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一地理课件: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4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4

4.1 自然灾害的成因【学习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析,明确这些常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

综合思维:结合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分析并掌握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学习,会分析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学习重难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常见的类型。

2.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检测(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因_________或者快速变化,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有时_________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2.危害程度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_________、产业布局以及_________密切相关。

【易误辨析】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提示: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危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

3.规律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_________,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_________,经济损失则越大。

【链接生活】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灾害为什么具有更大的风险?提示:(1)西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2)西部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靠天养畜,载畜量小。

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差。

(二)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我国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1._________灾害:暴雨、干旱、寒潮、龙卷风、雹灾、暴风雪、霜冻等。

2._________灾害:_________、海啸、赤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风带和气压带》导学案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风带和气压带》导学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典型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3.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习过程】活动一:熟悉全球大气环流和三圈环流1. 大气环流:指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情境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在太阳辐射作用下:〔1〕赤道近地面形成气压,极地近地面形成气压。

〔2〕在此条件下,地球的大气环流呈现的是环流形式。

〔如上图〕 【思考讨论】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2三圈环流的形成自己绘图,完成三圈环流活动二:熟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个气压带和个风带。

【小试牛刀】试在以下图画出“三圈环流和每个风带的风向〞,并填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在赤道附近,形成气压带。

①因素:0 °30 °N60 °N90 °N30 °S 60 °S 90 °S在地区,形成气压带。

②因素:副热带地区形成气压带和副极地地区形成气压带。

活动三: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比照“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和“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示意图〞,思考:【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的移动一致。

2.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结合地图册p26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与分布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而陆地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

同一高度,温度高那么气压相对较;温度低那么气压相对较〔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1月和7月分别形成不同的上下压中心。

读图完成下表: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大致仍呈带状,试分析原因?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1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1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

2. 分析太阳系模式图,结合图表信息概括总结地球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1. 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物质条件。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三)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2)分布:太阳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日珥太阳风(3)标志:_________和________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都是约_______年。

(4)影响:【探究活动】1、读图1-1-16“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据图说明太阳黑子数量与不同地区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三、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一)普通性1.结构特征:地球与、、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2.运动特征:绕日公转方向___________;公转轨道近似___________;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___ (二)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1.条件:(1)有适宜的____________;(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_____________;(3)有液态________。

2.原因:(1)外部原因:、(2)内部原因:、、国外某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比太阳要亮1000倍的恒星“R136al”。

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20倍,表面温度超过4万摄氏度。

据此完成1~2题。

1.恒星“R136al”最不可能属于A.总星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2.假设用恒星“R136al”替代太阳的位置,下来叙述正确的是①地球两极冰川面积将增加②地球将遭受非常强烈的紫外线辐射③地球上将很难存在生命④金星将更可能具备产生生命的条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国外某媒体报道,鲸鱼座γ星(恒星)有3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3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3

班级:姓名:学号:第一节走近桂林山水学习目标1.以桂林地区为例,描述该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2.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喀斯特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区分石林、峰丛、峰林、孤峰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

3.结合实例说明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理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意义。

课前学习(小组检查和抽查通过,小组加分2分)一、桂林山水1.概况 (1)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是典型的________地貌。

(2)位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3)景观:“四绝”指“山清、水秀、、石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其真实的写照。

2.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__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__ ___和___ __的过程。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①岩石:性、___ __性的强弱。

②水:___ __力、____ _性的强弱。

4.你身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

二、喀斯特地貌1.地貌类型(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石林、峰丛、、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等。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许多喀斯特地貌已成为著名风景旅游区。

②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2)不利影响: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课堂探究探究一(对比资料全面,能体现小组合作,小组加4分;补充、提问、质疑组最高加2分)1.收集资料,梁河的山水和桂林的山水对比,理解并描述桂林山水景观的特点。

2.结合文字材料说说你对喀斯特作用的理解,得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3.在图3-1-1“桂林山水一景” 和图3-1-2“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中找出与桂林山水形成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信息,并说明。

4.梁河没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桂林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其优势条件是?例题一“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导学案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导学案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导学案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在多层次天体系统的知识背景下,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结合地球所处的恒星际环境和行星际环境,综合考虑地球的质量、体积、自转周期等,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辩证地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地理实践力:收集相关信息,了解目前人类在探索外太空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主要观点。

必备知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2.天体的类型:①星云: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

②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自已能发光的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③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的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④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

有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

⑤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呈云雾状外貌的天体。

(彗尾的朝向、长度?)⑥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一般认为:流星体绕太阳公转。

(1)天体分类:a.自然天体:自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影响就存在的,如太阳,月球,其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b.人造天体:由人类参与建造的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

(2)判断天体:a.一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

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地面就不是天体了b.二看其是否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的才是天体。

c.三看其是否某一天体的一部分。

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1)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2)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必修一第五章整体性导学案

必修一第五章整体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本节重难点】重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中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原理的应用;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原理的应用;本节知识点思维导图(仅供参考!请另做在白纸上并补充完整)合作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及其应用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的交换(自主学习)请阅读书本P85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得出以上结论。

举一反三:地理要素间除了通过生物循环,还可以通过哪些地理循环过程促进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请在下方空白处用简图表示。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自主学习)请读图,得出以上结论,并进一步思考图中具体反映的是哪一种新功能?请读图,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并保持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的?并进一步思考图中具体反映的是又是哪一种新功能?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知识储备: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大致范围做一做:请结合北斗地图册P75相关图片,完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大致范围:经纬度位置:纬度位置(30°N ~40°N ),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季风区向()的过渡地带。

位置特征:东到太行山,西到(),南到秦岭,北到()。

原理应用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请阅读书本P87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得出以上结论。

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人为原因历史上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连年战争近现代过度放牧、开垦和樵采,采矿、无计划工程建设自然原因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平原向山地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地质灾害: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地理要素的变化植被:植被高度、覆盖率下降土壤: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减产地貌:沟谷侵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文:气候:原理应用2:湖泊的自然演变(自主学习)请阅读书本P88活动图5.4“湖泊演化”, 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生物圈与植被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2.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读课本P41—P44文字及图表,完成以下任务。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岩石圈的和整个。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类型分布特点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区由常绿的组成,树冠浑圆,叶面多呈,表面光滑、无,质地较硬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温带气候区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由组成,叶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云杉、冷杉、落叶松等类型分布气候特征特点热带草原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大陆上年降水量500~1 000 mm,集中在、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成片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温带草原温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群落,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特征3.荒漠植被班级:姓名:小组:(1)含义:指植被覆盖稀疏、 的地面景观。

(2)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 的 气候区。

(3)特点:①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水分 。

②有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 。

③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 。

④多数植物根系 ,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⑤植被 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4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4

4.2 自然灾害的防避【学习目标】综合思维:结合各自然灾害的特征,理解政府和个人防避自然灾害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结合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掌握各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学习重难点】1.政府和个人在自然灾害防避中的应对措施2.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避措施【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地科学应对。

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________,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

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二、自主测评(一)判断题1.对自然灾害的防避只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

()2.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迅速下楼逃生。

()3.对洪水的防避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4.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5.遇到泥石流时,应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

()(二)选择题6.减灾防灾的核心是()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②战胜自然灾害③杜绝自然灾害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A.自救与互救B.减少财产损失C.进行灾害预报D.加强灾害建设8.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9.下列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自救措施,错误的是()A.龙卷风将袭来时,恰好你在室内,应将窗户关好B.台风袭来时,应靠近窗户以减小压力C.在山区扎营时,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D.遇到沙尘天气时,应避免外出10.减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①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②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③人的观念的进步④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⑤人类完全控制自然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三)合作探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