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设计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实验教案 .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实验教
案
讨论:
)形态:人类及一般哺乳类的红细胞均无细胞核,(
4
13.5
)功能:白细胞有数种不
周围出现红肿现象,即“发炎”。
当病菌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可见有些白细胞对人体
试管中血块周围出现的液体叫什么?皮肤划破后流出的血液,
,即破裂而释出一种物质,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最后产生不溶性的蛋白质纤维。
这种只有红细胞。
在
出血、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虽然应用抗肿瘤药物、放射疗法等能够治疗,但最根本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
但是,自愿捐献骨髓的人却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骨髓的认识不够,担心身体康受损。
够
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设计)一、实验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重点、难点: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实验方法:运用观察、讨论、交流有机结合。
五、实验准备:1.老师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纱布。
2.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预习本节知识。
六、实验安排:2人一组(一人操作实验,另一人在一旁学习、指导,并加以纠正,然后两人互换任务),分成若干小组。
七、实验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血细胞有哪几种成分组成?(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我们如何识别三种血细胞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一下。
2、演示实验:步骤:第一步:实验器材检查第二步:取镜对光(取、对光)(1)、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合适位置。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选择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第三步:放置人血涂片(放)把永久性人血涂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基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第四步:观察(察)(1)、眼睛看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2)、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3)、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4)、画出所看到的血细胞的图像。
第五步:整理器材把实验器材重新整理好。
分组实验学生活动1: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形态和数量。
学生再认真观察,画出图像。
(老师巡视,引导。
并投影出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题:(1).观察到显微镜下哪种血细胞最多?(2).怎样区分红细胞、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到血小板?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学生活动2:抽代表发言。
.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验目标:
1、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3、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用具: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课前准备:
1、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人血的挂图。
2、培训小组长:指导小组长在实验课前先做本实验,并熟练到可以指导其他学生。
方法步骤:
一、培训小组长
课前先指导小组长,使他们能够独立熟练完成本实验。
(目的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成功的完成实验。
)
二、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1、教师先对显微镜的结构介绍一遍,把显微镜的结构图挂在黑板上。
2、让学生指着自己的显微镜介绍各结构的名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显微镜的结构,使学生能在使用显微镜时更准确的操作。
)三、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按照: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放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九退整理,十归箱。
按照这十步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复习一遍。
四、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按照前面复习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的前八步,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2、在黑板上挂上血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是否和自己看到的类似。
3、讨论:
⑴、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⑵、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⑶、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数量多;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永久片中的血小板已破裂,所以观察不到。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一、实验目的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三、实验步骤2、用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将所看到的细胞移向视野的中央,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1、在涂片上,红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中央浅色发亮,细胞周缘颜色较深,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2、白细胞常被染成蓝色,数量少,单个分布。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都有细胞核。
细胞核大,核的形态不一样。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一、实验目的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三、实验步骤2、用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将所看到的细胞移向视野的中央,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1、在涂片上,红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中央浅色发亮,细胞周缘颜色较深,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2、白细胞常被染成蓝色,数量少,单个分布。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都有细胞核。
细胞核大,核的形态不一样。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一、实验目的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三、实验步骤2、用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将所看到的细胞移向视野的中央,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1、在涂片上,红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中央浅色发亮,细胞周缘颜色较深,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2、白细胞常被染成蓝色,数量少,单个分布。
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都有细胞核。
细胞核大,核的形态不一样。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一、实验目的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三、实验步骤2、用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
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将所看到的细胞移向视野的中央,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1、在涂片上,红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中央浅色发亮,细胞周缘颜色较深,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2、白细胞常被染成蓝色,数量少,单个分布。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说课稿

说课稿: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课的内容《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学习人体其他生命活动奠定基础,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所以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性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单位:南乐县杨村乡初级中学姓名:屈建林一、实验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实验重点、难点: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实验方法:运用观察、讨论、交流有机结合。
五、实验准备:1.老师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纱布。
2.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预习本节知识。
六、实验安排:2人一组(一人操作实验,另一人在一旁学习、指导,并加以纠正,然后两人互换任务),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一节课。
八、实验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血细胞有哪几种成分组成?(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我们如何识别三种血细胞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咱们先通过动画演示,然后进行分组实验,现在开始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演示实验:步骤:第一步:实验器材检查第二步:取镜对光(取、对光)(1)、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合适位置。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选择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第三步:放置人血涂片(放)把人血的永久性涂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第四步:观察(察)(1)、眼睛看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2)、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3)、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4)、画出所看到的血细胞的图像。
第五步:整理器材把实验器材重新整理好。
3、分组实验学生活动1: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形态和数量。
学生再认真观察,画出图像。
(老师巡视,引导。
并投影出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观察到显微镜下哪种血细胞最多?(2).怎样区分红细胞、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到血小板?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学生活动2:抽代表发言。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二、实验目的:
1、识别红细胞与白细胞。
2、熟练使用显微镜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人血涂片、纱布。
四、实验步骤:
(一)取镜对光
1、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合适位置。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选择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二)放置人血涂片
把永久性人血涂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基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三)镜筒下降
1、眼睛看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2、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四)观察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五)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请你标出下列细胞的名称
六、实验结论
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红细胞
2、比较红细胞和白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数目上有什么不同。
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而白细胞有;红细胞比白细胞数目多,体
积比红细胞小。
说课稿观察人血涂片

说课稿:《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课的内容《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北京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为学习人体其他生命活动奠定基础,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上均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所以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按以下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
1、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设置搜集资料、调查分析等小活动,可按着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中一种参与其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对血常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从而培养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搜集各血液病资料,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课标、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能描述血细胞的形状和了解血细胞的数量,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交流讨论。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展开的,以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为主。
其中《血液》一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一部分,而且血细胞又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包括三种血细胞,即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为什么?因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没有细胞核的,中间薄,周沿厚的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中间的透光度大,而周沿的相对小,所以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
白细胞是有细胞核的,而细胞一般的装片里,是被染成蓝色的,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在细胞里蓝点的是白细胞,因为血小板又是没有细胞核的,而血小板的形状不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本实验对显微镜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调好显微镜。
许多学生经历过血液化验的检查,但是对检查结果学生不清楚,了解了血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正常指标后,学生就会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各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细胞的镜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血常规的化验数据分析,使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教学难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五、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