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

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因此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一)整体感悟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

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

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

“楚江”就是长江。

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

)学生自读。

“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

(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

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

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

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

师:指导书写”岸”。

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感受天门山山水的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之情。

3、透过诗中描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孩子们有没有玩过闯关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闯关,大家有没有信心成为闯关之王呢?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看看这的景色怎么样?(出示天门山图片)2、现在请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图片的的感受?(很美、漂亮、犹如仙境)3、大家知道这是哪的美景吗?对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书:望天门山)4、同学们,“望”是什么意思?释题:“望”远远地看,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远望的感觉。

二、介绍背景,走进作者1、同学们,那你们一起告诉老师,谁在望天门山?2、那谁又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望天门山》呢?3、看来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有点难!那就由老师把李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师说: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情,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干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实现抱负,他25岁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当时文武百官都在为皇帝举荐青年才俊。

而天门山离南京就几十里路而已,很快,他的抱负就能实现。

多么高兴,多么激动。

当他看到高大雄伟的天门山,波澜壮阔的楚江,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

于是,他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望天门山》)。

三、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11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11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

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

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

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

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

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揭题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三、想象,领悟诗意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五、结语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2.教学设计之二望天门山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是啊,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长廊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大家之前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们就来通过看图猜诗的方式分类回顾一下,看看同学们对古诗的掌握情况(送别类,情感类,咏物类,最后出示山水诗)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众多的耀眼明珠之中,像图片上这种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与他共同游“望天门山”。

(板书)知其诗必先晓其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人(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了解了本首诗的作者后,我们就正式进入本首诗的学习。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板书课题,看了“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很高的),门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就是望。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再一块儿读课题。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吗?那就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出来(同学齐读课文)。

指名读。

师:读诗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比划节奏)。

师:听到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想不想再读一读呀?(想)。

那接下来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大家,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在你们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开始读吧。

自读、请同学示范读(教师可适时指导),男生读、女生读。

全班一起读。

3、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

(学生画出景物)。

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师: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写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想象,领悟诗意师:读过了这首诗,我们又在天门山中找到了这么多景物,那同学们是不是对天门山很好奇呢?(是)。

我们一起来看看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1、师:你们看过图片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说山的高大,也可以说其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让同学们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师:天门山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那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读出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呢?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同学读的可真好,咱们同学一起读一下好不好?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天门山这种磅礴的气势。

2、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气势?A .天门中断楚江开。

(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讲解一下断、开二字的含义,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这种气势?(让同学说说想法)断:断开开:开通(楚江水势之猛把天门山硬生生冲开了,就像开了一扇大门)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楚江水势很猛,把---)指名读,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那惊天动地的轰鸣)指名读,这时你想到了什么?(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气势。

教师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雄伟奇丽的天门山傲然挺立,奔涌澎湃的的楚江水滚滚东流,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让人觉得,仿佛天门山就是让这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给硬生生冲开了。

真是奇哉,山也;壮哉,水也!B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回”字)这个“回”,在这里是折回。

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在这里为什么会折回?(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

)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在天门山的阻挡下,汹涌翻腾楚江水折向北流了)指名读,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撞击天门山那惊天动地的轰鸣)指名读,这时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师:“滔滔的楚江水,虽然气势磅礴,但在天门山的的阻挡下,急转回旋,巨浪翻滚,这如野马一样的江水不得不掉头急转,改向北流。

请学生再次朗读此句,教师指导,全班齐读,连读前两句。

(出示比较的诗句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请学生找一找延伸的两句诗与《望天门山》前两句诗的联系或共同点。

(都与山水有关,都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让学生试着朗读出这两组诗句的气势与感觉。

磅礴壮美是前两句诗给我们的感觉,但一首诗仅仅有磅礴的气势是不够的,还要融入作者丰富深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作者内心,身临其境的体会一下李白的情感,咱们共同来看看后两句诗C “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这句诗哪个字最传神?(让学生说说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什么?是静态的定点观察,还是动态的观察呢?(是在小舟中观察的,是动态的观察)那是谁在动?(是小舟)齐读,体味作者高兴、惬意的情感.D “孤帆一片日边来”指读:哪个字最传神?“来”指读:从什么地方来?“日边”指天边,是从天边来,“来”字让人觉得小船正缓缓从天边驶来,船在江中,这意味着江水也是从天边来,依旧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动态的美感。

师:作者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天门山敞开自己巨大的胸怀迎接他,请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心情?(作者内心一定很激动。

很高兴。

)此时的李白是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所以当他坐在小舟之中,向前行驶,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至,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妙心情呀,自己乘坐的小船伴着晚霞,缓缓而来,似乎是从天边顺水而下一样,这是怎样一种的奇丽意境呀。

所以读这两句诗时要读出一种激动高兴惬意的感觉。

E 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指读)假如你是具有广博胸襟的李白请你读假如你是情感奔放的李白请你读假如你是豪情万丈的李白请你读假如你是寄情于山水的李白请你读假如你们都是畅游于青山绿水间的李白(学生齐读这两句诗)(出示另外两句诗: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找出相同意象,体会在李白的诗中,相同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并让学生诵读3、紧扣词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之后,相信同学们对天门山和这首诗都有了一定得了解,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对于这四幅画同学们肯定有自己的喜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你喜欢哪幅画,并用与画相对应的诗句告诉大家。

(学生发言)请你们看着这四幅图,想象一下画面,自己试着背一背(自由背,指名背,齐背)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想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如果看到自己能有这么多的小知音,一定会十分开心的。

不过李白这样的诗人肯定不想让他的小知音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天门山一个地方,他肯定也希望大家能够畅游祖国山河。

同学们都看到大屏幕上的地图了吧,古代的文人墨客最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游历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诗人们的足迹,共同欣赏一下他们所到之处的名篇佳作吧。

我们的古诗之旅现在开始。

在地图上老师重点标记出了一些地方,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去什么地方?(出示幻灯片地图,连接相应古诗,并让学生诵读)《登鹳雀楼》《题西林壁》《望洞庭》《早发白帝城》《滁州西涧》《乐游原》《枫桥夜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日》五、结束语师:与这么多诗人共同游历了这么多地方,相信同学们的对天门山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调动身上的所有感官,发挥你们的想象,大声的背诵出这首古诗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3.教学反思《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