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此外,毕希纳进行了对比实验,在糖液中加入活酵母细胞,酿成了酒。
现象:冒出气泡
结果:酵母细胞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1)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是为了什么?
(2)为什么要加压过滤,为什么他要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教师评价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接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
教学目标:
力目标:
1.通过分析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进行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通过分析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进行归纳总结的思维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发展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进行的,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习惯;
2.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质疑、创新、勇于实践、合作的科学态度。
学生四人为一组,思考并交流讨论。
甲小组代表表达讨论结果:实验材料采用活酵母细胞。将酵母细胞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制成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溶液。还需要补充对比实验:将活酵母细胞直接加入葡萄糖溶液,观察两组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学生思考并分析毕希纳的实验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将活酵母细胞的细胞结构破坏,将里面的物质释放出来。
提问:酶到底是什么物质呢?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回忆、倾听、思考。
以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导入,引起注意,关注课堂。
二、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5.得出结论
回到课本,引出酶的探索和酿葡萄酒有关:在19世纪,由于酿出的葡萄酒经常变酸,受这一问题困扰,科学界非常重视对发酵过程的研究。当时已经知道酿酒就是让糖类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被称为发酵。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高一生物必修一课型:新授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目标】1、理解酶的作用2、掌握活化能的概念3、掌握酶的本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和本质2、教学难点:活化能的概念【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773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丝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子里,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肉块消失了。

思考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呢?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掌握酶的作用、本质以及活化能的概念2、理解加热、无机催化剂和酶的作用机理分别是什么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认真阅读P76~P80,限时2分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做出标记。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1、什么是细胞代谢?2、通过自学探究实验完成下面表格3、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什么是无关变量?4、什么是对照实验?5、活化能的概念是什么?6、在过氧化氢的分解中,加热、加FeCl3溶液、加肝脏研磨液的作用机理分别是什么?7、酶的本质是什么?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学生展示(二)点拨课本P78图5-4示意图,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有机催化剂的原理也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是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加热只是给参加反应的分子本身提供能量,使其更易达到活跃状态。

六、课堂小结,构建知识树酶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①加热(给H2O2本身能量)酶酶的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完成课本P80习题。

九、板书设计(同思维导图)十、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学必修1P79【科学史】“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必修1P79【科学史】“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学设计

必修1P79【科学史】“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同科学家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强化认识世界的物质观;
2.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提升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3.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强化社会责任。

二、教学内容
三、“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题略)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题略)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

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题略)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题略)萨姆纳历时九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题略)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名师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名师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名师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完成学案的“自主探究”部分,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新知识,并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课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模拟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四位科学家,并让其他同学对“科学家”进行相关的提问;而在探究酶的作用这部分教学中,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深切地感受科学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

2.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通过分组模拟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

2新设计自能教学在新课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实现自能教学,实现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

要做到自能教学,就要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从学生的质疑出发,从重难点出发,有效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学路定教路,做到“以学定教”,变“教案”为“导学案”、“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学案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境体验和实践体验。

在“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我在学案中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模拟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四位科学家,查阅你所模拟相关资料,结合书本上的《资料分析》总结他们的研究及成果”,在上课时,就让学生分角色演绎四位科学家,并让其他同学对“科学家”进行相关的提问。

这样,同学们为了不被问倒,就会认真去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的相关情况,认真研究科学家的实验、成果,还有设身处地地去揣摩科学家的实验思路、想法,从而能更深切地感受科学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

酶的教学活动设计

酶的教学活动设计

酶的教学活动设计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生物学和化学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活化能,具有极高的反应特异性。

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酶,并引发他们对酶的兴趣和探索。

一、酶的本质探究活动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酶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制。

活动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马铃薯、洋葱、盐水和清水。

2. 让学生用刀将马铃薯和洋葱切碎,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 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盐水,另一个加入等量的清水,然后观察两者的变化。

4. 学生观察到加入盐水的烧杯中的马铃薯和洋葱会释放出大量的液体,而加入清水的烧杯中则不会。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入盐水会导致更多的液体释放。

解释酶是蛋白质,盐水中的离子可以破坏酶的三维结构,影响其功能,从而导致酶活性的降低。

6.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二、酶活性的测定活动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测定酶活性,让学生了解酶的催化作用和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活动步骤:1.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包括过氧化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酶溶液(如过氧化氢酶)。

2. 在不同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酶溶液。

3. 然后向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速率和气泡的产生情况。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入氢氧化钠会加快反应速率。

解释氢氧化钠的加入会改变反应媒介的pH值,从而提高酶的催化活性。

5. 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因素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如酶的浓度、底物浓度等。

三、酶的应用展示活动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展示,让学生了解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步骤:1. 教师准备一份酶的应用案例,如食物加工、制药业、污水处理等。

2. 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酶的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和展示。

3. 学生用图片、文字等方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该领域中使用的酶种类、酶的作用机制以及其重要性。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提示】
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有科学家推测酶是蛋白质,但是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物,但是提取液中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果我们要证明酶是什么物质,我们首先要做什么?肯定是先将酶提取出来,得到纯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巧妇难无米之炊”,提纯技术上的难题,使得酶究竟是什么物质,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做题、演示、讨论等
(9)讨论和介绍完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对之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做一个系统的回顾。
(10)最后总结,“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鼓励学生也要具有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危险,不断探索,不断求知。
教学方法
提问、做题等
多媒体音像(如视频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萨姆纳查阅资料得知:脲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这便提出了一种检测脲酶的方法,于是他又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萨姆纳历时九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在他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台下的同学回答)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讲课人:陈艺璇付悦闫博黄晶晶丁容吴婕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关于酶本质探索的历程
2、通过自主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能力目标:
在有关资料分析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4)第二部分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发现,他发现了酵母细胞的存在,并认为是这些酵母细胞的作用,但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认为是酵母细胞中的物质发挥作用,并且只有酵母细胞死亡裂解后才有用。请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巴斯德和李比希会存在这样的争论?如果大家有仔细阅读资料,就会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与他们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巴斯德是一位微生物学家,所以他特别强调生物或细胞的作用,而李比希是位化学家,他更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由于当时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在一段时间争执不下。这两种争论坚持不下,表明任何一种现象,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仍需不断研究,不断讨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篇一: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酶的作用和本质(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与酶促反应)授课班级:毕节市实验高中高二(7)班授课日期:2013年8月6日星期二授课教师:毕节市实验高中李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新陈代谢的概念;②举例说明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③说明酶的本质④概述酶的概念、(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②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并作出相应的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阅读61页“向生物科学权威挑战”以及扩展酶的探索历程,认同以下观点:①只有不断的进行艰苦的、无私的努力和奉献,才能与真理靠近;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怀疑中前进的;通过资料酶与疾病的学习,激起同学们对酶缺陷的患者的同情,同时怀揣对生命的热爱,并认同以下观点:①生物科学与我们很靠近,就在身边,学好生物能解决实际问题;②生命、时间可贵,只有不断的发光发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二、教学重点:1、酶的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三、教学难点:1、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的;2、实验变量的控制;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2、分组讨论法3、图像展示法4、启发教学法五、教学思路:引出新陈代谢的概念;导入酶及其大概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为什么?酶具有催化作用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③引出高中实验变量及变量的控制总结:酶的本质情感树立: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艰苦中进步的情感树立:生命、时间可贵,只有不断的发光发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六、教学过程:模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回忆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并建立细胞室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1(细胞)同学们,这是一个典型的细胞,里面有什么?它们忙着还是闲着?忙着干什么呢?(2)教师讲述:细胞是忙碌的,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使命,合成、加工、运输,这一切的过程都伴随着复杂的生化反应。

酶的本质及特性教案

酶的本质及特性教案

酶的本质及特性教案院系生物工程与科学学院班级生物科学092班学号0912014049姓名高晗指导老师王杨科酶的本质及特性教案1.教学目表:知识目标:①说明酶的化学作用及本质。

②掌握酶的特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程序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学重点:①酶的本质。

②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③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教学难点:①酶的特性。

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讲述中启发思维,实验探究与讨论结合。

5.课时安排:1课时。

6.教学过程:一. 酶的发现及本质首先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与酶有关的例子,引出“酶”。

1.酶的发现①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做了一巧妙的实验:他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于是他就猜想动物的胃中肯定存在一种与消化有关的物质。

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通过科学家的大量事实研究证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②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经历了蛮长的阶段,从斯帕兰札尼喂鹰实验巴斯德李比希争论毕希纳的重大发现萨姆纳尔得到脲酶结晶(Pr)发现核酶(RNA)2.酶的本质这一路走来,科学家们最终证实了: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二.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但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比如说过氧化氢,然而细胞中却含有一种物质,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这种物质就是过氧化氢酶。

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实验来证明过氧化氢酶究竟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作用是怎样的情况。

实验一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原理:2H2O2 加热2H2O+O2;2H2O2 三氯化铁2H2O+O2;2H2O2 过氧化氢酶2H2O+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讲课人:陈艺璇付悦闫博黄晶晶丁容吴婕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关于酶本质探索的历程
2、通过自主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能力目标:
在有关资料分析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c)从毕破坏,将里面的物质释放出来
2.加压过滤是为了滤去残余的细胞及其结构。如果不过滤,可能该提取液中还会含有酵母细胞,实验就不严谨。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一样。
毕希纳的实验结果跟糖液中含有活酵母细胞是一样的。他把酵母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到了此处,有人会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做题、演示、讨论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讨论材料后问题,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酶的本质的理解
2、分析信息和交流成果能力的综合训练
难点: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的综合训练
课前准备
课件的制作,材料分析
(5)第三部分在不断努力之下,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了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有发酵的物质,他将其称为酿酶,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证明酶是什么物质,这一发现又引起科学家的猜测及研究。
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a)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是为了什么?
b)为什么要加压过滤,为什么他要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复习:
(0-5min)
导入:
(6min)
新知识:
(20-25min)
巩固新知识
(0-5min)
结束:
(0-4min)
教学内容
(1)回顾酶的催化作用,进而提出对酶的本质的问题的探索,引入材料分析
(2)向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材料
(3)第一部分从酿酒业开始说,酿出的葡萄酒会变酸而后引起科学界的探讨,对发酵过程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相信这是一个纯化学的过程,与生命活动无关。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并不是偶然,我们不能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而是要善于思考,善于研究。
(6)第四部分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萨姆纳查阅资料得知:脲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这便提出了一种检测脲酶的方法,于是他又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萨姆纳历时九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在他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台下的同学回答)
(7)他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运用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其次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再次是因为他利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并且在他的研究探索中有一种务实求真的态度,反复试验以寻求真理而不是片面单一的结论,他的这些优秀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8)第五部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达,仪器设备的先进,科学家又相继获得了许多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4)第二部分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发现,他发现了酵母细胞的存在,并认为是这些酵母细胞的作用,但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认为是酵母细胞中的物质发挥作用,并且只有酵母细胞死亡裂解后才有用。请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巴斯德和李比希会存在这样的争论?如果大家有仔细阅读资料,就会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与他们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巴斯德是一位微生物学家,所以他特别强调生物或细胞的作用,而李比希是位化学家,他更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由于当时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在一段时间争执不下。这两种争论坚持不下,表明任何一种现象,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仍需不断研究,不断讨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提示】
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有科学家推测酶是蛋白质,但是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物,但是提取液中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果我们要证明酶是什么物质,我们首先要做什么?肯定是先将酶提取出来,得到纯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巧妇难无米之炊”,提纯技术上的难题,使得酶究竟是什么物质,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9)讨论和介绍完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对之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做一个系统的回顾。
(10)最后总结,“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鼓励学生也要具有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危险,不断探索,不断求知。
教学方法
提问、做题等
多媒体音像(如视频等)
讲授法、
教师演示
学生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