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本解读共23页
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2023007【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篇目一:王荣生专著《散文教学教什么》一、散文教学要点1.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2.要区分人我,不能用读者自己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时候,不能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
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是往下、往细腻处走。
就是说,阅读的方法要细读,相应地,教学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细读。
4.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知道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这样表达精妙,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
5.阅读这篇散文,一定要避免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一种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去找证据,凡是和这种情感不符的,或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都用“形散而神不散'’来一言以蔽之。
二、回忆性散文教学——以《藤野先生》为例1常见的散文教学误区(1)侧重于人物分析。
对作品人物分析的本身没有错,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浅层次的情感体验。
一般来说,教师在分析该篇文章时,把情感定位在体会鲁迅的爱国语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上,这样未能体会出作者的深层次丰富的情感变化。
2.改进措施(1)抓住文章的体式。
文本属于回忆性散文,因为剖析出回忆性散文的特征,如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和两个“我”在文中的叙述。
根据文章的独特之处确定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归纳。
(3)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第一,主语应该是学生,不是“老师让学生“;第二,用陈述句,一般不能用疑问句;第三,把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1)该班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准备情况是怎样的?(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语文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5)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6)你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7)你上课需要用到哪些教学资源(列举)?(8)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和方法是什么?(9)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篇目二:袁卫星.“本•情•理”教散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9):18・19.1.散文的意境有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是妙梧。
《散步》文本解读

散步莫怀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与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就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与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与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就是妈妈与儿子,后面也就是妈妈与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她还习惯听从她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就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就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就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您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与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与妻子都就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教材分析邓芳、梁霞一、整体把握(一)题解文章选取“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家庭生活。
“散步”既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就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更就是全文的线索,就是“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了起来。
(二)重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方法。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以及在这个夜晚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文本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传达出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快节奏、功利化生活的反思和追求。
二、情感基调《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主要是宁静而美好的。
作者在文中传达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平静。
同时,文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三、文本结构《荷塘月色》的文本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以荷塘为中心,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将景色与情感紧密结合,使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得以完整呈现。
四、写作手法《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 1 —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哲理。
五、人物形象《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人形象。
六、象征意义《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具有象征意义。
荷塘代表着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境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之地。
同时,荷塘也象征着生命的平静和和谐,是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七、社会背景《荷塘月色》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八、文化内涵《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献你一束花 文本解读

《献你一束花》文本解读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
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
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在教学中,对于文章中那样意义重大的胜利或者失败,学生也许没有经历过,所以很难体会主人公胜利和失败时不同的心境。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都有过胜利和失败的体验,因此也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读开头、结尾两段,看看在语句上有何异同,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尾在语句上虽然开头差别不大,但意思却发生了转变:鲜花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是对成功者的祝贺;鲜花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是对失败者的鼓励,是失败者将来成功的动力;无论成功者或失败者,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都应得到尊重。
这句话在表达上加了一个“怎么”,加了一个“也要”,变得耐人寻味。
就像文章带给我们的,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但更应该呈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
因为失败者更需要人们的掌声。
失败了并不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人不能总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应该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放下心理包袱,才能战胜困难。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作者:小7这篇叙事性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以作家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将回忆的片段串连起来,达到了散文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效果。
作者叙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以及与作者一家的交往,赞扬老王“善良”的同时,也反衬出作者一家的“善良”。
在平凡人的平凡交往中,彰显了文章的主题“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首先是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其次是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
”鲁迅“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自我解剖。
”在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离开后,作者只是“感到抱歉”;老王死后,作者一直“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每次想到老王,作者都会感到“不安”;几年过去之后,作者“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者的愧怍。
”感情从抱歉——不安——愧怍,正是作者不断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感情变化才会从抱歉——不安——愧怍,这正是作者不断“修炼灵魂”、“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作者人性的光辉。
最后是追求平等的观念。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说过“世上的友谊很难得,平等的友谊更难求。
”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人道主义精神、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和追求平等的观念,正是这篇散文的情感的教学价值。
杨绛散文语言被誉为“杨氏太极拳”,通过品味语言,让同学们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正是这篇散文的知识能力的教学价值。
《散步》文本解读

散步莫怀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教材分析邓芳、梁霞一、整体把握(一)题解文章选取“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家庭生活。
“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更是全文的线索,是“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了起来。
(二)重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文本解读

《散文二篇》文本解读1.文题诠释(1)《永久的生命》:重点理解生命前的“永久”一修饰词,任何生物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指引学生品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就能找到答案。
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作者以此为题,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 看到这个问题,我相信许多人都曾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常常会在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回答。
那作者又为什么而活呢?此题,无疑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再次思索,揭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帮助读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主旨(1)《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文章开篇明旨: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虽然活得苦,但作者觉得活得值得,还乐意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这体现了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3.内容解读(1)《永久的生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开篇先谈过去的时间不可逆转,在时光里,人会慢慢丢掉很多东西,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迹,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句承上启下,一“却”字可见情感明显转折。
生命有限我们没有时间去悲观,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人类生命的永恒。
以小草生命的卑微、柔弱为例,表达个体生命虽短暂,但群体生命却不息。
岁岁年年春风依旧,年年岁岁小草相似。
再用初生小牛犊的美好来意蕴生命的快乐、永恒。
春天,小牛犊在山坡上跳跳蹦蹦,炫耀遍身金黄的茸毛,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在适合小牛犊自在生长的环境中,一只充满活力的,稚嫩可爱的小牛犊诠释了生命不止地繁衍和快乐、美好。
通过小草、小牛犊生命的不朽与美好让我们深刻体会“生命总是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随处预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