于记忆,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第二部分:慢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部分是慢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缓慢、柔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创造出了一种深情、温馨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回味。
第三部分:快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部分是快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再次明快起来,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运用了更加复杂的和声和技巧,创造出了一种充满挑战性和激情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华丽而富有变化,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总结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音乐旋律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同时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挑战性的技巧。
这一曲目的三个部分各具特色,快板部分充满了活力和欢快,慢板部分充满了深情和温馨,快板部分则充满了挑战性和激情。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的音乐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
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
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
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
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
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给后面的乐音与旋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确实是这样啊;因为在聆听音乐的内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童年的相对来说美好的回忆,因此这段旋律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心中都能使人产生共鸣。
即;内在的幼年情感体验与个人的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阐释。
我自己认为这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优美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柔和而略带甜美的风格与钢琴本身自己在这乐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烘托与映衬的侧面效果,很好的给予了音乐本身已跟好的诠释与直接的注解。
这与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音乐是音乐自己思想深处与灵魂最为细微的低语和洞察。
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的力量与施特劳斯对于音乐本身的张力;应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自有一份难得的闲适,安逸与恬淡和良心深处的释然与解放;即;不对任何事物作过多的拘束与被其所束缚。
也因此,我能从中感到自由的切实充分的自由的空气。
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气的愉快;似乎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适合的印象来填充自己心中只属于自己的关于音乐本身的鲜活而独具一格的极具个人意志观念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生动与富含着一个音乐家本身的情感,体会与深深的伤感;有些许的惆怅,感怀、以及被很多人所遗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记忆。
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键上弹奏出一曲淡淡的,怀念与辛酸。
啊。
似乎是灵魂本体的声音;啊,原来灵魂,也会这样哭泣,也会这样去追忆。
追忆着你早已过往的时间,经历。
中间的旋律,似乎是音乐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轻触琴键,然后,在另一个和声中又能再次听到音乐家本人的声音;之后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处理的华丽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似乎是音乐家本人的莞尔一笑,以及,在每一个装饰音的间隔处都被音乐家本人处理的珠圆玉润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盖了一切音乐的真谛。
降音符号被处理的很有灵性美;仿佛一幅永远不会因而褪色的画卷,在灵动的乐音中似乎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调皮与天使般的天真、无邪。
之后钢琴的键盘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后就是开始的对话般的相互问询;乐律此时显得又快又轻松,当我听到这里便能深深体会到音乐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轮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个人并不能很确定,但确实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成章,简直就是自然天成。
我个人能感觉音乐本身就是能带给人以美得感受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
这就是音乐本身的真诚与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无关联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种能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静和赶得到的温暖。
并不
是莫扎特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的,也许这手艺音乐才是他的音乐中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与美的较为满意的诠释。
钢琴的音色使人听来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与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将会照临的憧憬与希望;我想音乐家本人一定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心力进以来用音乐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乐本身的特殊意义。
说有时忧伤,有是有很快乐;这像不像音乐家本人的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最为贴切的描述;因此音乐是一种一听就会完全懂得的语言吧,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会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时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块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们过生日时得到礼物时的孩子所特有的惊奇于兴奋。
我发现都被音乐整理,之后在整理成乐曲,然后受我们记起那一个个清凉夏日的清凉的又有些忧伤的童趣;音乐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桥梁;失去这扇窗抑或没有这架桥梁,那么,我请问,我们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变成什么模样?原本生活在这物质化城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够明白抑或记得自己儿时的听到的童谣抑或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么?
但音乐是那样本真的东西,似乎一下就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最为深邃且最为柔软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乐似乎不光可以是我们记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起自己的梦想亦追逐的遥远的渺小的希望。
因此,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治愈人们内心中隐痛的伤,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真的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出感到安慰,释怀与希望。
至少,听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