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016高考最关注的时事知识点练习

合集下载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一)一、资本主义列强积极进行扩张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必要性、根本原因)。

②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它们凭借廉价商品和刀枪火炮征服世界,这是它们征服世界的物质条件(可能性)。

2、方式与手段:用刀枪火炮(武力)和廉价商品(商品输出)把全球囊括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概况:①英国——a.目的:为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b.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势力进行经济扩张。

c.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等地;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

d.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割占香港。

e.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f.在非洲:势力侵入埃及。

g.在拉了美洲: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②法国:a.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b.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着手对印度支那进行侵略。

③美国:羽翼未丰,也参加了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侵略活动。

④俄国侵略欲望强烈(19世纪以后,同英法进行了激烈争夺)——a.目的:扩大领土。

b.方式:凭借军事力量,对周围蚕食鲸吞。

C.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4、影响:A.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造成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C.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含义:一是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一是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开通: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题及相关高考题(选择题部分)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题及相关高考题(选择题部分)

复习题1、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就政治角度而言其原因在于()A.两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两国的国王都具有海外扩张的野心C.两国的封建势力都很薄D.欧洲其他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2、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原因颇多,以下各项中对其具有促进作用的是()①日益扩大的海外殖民地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③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④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9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现象不是发生这一时期的是()A.洋务运动兴起B.民族资本主义诞生C.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成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下列事件或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①洋务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③辛亥革命④实业救国思潮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曾经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6、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

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B、发起了洋务运动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D、曾经是清末状元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期间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期间11、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资料复习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资料复习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资料复习(2015)一、政治方面、重要纪念日:1、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2015.4.24万隆会议60周年(《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习近平就此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

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

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经济成就:1、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预期增长7%。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依靠改革和科技创新。

3、2015年4月21日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同步挂牌成立,标志着自贸区进入“2.0”时代。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开展互联互通合作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两个核心区:福建与新疆。

三、科技成就、重大工程方面:1、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发布,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时事热点复习材料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时事热点复习材料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时事热点复习材料(截止到2016年4月)2016年4月一、国内部分1.习近平4月5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

“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

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2. 4月6日1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 4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情况。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经济增速放缓,土地市场需求不足,全国土地出让收支规模出现“双降”。

4. 习近平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降成本扩内需增就业;确定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6. 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先进核能研究团队在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堆芯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新型燃料组件及包壳材料,解决了铅基堆堆芯高份额燃料、高密度冷却剂、耐高温耐腐蚀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

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核心技术自主掌握。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下篇(三轮)第2讲从现实到历史_多视角洞悉时政热点2课时通关新人教版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下篇(三轮)第2讲从现实到历史_多视角洞悉时政热点2课时通关新人教版

第二讲时政热点二一、选择题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传统的社日活动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解析: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表达的意愿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B2.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观点(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D.强调了宗法血缘关系解析:材料强调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要行仁,可以排除A项和D项,而C项的民本思想则是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本,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

答案: B3.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民生是政治、经济的根本,即民生问题就是国家的根本,A项符合题意。

B项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相符;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答案: A4.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下列措施中,你认为最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 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B.大搞人民公社,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解析:“农民个体私有制”说法错误,“大搞人民公社”不利于改善农民生活,A、B 两项不选。

2016届高考历史十大热点

2016届高考历史十大热点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 • • •
相关知识点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 2.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3.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 西学成份; • 4.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 • 5.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 6.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文 艺复兴及启蒙运动)。
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相关知识点链接: • 1.唐代城市“市”“坊”分离,主要是政治、军事重镇; 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城市。 • 2.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工厂集中而建,形成一批工业化城市,大量人口进入城市,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 3.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近代城市, 如上海、青岛等。 • 4.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劳动力剩余, 乡镇企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建设。 • 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逐步走出 一条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 试题分析:材料中“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 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两种 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 自己”均没有体现联邦制的内容,所以排 除掉②,选C。 • 考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 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的 原则
七.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
•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54年,英国爆发了 第三次霍乱,伦敦在l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 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 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环境污染严 重,因此会导致加快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当选 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无法在材料中体现, 排除。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 业革命·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016高考最关注的时
事知识点练习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练习,这些联系都是和时事和政治有关的,希望对你们来年的高考有所帮助!
一、有关“和谐”
例题: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文博士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和而不同”指的是不同事物的协调共存,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结合当前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谈谈“和而不同”对建立和谐世界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政治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社会习俗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间的和平共处;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保持各国的民族特色,缓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二、有关中国世博历史
在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

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蒸汽机、火车机车、纺纱机、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1.请大家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1851年英国成功举办第一次世博会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较早确立,政治统治稳定;
对外关系:长期的殖民扩张为其积累了巨额财富;
经济方面: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强大;
交通方面:交通发达,新式交通工具应用广泛;
科技方面:科技水平领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较早,工业革命期间,科技发明最多。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材料。

材料一:起初,清政府对出洋参赛并不重视,目之为赛珍耀奇、无益之举。

这从“世博会”的早期译名即可看出,当时一般译为“赛奇会”“炫奇会”“聚珍会”“聚宝会”等,隐然含有对“奇技淫巧”的鄙薄之意。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邀请中国“提供有趣之物”前往参赛,清政府起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马敏《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世界博览会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态度:轻视、鄙视
原因:长期闭关锁国,对世界博览会认识不足;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对外来物品及国际市场需求不大。

直到1904年,中国政府才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材料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中国馆的展品是瓷器、灯笼、人偶、茶叶甚至有女子三寸金莲的绣花鞋等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许多展品通过这次比赛,提高了知名度,如京师工艺局选送的地毯,在本届博览会获得一等奖章之后,地毯价格随之猛涨。

英国、法国商人群来定购,而国内天津、上海等地也是闻风而动,纷纷仿造。

—《合肥晚报》2002年12月报道
3.中国参加历次世博会的展品表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何严重缺陷?为何产生这些缺陷?
中国展品主要是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

暴露出经济中的巨大缺陷: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机器生产水平低,资本主义工商业水平较低
原因:①半殖半封社会,中外反动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②我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缺乏充足的原材料、资本、市场和先进技术,基础薄弱
③长期战乱影响工业发展。

④长期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4.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请你设想一下,这届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几类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试各举一例。

能源:发电机、电动机电器产品:电灯、电影放映机、电车等;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
石油化工:塑料、化肥、炸药;电信产品: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

5.世博会的举办国和展品有何主要特点?你认为各国争相举办世博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特点:①多由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或发达国家主办;
②主要展品是当时先进工业品和新高科技革命成果,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

目的:展现本国的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学习世界先进科技,促进贸易往来;促进本国科技经济文化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世博会。

在中国是否参加1982年世博会的问题上,美国比中国更迫切。

为什么美国对中国会如此盛情相邀呢?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衰退,恢复中的美国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7.根据以上分析,你从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中得出哪些认识?
①中国经济落后、技术低下使世中国在世博会上难有作为;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工业,重视科技进步。

②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