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5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心寺①柴望寺北金焦②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③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
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
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
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
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
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
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
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①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绝食而卒。
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
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解析: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答案:C(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5)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兄弟俩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诗以“阳关曲”为调,则应该还暗含王维《阳关曲》的意思,告诉读者:诗人这是在诉说离别之情啊!诗的首句说的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诗人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被傍晚的云遮挡,可一旦“暮云收尽”,就会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二字,而用“溢”字和“清寒”二字,却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月光如水的神趣。
在这月明星稀的时候,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
于是,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明月是那样的圆,恰如一面“玉盘”。
这个“玉盘”的比喻,写出了圆月冰清玉洁的美感;而一个“转”字,则不但赋予圆月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了月亮的圆。
两句虽然都并没有写赏月的人,却完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这样,人自然就在其中了。
明月圆,又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一句饱含着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怎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呢?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这句话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其实也是在抒发抒离别之忧愁。
“何处看”三字,不仅是朝对方的发问,同时也也是对自己的发问,寄寓着作者心中行踪萍寄之感。
这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互相唱和,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新城①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羡慕归隐之意。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解析:选A A项,“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不当,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的思想感情。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一作“招”。
③西江,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只有大雁空飞。
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9)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注]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的想象,进而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忽隐忽现,江水粼粼碎石可见,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整首诗前六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为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D.该诗是作者晚期的作品,用语简洁,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解题演示] A项,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用“桂林风景”与“洛阳春”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悲凉的情怀,不是“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五、六两句描写了云雾、山峰、碎石、江水,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
C项,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的前六句写桂林秋天之景,抒发悲凉之情;第七句写作者早年的生活,即信奉黄老学说、归隐田园,生活十分幸福;第八句写作者此时的悲凉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写作者希望再次归隐的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征。
选项阐释了诗歌用语简洁的语言特征,表述正确。
故选A。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解题演示] 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陶氏别业(唐)刘昚虚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注〗白衣: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给陶潜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紧承题目而来,写陶渊明效法昔日的隐士,把柳树栽种在长江边。
B.“种柳长江边”“白衣来几年?”均采用用典的手法,分别写出陶渊明的归隐时间之长和隐居之志。
C.诗歌五六句,通过霁云、孤岭、秋水、寒天等意象,描绘了陶渊明旧宅明丽、澄澈的环境。
D.“明宰非徒然”,“明宰”指陶渊明,“非徒然”通过双重否定,进一步肯定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
E.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他既想当官守住俸禄,又想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BE2.①“物象自清旷”写出景物明丽澄澈的特点,承接上文,对前面的景物描进行总结。
②“野情何绵联”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绵绵不断的羡慕向往之情。
引出下文,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作铺垫。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歌前两句“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紧承题目而来,写陶渊明效法昔日的隐士,把柳树栽种在长江边。
“种柳”、“白衣”,化用典故,分别写出陶渊明的隐居之志和归隐时间之长,诗人抒写了向往归隐的情怀。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这两句通过霁云、孤岭、秋水、寒天等意象,描绘了陶渊明旧宅明丽、澄澈的环境。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写出景物明丽、澄澈的特点,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
在结构上,既是承接上文,对前面的景物描进行总结,又引出下文,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作铺垫。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
“明宰”:以光明主宰天下,指月亮。
“徒然”:这里指偶然。
意思是冷冷清清地在山中赏月,能以光明主宰天下并非偶然。
这两句诗人进一步肯定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
诗歌的最后两句“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反映出政治的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风,也表现了诗人想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
本诗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陶氏先祖隐居在明丽、澄澈、清旷的生活环境中的艳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4.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3.BE4.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在此的下联中间,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从内容上看结构上全词的主旨句,写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裙带诗韩希孟①我质本瑚琏,宗庙供蘋蘩。
一朝婴②祸难,失身戎马间。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
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
(注)①韩希孟:襄阳贾尚书子贾琼之妻,聪颖有诗才。
元兵攻破岳阳,掳之欲献其主司。
在押解途中,她赴水而死,裙带中被发现一诗,是为“裙带诗”。
②婴:缠系,引申为遭受、身陷。
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瑚琏”,本是宗庙祭器,这里借此比喻出身高贵或才质不凡。
诗人借“瑚琏”表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B.“蘋蘩”,古代女之将嫁,必采蘋藻合鱼为牲,先礼于宗庙。
此句照应首句中的瑚琏祭器,又说明自己已结婚。
C.第二联写这位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D.“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两句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
E.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两句用了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是说元朝和南宋皆因得良将兴邦,遇权奸误国。
6.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5.DE6.①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使全诗在结构上显得非常完整。
②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
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
③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作用能力。
诗句的作用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
本诗首联说明自己是出身高贵才能不凡,且已经结婚。
第二联写自己作为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第三联联写自己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
第四联运用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说元蒙政权得良将兴邦,南宋没有谢安这样的人才,国家没落走向灭亡,第五联写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
痛哭投身洪流。
根据以上分析,最后一联“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作用,内容上,写诗人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结构上,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十二首(遥遥从羁役)陶渊明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泛东逝,顺流進时迁。
日没星与昴①,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緣。
关梁难亏替②.绝音寄斯篇。
注:①星与器(mǎo):二十八智之二宿,星宿与昂宿。
这里泛指星空。
②亏替:损坏;废除。
“难亏替”指因损坏面难以逾越。
7.下列对于诗歌内容与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泛东逝”是指在东去的江河之上泛舟远行,“掩泪”意同《离骚》中的“掩涕”。
B.太阳落山了,星辰也被西山遮蔽,天色暗淡,景中蕴含了作者的痛苦与压抑之情。
C.“萧条”景中含情,“惆怅”直抒胸臆,“天涯”并非写实,更多表现的是心理距离。
D.诗人每当想起南归,就情绪激昂,但是没有闲暇,也没有缘由回家,因而内心痛楚。
E. 末句点明了本诗的写作缘由,是因为长时间与家人断绝音信,就写了此诗寄回家乡。
8.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答案】7.DE8.远离家乡去做官,一颗心在回乡和宦游之间徘徊。
(2分)表现了诗人内心时刻处在为官与恋家的矛盾之中,引出下文的抒情;“羁役”和“一心处两端”的痛苦为全诗的抒情奠定基础,统率全篇。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理解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意思是远离家乡去做官,一颗心在回乡和宦游之间徘徊。
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为官与恋家两难,“羁役”和“一心处两端”的痛苦为全诗的抒情奠定基础。
开头这两句的内容为下文写与家人音信断绝,宦游生涯的艰辛和寂寥,常常使人想起温暖的家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只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斤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换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领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E. 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10.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9.CE10.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特征的题目。
要求分析最后一联的特征,注意从遺词造句,艺术手法、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句子选用的角度看,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从手法的角度看,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高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