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ppt

合集下载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优秀课件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优秀课件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 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 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作者简介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 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 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 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 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 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①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 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②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 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③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 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 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 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 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不教胡马渡阴山——边塞诗歌的鉴赏ppt

不教胡马渡阴山——边塞诗歌的鉴赏ppt

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 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 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 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 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 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二”侧重写边 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 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岑参
•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二、反映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三、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 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 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广义地说,与边 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认为是边塞诗.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边塞诗的意象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 戟、斧、钺、刀、铩、铠甲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玉门关、黑 河;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乐器和音乐看: 羌管、芦笛、胡笳、胡琴、琵琶、《折柳 曲》《梅花落》、《阳关曲》

《出塞》PPT课件(共18张PPT)

《出塞》PPT课件(共18张PPT)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 ,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 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 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 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 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 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 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
不教胡马度阴山。 。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
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 的模样。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度:越过。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
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 “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 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 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
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 ,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 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 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 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 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 ,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 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 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 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 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 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 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 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 塞的悠久。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t完美课件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t完美课件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 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 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 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t完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课 t完件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课 t完件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课 t完件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3)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t完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关于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 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 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 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当然, 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 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少年行 王维【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t完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高考语文:边塞军旅诗鉴赏pp课 t完件美课 件(精 品系列 PPT)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出塞》王昌龄PPT课件

《出塞》王昌龄PPT课件


使




在,
的名将戍守边关, 匈奴的军队就不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敢越过阴山南下 入侵了。
15
.
16
.
17
.
18
.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 静宁南)人,西汉著名军事 家。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杀敌, 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 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 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 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
21
.
3
.
学习生字
qín

4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5
.
秦时明月汉时关
6
.
同一时间在边塞看到的景象,怎么月 亮会是秦朝的,而关塞却是汉代的呢?
7
.万里长征人未还8源自.(“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 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 悲愤的情感。)
出塞
1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
.
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 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 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 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 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 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13
.
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 作者怎样的愿望?
(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高中语文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 语文版最新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ppt 语文版最新精品课件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加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雄浑 磅礴 豪放 浪漫 悲怆 瑰丽 旷远
意象、手法
常用意象——羌笛、琵琶、胡马、长城、明 月、杨柳、雄关、黄沙。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 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 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 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 诗题材开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 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 “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 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 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二、评讲: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

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2.分诗文加以分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精品PPT课件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精品PPT课件
•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 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 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 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 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遥遥望去那是玉门关。
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本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 的清辉。后两句中,《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 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 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李 益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 回乐峰前/沙似雪,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 受降城外/月如霜。•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声。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 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 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 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 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第三、四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 频繁,战斗之艰苦激烈,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有 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 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 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 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 1.( 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 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 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 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 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 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 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 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
【关键手法】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 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 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对照: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 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 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 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 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 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 益《从军北征》) 地域方面有都护府(唐代边关机构) 青冢(汉王昭君墓)、关山、玉门关、阳关、龙城、、 阴山、黑山、大漠、黄河、沙场、绝域等。 此外,投笔表示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 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常见意象】
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 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 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 鼓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 换新声,总是关山者怎样的情感?(1分) (3)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2分) C (2)(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如果答哀伤、哀愁的得 0.5分) (分析: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 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3)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 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4)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 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 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 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 分)
答案:(1)首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五月,内地鲜花繁盛,而天 山却只有雪花飘飞,天气苦寒。将边关与内地做对比,形象地突出 了边关气候的寒冷和条件的恶劣。 (2)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 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3)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
【巩固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 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 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 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泛指塞外河流。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 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逐:追随。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
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
答: 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 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 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请赏析。(3分) 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 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 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 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 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 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 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 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 概的赞美。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 情画意。 参考答案:(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 深厚壮美。 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 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 《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 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 (3)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 么用意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 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边塞诗的内 容情感主要有: 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 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 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 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 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 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 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 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 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 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8分) 从 军 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十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 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池家傲· 秋思》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答案:(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②不同处:前一首 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 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 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 显得悲壮。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代诗歌鉴赏之 边塞军旅诗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
核心任务:
【内容归纳】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 战争和边关的生活。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 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 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 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 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其创作贯穿初唐、盛 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 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著名诗人有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