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环境与发展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3.总结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环境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站在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思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保责任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对我国环境现状的认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环境质量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习惯,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通过深入剖析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完成环保实践活动,如设计节能减排标语、制定绿色生活方式等。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生存的威胁。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1)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导致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思考1.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答案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这种说法不对。

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

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

探究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活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毁林开荒等。

3.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湿地萎缩等。

(3)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乡村地区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探究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5章环境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5章环境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导学案1、【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4.了解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重点、难点】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基础预习】自主阅读教材P96P118,完成预习作业【知识梳理】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时。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环境问题的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我国为什么要建设主体功能区?【合作探究】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下列哪些属于环境污染问题,哪些属于生态破坏问题?①土地荒漠化②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水污染与水资源危机④水土流失⑤城市垃圾成灾⑥全球气候变暖冰盖加速融化⑦臭氧层破坏⑧森林面积减少⑨酸雨污染环境污染问题:③、⑤、⑥、⑦、⑨生态破坏问题:①、②、④、⑧探究二、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

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小岛国忧虑的主要是海平面上升,小岛国会被淹没。

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会被淹没。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全球变暖砍伐森林燃烧化石能源海平面上升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
1.课题名称: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学习任务:
(1)结合实际说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并归纳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
(2)运用资料说出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
(3)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 学习准备:
观看视频课之前,请将课本上本节内容阅读一遍。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___________等问题。
主要类型
具体表现
典型Hale Waihona Puke 例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含由环境污染演化来的问题)
生态破坏
自然资源枯竭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______、______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类型
产生的原因
典型例子
4. 学习方式:
观看视频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课堂上的思考,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5. 学习环节:
观看视频,根据老师提问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完成课堂练习题→反思小结→完成课后作业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第五单元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
5.通过讲解环保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邀请学生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记录参与过程和感受,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旨在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拓展环境与发展相关内容,提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培养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价值观形成: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5.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1)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收集学生练习情况,分析学情,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生物圈与植被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2.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读课本P41—P44文字及图表,完成以下任务。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岩石圈的和整个。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类型分布特点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区由常绿的组成,树冠浑圆,叶面多呈,表面光滑、无,质地较硬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温带气候区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由组成,叶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云杉、冷杉、落叶松等类型分布气候特征特点热带草原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大陆上年降水量500~1 000 mm,集中在、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成片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温带草原温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群落,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特征3.荒漠植被班级:姓名:小组:(1)含义:指植被覆盖稀疏、 的地面景观。

(2)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 的 气候区。

(3)特点:①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水分 。

②有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 。

③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 。

④多数植物根系 ,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⑤植被 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化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化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化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会判断生物进化过程
2.记住历史时期生物灭绝的时期
3.能表达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1.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中的。

在距今约14亿年前,出现了
后,生物演化明显加快。

一方面:,另一
方面:。

2. 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揭开了生物演化的序幕。

3. 生物灭绝出现在和。

4. 人类对环境的不利行为有:,
因此人类应该。

四.课堂合作探究目标: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过程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环境与发展导学案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1)
【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能根据运输货物的特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正确选择货物运输方式
3.了解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1.学会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能根据运输货物的特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正确选择货物运输方式
【预习单】
1.交通运输重要性:
交通运输是联系区域之间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等
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
、、。

【活动单】
1、谈谈你对交通运输的认识(性质、方式等)
结合生活实际,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完成下表
2、如何选择运输方式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请根据下表中货物的性质、数量特点和运输距离以及它们对时间的不同要求,分别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合适运输方式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