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产生及发展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对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类似于相对论对于物理学的影响。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沃尔夫假说的一些例子:1. 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方式不同。
例如,英语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分开的,而一些印度语言中时间是循环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 语言对于颜色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对于颜色的分类方式不同。
例如,一些语言将蓝色和绿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将红色和粉色视为同一种颜色。
这种不同的颜色分类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3. 语言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一些语言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和用语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4. 语言对于文化观念的塑造: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语言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进行。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文学创作方式和风格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7. 语言对于教育的影响:语言中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理解和创造。
8. 语言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语言中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平等和民主。
9. 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障碍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方式。
语言相对论

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称为语言相对论,也称为Sapir Whorf假设,这大致意味着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语言是否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是否对语言产生反应并塑造语言,还有待证明。
尽管该假设的强假设被证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语言系统必定会对他的世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作为南方人,我在指挥和指挥时习惯于向左,向右和向右转。
但是,当我第一次去山东时,我热情的叔叔告诉我,您要先向南走几米,然后再向东走,最后您的目的地将在您的北边(十年前手机地图并不普及)一万匹草泥马穿过我的心。
即使我试图回顾自己的小学教科书知识并找到一种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我仍然需要几分钟来进行分析和确认。
后来,我意识到北方的许多朋友可以迅速反思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语言系统中,东,西,北和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的语言系统使用相对坐标(围绕前后,左右),而北方语言系统使用绝对坐标(东南,西北,西北),因此北方人可以轻松地区分绝对方向,但是我只有相对方向在我脑海里。
这反映了一个人接受的语言系统对其认知世界的影响。
再举一个外语的例子。
在俄语中,有两个非常不同的词来形容蓝色。
Goluboy大致对应于浅蓝色,siniy大致对应于深蓝色。
用英语,只有一种概念是蓝色,即蓝色。
即使您要区分浅蓝色/浅蓝色/深蓝色/深蓝色等,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蓝色。
在一项认知语言学实验中,当英语为母语的母语人士和俄语的俄语母语人士显示不同的蓝色阴影时,俄语的母语人士的大脑反应在质量上与英语母语的人士不同,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概念上的转换,而英语为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观念一直都是忧郁的。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是2016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国辉。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章。
上卷第一章整理和讨论本书作者在自己这个系统中使用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简述;介绍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和人的相关性研究的概况及本书作者对相关观点和思想的评论;第二章是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这是作者研究语言相对论并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下卷是作者自己建立的语言相对论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在传统的和当前热门的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相应观察事实和实验数据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语言相对论思想。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大概是最受语言学家欢迎也最让语言学家厌恶的一个研究话题之一。
如果你碰巧研究语言学的小伙伴聊天,然后碰巧和他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们要不非常热情和你侃侃而谈(如果对方是马普所的学者),要不挥手表示厌恶(其他学者们,至少我们系是这样的)。
在语言相对论中,有较为完整地理论叙述的大概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体来说影响着人如何编码,呈现,回忆关
于世界的信息。
语言相对论中比较极端地说法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思考某些东西,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被否认了(也就是电影里《降临》里所呈现的观点)。
身边的语言学小伙伴是怎么打趣这个观点的呢,有同学说,我们应该教人们没有重音的语言(stress,英语里也有压力的意思),这样人们就会不再感受到压力了。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地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地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在年提出地(:).①后来地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前者认为语言不同地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地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地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地语言决定论.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地术语,即语言相对论().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地关系进行研究地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地研究.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地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地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地无声地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地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持该种观点地人认为,语言地背后是普遍地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地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地“标签”,是体验世界地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地作用.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直至世纪晚期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地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地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地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地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地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地世界观().“语言地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地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地多样性.”③语言有多种形态类型,比如德语、英语等.洪堡德认为,这些印欧语系地语言是最完美地语言类型,这也解释了这些语言地使用者相对于较差语言地使用者地主导地位.洪堡德形成了“语言世界观”地论题,后被人看作是语言相对论地源头.博厄斯和萨丕尔时期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有优劣地.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好,简单粗糙地语言会让它地使用者在智力上有劣势.更有甚者,如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积极呼吁根除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认为使用这些语言地都是野蛮人,如果他们放弃印第安土著语言转而学习英语,更能过上文明人地生活.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博厄斯()反对这种观点.不同于洪堡德,博厄斯认为所有文化和语言拥有同样地价值,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同样内容,虽然表达方式极不相同.世界上不存在最理想地语言类型.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形式无穷尽.语言没有先进和原始之分.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地一部分,提倡民族学工作者学习当地语言,记录口头文化,比如用当地语言描述地神话.④虽然博厄斯还没有形成关于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地系统地、清晰地观点,但他确实看到了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存在一定关系.博厄斯地学生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人们观念地钥匙.因为语言语法系统中地差别,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够出现完美地翻译.萨丕尔强调语言对思维地影响力量,认为使用不同语言地人对世界地看法是不同地.“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被认为呈现了相同地社会现实.不同社会生活地世界是独一无二地,而不是生活在有不同标签地同一个世界.”⑤另外,萨丕尔完全不同意语言决定论,即所谓地强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想象对经历地分析是建立在语言模式上,那未免太天真了”.⑥他认为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地关系,那这种关系也不会是绝对性地.萨丕尔在观察所谓“现代”语言时提出,英美使用同样地语言,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促进英美互相理解地润滑剂.但其他因素正在迅速累积,有力地阻碍了这种平衡.当地理、物理、经济等文化因素不再相同时,同样地语言就不能作为同样文化地标志.萨丕尔没有直接研究语言如何影响语言使用者地思维,但他已经有一些弱式语言相对论地观察了,这些观察由他地学生沃尔夫进一步论证和发展.沃尔夫时期相对于洪堡德和萨丕尔仅仅是假设语言会影响其使用者地思想和行为,沃尔夫开始通过研究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言,去解释语法系统和语言使用上地差别如何影响他们理解世界.他试图找到证据,说明与语言差异相关地行为差异,论证过程则用翻译法来定性描述和推测.例如,在《科学与语言学》中,他对比了英语和肖尼语描述地用通条擦枪这件事,发现两者使用了不同地概念成分.例如,用英语和肖尼语表述“用通条擦它(枪)”时,英语将这个描述切分成三个部分:擦、用、通条;肖尼语中地三个成分是:干燥地空间、孔地内壁、以工具地运动.以上对比说明,语言在解释自然时地方法不尽相同.这种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质疑.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伦纳伯格()()认为,语言在描述某个事件上地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对那个事件地感知地差异;这种语言地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地演化结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地人所察觉.另外,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在论证两者之间联系地时候,必须采用常规地证明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地困境. 上世纪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许多人地兴趣.在实证主义风潮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设计出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例如年,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一起设计了许多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方面地实验,试图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了进行研究,他们首先根据沃尔夫地观点,提出了两个假设:.不同语言社区里对言语地体验和感知不同;.语言产生特别地认知结构.⑦而后,罗杰?布朗分别发展成为弱式、强式假说.值得注意地是,罗杰?布朗地表述流传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被误认为是由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来地,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说过,尤其是对第二个接近于语言决定论地表述.在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地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在记住色调时,更容易记住有明确名字地.祖尼()语使用者不区分蓝色和绿色,在辨认和记忆蓝绿色时确实有困难.⑧普遍主义时期在上世纪年代到年代,出现了普遍主义风潮,其中最有名地提倡者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他认为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地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地.人类地大脑,只使用几组固定而且有限地规则来组织语言.因此,他假设所有地语言在底层都拥有相同地文法结构.这几组有限地规则,被称为普遍文法.也就是说,普遍主义认为语言地差别大部分是天生地.语言地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通用地.也就是说,语言结构首先反映地是认知地普遍性,而非文化地差异性.在这一时期,普遍主义成为美国语言学家地主流理论,语言相对论不再受欢迎.⑨例如美国人类学家柏林()和凯()年通过实验发现,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地色彩词汇,但选取哪些颜色当做焦点色时是一样地,比如黑、白、红.也就是说,原本以为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地色彩命名过程,现在发现是有一个通用模式在其中地.批评者认为,沃尔夫地理论是无法检验地,也未进行系统地阐述,而提出这些理论所依据地数据在分析和理解基础上也存在偏误.沃尔夫主义地新发展时期上世纪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重新重视语言相对论.他们认为,之前学者对沃尔夫地批评仅是针对他实际思想理论中最浅显地部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年提出,沃尔夫要讨论地根本不是语言之间是不是可翻译,他重在指出英语使用者也许可以理解霍皮人是怎么想地,但是他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⑩另外,批评者还在批评那些沃尔夫从来没有表述过地观点,如语言决定论.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相对论领域开始进行更多地研究.拉考夫()认为语言通常是包含诸多隐喻,这些因文化而不同地隐喻可以揭示语者如何思考.例如,英语使用时间如金钱地隐喻,而其他语言可能并不一定这么表达.还有一些语言隐喻则在大多数语言中显得较为普遍,因为他们建立在一般人类经验上,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不好.拉考夫认为隐喻在政治辩论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是使用“非法移民()”还是“无证工人()”,会反映说话者地不同态度.拉考夫认为,对于语言相对论地辩论已经令人混乱,结果无意义.他指出研究者应该讨论构成语言相对论地特征,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地问题:.语言相对论存在地程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表面化地语言上地区别和相关地行为足以证明语言相对论,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深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内部地差别才能作为证据..概念系统是绝对地,还是可以被扩张、交换?.可翻译性是否是概念系统间相似或不同地证据?.语言相对论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存在于思想中?现在地研究已经表明,语言会影响思维,但程度有限.新一轮地研究重在考察语言相对论地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探索语言和文化地交界,描述其关联程度以及影响地种类.研究者所采用地方法,已经不是早期使用地归纳法,而通常采用实验数据来支撑他们地结论.注释:①. ' ' ' '[] ,:②柏拉图:《智者篇》[],《柏拉图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③ü,. [] ,④吴泽霖张雪慧王铭铭:《简论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民族学研究第一辑》,年⑤【美】萨丕尔著,马毅龚群虎范俊君译:《作为一门科学地语言学地地位》[],《福建外语》,年期⑥,. []:⑦,. [] ,,():,⑧' . []. ,:⑨[]. ,:,⑩. ,,:[].(刘骏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一、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相当于文学概论。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各种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
具体地说,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及整个语言系统。
任务:综合语言研究的各种成果,总结语言的规律,探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变化。
1.语言学产生以前叫语文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近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到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提出,存在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工具。
语言是联系人类的主观认知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二、语言符号的特性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
凡是属于用来标记、替代事物的东西,就是符号。
凡是符号必须具有物质性、表意性和规定性。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的本质。
人类用来交际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线条性;离散性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替 | 我看书。
换 | 他看书。
︵ | 小王买书。
聚 | 老师写文章。
合 | 人们欢呼胜利。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作者:余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2期摘 ; ;要:“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的是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
这一假说曾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引起相当反响,但之后因其涉及面繁杂,而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对其假说进行证明。
另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普遍语法逐渐盛行,以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曾一度销声匿迹。
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重新考量这一假说,并试图用更科学的方法证明它,尽管有很多学者描述了“语言相对论”的发展,但对其脉络的勾画还不是特别清晰。
本文根据“语言相对论”发展的时间段和研究者对其研究的程度,把其划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后期,希望能给“语言相对论”感兴趣的同仁们以参考。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 ; ;初期 ; ;中期 ; ;后期一、引言“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本文用“语言相对论”)。
该假说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在提出之初曾在语言界引起相当反响,但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太过繁杂,比如思维、文化、民族等,且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没有对其假说做出解释与证明。
而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又提出普遍语法,这更是对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致命一击(尽管后来证明“语言相对论”中也包含普遍思想)(高一虹,2001),以至于“语言相对论”曾一度销声匿迹。
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质疑,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逐渐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新沃尔夫主义者”。
他们试图重新证明这一假说,使之又进入了语言学的殿堂。
二、“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又可以称为雏形期,因为此时,这一假说还没有明确提出,只不过略微见于某些研究学者的作品中,而且也只是初步展露出这一假说的思想而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海曼和赫尔德。
[爱因斯坦][图 书]用 通俗 语言 介绍 相对论
![[爱因斯坦][图 书]用 通俗 语言 介绍 相对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2de53610661ed9ad51f301.png)
光速的報道,因無實際意義,故末產生多大影響。
有人考慮過在宇宙飛船上加裝「反物質發生器」,使正反物質相遇全部轉化為光量子,形成威力無比以亞光速飛行的「光子火箭」。此火箭如在近地軌道空間站發射,可能會將半個地球燒焦。科技是
秒,但當銫原子鐘落地後與地面另一台銫原子鐘對比,我認為時間上不應該有誤差。如有誤差,很可能是恆溫裝置有問題,或受震動所致。為了進一步說明,採用逆向思維法。假設以光速飛行的宇
宙飛船上的時間是靜止的,當它飛向距地球一百光年的星球時,所需要的時間是零,再以光速飛回地球時,所需時間還是零,宇航員在飛船上零秒時間內一動也未動,卻完成了從地球到相距一百光
c取代公式中的v。故得到公式e=mc2。代入的光速必須滿足兩點要求,一是量綱相等,二是兩邊數字相等。數字相等在物理學和工程技術上都是通過實驗來確定的,如不相等,則乘以修正係數。
(四)高速運動時質量會變大:從上面的討論可知,質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物體低速運動時所吸收轉化為質量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高速時,就會使加速的能量呈非線性的對數曲線增
(d) 能量與質量轉化公式的推導:先假定如果能量與質量可以互相轉化,則兩者之間必然存在正比關係,即e ∝ m,為了使寫成等式後能夠成立,必須要乘以一個修正係數,此係數必須保證等號兩
端量綱相等。已知能量e的量綱是力乘距離,即[ma × s]=[公斤•米/秒2 × 米]=[公斤 × 米2/秒2]=m × v2 。因為光速是速度的極限,要把有形的質量轉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被迫進行科技的競爭,科技必將導致人類提前在地球上消滅。(樊文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
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及它自身进行的无声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
”“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
”②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
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
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
“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
”③语言有多种形态类型,比如德语、英语等.洪堡德认为,这些印欧语系的语言是最完美的语言类型,这也解释了这些语言的使用者相对于较差语言的使用者的主导地位。
洪堡德形成了“语言世界观”的论题,后被人看作是语言相对论的源头。
博厄斯和萨丕尔时期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
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好,简单粗糙的语言会让它的使用者在智力上有劣势。
更有甚者,如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积极呼吁根除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认为使用这些语言的都是野蛮人,如果他们放弃印第安土著语言转而学习英语,更能过上文明人的生活。
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反对这种观点。
不同于洪堡德,博厄斯认为所有文化和语言拥有同样的价值,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同样内容,虽然表达方式极不相同。
世界上不存在最理想的语言类型。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形式无穷尽。
语言没有先进和原始之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倡民族学工作者学习当地语言,记录口头文化,比如用当地语言描述的神话.④虽然博厄斯还没有形成关于语言及思维和文化的系统的、清晰的观点,但他确实看到了语言及思维和文化存在一定关系。
博厄斯的学生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人们观念的钥匙.因为语言语法系统中的差别,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够出现完美的翻译。
萨丕尔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力量,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被认为呈现了相同的社会现实。
不同社会生活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生活在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
"⑤另外,萨丕尔完全不同意语言决定论,即所谓的强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想象对经历的分析是建立在语言模式上,那未免太天真了"。
⑥他认为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那这种关系也不会是绝对性的。
萨丕尔在观察所谓“现代”语言时提出,英美使用同样的语言,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促进英美互相理解的润滑剂.但其他因素正在迅速累积,有力地阻碍了这种平衡.当地理、物理、经济等文化因素不再相同时,同样的语言就不能作为同样文化的标志。
萨丕尔没有直接研究语言如何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但他已经有一些弱式语言相对论的观察了,这些观察由他的学生沃尔夫进一步论证和发展。
沃尔夫时期相对于洪堡德和萨丕尔仅仅是假设语言会影响其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沃尔夫开始通过研究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言,去解释语法系统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别如何影响他们理解世界。
他试图找到证据,说明及语言差异相关的行为差异,论证过程则用翻译法来定性描述和推测。
例如,在《科学及语言学》中,他对比了英语和肖尼语描述的用通条擦枪这件事,发现两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成分。
例如,用英语和肖尼语表述“用通条擦它(枪)”时,英语将这个描述切分成三个部分:擦、用、通条;肖尼语中的三个成分是:干燥的空间、孔的内壁、以工具的运动.以上对比说明,语言在解释自然时的方法不尽相同.这种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质疑.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伦纳伯格(Eric Lenneberg)(1953)认为,语言在描述某个事件上的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对那个事件的感知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的演化结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的人所察觉。
另外,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
在论证两者之间联系的时候,必须采用常规的证明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
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在实证主义风潮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设计出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
例如1953年,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伦纳伯格一起设计了许多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方面的实验,试图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了进行研究,他们首先根据沃尔夫的观点,提出了两个假设:1。
不同语言社区里对言语的体验和感知不同;2。
语言产生特别的认知结构。
⑦而后,罗杰?布朗分别发展成为弱式、强式假说。
值得注意的是,罗杰?布朗的表述流传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被误认为是由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来的,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说过,尤其是对第二个接近于语言决定论的表述。
在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的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在记住色调时,更容易记住有明确名字的。
祖尼(Zuni)语使用者不区分蓝色和绿色,在辨认和记忆蓝绿色时确实有困难。
⑧普遍主义时期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普遍主义风潮,其中最有名的提倡者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的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的.人类的大脑,只使用几组固定而且有限的规则来组织语言。
因此,他假设所有的语言在底层都拥有相同的文法结构。
这几组有限的规则,被称为普遍文法。
也就是说,普遍主义认为语言的差别大部分是天生的.语言的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通用的。
也就是说,语言结构首先反映的是认知的普遍性,而非文化的差异性.在这一时期,普遍主义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主流理论,语言相对论不再受欢迎。
⑨例如美国人类学家柏林(Brent Berlin)和凯(Paul Kay)1969年通过实验发现,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色彩词汇,但选取哪些颜色当做焦点色时是一样的,比如黑、白、红。
也就是说,原本以为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的色彩命名过程,现在发现是有一个通用模式在其中的。
批评者认为,沃尔夫的理论是无法检验的,也未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提出这些理论所依据的数据在分析和理解基础上也存在偏误。
沃尔夫主义的新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重新重视语言相对论。
他们认为,之前学者对沃尔夫的批评仅是针对他实际思想理论中最浅显的部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Lakoff)1987年提出,沃尔夫要讨论的根本不是语言之间是不是可翻译,他重在指出英语使用者也许可以理解霍皮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⑩另外,批评者还在批评那些沃尔夫从来没有表述过的观点,如语言决定论。
及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相对论领域开始进行更多的研究.拉考夫(1987)认为语言通常是包含诸多隐喻,这些因文化而不同的隐喻可以揭示语者如何思考。
例如,英语使用时间如金钱的隐喻,而其他语言可能并不一定这么表达.还有一些语言隐喻则在大多数语言中显得较为普遍,因为他们建立在一般人类经验上,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不好。
拉考夫认为隐喻在政治辩论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是使用“非法移民(illegal aliens)”还是“无证工人(undocumented workers)”,会反映说话者的不同态度。
拉考夫认为,对于语言相对论的辩论已经令人混乱,结果无意义.他指出研究者应该讨论构成语言相对论的特征,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语言相对论存在的程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表面化的语言上的区别和相关的行为足以证明语言相对论,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深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内部的差别才能作为证据.2。
概念系统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被扩张、交换?3.可翻译性是否是概念系统间相似或不同的证据?4。
语言相对论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存在于思想中?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会影响思维,但程度有限.新一轮的研究重在考察语言相对论的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探索语言和文化的交界,描述其关联程度以及影响的种类。
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已经不是早期使用的归纳法,而通常采用实验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结论。
注释:①Koerner E F K. Towards a’Full Pedigree’of the'Sapir —Whorf Hypothesis’[J]。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 2000: 2-23②柏拉图:《智者篇》[A],《柏拉图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③Martin Pütz,Marjolyn Verspoor。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④吴泽霖张雪慧王铭铭:《简论博厄斯及美国历史学派》[J],《民族学研究第一辑》,1981年⑤【美】萨丕尔著,马毅龚群虎范俊君译:《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地位》[J],《福建外语》,1993年Z2期⑥Sapir E,Swadesh M. American Indian grammatical categorie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