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现代散文学习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散文学习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散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
三、教学重点
1. 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
2. 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经典现代散文作品,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现代散文作品,讲解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效果。

八、课后作业
1. 阅读一篇现代散文作品,并撰写阅读心得。

2.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篇自己喜欢的现代散文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九、教学资源
1. 经典现代散文作品集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
3. 互联网资源
十、教学时间
1课时
十一、教学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方法,培养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

2023007【文本解读】专题阅读:散文的解读与教学篇目一:王荣生专著《散文教学教什么》一、散文教学要点1.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2.要区分人我,不能用读者自己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时候,不能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

散文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应该是往下、往细腻处走。

就是说,阅读的方法要细读,相应地,教学的方法就要引导学生细读。

4.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知道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这样表达精妙,教师就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言语的精妙。

5.阅读这篇散文,一定要避免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一种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去找证据,凡是和这种情感不符的,或与这个主题无关的,都用“形散而神不散'’来一言以蔽之。

二、回忆性散文教学——以《藤野先生》为例1常见的散文教学误区(1)侧重于人物分析。

对作品人物分析的本身没有错,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浅层次的情感体验。

一般来说,教师在分析该篇文章时,把情感定位在体会鲁迅的爱国语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上,这样未能体会出作者的深层次丰富的情感变化。

2.改进措施(1)抓住文章的体式。

文本属于回忆性散文,因为剖析出回忆性散文的特征,如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和两个“我”在文中的叙述。

根据文章的独特之处确定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归纳。

(3)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第一,主语应该是学生,不是“老师让学生“;第二,用陈述句,一般不能用疑问句;第三,把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1)该班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准备情况是怎样的?(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语文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5)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6)你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7)你上课需要用到哪些教学资源(列举)?(8)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和方法是什么?(9)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篇目二:袁卫星.“本•情•理”教散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9):18・19.1.散文的意境有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是妙梧。

《散文》的教案

《散文》的教案
《散文》的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 和写作技巧。
熟悉经典散文作品及 其作者。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 特点和风格。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鉴赏不同类型的散文 。
能够运用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
散文的分类
总结词
掌握散文的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叙事散 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随笔、杂文、游记等。不同 类型的散文各有其特点,但都体现了散文的自由、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总结词
明确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详细描述
散文与其他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诗歌相比,散文的语言更加接近口语,不强调音韵和节奏;与小说相比,散 文不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此外,散文在结构上也比较自由,不像小说那样有严 格的结构安排。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散 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介绍散文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 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散文的魅力、价值以及鉴赏方法等内容通 过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散文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 反馈,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或话 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促使 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的方法。在《 散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

初中散文教学教案教案

初中散文教学教案教案

初中散文教学教案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散文作品,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教学难点:散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引出散文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散文的特点。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分发准备好的散文作品,学生自主阅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特点,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形式自由等。

3. 学生分享对散文作品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写作技巧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安排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散文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2. 学生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审美价值,如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散文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散文作品,让学生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意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在散文学习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限。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

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

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

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

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散文文本

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散文文本

112I!"#$I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散文文本◎高文娟语言美是散文的特点之一,散文的语言美可以体现在文采美、修辞美、情思美等诸多方面,若教师能引导学生以品味语言作为切入点,赏析散文作品,那么学生就能层层深入,逐步提升散文赏析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散文语言展开鉴赏品味,尝试总结其特点,体会其意境,提升审美鉴赏和语言建构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穿插背景,深化思维有些散文作品语言比较平淡,彳略,在素的语言展现了作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作背景,思考作在的语言中展现对:的思考。

有学生的思,心,品味那些淡的语言,中蕴藏的深情和对人生的•在学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一展开析,思考作为要那一个的人对一的,教师提,引导学生思考的和作有么作为要心教师引导学生结作品的景展开析,就能解作的,学生文所的文的,当作为学,了的遇,在种况下,却给予帮,让其了生活的温暧,所以过去,作为自己能帮而羞愧。

其次,学生还从作的身份入手进行析,为作者作为一个知子,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作为自己没有在特定的尽自己的责任,所以才会产生羞之心。

在结景知识展开析,学生对作者的i 有了深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景信息,在此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就能很地架设起一座桥梁,能让学生拉开的闸门,深入文本中语言。

学生会逐步发现,淡的语言中有着深的表现力。

二、替换比较,加深感悟在散文作品的,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得精妙的子进行体会,思考作如选词酌句,如选择修辞手。

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替换进行辅,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掉课文中的词,然后对比析,表达效果发生了么变。

能让学生真作品词的魅力,突破最近发展区,提升悟。

学习《济南的冬天》的为了让学生地体会作品文辞的巧妙,教师引导选择作品中的精妙词展开赏析。

如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小,给的,作者用’可爱济南’比一的比。

小学散文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慈母情深》)

小学散文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慈母情深》)
远景(白描); 慢镜头; 快镜头; 特写。
远景
•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 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 机挨得很近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 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 正常语序: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 惊地望着我… …
指向批判的阅读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的两个要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内容落点组织学的活动教学环节的设计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步骤123内容落点2内容落点3学习方式步骤123学习方式步骤123王崧舟长相思的教学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台阶式教学设计终点起点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王崧舟1966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 明确常识:散文,无论是写景、叙事、记人 ,一般来说,目的总是在于抒发作者自己对 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由这景 、事、人引发的那一丝情思、情韵。
• 解读散文时,应该通过作者所写的人、事、 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 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 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 和感悟”。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依赖 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 ,母亲早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 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 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 。
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
……
前不久我从电视中看到大马哈鱼:母鱼 产子,小鱼孵出。想不到它们竟是靠噬食 它们的母亲而长大的。母鱼痛楚地翻滚着 ,扭动着,瞪大它的眼睛,张开它的嘴和 它的腮,搅得水中一片红,却并不逃去, 直至奄奄一息,直至狼藉成骸……
8
10.71% 20.31% 31.25% 23.21% 16.33%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

2、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闰土、杨二嫂等人物代表 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不同阶层,他们的遭遇和命运都与故乡的变迁密切相关。通 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鲁迅先生深刻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分化、 阶级矛盾等。
3、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一方面,小说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揭示, 鲁迅先生也在呼唤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这种思想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 义,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人物角色:母爱的伟大
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是核心人物。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描写,展现了一个 为孩子无私付出、坚忍不拔的女性形象。母亲始终以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关爱着作者,甚至在病重的情况下,还想着为作者排忧解难。
作者通过对母亲语言、行为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母亲的伟大。例如,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还反复叮嘱作者“要好好活着”,这种母爱使得作 者深受感动并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四、对比阅读,拓展思维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独立的散文,但也可以与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朱自清的《背影》进行对比,两篇文章 都是写父爱和母爱,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背影》侧重于描述父亲对自己的 关爱和教诲,而《秋天的怀念》则更注重对母亲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对比阅 读,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更好地理解不同文章中所表达的相同的主题——亲情 之爱。
二、抓住细节,感悟情感
《秋天的怀念》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蕴含 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例如,“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个 细节描写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助。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