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苏武传》,它选自《汉书·苏武传》,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企图软化他,迫使他投降,但苏武不辱使命,历经磨难,持节不屈,最终回到了汉朝的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苏武勇敢、坚贞、忠诚、爱国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难点: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苏武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武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3. 讲解分析: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分析苏武的形象,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以及阅读文言文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的形象特点2. 文言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苏武传》的内容,简要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答案:苏武的形象特点是勇敢、坚贞、忠诚、爱国。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你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的心解技巧。
(1)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2)根据上下文,推测未知词义;(3)分析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提高了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
(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利诱
(品味苏武语言)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
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
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
(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
当我们面临网
络的诱惑,面临享受的诱惑(名牌),精神倦怠之时,应把苏武的精神扎根在内心深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苏武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口浪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用伟大的人格震撼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19年,人生当中有多少个19年,苏武用他的精神品质感召了所有后来人。
我们要把他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之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奋努力,你也会崇高和伟大。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在传记结尾写一段话评价苏武: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
“使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对联:牧羊北海,满腔热血,感动塞外飞雪;
赤心归汉,一身正气,凛然枯草寒冰。
板书:
张胜
↑
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李陵(感情牌)
↓
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